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30 14:52:35

文档简介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卷)
一、单选题
1.(2016·新课标Ⅱ卷)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显示了三种字体,图片中也按照顺序表现出三种字体的演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D选项说法有误,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2016·新课标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A说法过于绝对。
3.(2016·新课标Ⅱ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不抑兼并。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导致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4.(2016·新课标Ⅱ卷)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台湾竟然回大陆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他们已经在台湾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2016·新课标Ⅱ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选C。
6.(2016·新课标Ⅱ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创造了这样的局面:赤色区米价价格低于白色区。
7.(2016·新课标Ⅱ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解析】【分析】本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
8.(2016·新课标Ⅱ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史实来分析。故选A。
9.(2016·新课标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历史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叙述,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人民必须要去参政议政,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是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
10.(2016·新课标Ⅱ卷)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很容易选择B选项,但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
11.(2016·新课标Ⅱ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经济危机当时没有波及苏联,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择B。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公有制是美国人不会感兴趣的。
12.(2016·新课标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就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未开展【1961年】,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二、综合题
13.(2016·新课标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汇编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资金和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支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
(2)第二句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
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
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14.(2016·新课标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15.(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第一问特点只要是根据材料一个一个概括就可以了,联系所学知识再适当扩展。注意的就是对比的回答,这样更加明确。可围绕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兵种的变化等等来答。
(2)第二问是影响。其实材料最后一句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了,这一点一定要写上。此外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概括出其他的一些影响。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军队建设的作用。
16.(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其实是课内的主要内容,政治主张可以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就是从制度方面的改善,强调法治和公平。洪仁玕的改革最基本的就是重振国威,此外才是资本主义目的。把握好这个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原因就可以从容地回答问题。
(2)本题关键就是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看到他的思想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
17.(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 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 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 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就是历史对比分析问题,把两次的措施一对比就能发现不同之处,关键就是抽象出几条来概括。
(2)第二小问就要联系所学知识了,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这样才能知道她为什么要改变。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
18.(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本题全部都是材料的内容,要求一点一点概括即可,难度很低。
(2)本题其实是课内的一部分,是必修三的中国文化绘画部分。这一部分书中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介绍了待点,也介绍了写意画,还提到了郑板桥。因此直接联系课内所学即可。
1 / 1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卷)
一、单选题
1.(2016·新课标Ⅱ卷)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2016·新课标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2016·新课标Ⅱ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4.(2016·新课标Ⅱ卷)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5.(2016·新课标Ⅱ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6.(2016·新课标Ⅱ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7.(2016·新课标Ⅱ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8.(2016·新课标Ⅱ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9.(2016·新课标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历史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10.(2016·新课标Ⅱ卷)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1.(2016·新课标Ⅱ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2.(2016·新课标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二、综合题
13.(2016·新课标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汇编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4.(2016·新课标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5.(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16.(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17.(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 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 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 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18.(2016·新课标Ⅱ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显示了三种字体,图片中也按照顺序表现出三种字体的演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D选项说法有误,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A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不抑兼并。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导致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台湾竟然回大陆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他们已经在台湾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创造了这样的局面:赤色区米价价格低于白色区。
7.【答案】D
【知识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解析】【分析】本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
8.【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史实来分析。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叙述,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人民必须要去参政议政,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是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
10.【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很容易选择B选项,但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
11.【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经济危机当时没有波及苏联,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择B。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公有制是美国人不会感兴趣的。
12.【答案】D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就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未开展【1961年】,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
13.【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资金和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支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
(2)第二句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
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
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14.【答案】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15.【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第一问特点只要是根据材料一个一个概括就可以了,联系所学知识再适当扩展。注意的就是对比的回答,这样更加明确。可围绕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兵种的变化等等来答。
(2)第二问是影响。其实材料最后一句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了,这一点一定要写上。此外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可以概括出其他的一些影响。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军队建设的作用。
16.【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其实是课内的主要内容,政治主张可以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就是从制度方面的改善,强调法治和公平。洪仁玕的改革最基本的就是重振国威,此外才是资本主义目的。把握好这个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原因就可以从容地回答问题。
(2)本题关键就是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看到他的思想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
17.【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就是历史对比分析问题,把两次的措施一对比就能发现不同之处,关键就是抽象出几条来概括。
(2)第二小问就要联系所学知识了,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这样才能知道她为什么要改变。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
18.【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本题全部都是材料的内容,要求一点一点概括即可,难度很低。
(2)本题其实是课内的一部分,是必修三的中国文化绘画部分。这一部分书中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介绍了待点,也介绍了写意画,还提到了郑板桥。因此直接联系课内所学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