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
单元检测题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A卷
一、单选题
1.原始地球上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能量来源于(??
)
A.无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
B.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
C.物质合成时释放的能量
D.紫外线、雷电、火山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2.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中性进化论”,其根据主要来源于(??
)
A.化石证据??????????????????????????B.形态学证据
C.生物大分子证据???????????????????????D.行为学证据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基因组的差异越小
B.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C.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D.越是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4.下列哪一类生物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5.“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观念的确立推动了科学的极大发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拉马克第一个提出完整的进化学说,并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导致了进化
B.达尔文认为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缘于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生物多样性缘于进化
C.达尔文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大量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是个体生物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果
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生物在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能产生生殖隔离
D.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不可遗传变异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遗传变异
B.自然选择
C.用进废退
D.生殖隔离
9.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
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
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基因重组
B.用进废退
C.获得性遗传
D.自然选择
11.淡色库蚊是多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科研人员对使用杀虫剂的四个地域的淡色库蚊种群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基因型
地理
种群
数量
检测总数
AA(敏感型)
Aa(敏感型)
aa(抗药型)
甲
85
39
16
30
乙
83
16
44
23
丙
87
55
26
6
丁
91
46
30
15
A.
淡色库蚊四个地理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差异
B.
杀虫剂诱导淡色库蚊由敏感型突变为抗药型
C.
a基因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是甲>乙>丁>丙
D.杀虫剂对四个地理种群的定向进化发挥一定作用
12.抗生素的出现和使用为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耐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出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滥用抗生素会改变细菌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菌群中出现新的表现型则该菌群一定发生进化
C.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会使菌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利用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3.美洲蟾蜍和福勒蟾蜍的分布区广泛重叠,它们之间的杂种能正常存活且可育。前者繁殖温度的起点是15
℃,后者的繁殖温度起点是21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洲蟾蜍和福勒蟾蜍属于同一个物种
B.在同一地区,自然选择对两种蟾蜍的作用是相同的
C.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两种蟾蜍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D.自然条件下,美洲蟾蜍和福勒蟾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14.下列有关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B.当某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可能增加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C.若一种群中基因型为Mm个体占22%,基因型为mm个体占2%,则基因库中M的基因频率为76%
D.因为男性色盲患者较多,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5.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产生
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6.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
1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18.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
)
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
B.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19.调查时发现某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为30%,Aa个体所占比例为60%,aa个体所占比例为10%。此种群中每一代个体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年龄段都有)被捕食的比例为50%,而aa个体被捕食的比例为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使A的基因频率下降
C.此昆虫天敌与昆虫种群在捕食与躲避捕食中实现了共同进化
D.由于不清楚被天敌捕食的昆虫的年龄组成,所以难以通过题中数据计算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
20.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机环境能与生物共同进化
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C.化石是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D.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多种多样
二、填空题
21.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和中长尾两种山鸡。距今5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大约距今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为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内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
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
3.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
4.近些年,该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中长尾鸡
长尾鸡
数量
A
B
数量
A
B
1980年
8000
31%
66%
5900
38%
59%
1988年
7900
29%
57%
6050
41%
60%
1997年
5900
30%
48%
6000
40%
57%
2006年
4200
31%
32%
5950
39%
6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_________。1997年时,基因型为AA的长尾山鸡数量为__________。
22.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环境
绿色螳螂
褐色螳螂
经过时间
数目
被鸟吃掉的数目
数目
被鸟吃掉的数目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用达尔文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__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_____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
23.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植物属于严格自花传粉植物。则理论上该植物种群连续自交三代后,子代群体中开白花植株比例为________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____(发生/未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
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
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现有
1000
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
550
只,Aa
的个体
300
只,aa
的个体
150
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
3
代以后,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a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
25.程海是云南境内的内陆型大湖泊,并非真正的海。很久以前,湖水可通过某河流入金沙江,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该河流逐渐断流,使金沙江与程海隔绝,程海渐渐成为封闭式陆湖。对生活在金沙江和程海中的鲤鱼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食物
栖息
口位置
背鳍起点位
尾鳍高与眼后头长比较
程海鲤鱼
浮游动物及丝状藻类
中上层
端位
稍后
小于眼后头长
金沙江鲤鱼
软体动物、昆虫幼虫、水草
中下层
亚下位
稍前
大于眼后头长
(1)科学工作者近期对程海水系鱼类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20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
多样性。
(2)结合题干中的信息,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两个水系鲤鱼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
(3)有人认为,“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你是否同意此结论?请依据进化理论说出你的判断与理由:
。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C
解析: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C错误。
4.答案:A
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鱼类生物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
8.答案:B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D
解析:A、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错误;
C、获得性遗传是用进废退学说的核心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形成。根据题意,两种蟾蜍的繁殖温度不同,即二者的繁殖季节不同,因而在自然条件下,美洲蟾蜍和福勒蟾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物种,A错误、D正确;因为两种蟾蜍的繁殖季节不同,因此,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自然选择对两种蟾蜍的作用也是不同的,B错误;根据题意,两种蟾蜍分布区广泛重叠,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
14.答案:B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个体是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的,且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A错误;当某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剧减时,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加,可能会使某些基因消失,B正确;若一种群中基因型为Mm个体占22%,基因型为mm个体占2%,则基因型为MM个体占1-(22%+2%)=76%,M的基因频率=76%+22%÷2=87%,C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只要带色盲基因就会患病,但并不意味着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D错误。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D
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错误;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
物不一定进化,B错误;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
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
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正确。
18.答案:C
解析:A、B、D选项都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C选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此种群中基因型为AA和Aa个体被捕食的风险高于aa个体,可知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A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从而影响A的基因频率,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正确;由于不知道被天敌捕食的昆虫的年龄组成,所以难以确定被捕食的个体是否已经繁殖,也难以确定题中捕食比例对子代基因型频率的影响,D正确。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1.基因
;
2.是;
短尾山鸡与其它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
3.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4.中长尾鸡;
960
解析:
22.答案:1.变异性;
不定向;
2.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定向的
解析:1.不同的性状是由不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新基因的产生是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它具有不定向的特点。
2.捕食关系是生物生存斗争的表现,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环境对生物起的作用是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淘汰。
23.答案:(1)75%
?
(2)22.5%
?
未发生?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两群体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24.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或变异是不定向的)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基因库
生殖隔离
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
70%
42%
解析:
25.答案:(1)物种
(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中断,每个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
(3)不同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而非形态结构出现差异
解析:(1)调查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20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中断,每个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
(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能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
单元检测题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开始,化石数最突然增加
B.古生代时期,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爬行类等陆地生物出现并发展
C.原始哺乳类和原始鸟类的出现是中生代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异养需氧型
2.五界系统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 )
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
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D.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从细胞水平看,下列能说明具有统一性的是(??
)
A.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有相似的结构模式
D.人、大猩猩等人猿超科动物的骨骼基本相同
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真核生物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真核生物种类多、形态多样
B.真核生物结构、功能复杂
C.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增强生物的变异性
D.真核生物既能自养生活,又能异养生活
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VV突变成了残翅vv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D.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即可
6.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自然选择才能导致适应
B.只有生殖细胞的变异才能传给后代
C.只有基因突变才能导致基因库改变
D.只有经过地理障碍才能形成新物种
7.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8.金鱼起源于野生鲫鱼。福州是中国金鱼之都,通过长期的人工选育,现有上百个珍稀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鱼在人工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B.金鱼与野生鲫鱼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
C.人工选择可以提高金鱼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D.人工选择缩小了金鱼和鲫鱼间的基因库差异
9.物质A是一种低残留的抑菌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长期使用,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有所下降,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突变导致纹枯病菌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B.物质A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
C.物质A对具有抗药性的纹枯病菌具有选择作用
D.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10.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列关于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从基因表达来看是氧气含量变化调控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中HIF的含量变化
C.从细胞内信息传递来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
D.从组织器官或个体水平来看使人体不仅能适应剧烈运动、胎儿生长发育、癌变组织等代谢旺盛需氧多的情况,还能适应高海拔地区活动、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等缺氧情况
11.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有专门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专用通道),否则,青藏铁路的阻隔可使同一藏羚羊种群出现地理隔离而成为两个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个藏羚羊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值为其基因频率
B.基因频率相同的两个种群,基因型频率也相同
C.若不设计野生动物专用通道,由于铁路的地理隔离作用,位于铁路两边的藏羚羊经过漫长的进化,一定可以出现生殖隔离
D.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2.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下降
B.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就能够保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C.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可能大于其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
D.鲨鱼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鱼类种群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13.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14.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16.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种海龟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
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的对象是对生存和繁殖有影响的可遗传变异
B.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D.
不同生物进化的速度均可通过有性生殖进行推进
18.今年是《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该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提出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不同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只有形成生殖隔离才能阻止种群间进行基因交流
C.进化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D.人类因素和物种入侵可以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B.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C.
从裸岩到森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在不断发生改变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二、填空题
21.下表是7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与人细胞色素c的差异(氨基酸数/个)
0
1
12
13
21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之间表现为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
。
(2)从上表看,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从
方面为生物的
提供了证据。
22.?
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3.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23.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
。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
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
决定。
(3)该海龟种群
(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
。
24.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
和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3)
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毒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a可诱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_____。
25.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_。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__________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决定。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从异养到自养,从厌氧到需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2.答案:C
解析:
3.答案:A
解析:动植物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正确。B为分子水平,B错。C为器官水平,错。D为系统水平,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特异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答案:C
解析:
5.答案:C
解析:温度35
℃的影响使遗传因子组成为VV的个体表现为残翅,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不可遗传变异,C正确,A错误;长翅和残翅由遗传因子决定,受温度影响,B错误;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应选择另一正常温度培养成的异性残翅果蝇交配,D错误。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生物进化过程中“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说明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即是生存策略之一,D正确。
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据题干信息金鱼起源于野生鲫鱼,可推测,金鱼和野生鲫鱼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B正确;人工选择的目的是留下人们所需要的品种,人工选择不能提高金鱼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C错误;人工选择增加了金鱼与鲫鱼的基因库差异,D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从而使纹枯病菌的基因库发生改变,A正确;物质A发挥的是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纹枯病菌能存活下来,物质A不能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B错误,C正确;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说明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HIF)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B正确;C、根据题意,当氧含量正常时,几乎不生成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这一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依赖于一些列信号分子,故从细胞内信息传递来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C正确;D、根据题意,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因此对于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等缺氧情况无缓解效果,D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在一个藏羚羊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为其基因频率,A错误;基因频率相同的两个种群,基因型频率不一定相同,如一个种群内个体基因型均为Aa,另一个种群内个体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1,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但基因型频率不相同,B错误;铁路两边的藏羚羊是否出现生殖隔离与两边环境差异有关,不能确定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正确。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C
解析: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则a基因频率为1-80%=20%,AA基因型频率=80%×80%=64%,aa
基因型频率=20%×20%=4%,Aa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1-60%=40%,则AA基因型频率=60%×60%=36%,aa
基因型频率=40%×40%=16%,Aa
基因型频率=2×60%×40%=48%。假设两个种群数量均为100,合并后A基因频率=(64×2+32+36×2+48)/(200×2)=70%,a基因频率=1-70%=30%,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综上所述,C正确。
14.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5.答案:D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A正确;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B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等原因,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C正确;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不能随机交配,然选择等,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A
解析: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是因为生物存在广泛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而且变异能遗传给后代;用进废退学说是拉马克提出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1)越小
(2)酵母菌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分子生物学
进化理论
解析: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
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22.答案:1.基因库;
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隔离
解析:
23.答案:(1)基因库
8/9
(2)不定向
自然选择
(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解析:(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
24.答案:(1)基因库
(2)(自然)选择
隔离
(3)
变异(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多方向的
d
解析:(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叫这个种群的种群基因库.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突变和基因重组等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其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25.答案:1.地理隔离;
2.基因;
共同进化;
3.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解析:两者属于不同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
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一年
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
的基因频率=10%+20%×l/2=20%、d
的基因频率=1-20%
=
80%;第二年基
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
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
=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
基因频率=
4%+32%×l/2
=
20%、d
的
基因频率=1-20%
=
80%,在这一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頻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