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02 09: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一、教材分析
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不同的感受器对外界的刺激有不同的感知。“耳与听觉”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第16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中的第二部分内容。由于耳是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有关耳的知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在这前面学生刚学习过“眼与视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耳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课本安排了观察耳的结构,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认同耳的卫生保健的重要性,这部分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耳和听觉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有帮助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模型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必要。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设情景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汲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
②.能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对比学习“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
2.听觉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老师讲故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什么觉得“掩耳盗铃”中的盗贼可笑?那么耳与听觉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学习耳与听觉。
(二)新课讲授:
1、耳的结构和功能
先来探讨一下耳的结构。
合作学习:对照课本46页“耳的结构示意图”,联系信息库中的有关内容,了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教师组织全班互助学习:分享交流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耳是怎样接受声信号的刺激以致产生听觉的?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要求:提问几名学生仿照视觉的形成过程,用简短文字和箭头归纳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
3、耳的卫生保健
耳的哪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同学分析讨论后,回答问题。
遇到下列问题应该怎么办?
遇到巨大声响时?
耳道内耳垢较多时?
减少和消除噪声
不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
遇到巨大声响时,保持鼓膜两边气压平衡
鼻咽部的炎症及时治疗
慎用耳毒性药物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堂反馈练习。
学生听故事,激发了对耳与听觉的求知欲。
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观察耳,对照课本“耳的结构示意图”,你能看到耳的哪些结构?
学生观察课本图15-16,进行自主学习,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完成讨论题。
学生阅读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学生互相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耳与听觉。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学生认真作答、完成。
学生在听完掩耳盗铃的故事后,精力能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拔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思想,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自己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
八、板书设计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耳 廓:收集声波
外耳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 膜:随声波产生振动并带动听小骨振动
中耳 鼓 室:内悬听小骨,并有咽鼓管连通与咽
      听小骨:放大振动并将振动传至内耳
      耳 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内耳: 前 庭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三、耳的卫生保健
   1.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
   2.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
   3.预防中耳炎
九、教学反思
《耳和听觉》这节课的重点是耳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听觉的形成。关于耳的结构和功能先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图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个初步的认识。再重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用做法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如听到巨响为什么要张大嘴巴,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船、晕车,挖耳朵为什么也会导致耳聋等,从而强调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探究、模型组装、问题启发等,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