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湖州)许多科学事实是人类经过长期观测和实验获得认知的,知道这些科学事实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月相呈现周期性变化
C.引起食物腐败的是微生物
D.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2.(2016·湖州)水中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处理剂.高铁酸钾是暗紫色粉末,溶于水中生成紫红色溶液.下列有关高铁酸钾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高铁酸钾是一种氧化物
B.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
C.高铁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D.高铁酸钾中含有单质铁
3.(2016·湖州)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特异性免疫 D.人工免疫
4.(2016·湖州)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B.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C.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曾是海洋水的一部分
D.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5.(2016·湖州)用绝缘细线分别悬挂甲和乙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使两个小球带电后(球上标注的是所带电荷种类).会出现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6.(2016·湖州)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量质量 B.滴加液体
C.过滤泥浆水 D.点燃酒精灯
7.(2016·湖州)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而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8.(2016·湖州)以下四幅图中,克服物体重力做功的是( )
A.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距离
B.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被搬动
C.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D.人提书包站在水平输送带上通过一段距离
9.(2016·湖州)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CO2具有酸的性质
B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荡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稀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H2SO4和NaOH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 有晶体析出 CuSO4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A.A B.B C.C D.D
10.(2016·湖州)如图是俄罗斯产的一种卡车,可以实现车胎自动充气,能够翻越高达70厘米的障碍物,轻松涉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减小摩擦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
C.轮胎很宽可以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D.汽车可以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1.(2016·湖州)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2.(2016·湖州)将黑色美西螈的体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的体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然后重组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美西螈个体,如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核控制美西螈体色
B.细胞质控制美西螈体色
C.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褐色美西螈和白色美西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13.(2016·湖州)如图中呈现的葫芦藓、蕨、银杏和睡莲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睡莲的叶片躺在水面上,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14.(2016·湖州)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蕴含了科学道理:落在地上的“红”(花瓣)通过微生物分解,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重新被植物吸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B.花瓣中的有机物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C.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
D.无机盐能被根毛区细胞吸收并通过导管运输
15.(2016·湖州)根据如图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仅使用此电路图中的器材,不能测量电阻R的( )
A.阻值 B.电流 C.电功率 D.电功
16.(2016·湖州)近期,我国南方各地普降暴雨,城市内涝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小明设计一种利用电磁继电器来自动控制抽水机工作的电路:当水位在安全位置以下时绿灯亮,抽水机不工作;当水位到达安全位置上限时红灯亮,抽水机开始工作.如图是小明还未连接完成的电路,小明接下去的电路连接应该是( )
A.M接A,N接B B.M接B,N接D C.M接B,N接C D.M接A,N接D
二、填空题
17.(2016·湖州)红葡萄酒中因含有花色苷而呈红色.花色苷是一种天然色素,对人体有抗癌减肥等保健功能.它的化学式是C16H16O6.
(1)花色苷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2)花色苷属于 (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18.(2016·湖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
(1)兔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2)该图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19.(2016·湖州)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金属铀和二氧化铀按要求制成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燃料棒或燃料块,就可以投入核反应堆使用.此反应堆活动核能的途径是 (选填“裂化”或“聚变”).目前工业上的金属铀可用四氟化铀(UF4)和镁通过热还原法来制备,化学方程式为UF4+2Mg U+2MgF2,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0.(2016·湖州)如图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50千克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牛,质量是 千克.
21.(2016·湖州)人出生后,还要经历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时期.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组成的复杂个体.
(1)婴幼儿期和 是人快速生长的时期.
(2)当你剧烈运动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大量分泌汗液等现象,这说明人体的各系统相互协调.这种协调是由于神经系统和 的调节作用.分泌汗液的汗腺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属于 .
22.(2016·湖州) 如图是三类不同用途的杠杆模型.这三类杠杆中,一定是省力杠杆的是第 类,钓鱼竿与第 类杠杆原理相同.
23.(2016·湖州)科学兴趣小组做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后,收集到CO和CO2的混合废气,考虑到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想把废气初步分离回收再利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分离实验(收集装置略去).
(1)广口瓶中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Ca(OH)2溶液
(2)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首先分离得到 气体,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 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在广口瓶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从而分离出第二种气体.
三、实验探究题
24.(2016·湖州)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情况.
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棉燃烧得更旺.
查阅资料获知: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转换为 来实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 (选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25.(2016·湖州)货车驾驶员在卸货后,把空的纸箱放在车斗里.在汽车行驶时,发现有纸箱从车斗里“飞”了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明同学经过思考后,进行了模拟实验:
将纸屑放在一个铁盒里,用吹风机向铁盒上方水平吹风,发现有纸屑从铁盒中“飞”出来,如图.
请回答:
(1)小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 .
(2)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纸箱从车斗里“飞”出来的原因. .
26.(2016·湖州)小明的爸爸在一块新开辟的荒地种植西瓜,发现许多幼苗与附近的土壤上长势良好的幼苗不一样,出现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的症状。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于是小明取土壤样本带到环保部检测。检测结果认为,导致幼苗长势不良的主因是pH过低,次因是缺钾,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和附近的土壤样本的其他指标非常接近。下面是小明在环保部门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探究:
材料:酸碱调节剂 钾肥 附近的土壤 新开辟荒地的土壤 大花盆3只 长势良好且株高相近的西瓜苗若干
实验过程:
①将3只大花盆分为如下三组:
A组:附近的土壤+幼苗10株
B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幼苗10株+钾肥
C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细苗10株+酸碱调节剂
②各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请回答:
(1)“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 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2)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后,对数据应如何处理?
(3)请在右图中用柱形表示B、C组的预期实验结果。
(4)小明建议爸爸在此荒地种植西瓜时,应追施适量的 (用化学式表示)和钾肥进行改良。
27.(2016·湖州)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 苏打 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CO32﹣ Na+ 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
28.(2016·湖州)小明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由于调制食盐水密度的操作不够精准,导致实验中鸡蛋很难悬浮在食盐水中,于是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用量筒和烧杯等器材配制了三杯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其中图甲B烧杯中的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9:6.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0.9克/厘米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再过一段时候后,小明观察到油滴所处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假设一:可能是油滴的密度变小了.
假设二“可能是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了.
【实验方案】针对“假设一”的实验:用注射器吸取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将油滴注入到某一溶液中,观察其浮沉状况.
针对“假设二”的实验:先测定酒精溶液密度为ρ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它的密度为ρ2,比较ρ1和ρ2的大小.
【得出结论】油滴密度不变,酒精溶液密度变大.
请回答:
(1)根据小明所作的假设,推测小明所提出的问题是: ?
(2)针对“假设一”的实验中,“某一溶液”是 ,
(3)小明经过思考,对“酒精溶液密度变大”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即 .
四、解答题
29.(2016·湖州)如图是空气中的一种微粒离开血液进入人体细胞以及细胞释放的热量进入血液的模式图.
(1)该微粒在血液中主要依靠 (选填“红细胞”或“白细胞”)来运输的,进入细胞内参与 这一生理过程.
(2)当你衣着稀少并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的血流量会 .
30.(2016·湖州)食盐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健康平衡盐,适量食用可维持人体Na+、K+等重要离子的平衡.如图是某品牌健康平衡盐的部分说明.
请回答:
(1)在物质分类上,氯化钠和氯化钾都属于 (选填“酸”、“碱”或“盐”).
(2)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摄入K的质量在2000~4000毫克之间,若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K的质量是2000毫克,其中10%来自该平衡盐,以该平衡盐每100克所含K18克计,他每天需要摄入该平衡盐 克(精确到0.1克)
31.(2016·湖州)将一个黄色金属的实心龙雕像悬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8牛,当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牛.
请回答:
(1)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牛.
(2)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雕像是否纯金制成的?(ρ金=19.3×103千克/米3)
32.(2016·湖州)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公元16世纪,哥白尼经过对太空的仔细观测,发现这个认识存在错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再经过几个世纪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只是处在银河系的边缘,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中的一个,1929年,哈勃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对宇宙又有了新的认识.
请回答:
(1)银河系是由 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哈勃的发现告诉我们,星系间的距离 (选填“在扩大”、“保持不变”或“在缩小”)
(3)上述科学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33.(2016·湖州)某Na2CO3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Na2SO4,小明想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20克放入烧杯,加入100克水使样品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当滴加的稀硫酸质量为50克时,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是165.6克.
请通过计算回答:
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4.(2016·湖州)电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没有人能独享这份荣耀,它经历着如下的“进化史”;
1879年,托马斯 爱迪生发明碳丝灯,通电后碳丝温度高达2000℃左右,进入白炽状态而发光,所以也称“白炽灯”.
1910年,美国通用电气实验室发现用钨丝制造的灯既便宜又明亮.
1934年,欧文 米兰尔进一步改进,将灯丝烧成螺旋形,使发出的光更明亮.
20世纪30年代,人们研制出了荧光灯,利用发光气体发出的光使灯里的涂膜发亮.它比普通灯温度低并省电.
最近,人们还发明了大功率LED灯,它更省电,寿命更长.
请回答:
(1)为了安全用电,控制灯的开关必须接在家庭电路的 线上.
(2)如图,灯丝烧成螺旋形的原因是 (选填“增加”或“减少”)散热.
(3)5瓦的LED灯与100瓦的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的亮度相当.若用1只5瓦的LED灯代替100瓦的白炽灯使用4万小时,请通过计算说明选择哪种灯比较经济?
注:目前电费0.53元/千瓦时,其他数据如表.
灯的种类 额定功率 使用寿命 市场价格
白炽灯 100瓦 1万小时 3元/只
LED灯 5瓦 4万小时 20元/只
35.(2016·湖州)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体现了牛顿谦逊的品质.但前任的研究确实对牛顿产生了启迪,其中的一位巨人就是伽利略,他400多年前的研究思想一致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伽利略之前观测到,钟摆来回摆动的高度是相同的,如图甲.因此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左边一个固定的斜坡上滚下一个球,球又滚上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如果球没有受到摩擦的作用,他认为这个球在右边任何坡度的斜坡上滚到的高度都与起始高度一样,好像这个球“记住”了起始高度.经过进一步思考,伽利略推断,如果右边的斜坡变成平坦,球将会一直匀速滚动下去,如图乙.
(1)像科学家那样“进一步思考”:图丙是伽利略想象的每隔相同时间在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上球的位置,他认为当斜坡倾角变小时, .于是他大胆推测:当斜坡变成平坦时,球的速度不再变小,球将做匀速滚动.
(2)伽利略认为,球匀速滚动是球的“自然运动”状态.“自然运动”是球所具有的属性.在我们今天看来,球的这种属性称为 .
(3)我们学习了“能量”的知识后知道,事实球“记住”的是能量.因为有摩擦的存在,球将不会到达起始高度,因此过程中球的机械能减少,但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 能,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3)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4)沸点与气压成正比.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熟练掌握各科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DNA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A符合题意;
B、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B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成正比: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C、根据高铁酸钾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高铁酸钾是由高铁酸钾一种物质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A、高铁酸钾是由钾、铁、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铁酸钾是由钾、铁、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高铁酸钾是由高铁酸钾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不含单质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免疫的类型.
【解答】解:”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内部的结构;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A叙述正确;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故B叙述错误;
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曾是海洋水的一部分,故C叙述正确;
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该地区地壳活跃,故D叙述正确.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根据两塑料小球所带电荷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并结合两球表现出的作用力即可判断.本题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解:A、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应该相互吸引,而图中两球相互排斥,故A错误;
B、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正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而图中两球相互吸引,故B错误;
CD、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负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否则称量不准确;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壁;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D、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解答】解:A、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
D、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故D操作错误.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B、根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是通过更多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然后再释放长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进行分析;C、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进行分析;D、根据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要加强同学们的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训练.
【解答】解: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会造成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故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甲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本题考查的是力是否做功,要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来做判断,且尤其注意力与距离的对应性.
【解答】解:A、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距离,推力做了功,但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重力不做功,不合题意;
B、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被搬动,有力但没有距离,所以没有做功,不合题意;
C、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在重力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克服重力做了功,符合题意;
D、人提书包站在水平输送带上通过一段距离,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所以不做功,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B、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C.根据中和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分析;D、根据现象分析.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并不是二氧化碳使之变色,故选项错误;
B、黄豆和芝麻混合是宏观物质的混合,而分子的性质是微观粒子的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但是可以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故选项错误;
D、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有晶体的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说法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项为:D.
10.【答案】B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4)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本题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利用、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平衡力的辨别等,主要是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学以致用.
【解答】解: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增大排水的体积,可以使其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故B正确;
C、轮胎很宽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故C错误;
D、汽车可以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原理,明确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解答】解: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发育形成的美西螈,全部都是黑色的,这说明美西螈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苔藓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正确;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属于孢子植物,正确.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正确.
D、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种子植物;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
【解答】解:A、只有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落“红”指花瓣,所以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
B、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B错误;
C、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所以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C正确;
D、植物根部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的阻值,根据P=UI求出求出R的电功率,由W=UIt可知要求电功需要知道通电时间.本题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和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图,灵活的选用公式是关键.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A.知道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I= 的变形式R= 求出R的阻值,故A不符合题意;
B.由电流表的示数可知通过R的电流,故B不符合题意;
C.知道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P=UI求出R的电功率,故C不符合题意;
D.由W=UIt可知,要测电功需要知道通电时间,而通电时间不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红灯与绿灯并联连接,各自独立工作;用电器工作必须电路是闭合电路,据此分析解答.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磁继电器的原理以及并联电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难度不大,很好理解.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两灯并联连接,要使得电路工作必须电路为闭合电路,故连接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M接B,N接D符合要求,故B正确.
故选:B.
17.【答案】(1)8:8:3
(2)有机物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1个花色苷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1)1个花色苷分子是由16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花色苷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6:16:6=8:8:3.(2)花色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故答案为:(1)8:8:3;(2)有机物.
18.【答案】(1)消费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1)兔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兔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2)该图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消费者(2)自动调节
19.【答案】裂化;置换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确定反应类型即可.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反应堆活动核能的相关问题,注重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解答】解: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能量,但是又有区别,对于核裂变是可控的,如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就是通过核裂变提供能量的,对于核聚变过程不可控,如氢弹爆炸就是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核反应堆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故UF4+2Mg U+2MgF2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裂化;置换.
20.【答案】191.25;50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①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已知小狗在地球和火星上受到的重力,可以得到中学生在火星上受到的重力;②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位置无关.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质量、重力概念及影响因素的掌握和应用,知道质量决定于物质多少,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解:
中学生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为G=mg=50kg×10N/kg=500N,
小狗在火星上与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为 ,所以中学生在火星上受到的重力为 ×500N=191.25N;
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学生在火星上的质量与在地球上相同,仍然是50kg.
故答案为:191.25;50.
21.【答案】(1)青春期
(2)激素(内分泌系统);效应器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人的发育一般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几个时期;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尤其是人体发育的两次高峰期,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
【解答】解:(1)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第二个高峰期是10到20岁,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显著的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2)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因此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完成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汗腺分泌的反射弧: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因此汗腺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属于效应器.
故答案为:(1)青春期.(2)激素(内分泌系统);效应器.
22.【答案】二;三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判断杠杆的类型,一般是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来判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该题是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工具是哪种杠杆类型,除了利用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大小关系来判断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的省力情况来判断.
【解答】解:①第一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
②第二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③第三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④钓鱼竿来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总上分析可知,一定是省力杠杆的是第二类,钓鱼竿与第三类杠杆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二;三.
23.【答案】(1)A
(2)CO;稀硫酸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2)若要分离CO2和CO的混合气体,可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此时从导管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然后利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离出二氧化碳.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化学的方法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离,要根据气体的性质选取净化剂,气体净化的原则是: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不引进新的杂质,操作简便,易于分离.
【解答】解:(1)依据实验要求可知甲装置应为除杂装置,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液体是用以吸收CO2的,因此广口瓶装NaOH溶液,故答案为:A;(2)氢氧化钠吸收CO2后生成碳酸钠,最后还应将其释放出来,从题目给出的试剂看,显然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是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用稀盐酸是为了防止其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因此实验开始时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混合气通过氢氧化钠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生成碳酸钠,只剩下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硫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O;稀硫酸.
24.【答案】(1)2H2O2 2H2O+O2↑
(2)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
(3)小芳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2)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催化作用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催化剂,催化作用,难度不大.【解答】解:(1)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O2↑;故填:2H2O2 2H2O+O2↑;(2)将点燃的卫生棉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旺,故填: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3)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故填:小芳.
25.【答案】(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
(2)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据此分析即可判断;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实际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解:(1)据图可知,此时的铁盒相当于车斗,铁盒内的纸屑相当于车斗中的纸箱,故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2)据模拟实验可知,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故答案为:(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2)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26.【答案】(1)B
(2)求平均值(或总株高)
(3)如图:
(4)Ca(OH)2(或CaO)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检验与评价环节。
(2)采用平均值法使对实验的结果的数据处理更科学。
(3)将A、B、C三地的土壤条件从pH和钾元素的含量角度进行分析解答。
(4)因为该地pH过低,所以可以pH较高的碱性物质进行改良。
【解答】(1)“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是小明的一种基于事实的想法,所以应属于建立假设的环节。
(2)在每组实验中都测量了10株的株高,可以采用求平均值或总株高的方法将10株的株高看为一个整体,对实验的结果的数据处理更科学。
(3)由题意可知:导致幼苗长势不良的主因是pH过低,次因是缺钾。所以A组是“附近的土壤”,所以生长应该最好(即株高最高);B组是“新开辟荒地的土壤+钾 肥”,所以存在的问题是pH过低,生长应该最差(即株高排最低);C组是“新开辟荒地的土壤+酸碱调节剂”,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缺钾,生长应该比A组差但比 B组好(即株高排第二)。故图可表示为:
(4)因为该地pH过低,所以可以pH较高的碱性物质进行改良,农业上常用的土壤改良剂是Ca(OH)2或CaO。
故答案为:(1)B;
(2)求平均值(或总株高);
(3)
(4)Ca(OH)2(或CaO)
27.【答案】(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
(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
(3)酸根离子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解答;(2)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后会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进行分析.(3)根据Na2CO3与NaHCO3的微粒构成不同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钠的性质,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需要考虑反应速率.
【解答】解:(1)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比较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产生了白色沉淀.(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不同.
故答案为:(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3)酸根离子.
28.【答案】(1)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密度为0.9g/cm3的液体
(3)酒精蒸发比水快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9g/cm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过一段时间后,油滴所处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据此提出合理的猜想;(2)为了确定油滴的密度是否变化,可以将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注入到和原来油滴密度相同的液体中,观察其浮沉状况,得出答案;(3)同样条件下,酒精蒸发比水快.本题为实验探究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能认真读题,明白提出问题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1)由图中现象可提出的猜想:
①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下沉的油滴会悬浮?
③为什么悬浮的油滴会漂浮?(2)为了确定油滴的密度是否变化,可以将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注入到和原来油滴密度相同的液体中,即密度为0.9g/cm3的液体中.
如果油滴仍悬浮,则说明油滴的密度不变;若油滴上浮,说明油滴的密度变小;若油滴下沉,则说明油滴的密度变大;(3)酒精溶液是由水和酒精组成,由于酒精蒸发比水快,过一段时间后,酒精和水的比例少,是的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
故答案为:(1)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密度为0.9g/cm3的液体;(3)酒精蒸发比水快.
29.【答案】(1)红细胞;呼吸作用
(2)减少
【知识点】血液;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关键是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解:(1)图中的微粒是氧气,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量.
故答案为:(1)红细胞;呼吸作用;(2)减少
30.【答案】(1)盐
(2)1.1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构成分析;(2)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解:(1)氯化钠和氯化钾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2)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来自该平衡盐中K的质量为2000mg×10%=200mg=0.2g,每天需要摄入该平衡盐为0.2g÷ =1.1g
故答案为:(1)盐;(2)1.1.
31.【答案】(1)0.2
(2)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由F浮=ρ水V排g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 = =0.2×10﹣4m3;
由G=mg得物体的质量:
m= = =0.18kg,
物体的密度:
ρ= = =9×103kg/m3<19.3×103kg/m3.
所以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已知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物体重)、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利用F浮=G﹣F示可以得到浮力;(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已知物重,利用m= 求物体的质量;已知质量和体积,利用ρ= 计算其密度,与纯金密度比较即可判断.本题是一道关于浮力测量和物体密度测量的典型习题,计算时注意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自身的体积相等.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解答】解:(1)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F浮=G﹣F示=1.8N﹣1.6N=0.2N;
2)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由F浮=ρ水V排g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 = =0.2×10﹣4m3;
由G=mg得物体的质量:
m= = =0.18kg,
物体的密度:
ρ= = =9×103kg/m3<19.3×103kg/m3.
所以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答:(1)0.2;(2)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32.【答案】(1)众多恒星
(2)在扩大
(3)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解答】解:(1)组成银河系的天体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叫做河外星系;(2)哈勃的发现告诉我们,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3)说明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故答案为:(1)众多恒星;(2)在扩大;(3)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33.【答案】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50g﹣165.6g=4.4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则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98 44
x y 4.4g
x=10.6g
y=9.8g
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9.6%
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00%=53%
答: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因反应中只有二氧化碳是气体,则根据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差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将二氧化碳的量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及碳酸钠的质量.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物质的状态及质量守恒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答案】(1)火
(2)减少
(3)解:一只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为1万小时,则工作4万小时需要的4只白炽灯,
4只白炽灯需要的费用:4只×3元/只=12元,
白炽灯的功率P=100W=0.1kW,
白炽灯消耗的电能:
W=Pt=0.1kW×40000h=4000kW h=40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4000千瓦时=2120元,
使用白炽灯共需要支付费用:12元+2120元=2132元;
LED灯的功率P′=5W=0.005kW,
LED灯消耗的电能:
W′=P′t=0.005kW×40000h=200kW h=2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200千瓦时=106元,
使用LED灯共需要支付费用:20元+106元=126元<2132元;
故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开关的接法:控制用电器的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灯泡之间;(2)灯泡是利用电能能够转化成热能和光能的原理做成的,把灯丝制成螺旋状,可以增加电阻的长度,增加了钨丝的电阻,使得更多的电能能够转换成热能;还可以减少灯丝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3)根据使用寿命可知需要白炽灯的个数,进而知道白炽灯的费用,然后根据W=Pt求出白炽灯消耗的电能,进而求出白炽灯的电费从而得出使用白炽灯的总费用;同理,再求出使用LED等的总费用,二者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以电灯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家庭电路的连接、电功的计算等知识,重点是通过对LED灯和白炽灯数据的比较得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节约电能.
【解答】解:(1)开关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当开关断开时,电路中不但没有电流通过,而且电灯与火线断开连接,防止人发生触电事故;故为了安全用电,控制灯的开关必须接在家庭电路的火线上.(2)白炽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其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并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摄氏度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象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
(3)一只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为1万小时,则工作4万小时需要的4只白炽灯,
4只白炽灯需要的费用:4只×3元/只=12元,
白炽灯的功率P=100W=0.1kW,
白炽灯消耗的电能:
W=Pt=0.1kW×40000h=4000kW h=40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4000千瓦时=2120元,
使用白炽灯共需要支付费用:12元+2120元=2132元;
LED灯的功率P′=5W=0.005kW,
LED灯消耗的电能:
W′=P′t=0.005kW×40000h=200kW h=2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200千瓦时=106元,
使用LED灯共需要支付费用:20元+106元=126元<2132元;
故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故答案为:(1)火;(2)减少;(3)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35.【答案】(1)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
(2)惯性
(3)内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会将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本实验中,通过再现伽利略的实验过程与推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探究的过程,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解答】解:(1)由图中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可知,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于是他大胆推测:当斜坡变成平坦时,球的速度不再变小,球将做匀速滚动.(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伽利略所说的球的“自然运动”其产是球具有的属性,这就是惯性;(3)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与空气和接触面发生摩擦,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减少.
故答案为:(1)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2)惯性;(3)内.
1 / 12016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湖州)许多科学事实是人类经过长期观测和实验获得认知的,知道这些科学事实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月相呈现周期性变化
C.引起食物腐败的是微生物
D.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答案】A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3)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4)沸点与气压成正比.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熟练掌握各科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DNA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A符合题意;
B、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B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成正比: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16·湖州)水中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处理剂.高铁酸钾是暗紫色粉末,溶于水中生成紫红色溶液.下列有关高铁酸钾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高铁酸钾是一种氧化物
B.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
C.高铁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D.高铁酸钾中含有单质铁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C、根据高铁酸钾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高铁酸钾是由高铁酸钾一种物质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A、高铁酸钾是由钾、铁、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铁酸钾是由钾、铁、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高铁酸钾是由高铁酸钾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不含单质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2016·湖州)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特异性免疫 D.人工免疫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免疫的类型.
【解答】解:”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故选:A
4.(2016·湖州)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B.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C.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曾是海洋水的一部分
D.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内部的结构;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A叙述正确;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故B叙述错误;
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曾是海洋水的一部分,故C叙述正确;
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该地区地壳活跃,故D叙述正确.
故选:B.
5.(2016·湖州)用绝缘细线分别悬挂甲和乙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使两个小球带电后(球上标注的是所带电荷种类).会出现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根据两塑料小球所带电荷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并结合两球表现出的作用力即可判断.本题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解:A、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应该相互吸引,而图中两球相互排斥,故A错误;
B、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正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而图中两球相互吸引,故B错误;
CD、图中两个塑料小球均带负电荷,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6.(2016·湖州)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量质量 B.滴加液体
C.过滤泥浆水 D.点燃酒精灯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否则称量不准确;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壁;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D、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解答】解:A、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
D、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故D操作错误.
故选C.
7.(2016·湖州)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而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B、根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是通过更多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然后再释放长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进行分析;C、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进行分析;D、根据催化剂的性质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要加强同学们的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训练.
【解答】解: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会造成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故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甲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A.
8.(2016·湖州)以下四幅图中,克服物体重力做功的是( )
A.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距离
B.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被搬动
C.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D.人提书包站在水平输送带上通过一段距离
【答案】C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本题考查的是力是否做功,要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来做判断,且尤其注意力与距离的对应性.
【解答】解:A、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距离,推力做了功,但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重力不做功,不合题意;
B、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被搬动,有力但没有距离,所以没有做功,不合题意;
C、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在重力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克服重力做了功,符合题意;
D、人提书包站在水平输送带上通过一段距离,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所以不做功,不合题意.
故选C.
9.(2016·湖州)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CO2具有酸的性质
B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荡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稀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H2SO4和NaOH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 有晶体析出 CuSO4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B、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C.根据中和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分析;D、根据现象分析.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并不是二氧化碳使之变色,故选项错误;
B、黄豆和芝麻混合是宏观物质的混合,而分子的性质是微观粒子的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但是可以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故选项错误;
D、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有晶体的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说法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项为:D.
10.(2016·湖州)如图是俄罗斯产的一种卡车,可以实现车胎自动充气,能够翻越高达70厘米的障碍物,轻松涉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减小摩擦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
C.轮胎很宽可以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D.汽车可以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B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4)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本题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利用、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平衡力的辨别等,主要是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学以致用.
【解答】解: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增大排水的体积,可以使其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故B正确;
C、轮胎很宽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故C错误;
D、汽车可以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B.
11.(2016·湖州)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2.(2016·湖州)将黑色美西螈的体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的体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然后重组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美西螈个体,如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核控制美西螈体色
B.细胞质控制美西螈体色
C.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褐色美西螈和白色美西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原理,明确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解答】解: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发育形成的美西螈,全部都是黑色的,这说明美西螈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故选:A.
13.(2016·湖州)如图中呈现的葫芦藓、蕨、银杏和睡莲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睡莲的叶片躺在水面上,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答案】D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苔藓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正确;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属于孢子植物,正确.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正确.
D、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错误.
故选:D
14.(2016·湖州)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蕴含了科学道理:落在地上的“红”(花瓣)通过微生物分解,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重新被植物吸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B.花瓣中的有机物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C.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
D.无机盐能被根毛区细胞吸收并通过导管运输
【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种子植物;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
【解答】解:A、只有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落“红”指花瓣,所以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
B、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B错误;
C、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所以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C正确;
D、植物根部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
故选:B.
15.(2016·湖州)根据如图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仅使用此电路图中的器材,不能测量电阻R的( )
A.阻值 B.电流 C.电功率 D.电功
【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的阻值,根据P=UI求出求出R的电功率,由W=UIt可知要求电功需要知道通电时间.本题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和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图,灵活的选用公式是关键.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A.知道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I= 的变形式R= 求出R的阻值,故A不符合题意;
B.由电流表的示数可知通过R的电流,故B不符合题意;
C.知道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P=UI求出R的电功率,故C不符合题意;
D.由W=UIt可知,要测电功需要知道通电时间,而通电时间不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2016·湖州)近期,我国南方各地普降暴雨,城市内涝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小明设计一种利用电磁继电器来自动控制抽水机工作的电路:当水位在安全位置以下时绿灯亮,抽水机不工作;当水位到达安全位置上限时红灯亮,抽水机开始工作.如图是小明还未连接完成的电路,小明接下去的电路连接应该是( )
A.M接A,N接B B.M接B,N接D C.M接B,N接C D.M接A,N接D
【答案】B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红灯与绿灯并联连接,各自独立工作;用电器工作必须电路是闭合电路,据此分析解答.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磁继电器的原理以及并联电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难度不大,很好理解.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两灯并联连接,要使得电路工作必须电路为闭合电路,故连接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M接B,N接D符合要求,故B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7.(2016·湖州)红葡萄酒中因含有花色苷而呈红色.花色苷是一种天然色素,对人体有抗癌减肥等保健功能.它的化学式是C16H16O6.
(1)花色苷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2)花色苷属于 (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答案】(1)8:8:3
(2)有机物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1个花色苷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1)1个花色苷分子是由16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花色苷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6:16:6=8:8:3.(2)花色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故答案为:(1)8:8:3;(2)有机物.
18.(2016·湖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
(1)兔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2)该图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答案】(1)消费者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1)兔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兔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2)该图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消费者(2)自动调节
19.(2016·湖州)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金属铀和二氧化铀按要求制成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燃料棒或燃料块,就可以投入核反应堆使用.此反应堆活动核能的途径是 (选填“裂化”或“聚变”).目前工业上的金属铀可用四氟化铀(UF4)和镁通过热还原法来制备,化学方程式为UF4+2Mg U+2MgF2,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答案】裂化;置换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确定反应类型即可.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反应堆活动核能的相关问题,注重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解答】解: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能量,但是又有区别,对于核裂变是可控的,如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就是通过核裂变提供能量的,对于核聚变过程不可控,如氢弹爆炸就是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核反应堆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故UF4+2Mg U+2MgF2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裂化;置换.
20.(2016·湖州)如图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50千克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牛,质量是 千克.
【答案】191.25;50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①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已知小狗在地球和火星上受到的重力,可以得到中学生在火星上受到的重力;②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位置无关.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质量、重力概念及影响因素的掌握和应用,知道质量决定于物质多少,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解:
中学生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为G=mg=50kg×10N/kg=500N,
小狗在火星上与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为 ,所以中学生在火星上受到的重力为 ×500N=191.25N;
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学生在火星上的质量与在地球上相同,仍然是50kg.
故答案为:191.25;50.
21.(2016·湖州)人出生后,还要经历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时期.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组成的复杂个体.
(1)婴幼儿期和 是人快速生长的时期.
(2)当你剧烈运动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大量分泌汗液等现象,这说明人体的各系统相互协调.这种协调是由于神经系统和 的调节作用.分泌汗液的汗腺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属于 .
【答案】(1)青春期
(2)激素(内分泌系统);效应器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人的发育一般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几个时期;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尤其是人体发育的两次高峰期,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
【解答】解:(1)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第二个高峰期是10到20岁,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显著的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2)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因此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完成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汗腺分泌的反射弧: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因此汗腺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属于效应器.
故答案为:(1)青春期.(2)激素(内分泌系统);效应器.
22.(2016·湖州) 如图是三类不同用途的杠杆模型.这三类杠杆中,一定是省力杠杆的是第 类,钓鱼竿与第 类杠杆原理相同.
【答案】二;三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判断杠杆的类型,一般是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来判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该题是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工具是哪种杠杆类型,除了利用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大小关系来判断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的省力情况来判断.
【解答】解:①第一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
②第二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③第三类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④钓鱼竿来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总上分析可知,一定是省力杠杆的是第二类,钓鱼竿与第三类杠杆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二;三.
23.(2016·湖州)科学兴趣小组做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后,收集到CO和CO2的混合废气,考虑到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想把废气初步分离回收再利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分离实验(收集装置略去).
(1)广口瓶中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Ca(OH)2溶液
(2)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首先分离得到 气体,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 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在广口瓶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从而分离出第二种气体.
【答案】(1)A
(2)CO;稀硫酸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2)若要分离CO2和CO的混合气体,可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此时从导管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然后利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离出二氧化碳.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化学的方法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离,要根据气体的性质选取净化剂,气体净化的原则是: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不引进新的杂质,操作简便,易于分离.
【解答】解:(1)依据实验要求可知甲装置应为除杂装置,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液体是用以吸收CO2的,因此广口瓶装NaOH溶液,故答案为:A;(2)氢氧化钠吸收CO2后生成碳酸钠,最后还应将其释放出来,从题目给出的试剂看,显然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是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用稀盐酸是为了防止其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因此实验开始时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混合气通过氢氧化钠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生成碳酸钠,只剩下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硫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O;稀硫酸.
三、实验探究题
24.(2016·湖州)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情况.
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棉燃烧得更旺.
查阅资料获知: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转换为 来实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 (选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答案】(1)2H2O2 2H2O+O2↑
(2)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
(3)小芳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2)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催化作用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催化剂,催化作用,难度不大.【解答】解:(1)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O2↑;故填:2H2O2 2H2O+O2↑;(2)将点燃的卫生棉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旺,故填:观察卫生棉燃烧得情况;(3)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故填:小芳.
25.(2016·湖州)货车驾驶员在卸货后,把空的纸箱放在车斗里.在汽车行驶时,发现有纸箱从车斗里“飞”了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明同学经过思考后,进行了模拟实验:
将纸屑放在一个铁盒里,用吹风机向铁盒上方水平吹风,发现有纸屑从铁盒中“飞”出来,如图.
请回答:
(1)小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 .
(2)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纸箱从车斗里“飞”出来的原因. .
【答案】(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
(2)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据此分析即可判断;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实际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解:(1)据图可知,此时的铁盒相当于车斗,铁盒内的纸屑相当于车斗中的纸箱,故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2)据模拟实验可知,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故答案为:(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流动;(2)车斗内的纸箱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纸箱上方的气压小于纸箱下方的气压,纸箱从车斗里升起,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吹离车斗;
26.(2016·湖州)小明的爸爸在一块新开辟的荒地种植西瓜,发现许多幼苗与附近的土壤上长势良好的幼苗不一样,出现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的症状。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于是小明取土壤样本带到环保部检测。检测结果认为,导致幼苗长势不良的主因是pH过低,次因是缺钾,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和附近的土壤样本的其他指标非常接近。下面是小明在环保部门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探究:
材料:酸碱调节剂 钾肥 附近的土壤 新开辟荒地的土壤 大花盆3只 长势良好且株高相近的西瓜苗若干
实验过程:
①将3只大花盆分为如下三组:
A组:附近的土壤+幼苗10株
B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幼苗10株+钾肥
C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细苗10株+酸碱调节剂
②各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请回答:
(1)“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 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2)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后,对数据应如何处理?
(3)请在右图中用柱形表示B、C组的预期实验结果。
(4)小明建议爸爸在此荒地种植西瓜时,应追施适量的 (用化学式表示)和钾肥进行改良。
【答案】(1)B
(2)求平均值(或总株高)
(3)如图:
(4)Ca(OH)2(或CaO)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检验与评价环节。
(2)采用平均值法使对实验的结果的数据处理更科学。
(3)将A、B、C三地的土壤条件从pH和钾元素的含量角度进行分析解答。
(4)因为该地pH过低,所以可以pH较高的碱性物质进行改良。
【解答】(1)“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是小明的一种基于事实的想法,所以应属于建立假设的环节。
(2)在每组实验中都测量了10株的株高,可以采用求平均值或总株高的方法将10株的株高看为一个整体,对实验的结果的数据处理更科学。
(3)由题意可知:导致幼苗长势不良的主因是pH过低,次因是缺钾。所以A组是“附近的土壤”,所以生长应该最好(即株高最高);B组是“新开辟荒地的土壤+钾 肥”,所以存在的问题是pH过低,生长应该最差(即株高排最低);C组是“新开辟荒地的土壤+酸碱调节剂”,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缺钾,生长应该比A组差但比 B组好(即株高排第二)。故图可表示为:
(4)因为该地pH过低,所以可以pH较高的碱性物质进行改良,农业上常用的土壤改良剂是Ca(OH)2或CaO。
故答案为:(1)B;
(2)求平均值(或总株高);
(3)
(4)Ca(OH)2(或CaO)
27.(2016·湖州)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 苏打 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CO32﹣ Na+ HCO3﹣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
【答案】(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
(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
(3)酸根离子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解答;(2)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后会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进行分析.(3)根据Na2CO3与NaHCO3的微粒构成不同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钠的性质,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需要考虑反应速率.
【解答】解:(1)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比较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产生了白色沉淀.(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不同.
故答案为:(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3)酸根离子.
28.(2016·湖州)小明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由于调制食盐水密度的操作不够精准,导致实验中鸡蛋很难悬浮在食盐水中,于是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用量筒和烧杯等器材配制了三杯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其中图甲B烧杯中的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9:6.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0.9克/厘米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再过一段时候后,小明观察到油滴所处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假设一:可能是油滴的密度变小了.
假设二“可能是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了.
【实验方案】针对“假设一”的实验:用注射器吸取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将油滴注入到某一溶液中,观察其浮沉状况.
针对“假设二”的实验:先测定酒精溶液密度为ρ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它的密度为ρ2,比较ρ1和ρ2的大小.
【得出结论】油滴密度不变,酒精溶液密度变大.
请回答:
(1)根据小明所作的假设,推测小明所提出的问题是: ?
(2)针对“假设一”的实验中,“某一溶液”是 ,
(3)小明经过思考,对“酒精溶液密度变大”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即 .
【答案】(1)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密度为0.9g/cm3的液体
(3)酒精蒸发比水快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9g/cm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过一段时间后,油滴所处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据此提出合理的猜想;(2)为了确定油滴的密度是否变化,可以将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注入到和原来油滴密度相同的液体中,观察其浮沉状况,得出答案;(3)同样条件下,酒精蒸发比水快.本题为实验探究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能认真读题,明白提出问题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1)由图中现象可提出的猜想:
①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下沉的油滴会悬浮?
③为什么悬浮的油滴会漂浮?(2)为了确定油滴的密度是否变化,可以将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注入到和原来油滴密度相同的液体中,即密度为0.9g/cm3的液体中.
如果油滴仍悬浮,则说明油滴的密度不变;若油滴上浮,说明油滴的密度变小;若油滴下沉,则说明油滴的密度变大;(3)酒精溶液是由水和酒精组成,由于酒精蒸发比水快,过一段时间后,酒精和水的比例少,是的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
故答案为:(1)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密度为0.9g/cm3的液体;(3)酒精蒸发比水快.
四、解答题
29.(2016·湖州)如图是空气中的一种微粒离开血液进入人体细胞以及细胞释放的热量进入血液的模式图.
(1)该微粒在血液中主要依靠 (选填“红细胞”或“白细胞”)来运输的,进入细胞内参与 这一生理过程.
(2)当你衣着稀少并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的血流量会 .
【答案】(1)红细胞;呼吸作用
(2)减少
【知识点】血液;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关键是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解:(1)图中的微粒是氧气,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量.
故答案为:(1)红细胞;呼吸作用;(2)减少
30.(2016·湖州)食盐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健康平衡盐,适量食用可维持人体Na+、K+等重要离子的平衡.如图是某品牌健康平衡盐的部分说明.
请回答:
(1)在物质分类上,氯化钠和氯化钾都属于 (选填“酸”、“碱”或“盐”).
(2)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摄入K的质量在2000~4000毫克之间,若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K的质量是2000毫克,其中10%来自该平衡盐,以该平衡盐每100克所含K18克计,他每天需要摄入该平衡盐 克(精确到0.1克)
【答案】(1)盐
(2)1.1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构成分析;(2)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解:(1)氯化钠和氯化钾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2)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来自该平衡盐中K的质量为2000mg×10%=200mg=0.2g,每天需要摄入该平衡盐为0.2g÷ =1.1g
故答案为:(1)盐;(2)1.1.
31.(2016·湖州)将一个黄色金属的实心龙雕像悬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8牛,当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牛.
请回答:
(1)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牛.
(2)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雕像是否纯金制成的?(ρ金=19.3×103千克/米3)
【答案】(1)0.2
(2)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由F浮=ρ水V排g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 = =0.2×10﹣4m3;
由G=mg得物体的质量:
m= = =0.18kg,
物体的密度:
ρ= = =9×103kg/m3<19.3×103kg/m3.
所以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已知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物体重)、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利用F浮=G﹣F示可以得到浮力;(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已知物重,利用m= 求物体的质量;已知质量和体积,利用ρ= 计算其密度,与纯金密度比较即可判断.本题是一道关于浮力测量和物体密度测量的典型习题,计算时注意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自身的体积相等.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解答】解:(1)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F浮=G﹣F示=1.8N﹣1.6N=0.2N;
2)雕像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由F浮=ρ水V排g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 = =0.2×10﹣4m3;
由G=mg得物体的质量:
m= = =0.18kg,
物体的密度:
ρ= = =9×103kg/m3<19.3×103kg/m3.
所以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答:(1)0.2;(2)这个雕像不是纯金制成的.
32.(2016·湖州)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公元16世纪,哥白尼经过对太空的仔细观测,发现这个认识存在错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再经过几个世纪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只是处在银河系的边缘,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中的一个,1929年,哈勃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对宇宙又有了新的认识.
请回答:
(1)银河系是由 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哈勃的发现告诉我们,星系间的距离 (选填“在扩大”、“保持不变”或“在缩小”)
(3)上述科学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1)众多恒星
(2)在扩大
(3)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解答】解:(1)组成银河系的天体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叫做河外星系;(2)哈勃的发现告诉我们,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3)说明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故答案为:(1)众多恒星;(2)在扩大;(3)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33.(2016·湖州)某Na2CO3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Na2SO4,小明想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20克放入烧杯,加入100克水使样品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当滴加的稀硫酸质量为50克时,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是165.6克.
请通过计算回答:
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50g﹣165.6g=4.4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则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98 44
x y 4.4g
x=10.6g
y=9.8g
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9.6%
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00%=53%
答:①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②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因反应中只有二氧化碳是气体,则根据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差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将二氧化碳的量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及碳酸钠的质量.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物质的状态及质量守恒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2016·湖州)电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没有人能独享这份荣耀,它经历着如下的“进化史”;
1879年,托马斯 爱迪生发明碳丝灯,通电后碳丝温度高达2000℃左右,进入白炽状态而发光,所以也称“白炽灯”.
1910年,美国通用电气实验室发现用钨丝制造的灯既便宜又明亮.
1934年,欧文 米兰尔进一步改进,将灯丝烧成螺旋形,使发出的光更明亮.
20世纪30年代,人们研制出了荧光灯,利用发光气体发出的光使灯里的涂膜发亮.它比普通灯温度低并省电.
最近,人们还发明了大功率LED灯,它更省电,寿命更长.
请回答:
(1)为了安全用电,控制灯的开关必须接在家庭电路的 线上.
(2)如图,灯丝烧成螺旋形的原因是 (选填“增加”或“减少”)散热.
(3)5瓦的LED灯与100瓦的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的亮度相当.若用1只5瓦的LED灯代替100瓦的白炽灯使用4万小时,请通过计算说明选择哪种灯比较经济?
注:目前电费0.53元/千瓦时,其他数据如表.
灯的种类 额定功率 使用寿命 市场价格
白炽灯 100瓦 1万小时 3元/只
LED灯 5瓦 4万小时 20元/只
【答案】(1)火
(2)减少
(3)解:一只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为1万小时,则工作4万小时需要的4只白炽灯,
4只白炽灯需要的费用:4只×3元/只=12元,
白炽灯的功率P=100W=0.1kW,
白炽灯消耗的电能:
W=Pt=0.1kW×40000h=4000kW h=40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4000千瓦时=2120元,
使用白炽灯共需要支付费用:12元+2120元=2132元;
LED灯的功率P′=5W=0.005kW,
LED灯消耗的电能:
W′=P′t=0.005kW×40000h=200kW h=2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200千瓦时=106元,
使用LED灯共需要支付费用:20元+106元=126元<2132元;
故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开关的接法:控制用电器的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灯泡之间;(2)灯泡是利用电能能够转化成热能和光能的原理做成的,把灯丝制成螺旋状,可以增加电阻的长度,增加了钨丝的电阻,使得更多的电能能够转换成热能;还可以减少灯丝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3)根据使用寿命可知需要白炽灯的个数,进而知道白炽灯的费用,然后根据W=Pt求出白炽灯消耗的电能,进而求出白炽灯的电费从而得出使用白炽灯的总费用;同理,再求出使用LED等的总费用,二者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以电灯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家庭电路的连接、电功的计算等知识,重点是通过对LED灯和白炽灯数据的比较得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节约电能.
【解答】解:(1)开关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当开关断开时,电路中不但没有电流通过,而且电灯与火线断开连接,防止人发生触电事故;故为了安全用电,控制灯的开关必须接在家庭电路的火线上.(2)白炽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其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并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摄氏度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象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
(3)一只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为1万小时,则工作4万小时需要的4只白炽灯,
4只白炽灯需要的费用:4只×3元/只=12元,
白炽灯的功率P=100W=0.1kW,
白炽灯消耗的电能:
W=Pt=0.1kW×40000h=4000kW h=40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4000千瓦时=2120元,
使用白炽灯共需要支付费用:12元+2120元=2132元;
LED灯的功率P′=5W=0.005kW,
LED灯消耗的电能:
W′=P′t=0.005kW×40000h=200kW h=200千瓦时,
则电费:0.53元/千瓦时×200千瓦时=106元,
使用LED灯共需要支付费用:20元+106元=126元<2132元;
故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故答案为:(1)火;(2)减少;(3)选择LED灯比较经济.
35.(2016·湖州)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体现了牛顿谦逊的品质.但前任的研究确实对牛顿产生了启迪,其中的一位巨人就是伽利略,他400多年前的研究思想一致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伽利略之前观测到,钟摆来回摆动的高度是相同的,如图甲.因此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左边一个固定的斜坡上滚下一个球,球又滚上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如果球没有受到摩擦的作用,他认为这个球在右边任何坡度的斜坡上滚到的高度都与起始高度一样,好像这个球“记住”了起始高度.经过进一步思考,伽利略推断,如果右边的斜坡变成平坦,球将会一直匀速滚动下去,如图乙.
(1)像科学家那样“进一步思考”:图丙是伽利略想象的每隔相同时间在右边不同坡度的斜坡上球的位置,他认为当斜坡倾角变小时, .于是他大胆推测:当斜坡变成平坦时,球的速度不再变小,球将做匀速滚动.
(2)伽利略认为,球匀速滚动是球的“自然运动”状态.“自然运动”是球所具有的属性.在我们今天看来,球的这种属性称为 .
(3)我们学习了“能量”的知识后知道,事实球“记住”的是能量.因为有摩擦的存在,球将不会到达起始高度,因此过程中球的机械能减少,但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 能,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答案】(1)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
(2)惯性
(3)内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会将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本实验中,通过再现伽利略的实验过程与推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探究的过程,理解了惯性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解答】解:(1)由图中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可知,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于是他大胆推测:当斜坡变成平坦时,球的速度不再变小,球将做匀速滚动.(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伽利略所说的球的“自然运动”其产是球具有的属性,这就是惯性;(3)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与空气和接触面发生摩擦,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减少.
故答案为:(1)小球的速度减小得更慢;(2)惯性;(3)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