出师表

文档属性

名称 出师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8 10: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出师表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了解诸葛亮生平
2、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章脉络,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第一课时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奠定天下三分基业。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禀赋八斗雄才 虽九
死无悔 十里堂众生
评说
一代贤相 两袖清风
打造三分基业 终四
面楚歌 五丈原长星
陨落
智慧化身 忠臣楷模
背景介绍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感刘备知遇之恩,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
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
他辅佐刘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国富民,意图光复汉家天下。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认为条件成熟了,于是准备北伐灭魏。
他知道刘禅是个糊涂皇帝,因此很不放心,所以,就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之前,写了一个“表”规劝和告诫刘禅。
诸葛亮年谱
1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 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
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
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
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
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
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
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
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
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
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
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
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
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于是后世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
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
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
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
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
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
著名的《隆中对》。
三 顾 茅 庐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
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
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
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
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
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
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
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
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
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
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
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
驳得有口难辩。
舌 战 群 儒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
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
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
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
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
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下令
说,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来
船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
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
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草 船 借 箭
“群英会”蒋干盗书,中了周瑜借刀之计,曹操错斩了蔡瑁、张允。曹操悔恨之余,派蔡
瑁之弟蔡中、蔡和来诈降,周瑜已发现其诈,遂将计就计,把二人留下。瑜并与东吴老
将黄盖定下诈曹营的苦肉计。孔明借箭回营,周瑜设宴庆贺。席间谈论军事,黄盖故意
坚主降曹;周瑜佯装大怒,责打黄盖。黄盖被打后,请大夫阚泽去曹营下诈降书。曹操
发觉信中有诈,欲杀阚泽。但阚泽机智镇定,从容对答。这时,蔡中、蔡和将周瑜打黄
盖的消息密报与曹操。操遂允许黄盖投降,但仍不放心,故命蒋干再次过江,打听实信。
周瑜与孔明早已决定用火攻曹营,现闻蒋干又来,急召庞统定下连环计。蒋干一到周营,
便被周瑜发往西山茅庵。他夜间出门闲游,遇见庞统。统故意说周瑜不能容人,蒋干劝
说庞统归曹。二人连夜潜回江北。庞统劝曹操将满江战船,一列列地连锁起来,以便不
惯乘船的北军也能水战,操大喜。战船钉锁已毕,曹操以为此番顺流而下,必灭东吴。
在江中大宴诸将。时月上东山,将士云集,曹操顾盼自雄,横槊赋诗。周瑜见曹操中连
环计,江台观望,十分得意,也以为此番必可破曹了。不料一阵西北风将他惊醒,吴军
位于东南,曹军位于西北,这时候若用火攻,必烧自己而不能破敌,遂忧虑成疾。鲁肃
见主帅卧病,求计于孔明。孔明伪言自己会医病,写了一张“病源”给周瑜,“欲破曹兵,
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一看,病体豁然而愈。孔明自言能把东风借来。
请周瑜为他在南屏山筑台祭风。至甲子日,东风果然大作。周瑜原已派将士埋伏山后,
单等东风一起,就将孔明杀死。可是孔明见东风一起,却悄悄地逃到江边,那里早有大
将赵子龙奉命备好船只,迎候孔明回转夏口。
借 东 风
三气周瑜
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
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
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
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
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
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 ,
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 ,
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 告
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便
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 东
吴。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我军以 攻
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刘备忙谢说∶
“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三气周瑜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 白
旗,并无一人。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 “孔
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马又来报,关 羽、张飞、
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周瑜大叫一声,旧疮 复裂,从马上坠
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 周瑜
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队上
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 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 军乘
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 已活不长
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 ∶“既生瑜,
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
空 城 计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
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
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
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
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
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
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
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
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
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
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
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
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 父
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
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七 擒 孟 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
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
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
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
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
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
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
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
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
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
七 擒 孟 获
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七 擒 孟 获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
七 擒 孟 获
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
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
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
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
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
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
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
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
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
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第二课时
如何看待诸葛亮
* 千古贤相 智慧化身 忠义之士 悲剧英雄
——郭沫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非典三国——诸葛亮
大雪覆盖了一切,到处白茫茫的。刘备听说南阳卧龙冈有一位高人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决定亲自去拜见他。
一路上,关羽、张飞谁也不理大哥刘备。“喂,你俩有没有搞错?还说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呢?我只不过忘了带口罩,你们就不理我。”刘备一脸不高兴地说。
到了诸葛亮住的地方,张飞像贼似的在周围东张西望了好一阵子,又吹了一声口哨,关羽、刘备走了过来。“大哥,依我判断这里没有非典疑似病人。”刘备和关羽长出一口气。“喂,你们是干嘛的?”门口的一名小童穿一身“太空服”头戴一顶防毒面具小心地问。张飞说:“小孩,通报你家主子,说刘皇叔要见他。”小童跑了进去。一会儿又出来说:“你先测体温,再申请一张健康证明就行了。”申请了两次没有成功,张飞、关羽满脸不悦。刘备从身上拿出一个红包递给小童。小童说:“嗨,都是自己人,别客气了。”说着把红包放进了口袋,第三次申请成功了。
刘备进去见诸葛亮躺在一张长椅上,身后一位艳丽的小姐正给他按摩,旁边桌上放着水果。诸葛亮眯着眼说:“刘先生,你坐。”刘备坐下问:“你可愿意为兴复汉室而效力?”诸葛亮说:“好啊,不过你得多找美眉陪我,不然我会想家的,另外,美元?”“好,一言为定,”刘备说道。后来他们谈了些政治内幕、军事情报、商业机密以及天下美女的事情,刘备就起身告辞了。
后来,诸葛亮助刘备渐渐兴起,惹得曹操、孙权看不下去,常常用美女引诱诸葛亮叛变。尤其是孙权,身边美女如云,就想设下美人计诱惑诸葛亮。诸葛亮为报答刘备非典时舍命“三顾”之恩,便劝刘备趁机和孙权联姻。孙权这边的大臣不同意,诸葛亮决定亲自出马舌战群儒。
在辩论会上,诸葛亮先谈了非典危害、潜伏情况,又谈了曹氏集团SARS计划,最后又讲了患者得病后的症状。把那孙权和众大臣吓得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紫,最后,诸葛亮一咳嗽,把他们吓得半死,当即签了约。“孙刘联盟”随即告成。
非典后期,司马懿带了十万人去活捉诸葛亮,偏偏诸葛亮已将大军派出,只留老弱残兵镇守。等诸葛亮得到消息,跑也来不及了,只好穿上他最值钱的鹤氅,带上他最珍贵的纶巾,抬着一张七星牌古琴,来到城楼上。他凭栏而座,焚香操琴,优美的旋律伴着《同一首歌》在非典肆虐后的大地上飞扬。司马懿先头部队来到城下,被琴声吸引凝神静听。司马主帅到后大吃一惊狠狠地说:“诸葛亮别装神弄鬼,今天我非活捉了你不可。少给我来这空城计,我都知道了。”说着拿出一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晃了晃。诸葛亮吓得满身是汗,手脚直抖。司马昭军旗一挥,要带兵杀进城去,只见诸葛亮“阿——嚏——”打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喷嚏。“快跑。”司马二人一声令下,方圆百里无一人。司马懿回去后常常自慰地说:“那天要不是我跑得快,回来非被曹操给隔离了不可。”
这就是诸葛亮非典时期有名的三次传奇:“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和“空城计”。
返回
《出师表》感悟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 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给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缪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的一条毒计。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刘备这一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决不敢动废主自立的心。这时,诸葛亮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说:“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言讫,叩头流血。
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之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有,则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主,三分天下究竟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 
返回
诸葛丞相追悼词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伴随着对后主的悠悠牵挂,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54个春秋,对于担负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长一两倍,也不会是那么的充足。常年的南征北战,鞍马劳累;常年的焦虑,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常年的日夜操劳,耗尽了你的心血和智力。“志殃身歼军务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你的履历表上所填的充满感叹而又无不惋惜的一句话。
那是豪杰辈出的年代。而你,更是这些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
你很明智,没有选择当时已“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没有去寻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位名播九州兵微将寡相对仁厚的刘备,因为着这更符合“良臣择主而事”的标准,更何况他的政治抱负与你的又是如此合拍,“相见便若平生”于是在长久的蛰伏中已熟谙韬略的你在被三顾之後终于出山了,其实你年方三九。
你的出山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从此,漂泊四方行踪不定的刘备,终于可以微微地松一口气了。他的实力也逐渐列于那些实权在握的列强之中。
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绝代的智慧是你的资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庐的你使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臣,你风流潇洒,应付自如;三气周瑜,面对劲敌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七擒孟获,为平定边患你深入险地,刚柔兼济。
伴随着刺骨寒风,就在这危难关头,就在这天下大乱,三分未定的形势下,您与世长辞。您的去世,令刘阿斗确实是扶不起来了,您的去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幸的梦。
智者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诸葛亮,愿你永远安息。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háng
zhǎng
wěi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第三课时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第一段:第一条建议
广开言路
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宫府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恶刑善赏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第二段:第二条建议
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第三四五段:第三条建议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
教训
引教训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六段
1、自叙本志: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第六——七段分析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标点符号不能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 刘禅反感。
第八段分析
阅读第八段,思考: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小结: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侫
一、提建议
6
叙述经历
7
效忠心愿
二、述本志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三、表希望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直抒情感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说一说:
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你想对诸葛亮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