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练习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练习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01 21: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选用③或⑤作为收集装置
B.检验④中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看木条是否熄灭
C.用①、⑤制取并收集气体完毕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可选用②作为发生装置
2.如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收集、验证其性质并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C.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4.下列有关盛放某些气体的集气瓶,其摆放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是实验室进行与CO2有关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取 B.验满
C.检验 D.体积测量
6.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方法
A
NaCl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MgCl2溶液
HCl
加过量Mg(OH)2、过滤
C
KNO3 溶液
Ba(NO3)2
滴加过量K2SO4溶液、过滤
D
CO2
H2O
通过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CO2验满 B.收集O2
C.滴加液体 D. 测溶液pH
9.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珠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0.按如图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   .
(2)若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装置C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
(4)利用已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要求用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11.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在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   。
(3)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   的缘故。
12.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方程式表示)   .
1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装置B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择A和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4)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用图中   和   .(填标号)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g 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64.5
204.5
239.6
269.8
300
34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   ,n=   。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选用③或⑤作为收集装置
B.检验④中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看木条是否熄灭
C.用①、⑤制取并收集气体完毕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可选用②作为发生装置
【解答】解: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装置④或⑤收集,故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④中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故B选项错误;
C.用①、⑤制取并收集气体完毕后,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故C选项错误;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②作发生装置,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2.如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收集、验证其性质并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中,导管刚好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如图所示液体将会被压出,故A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为的能把空气排净将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C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A。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C.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解答】解:A.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是氧气验满的方法,故A不正确;
B.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故B正确;
C.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是检验该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不是验满的方法,故C不正确;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可以检验该气体是否是氧气,不是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故D不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盛放某些气体的集气瓶,其摆放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收集的气体应该放上玻璃片,故A错误;
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盖了玻璃片,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瓶口向上放置,故C错误;
D、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瓶口应向下放置。
故选:B。
5.下列是实验室进行与CO2有关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取 B.验满
C.检验 D.体积测量
【解答】解: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不能用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一般选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长导管是进气管,短导管是出气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短导管口,若木条熄灭,水面已集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应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不能用图示装置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6.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解答】解:A、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均可使用装置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b进入错误,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实验室干燥氯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收集的氯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中正确,因为它们的密度比空气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方法
A
NaCl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MgCl2溶液
HCl
加过量Mg(OH)2、过滤
C
KNO3 溶液
Ba(NO3)2
滴加过量K2SO4溶液、过滤
D
CO2
H2O
通过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解答】解: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HCl能与过量Mg(OH)2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再过滤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镁,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Ba(NO3)2能与过量K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CO2验满 B.收集O2
C.滴加液体 D. 测溶液pH
【解答】解:A.验满二氧化碳时燃烧的木条不能伸入瓶内,故A错误;
B.由于氧气不溶于水的密度比水的小,故应用图示装置收集氧气时应从短进长出,故B正确;
C.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把食指直接浸入溶液内,会把溶液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珠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A、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故B说法正确;
C、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现象是:绿色固体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珠,故C说法正确;
D、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所以生成白色沉淀,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0.按如图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它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
(2)若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3)若用装置C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紫色石蕊试液 .
(4)利用已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在烧杯中放两支点燃的高度不同的蜡烛,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要求用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解答】解:(1)实验室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4)不支持燃烧的气体都会由下往上扩散使蜡烛熄灭,所以设计的实验为:在烧杯中放两支点燃的高度不同的蜡烛,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故答案为:(1)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CO2+Ca(OH)2=CaCO3↓+H2O;
(3)紫色石蕊试液;
(4)在烧杯中放两支点燃的高度不同的蜡烛,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11.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在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 2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3)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的缘故。
【解答】解:(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2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看到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CO2↑+H2O;
(2)2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12.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方程式表示) Ca(OH)2+CO2═CaCO3↓+H2O .
【解答】解: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写在等号的左边,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写在等号的右边,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1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
(2)用装置B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若选择A和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要调整试管高度 ,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
(4)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用图中   和 C .(填标号)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CO2+Ca(OH)2=H2O+Ca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答】解:(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酒精灯;②为集气瓶.
(2)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此装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否则会造成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若把该装置的试管口向下倾斜后,试管底部将离酒精灯过远,所以应调整试管高度;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要调整试管高度;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答案为:B; C; CO2+Ca(OH)2=H2O+CaCO3↓.
14.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g 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64.5
204.5
239.6
269.8
300
34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 4.8 ,n= 9.8 。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 。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处理后的数据如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40
加入氢氧化钠后没反应时的总质量
164.5
204.5
244.5
276.6
309.8
3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64.5
204.5
239.6
269.8
300
340
质量变化
0
0
4.9
9.8
9.8
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可知,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后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第五次实验是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4.9,n=9.8。
(2)根据第四次实验数据求算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CuSO4+2NaOH=Na2SO4+Cu(OH)2↓
80 98
40g?x 9.8g
8098=40g?x9.8g 解得:x=20%
(3)设第五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此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0g
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关系为
2NaOH∽∽∽∽∽∽Na2SO4
80 142
200g×20% 300g?y
80142=200g×20%300g?y 解得:y≈23.7%
故答案为:(1)4.9;9.8。
(2)20%。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