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天津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天津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30 15:04:19

文档简介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天津卷)
一、单选题
1.(2016·天津)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大意是: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普、荣辱盛衰的规律。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看新的变化和发展。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不行,但是完全相信过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的行得通,故选D。
2.(2016·天津)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③,故选B。
3.(2016·天津)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
4.(2016·天津)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
5.(2016·天津)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49年发生在成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选C。
6.(2016·天津)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B。A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是在二战期间;D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
7.(2016·天津)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BCD都是题干内容的部分意思。
8.(2016·天津)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见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
9.(2016·天津)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1947年2月1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
10.(2016·天津)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一一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而题干反映的正是中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选C。
11.(2016·天津)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CD都不是对题干的正确理解,故选A。
二、综合题
12.(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论”。
新发展:创立了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两汉的医学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馨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3)的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术、中医。
13.(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批判: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代表农民利益: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
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表现: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方针:保护农民个体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近代中国的土地改革;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14.(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答案】(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1 / 1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天津卷)
一、单选题
1.(2016·天津)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2.(2016·天津)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6·天津)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4.(2016·天津)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5.(2016·天津)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2016·天津)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7.(2016·天津)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8.(2016·天津)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9.(2016·天津)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10.(2016·天津)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2016·天津)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综合题
12.(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3.(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14.(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大意是: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普、荣辱盛衰的规律。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看新的变化和发展。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不行,但是完全相信过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的行得通,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③,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49年发生在成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B。A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是在二战期间;D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
7.【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BCD都是题干内容的部分意思。
8.【答案】C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见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1947年2月1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一一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而题干反映的正是中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选C。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CD都不是对题干的正确理解,故选A。
12.【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论”。
新发展:创立了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两汉的医学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馨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3)的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术、中医。
13.【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批判: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代表农民利益: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
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表现: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方针:保护农民个体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近代中国的土地改革;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14.【答案】(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