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林则徐纪念馆有多处: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新疆林则徐纪念馆、澳门林则徐纪念馆。其中,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建馆的主题是
(
)
A.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
B.纪念林则徐抗击英法联军
C.纪念广州海战胜利
D.纪念林则徐领导人民收复伊犁
2.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段话揭示了
(
)
A.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劣势
B.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
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对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输入危害严重
B.显示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清朝专制制度腐朽
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通州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始建于明代。1860年,清军与英法联军在此地苦战失利,英法联军进占北京城。与这一战役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老师在板书上写下“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割地最多”等关键词。由此可知,这一学习内容是
(
)
A.英军攻占镇江
B.沙俄割占我国领土
C.日军进攻威海卫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6.史学家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其中“内部事务”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穿越时空,某同学在给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人物的信中写道:“为使您的政权长久存在,您应对《天朝田亩制度》稍作修改……处理好与诸王的关系,避免兄弟阋墙。”据此判断,该信最有可能是写给
的
(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曾国藩
D.李鸿章
8.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下面不属于洋务运动开展时设立或派出的是
(
)
A.总理衙门
B.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C.北洋海军公所
D.首批出国留学幼童
9.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
(
)
A.丰岛海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黄海海战
10.《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11.清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道:“中国当此危急之时,而求安图治,上下皆知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论者谓变法之易,莫如专制政治。”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
是
(
)
A.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B.变法要学习君主立宪制
C.救国就要进行维新变法
D.自强运动改变了专制制度
12.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的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
)
A.开设近代工厂
B.维护清朝统治
C.改革政治制度
D.创办新式学堂
13.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的史实有
(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列强瓜分中国
④公车上书
⑤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4.1902年2月,《泰晤士报》报道:“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导致西方列强在中国地位空前提高的不平等条约
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历史漫画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观察下列一组漫画,据此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中国领土不断遭到割占
B.中国忍辱负重,任由列强摆布
C.中国通商口岸急剧增加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2分)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写序号即可,3分)
材料二
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节选)
对中国的危害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①》
②
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中英《天津条约》
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
④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辛丑条约》
⑤
(2)补全上面的表格。随着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材料三
甲午战前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表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多
4000万
陆地领土面积
1000多万平方千米
37万多平方千米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军队实力
总计:96万余人。实际参战:20万
总计:24万人。实际参战:17万
财政收入
(1893年)8867万两白银
(1893年)7585万两白银
近代企业
262家
3344家
铁路长度
300千米
3200千米
近代教育
洋务学堂30余所
各类大中小学近3万所
后勤保障
无成熟的兵站体系
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15万军夫
(3)依据材料三,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
材料四
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以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为突破口,来解除这种恶性循环,行不行呢?在近代中国,一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以合法的途径实现民主化、近代化的主张都不能成功……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有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的严重阻力。首先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是很艰难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4)在材料四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应如何从沉沦中崛起?(3分)
1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李鸿章认为中国比西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所在的派别掀起了什么运动?(4分)
李鸿章所属派别掀起的运动的口号是什么?(4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言论出自哪一派别?他们救国的改革结果怎样?(4分)
材料三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4)材料三是李鸿章对自己办洋务的一番感叹,哪场战争后使他认识到练兵和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2分)
材料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5)材料四揭帖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史上这个阶级共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运动,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18.(15分)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抗击侵略的英雄”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材料二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次侵略战争?列举两位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4分)
材料三
近代化探索中的先进人物
出生于晚清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结合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三中对曾国藩事迹的简介,将谭嗣同的主要事迹补充完整。(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精神。(3分)
答案
1.A
2.C
3.D
4.B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860年”“清军”“英法联军”“北京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选B。
5.B
6.A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由此判断,“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7.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天朝田亩制度》”“处理好与诸王的关系,避免兄弟阋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之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领导集团内部因矛盾激化引发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B。
8.A
9.D
10.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一班读书人……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可知,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
11.D
12.C
[解析]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
13.B
14.D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02年2月”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由此可知,导致西方列强在中国地位空前提高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故选D。
15.D
[解析]
观察漫画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英国割占香港岛,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全岛,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三幅漫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D。
16.(1)①③②。
(2)①《南京条约》
②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再完整,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③《马关条约》
④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⑤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政治制度落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落后、军事落后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先实现民族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17.(1)技术落后、武器落后。洋务运动。
(2)“自强”“求富”。(3)资产阶级维新派。结果失败。
(4)甲午中日战争。
(5)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8.(1)林则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2)甲午中日战争。丁汝昌、邓世昌。
(3)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大意对即可)
(4)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