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类生存需要清洁的空气,下列各项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燃放烟花
B.汽车尾气排放
C.煤炭燃烧
D.光合作用
2.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做法是(
)
A.乘公交车出行
B.节约用电
C.使用一次性纸制品
D.爱护花草树木
3.用过的废旧电池不要和生活垃圾一起扔掉,而要单独回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能源
B.防止酸雨的发生
C.防止环境污染
D.节约土地
4.太湖的部分地区蓝藻滋生,鱼虾死亡,原本清澈的湖水边的又臭又脏,这种现象叫做(
)
A.水体荒漠化
B.水体富集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土流失
5……根据科学家掌握的资料,人类从未在南极使用过DDT,但是在南极企鹅的身体内检测到了这种巨毒药物的存在。这个现象说明(
)
A.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DDT随空气飘到南极上空,破坏了臭氧层
C.企鹅曾到使用DDT的地区活动
D.科学考察人员将DDT带到了南极
6.倡导“免赠贺卡”“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
)
A.节约金钱
B.减少固体垃圾
C.文明卫生,减少传染病
D.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7.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8.有资料介绍,我国三峡工程利用长江水力发出的电能相当于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A.
白色污染
B.
温室效应
C.
酸雨形成
D.
水土流失
9.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B.
广泛应用科学的耕作技术
C.
大量引进害虫的天敌
D.
发展垃圾处理的新技术
10.中学生的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是(
)
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
B.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
C.吃饭常用一次性餐具
D.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11.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氧化物造成的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C.酸雨对植物有极大的危害,对人和动物没有危害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回收和利用
12.日照市某地的一块荒地在城建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主要的植物
改造前
20种
9%
蒲公英、狗尾草、艾蒿
改造后
38种
27%
芦苇、菖蒲、睡莲
A.改造目的是为市民提供生活物质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13.生物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理智地运用科技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认为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它的建设可改善生态环境
C.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
D.绿色植物不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也不能调节气候
14.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造成危害的是(
)
A.回收处理废电池
B.使用无磷洗衣粉
C.冰箱、空调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15.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⑤少看电视,多做户外运动
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⑦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⑥
16.在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空洞,因而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多,使生物受到严重影响。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人类下列哪项活动产生的?(
)
A.使用大量的农药
B.汽车尾气排放量加大
C.使用含氟制剂
D.人口增多
17.发电厂可以利用煤、
天然气、核能发电,这三种原料中最容易引发酸雨的是(
)
A.天然气
B.
煤
C.
核能
D.
三者都可能
18.目前我国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
(
)
A.
长年的水旱灾害
B.
臭氧层空洞
C.
人口过度增长
D.
野生动植物死亡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停止工业发展
B.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应该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措施
C.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以避免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随着科学的进步,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20.在解决一些环境问题的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B.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
C.制造高效杀虫剂和农药
D.建设太阳能电站,减少燃煤发电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
000
mL的清水中3天;
(2)在4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3)在4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4)在4个鱼缸中分别加入50
mL、100
mL、200
mL、400
mL废电池浸出液;
(5)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3条金鱼,定时投放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下表:
组别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
(2)实验步骤(5)中,放入各缸的金鱼必须是
。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该如何设置?
。
22.(7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学会了用桑叶喂蚕、用蚕沙(蚕粪)一养鱼、用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农业结构.随技术进步,人们将蚕沙、人畜粪便、秸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然后用沼气渣喂鱼,形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如图).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_________
,蚕与桑之间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_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_________
(3)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桔秆、杂草、树叶等产生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_________
(4)蚕、鱼在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
_________
的利用率.
(6)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原因是
_________
.
第22题
第23题
23.(9分)分析“地球上温室效应示意图”,回答有关的问题:
(1)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
(2)温室气体就像_________一样,既能使_________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_________和_________地表放散出的_________,导致地球大气温度_________,全球气候_________。
(3)说出温室效应的危害:_____
____。
24.(7分)生产药用胶囊的原料食用明胶是一种蛋白质含童较高的天然营养型食品增稠剂,它主要足用新鲜的猪、牛等动物原皮加工而成.而某些黑心企业用重金属格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衰.食用后,会对人体某些器官造成损伤.
(1)铬中毒易引起肝细胞损伤,这类患者可能表现出厌食富含脂肪的食物,原因是
_________
.
(2)食用明胶中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皮肤结构中的
_________
,参与消化该物质的消化液有
_________
.
(3)若铬损伤人体细胞内的DNA,可能引发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
_.
(4)某中毒者的尿液中检测到红细胞和蛋白质,由此推断患者肾脏的
_________
受到损伤.请简要写出铬被人体吸收后,随血液到达肾脏的途径:胃、肠、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25.(7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必须按生态规律办事,不能以牺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所以,首要的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从生态因素上来看,改善西部环境首先必须解决________资源的问题,它属于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因素。
(2)“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改善生态平衡,实现________发展战略。
(3)近年来,北京沙尘暴成灾,启动京津风沙治理工程是必然选择。在京北地区植树造林,以乔灌结合搭配为原则,减少单一林种,原理是防止生态系统的________少,________简单,导致生态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