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内容课标要求主要有两个: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是知识要求,只有做好了过程才能达到最后的知识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本节内容来说,就是要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难度,所以影响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尤其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
教材分析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了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这两大要素是学习气候知识的基础。第二课时降水为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因素的方法,同时学习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为后面理解、判断气候类型等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本节课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中国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读图识图能力。本节课将给出问题让学生读图找规律,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在探究纬度和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较容易接受,而对海陆因素和洋流因素较难理解。对于本节课难点,老师将以“自主学习”的四个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归纳出答案,对于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进行论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从世界降水分布图中,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③使用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读图分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概括出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②通过“合作探究”举例子验证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③通过读世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知道世界的降水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等。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举例论证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地球脉动《淡水资源》,让学生知道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提问: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哪里?——大气降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世界的降水。
创设情境,初识新知
创设情境:暑假马上就要来了,来自新加坡的小明要为他的全球旅行做准备,他的行程线路如下:
①新加坡——俄罗斯卡扎奇耶
②俄罗斯海参崴——蒙古乌兰巴托
③中国江南水乡——沙特阿拉伯
④喜马拉雅山日喀则——尼泊尔加德满都
⑤非洲鲸湾港——伊尼扬巴内
小明在网上搜索了这些地方的信息,为旅行做准备,他发现很多地方的景观和家乡大不相同,他很疑惑,同学们:你们能帮他分析一下吗?
【情境一】第一站:俄罗斯的卡扎奇耶。小明发现卡扎奇耶的景观和他的家乡截然不同。观察:新加坡和卡扎奇耶各在什么纬度?(新加坡在赤道地区,卡扎奇耶在北极圈附近)
根据景观图判断: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一题,概括纬度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情境二】第二站:俄罗斯的海参崴——蒙古的乌兰巴托。观察:海参崴和乌兰巴托在什么纬度?海陆位置是怎样的?(两者都在中纬度地区,海参崴沿海分布,乌兰巴托在内陆地区)
2.根据景观图判断:中纬度地区,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二题第(1)问,概括海陆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情境三】第三站:中国的江南水乡——沙特阿拉伯。观察:中国的江南水乡和沙特阿拉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者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中国的江南水乡位于亚洲东部,沙特阿拉伯位于大陆西部)
3.根据景观图判断: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哪边降水多?哪边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东部多雨,西部少雨。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一题第(2)问,概括海陆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情境四】第四站:喜马拉雅山日喀则——尼泊尔加德满都。观察:这两个地方与盛行风的关系。(加德满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日喀则位于喜马拉雅山背风坡)
4.根据景观图判断: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还是背风坡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三题,概括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情境五】最后一站:非洲。观察鲸湾港和伊尼扬巴内,看看哪个地方降水多。根据景观图判断:哪个地方降水量多?为什么?
——伊尼扬巴内降水量多,附近有暖流经过;鲸湾港降水量少,附近有寒流经过。也就是说同纬度地区暖流经过地区降水多,寒流经过地区降水少。
3.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阅读课本P38-P40内容(文字、图片),结合所给材料,举例子证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正确性。要求:①小组成员之间先分配任务。(找资料、写观点、分享观点)②组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确定本组的结论。③我能行:分享观点。
通过“举例子”验证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强化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认知,有利于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过渡:经过同学们的分析,小明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降水量是不一样的,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小明的家乡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所以他认为所有的地区降水季节变化都比较小。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小明的想法对吗?
提问:我们的家乡孝感一年降水均匀吗?哪几个月多?哪几个月少?
——降水不均与,6-8月降水多,12-2月降水少。降水随时间的变化我们一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教师讲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练习:“小试牛刀”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师讲述:世界的降水量不仅存在地区差异,也存在时间差异。降水时间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匀、全年各月降水稀少、夏季多雨和冬季多雨。
4.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归纳“我们学了什么”?
教师还可以举一些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说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我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差异,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降水的差异,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5.挑战自我,学以致用
完成课堂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世界的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多,两极少。 ——纬度因素
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
回归线经过大陆西部、内陆少,东部多。 ——海陆因素
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地形因素
暖流经过多,寒流经过少。 ——洋流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初中地理里面较难的一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创设情境,将重要的比较抽象的内容以各种景观的形式给出,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视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本节课的难点,以导学案自主学习练习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和老师的讲解,理解降水的影响因素,突破本节课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挑战自我”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节课重难点内容,从而达到课标要求。
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效果较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读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维。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上课时的语言不够精炼、口头语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转换不够自然、上课教室的办公软件与自己平时用的不匹配导致课件格式出现变化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