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2高考预测试题(1)选择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2012高考预测试题(1)选择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4-18 10: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预测系列试题
【生物】高考预测试题(1)·选择题
科学分析及预测理综生物选择题
通过分析近5年山东理综生物试题的选择题部分,得出高考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形式,根据这种基本规律,我们可以进行科学、高效备考。
一、以高中生物中的重要概念为中心,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掌握情况,重点体现考生的理解能力或综合能力。题干信息简洁明了,选项所涉及的现象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三本教材。在近5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如下:
年份 题号 关键词
2007年 第1题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3题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6题 原核细胞
2008年 第4题 细胞分化
第5题 生物进化
2010年 第1题 基因的作用
第2题 生物进化理论
第4题 生物膜
2011年 第1题 激素的作用
第2题 细胞的分化及细胞的全能性
第3题 细胞癌变
第5题 真原核细胞的结构
对于此类试题,我们在学习备考时,一方面要全面掌握重要概念,对每一概念要做到“死去”:从概念的研究对象、生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等诸多方面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要在必修三个模块内进行相关知识的综合,还要做到“活来”。通过对以上试题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关键词方面多用的是章节的主题词,所以范围较大,综合性较强,类似的关键词还包括: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生物膜的镶嵌流动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酶、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伴性遗传、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进化与生物的多样性的形成;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免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 关于DNA的复制的说法,错误是( )
A.以解旋后的两条链为模板,形成两条一样的DNA分子
B.所需要的原料有四种碱基
C.解旋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能量的直接来源为ATP
解析 DNA复制时所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分别为模板酶原料和能量,结果是形成两条一样的DNA分子;其中模板为两条DNA单链,原料为四种核苷酸,而不是碱基磷酸五碳糖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答案为B。四个选项所涉及的知识分别在课本不同地方出现,尽量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试题的综合性。
又如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
B.酶和ATP主要存在于内环境中
C.内环境中的蛋白质都由DNA分子转录、翻译得到的
D.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 内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其相关内容分布在必修的三个模块中。酶和ATP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合成的。答案为B。
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列出的关键词,在三个必修模块的范围内进行搜索,寻找相关的知识链接,以提高综合能力。
二、通过题干给出信息,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完善或释义,然后进行相关问题的判断。在近5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如下:
年份 题号 补充信息 重要概念
2007年 第4题 血浆中血红蛋白增多 内环境
2008年 第1题 砖红色沉淀、紫色反应 糖蛋白
2009年 第1题 核孔数与代谢水平有关 核孔的功能
第2题 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
第3题 图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第4题 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6题 图示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变化
2010年 第5题 细胞内消化功能,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 溶酶体的功能
第6题 图示获取量、食入量、同化量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8题 图示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S型曲线特点及应用
2011年 第7题 图示大圈套小圈的概念图 突触的结构
此类题目比前一类题目难度稍微大了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然后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此类题目的难点在题干上,选项本身迷惑性一般不大。要提高此类题的正答率,注意多读一些科普类文章,并且尽量多地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
分析以上重要概念可知,此类题型涉及到的知识更加具体,多为课本正文部分的重要知识,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年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对此进行理解与综合。新的信息千变万化,题干信息的给出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例如 下列细胞中最可能为效应B细胞的是(  )
解析 通过图示给出信息,四种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所以功能也不一样,效应B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所以效应B细胞中的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应该较为发达,答案为C。
又如 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 题干中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了线虫、昆虫与细菌的关系,线虫寄生在昆虫体内,细菌又寄生在线虫和昆虫体内,读懂题意后,就很容易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最佳答案。答案为C。
三、通过题干给出信息,对学过的生理过程进行补充或释义,然后进行相关问题的判断。在近5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如下:
年份 题号 补充信息 生理过程
2007年 第2题 图示血糖浓度的变化 血糖的来源、去处及调节过程
第7题 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 DNA分子的复制
第8题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图示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008年 第2题 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功能缺失 分泌蛋白的加工分泌过程
第3题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 体温调节
第6题 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 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第7题 图示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 光合作用的过程
2009年 第5题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免疫过程
第7题 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 遗传的分离定律
第8题 图示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
2010年 第3题 图示物质浓度与转运速率的两类情况 物质运输过程及特点
第7题 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 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2011年 第4题 图示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 呼吸作用的过程
第8题 基因型为AaXBY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此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具有很大的区分度,是一类易错的题目,对应策略为做题时,第一要认真读懂题干所给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与学过的生理过程构建联系;第二要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再现已有的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最后将两方面信息进行整合,得到最佳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高考试题所涉及到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染色体的变化,免疫过程,物质运输过程,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变化及遗传规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免疫过程等都是高中生物中的主要的生理过程,所以高考试题不偏不怪,主要主是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 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根据图分析(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B.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抗利尿激素
C.E作用于B,对应的 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解析 A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物质名称应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的; E作用于B,对应的 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为B。
又如 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 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D. 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解析 由题知CD4是否种多蛋白,而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可以产生紫色反应;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骨髓;因为红细胞中无核糖,则HIV病毒侵入后其蛋白质外壳无法合成,从而使HIV无法增殖;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处正常死亡,在凋亡时细胞中的物质与结构被分解。答案为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