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绍兴)如图4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2.(2016·绍兴)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
A.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引发火山喷发
C.引起板块张裂
D.造成地震频发
3.(2016·绍兴)如图物体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的是( )
A.铁制文具盒
B.铅笔芯
C.钢制直尺
D.橡皮
4.(2016·绍兴)下列杠杆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
A. B.
C. D.
5.(2016·绍兴)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6.(2016·绍兴)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7.(2016·绍兴)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与相应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重新制作装片
B.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C.要观察的细胞在视野左下方的边缘——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
D.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有重叠——换用高倍镜观察
8.(2016·绍兴)如图分类检索表中,鸽子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9.(2016·绍兴)下列现象由惯性造成的是( )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
B.紧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向前倾倒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D.下落的乒乓球触地反弹
10.(2016·绍兴)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图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溶菌酶溶解病毒
C.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D.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1.(2016·绍兴)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12.(2016·绍兴)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中变量控制不合理的是( )
A.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C.研究摩擦力的相关因素
D.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13.(2016·绍兴)如图是温度自动报警器工作电路.在水银温度计上部插入一段金属丝,当温度到达金属丝下端所指示的温度时( )
A.铃响,灯不亮 B.铃不响,灯不亮
C.铃响,灯亮 D.铃不响,灯亮
14.(2016·绍兴)现有10克CuO和ZnO的混合物,下列实验方案,不能确定CuO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混合物与足量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B.将混合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
C.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H2SO4,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D.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H2SO4,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15.(2016·绍兴)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一定可以在光屏上的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
16.(2016·绍兴)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一个黑点从太阳前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能产生“凌日”的行星是 。
(2)火星是一颗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其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的两倍。由此可知,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 (选填“长”、“短”或“相近”)。
17.(2016·绍兴)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丙和丁,其反应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1)物质甲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甲、乙、丙与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3)该化学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 反应.
18.(2016·绍兴)根据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 。
(2)若此人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将出现 ________(选填序号)。
A.能缩手,感觉到痛 B.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D.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19.(2016·绍兴)如图的粒子模型可以解释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
20.(2016·绍兴)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 克.
21.(2016·绍兴)如图实验,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2.(2016·绍兴)将重10牛的长方体木块A放入水平放置的盛水容器中静止时,有 的体积露出水面,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在木块上放另一物块B,使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如图,若所加物块B的体积是木块的 ,则物块B密度与木块A密度之比是 .
23.(2016·绍兴)进行氧气制取与性质检验的实验.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选填序号).
(2)实验中,用装有一定量水的集气瓶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是多少呢?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5只容积均为100毫升的集气瓶,分别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5只集气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以相同方法完成第二组实验,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第一组 第二组
集气瓶编号 A B C D E A B C D E
集气前装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毫升)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①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②经计算,第二组实验C瓶的氧气体积分数为48.65%,由此得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只能是48.65%”的结论,对此结论和过程进行评价: .
24.(2016·绍兴)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
三、实验探究题
25.(2016·绍兴)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如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牛) 0 1 2 3 4 5 6 7
甲 弹簧的长度(厘米) 6.0 6.6 7.2 7.8 8.4 9.0 9.6 10.6
乙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丙 9.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9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 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 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6.(2016·绍兴)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电路(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瓶中的电阻采用金属丝.
(1)完成电路的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
(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两种材料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可以选用表中的铜与 进行对比.
材料 铜 铝 钨 镍铬合金
电阻(欧) 0.0175 0.029 0.053 1.0
(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允许改变元件位置,更换元件等,只要求写出一种).
27.(2016·绍兴)兴趣小组实验中,将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产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Cu(OH)2.
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 .
猜想三:浅绿色固体为Cu(OH)2和Cu4(OH)4SO4.
(2)【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100℃,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
(3)【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 正确.
28.(2016·绍兴)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 步骤,体现了科学家 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 。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解答题
29.(2016·绍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磺胺(化学式为C6H8N2O2S)是青蒿素之前最热门的抗疟药物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青蒿素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14.1克青蒿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和多少克磺胺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30.(2016·绍兴)重15000牛的小汽车受到发动机800牛的牵引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求:
①小汽车速度.
②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
③10秒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和发动机的功率.
31.(2016·绍兴)根据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饭中的淀粉最终被消化成 ,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 。
(2)g表示肾小管的 作用。
(3)表示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是 (选填字母)。
32.(2016·绍兴)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甲,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小球在乙斜面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及理由.
(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变为2h,小球应在甲斜面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
33.(2016·绍兴)测定额定电压是2.5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电路如图甲,电源电压为4伏.
(1)闭合开关,电压表指针如图乙所示,该时小灯泡两端电压是 伏.
(2) 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画出的小灯泡U﹣I曲线.由图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瓦,小灯泡的电阻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 .
(3)在某次调节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了△R1,小灯泡电阻变化了△R2,则△R1 △R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并说明理由.
34.(2016·绍兴)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露置于空气中的纯净生石灰(CaO)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生石灰25克,将其露置于空气中.
②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质量增加了4克.
③将变质的“生石灰”溶于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后,再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称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2.2克.
回答下列问题.
(1)变质的“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2)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为多少?
(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故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 保存.
35.(2016·绍兴)绍兴市获得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①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③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2)某化工厂流程会产生澄清废水,其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g+、Cu2+、Cl﹣、NO3﹣,已知:白色的沉淀Fe(OH)2在空气中会迅速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该废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②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除去该废水中原有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部分流程如图所示.操作I的名称是 ,单质A是 .
(3)修建山区水库既可以防洪水,还能发电和灌溉,其发电过程简化如图.
①水库大坝修建时,下部B比上部A宽的原因是 .
②汛期时,开闸排水,水的流量是60米3/秒,每小时排水 吨.
③汛期时,开闸排出的水冲击水轮机,使发电机组发电,若此时每秒钟释放的机械能为1.2×106焦,能量利用的效率为25%,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多大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肠杆菌属于细菌、金针菇属于真菌、葫芦藓属于植物、大熊猫属于动物.
【解答】解:动植物细胞、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如下: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真菌细胞
不同点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无细胞壁,无叶绿体 有细胞壁、叶绿体 有细胞壁、无叶绿体
相同点 都有细胞质、细胞膜
所以大肠杆菌、金针菇、葫芦藓、大熊猫这几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中都有结构是细胞质和细胞膜,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附近产生极光;气候发生异常:暴雨、干旱等. 【解答】解: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直接影响,火山喷发、板块张裂和地震频发不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
【解答】解:A、铁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钢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D、橡皮主要成分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杠杆平衡,是由于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分别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力和力臂,看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据此分析得出结论.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不能只看力或只看力臂.
【解答】解:
设杠杆每一个格为L,
A、力和力臂的乘积:左边=10N×3L,右边=10N×2L,因为10N×3L>10N×2L,所以左边下沉;
B、力F和物体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杠杆不能平衡;
C、力和力臂的乘积:左边=10N×3L,右边=15N×2L,因为10N×3L=15N×2L,所以杠杆平衡;
D、力F和物体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杠杆不能平衡.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解答】解: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解: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项为:C.
7.【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装片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是有区别的.
【解答】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是因为标本中有气泡,可以重新制作标本或重新改盖玻片,A正确。
B、能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它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 视野较暗,若要使视野变亮,应该换用凹面反光镜,B错误;
C、若要将偏显微镜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往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往右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C错误;
D、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有重叠,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的体积变大,观察到的依旧有重叠,D错误;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解答】鸽子是鸟类,体温恒定,都属于恒温动物.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这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及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此题主要考查了惯性的概念;通过不同的事例考查了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判断是否为惯性现象,关键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物体由于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造成的.
【解答】解: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之所以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他在滚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阻力,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A不合题意;
B、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倾倒,是由惯性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C不合题意;
D、下落的乒乓球触地反弹,是因为受到地面的作用力,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主要是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解答】ABC、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溶解和病菌和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错误.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用到摩擦起电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知识.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本题要结合摩擦起电的知识分析判断,会利用静电现象进行分析生活现象.
【解答】解:
分别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会使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带上不同的电荷;
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能完成;
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B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C能完成;
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能完成;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正确应用.
【解答】解:
A、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将两个匝数不同的线圈串联,保证了通过的电流相同.此选项正确;
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时,要控制压力.题目中两个量都不同.此选项错误;
C、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有关系.研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此选项正确;
D、只有有生命的种子才有呼吸作用,将浸水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比,可以得到种子存在呼吸作用的条件.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明确这一装置由两部分电路组成,左端电路的控制要点在于水银柱的变化,而右端的控制要点则在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再由此分析电路中温度变化时的工作情况.明确图中左侧为控制电路,右侧为工作电路,两电路依据中间的电磁铁来发生相互作用,是搞清这一装置原理的关键点之一,同时,还应明确水银也是导体,当其与上方金属丝接通时,也成为了电路的一部分.
【解答】解:温度升高时,水银柱上升,与上方金属丝连通,使左侧形成通路,电磁铁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吸引衔铁,与下面触点接触,与上面触点断开,灯不亮;与下面触点接触,电铃这部分电路接通,电铃发出报警信号.
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混合物与足量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可以列等式进行计算.B.混合物在高温下通入足量CO气体,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列式计算.C.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铁粉,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铁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但铁粉足量,反应后有剩余,进行分析判断.D.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测出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的质量,可列式计算.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物质的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把握反应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设CuO和Zn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有80x+81y=10g,64x+65y=剩余固体质量,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B、混合物在高温下通入足量CO气体,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设CuO和Zn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有80x+81y=10g,( + )mol×44g/mol=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铁粉,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铁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但铁粉足量,反应后有剩余,无法确定生成铜的质量,不能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
D、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与A、B选项同理,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最重要两句话是:①物距(u)减小,像距(v)增大,像变大(应用于实像),②物距(u)减小,像距(v)减小,像变小(应用于虚像).(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测焦距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此题考查了物距、像距的变化,焦距改变成像特点,光路可逆等知识,是凸透镜成像的综合应用题.
【解答】解:
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f<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光屏移动距离是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①错误.
②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所以②错误.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③正确.
④根据光路可逆的保持物体和透镜位置不变,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所以④正确.
故选D.
16.【答案】(1)水星和金星
(2)长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凌日现象是指内地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为地内行星,地内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当其在下合时(日、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水星或金星位于日地之间)可能发生凌日现象.(2)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火星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37分,所以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长一点;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所以火星上的一年比地球上的长很多. 故答案为:(1)水星或金星;(2)长.
17.【答案】(1)﹣3
(2)丁
(3)置换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甲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判断出氮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3)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微粒结构意义的掌握.
【解答】解:(1)由物质甲的微观构成可知,化学式是NH3,由于氢元素显+1价,可推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2)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乙、丙与丁中分别是氨气、氧气氮气和水,属于氧化物的是水;(3)由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为:(1)﹣3;(2)丁;(3)置换.
18.【答案】(1)感受器
(2)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同时低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如排尿中枢就受大脑的控制;传出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射.
【解答】(1)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右图知A是感受器;(2)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所以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会不缩手,但会感觉到疼.
19.【答案】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成为蒸发。
【解答】看图可知,水分子间距离变大,烧杯中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去,这个过程是蒸发。
20.【答案】(1)A
(2)941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三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判断;(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求出加水的质量;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明确溶解度概念才能判断一定量的溶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全部溶解.
【解答】解:(1)分析上述三组溶液,由C组溶液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食盐,因此A为不饱和溶液,BC为饱和溶液;故填A;(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9g,因此溶液质量为 =1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1000g﹣59g=941g;故填:941.
21.【答案】下降;形状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平面镜N或M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刻度尺上的光斑移动,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则光点的移动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用力F下压,两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则两平面镜的位置升高,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这也是此题的难点.
【解答】解:①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桌面中间变形下降,两个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②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答案为:下降;形状.
22.【答案】10;3:2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将AB看作一个整体,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以及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块B密度与木块A密度之比.本题考查重力、密度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公式的应用,关键明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木块A漂浮在水中,因此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GA=10N;
当木块有 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即木块有 的体积浸入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0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F浮=ρ水g× V木=10N,整理得ρ水gV木=15N,
当木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木=15N;
将AB看作一个整体时,AB漂浮在水中,浮力等于总重力,即F浮′=GA+GB;
所以物体B的重力:GB=F浮′﹣GA=15N﹣10N=5N;
由G=mg和ρ= 可得:ρB:ρA= : = × = × =3:2.
故答案为:10;3:2.
23.【答案】(1)AE
(2)52.6;该结论不严格;实验过程可省去第二组中编号A、D、E的实验,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进行分析;(2)分析表格可发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木条就可复燃,根据空气中原有的氧气和收集到的氧气,就可算出氧气的分数.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注意控制一些变量,从而可减少实验的次数,减少实验的过程.
【解答】解:(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物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故发生装置选A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也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但图示向上排空气法有错误,故只能选E装置,故填:AE.(2)①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40%+60%×21%=52.6%,故填:52.6;
②该结论不严格,由图中可知,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5%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3%时,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应作一个补充实验,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时,看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第二组实验若按B、C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3%~35%之间,从而省去编号A、D、E的实验,但需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故填:该结论不严格;实验过程可省去第二组中编号A、D、E的实验,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
24.【答案】(1)9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暗处理有机物的减少量表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相同光照强度下光照1小时,测得的有机物的变化是净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的2倍之和.
【解答】(1)据图甲分析,叶片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为:27℃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1+1=5,28℃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2+2=7,29℃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3+3=9,30℃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1+1+1=3;(2)据图乙分析,b点表示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3)由图甲知,第1小时是暗处理,第2小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比较第1小时可知,27℃比29℃释放的二氧化碳少,因此温度由29℃改为27℃时,a点应上移。
25.【答案】(1)小于
(2)甲和丙
(3)伸长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通过甲和乙数据对比分析伸长长度的关系.(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弹簧长度,就只能弹簧长度改变,其它都不变,选择材料相同,长度不同的弹簧.(3)弹簧测力计原理注意是伸长量和拉力成正比,不是长度.此题考查了,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弹簧测力计原理,属于物理基本实验方法.
【解答】解:(1)通过甲和乙数据对比发现,原长都是6cm,甲的伸长的长度小于乙的长度.(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与弹簧长度的关系,就只能让弹簧长度改变,其它都不变,因为甲和丙是同种材料,只有长度不同,所以选择甲和丙.(3)弹簧测力计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故答案为:(1)小于;(2)甲和丙;(3)伸长量.
26.【答案】(1)
(2)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3)镍铬合金
(4)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的接入电路,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即连入的电阻变大,据此选择下面的接线柱;(2)本实验是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要使两种导线的阻值相差最大;(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或增加电源电压,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本题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物理量较多,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要用好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即连入的电阻变大,下面选左边接线柱,如图所示:
;(2)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加热相同,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高的多,煤油体积膨胀的大,玻璃管内煤油面上升的高,可见是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3)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要使两种导线的阻值相差最大,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导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铜和镍铬合金的电阻相差最大.所以选表中的铜与镍铬合金进行对比.(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或者保持其它不变,增加电源电压,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3)镍铬合金;(4)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27.【答案】(1)Cu4(OH)4SO4
(2)氢氧化铜;硫酸钡
(3)③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题意,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则浅绿色固体可能为Cu(OH)2,也可能是Cu4(OH)4SO4,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根据题意,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进行分析解答.
②由题意,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和Cu4(OH)4SO4、Cu4(OH)4SO4能与酸反应,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猜想与假设】由题意,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由题意,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而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100℃,此温度下Cu4(OH)4SO4还没分解,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氢氧化铜,黑色固体物质是氢氧化铜分解生成的.
②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硫酸钡白色沉淀,则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Cu4(OH)4SO4.
【结论】由事实与证据,浅绿色固体中含有Cu(OH)2、Cu4(OH)4SO4,整个实验证明猜想③正确.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Cu4(OH)4SO4;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氢氧化铜;②硫酸钡;
【结论】③.
28.【答案】(1)Ⅲ;为科学献身
(2)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
(3)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
【解答】(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是为了证明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也就是科赫法则的第Ⅲ步骤,他这种不畏危险的举动体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在科学探究实验时,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通常都要做多次实验,一次实验会有偶然性,不具代表性;(3)马歇尔实验已经进行了科赫法则的前三步,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第四步,即从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29.【答案】(1)42
(2)11:40
(3)设需要磺胺的质量为x
×100%=x× 100%
x=21.5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一个青蒿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1)一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2)青蒿素中氢元素与氧元素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5)=11:40.
3)设需要磺胺的质量为x
14.1g× ×100%=x× 100%
x=21.5g
故答案为:(1)42;(2)11:40;(3)和21.5g磺胺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30.【答案】解:①图象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当t=12s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120m,
则小汽车的平均速度v= = =12m/s;
②小汽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为0J;
③10s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
W=Fs=800N×120m=9.6×104J,
发动机的功率:P= = =9.6×103W.
答:①小汽车速度为12m/s.②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为0J.③10秒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为9.6×104J;发动机的功率为9.6×103W.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从图象中任意读出某一时间通过的路程,利用v= 即可计算小汽车速度.②物理学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③利用W=Fs求出10s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再利用P= 计算发动机的功率.此题考查速度、功和功率的计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判断人做没做功的依据就是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同时具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31.【答案】(1)葡萄糖;右心房
(2)重新收
(3)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肺泡内刚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低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实现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营养物质被吸收后,可经血液循环送到身体各处.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因此小肠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右心房.(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g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人体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时,氧气首先通过的一层细胞是肺泡壁,然后经过一层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图中表示氧气进入肺泡的过程是c。
32.【答案】(1)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损失的机械能,因为AB=3AC,所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所以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三分之一,故上升的高度h= H;
(2)小球在乙斜面上升高度为2h,因为A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消耗 高度的机械能,所以原来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释放高度是:2h+ = H;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据AB=3AC可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进而判断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的关系,进而判断出上升高度;(2)据(1)可判断出小球在AC上损失的机械,而后可以计算出(2)中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高度.弄懂题意,并能明确小球在AC段损失的机械能相当与斜面的多大高度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3.【答案】(1)0.5
(2)0.5;增大
(3)大于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直接根据电压表选择量程读数.(2)根据U﹣I图象,当U=2.5V时,找到对应电流I,根据P=UI计算额定功率,通过取特殊的值可判断电阻的变化情况.(3)通过对滑动变阻器电阻、灯泡电阻、总电阻变化情况分析的出结论.此题考查了电压表读数、U﹣I图象的应用、电阻的变化的判断.
【解答】解:(1)根据图乙电压表量程选择0﹣3V,分度值0.1V,电压表读数为0.5V.(2)根据图象当U=2.5V时,I=0.2A,根据P=UI=2.5V×0.2A=0.5W,通过图象可以看出电压增大电阻变大.(3)根据图象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灯泡两端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灯泡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小.
根据R=R滑+R灯.只有当R滑的减小量大于R灯的增加量才会让总电阻变小.
故答案为:(1)0.5;(2)0.5;增大;(3)大于.
34.【答案】(1)2.2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设这些CaCO3是由质量为y的CaO转化而来,
由CaO+H2 O═Ca(OH)2,Ca(OH)2+CO2═CaCO3↓+H2O可知,CaO~CaCO3,
CaO~CaCO3,
56 100
y 5g
y=2.8g
2.8g氧化钙转化成5g碳酸钙后,固体质量增加:5g﹣2.8g=2.2g,因此氧化钙除部分转化成碳酸钙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氢氧化钙,
设转化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转化成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
CaO+H2 O═Ca(OH)2,固体质量增加
56 74 74﹣56=18
m z 4g﹣2.2g=1.8g
,
z=7.4g,m=5.6g
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25g﹣2.8g﹣5.6g=16.6g;
答: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分别为:氧化钙:16.6g;碳酸钙:5g;氢氧化钙:7.4g;
(3)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密封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设这些CaCO3是由质量为y的CaO转化而来,
由CaO+H2 O═Ca(OH)2,Ca(OH)2+CO2═CaCO3↓+H2O可知,CaO~CaCO3,
CaO~CaCO3,
56 100
y 5g
y=2.8g
2.8g氧化钙转化成5g碳酸钙后,固体质量增加:5g﹣2.8g=2.2g,因此氧化钙除部分转化成碳酸钙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氢氧化钙,
设转化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转化成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
CaO+H2 O═Ca(OH)2,固体质量增加
56 74 74﹣56=18
m z 4g﹣2.2g=1.8g
,
z=7.4g,m=5.6g
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25g﹣2.8g﹣5.6g=16.6g;
答: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分别为:氧化钙:16.6g;碳酸钙:5g;氢氧化钙:7.4g;(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此,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密封保存.
35.【答案】(1)群落;肉食性鱼;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2)Ag+、Cu2+、NO3﹣;过滤;Fe
(3)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下部应比上部宽;2.16×105;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为300kW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密度公式的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掌握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很重要;(2)熟练掌握、运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解题关键; (3)本题以水库的发电机组为背景,考查了液体压强特点的应用,密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功率的计算等.理解水的流量的含义、电机的发电功率的含义等,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1)①种群是单种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的多种生物集合体,因此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②此生态系统的最高级的消费者是肉食性鱼,所以E可能是肉食性鱼.③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银离子,则一定不含有氯离子,否则会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所以溶液中还一点含有硝酸根离子;故填:Ag+、Cu2+、NO3﹣;②过滤能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所以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白色沉淀能在空气中转化为红褐色沉淀,说明白色沉淀为氢氧化亚铁,所以溶液乙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故加入的过量A为单质铁.故填:过滤;Fe.(3)①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为了水坝能承受更大的水压,水坝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②因为水的流量是60米3/秒,1h=3600s;每小时排水体积:V=60m3/s×3600s=2.16×105m3,
由公式ρ= 得,
排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2.16×105m3=2.16×108kg=2.16×105t.
③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P= = =3×105W=300kW.
故答案为:①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下部应比上部宽;②2.16×105.③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为300kW.
1 / 1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绍兴)如图4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肠杆菌属于细菌、金针菇属于真菌、葫芦藓属于植物、大熊猫属于动物.
【解答】解:动植物细胞、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如下: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真菌细胞
不同点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无细胞壁,无叶绿体 有细胞壁、叶绿体 有细胞壁、无叶绿体
相同点 都有细胞质、细胞膜
所以大肠杆菌、金针菇、葫芦藓、大熊猫这几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中都有结构是细胞质和细胞膜,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2016·绍兴)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
A.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引发火山喷发
C.引起板块张裂
D.造成地震频发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附近产生极光;气候发生异常:暴雨、干旱等. 【解答】解: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直接影响,火山喷发、板块张裂和地震频发不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故选:A.
3.(2016·绍兴)如图物体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的是( )
A.铁制文具盒
B.铅笔芯
C.钢制直尺
D.橡皮
【答案】D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
【解答】解:A、铁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钢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D、橡皮主要成分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4.(2016·绍兴)下列杠杆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杠杆平衡,是由于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分别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力和力臂,看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据此分析得出结论.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不能只看力或只看力臂.
【解答】解:
设杠杆每一个格为L,
A、力和力臂的乘积:左边=10N×3L,右边=10N×2L,因为10N×3L>10N×2L,所以左边下沉;
B、力F和物体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杠杆不能平衡;
C、力和力臂的乘积:左边=10N×3L,右边=15N×2L,因为10N×3L=15N×2L,所以杠杆平衡;
D、力F和物体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杠杆沿逆时针转动,此时杠杆不能平衡.
故选C.
5.(2016·绍兴)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解答】解: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2016·绍兴)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解: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项为:C.
7.(2016·绍兴)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与相应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重新制作装片
B.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C.要观察的细胞在视野左下方的边缘——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
D.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有重叠——换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装片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是有区别的.
【解答】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是因为标本中有气泡,可以重新制作标本或重新改盖玻片,A正确。
B、能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它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 视野较暗,若要使视野变亮,应该换用凹面反光镜,B错误;
C、若要将偏显微镜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往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往右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C错误;
D、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有重叠,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的体积变大,观察到的依旧有重叠,D错误;
8.(2016·绍兴)如图分类检索表中,鸽子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解答】鸽子是鸟类,体温恒定,都属于恒温动物.故选C
9.(2016·绍兴)下列现象由惯性造成的是( )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
B.紧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向前倾倒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D.下落的乒乓球触地反弹
【答案】B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这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及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此题主要考查了惯性的概念;通过不同的事例考查了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判断是否为惯性现象,关键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物体由于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造成的.
【解答】解: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之所以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他在滚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阻力,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A不合题意;
B、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倾倒,是由惯性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C不合题意;
D、下落的乒乓球触地反弹,是因为受到地面的作用力,不是由惯性造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16·绍兴)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图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溶菌酶溶解病毒
C.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D.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主要是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解答】ABC、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溶解和病菌和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错误.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16·绍兴)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用到摩擦起电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知识.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本题要结合摩擦起电的知识分析判断,会利用静电现象进行分析生活现象.
【解答】解:
分别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会使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带上不同的电荷;
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能完成;
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B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C能完成;
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能完成;
故选B.
12.(2016·绍兴)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中变量控制不合理的是( )
A.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C.研究摩擦力的相关因素
D.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正确应用.
【解答】解:
A、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将两个匝数不同的线圈串联,保证了通过的电流相同.此选项正确;
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时,要控制压力.题目中两个量都不同.此选项错误;
C、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有关系.研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此选项正确;
D、只有有生命的种子才有呼吸作用,将浸水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比,可以得到种子存在呼吸作用的条件.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3.(2016·绍兴)如图是温度自动报警器工作电路.在水银温度计上部插入一段金属丝,当温度到达金属丝下端所指示的温度时( )
A.铃响,灯不亮 B.铃不响,灯不亮
C.铃响,灯亮 D.铃不响,灯亮
【答案】A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明确这一装置由两部分电路组成,左端电路的控制要点在于水银柱的变化,而右端的控制要点则在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再由此分析电路中温度变化时的工作情况.明确图中左侧为控制电路,右侧为工作电路,两电路依据中间的电磁铁来发生相互作用,是搞清这一装置原理的关键点之一,同时,还应明确水银也是导体,当其与上方金属丝接通时,也成为了电路的一部分.
【解答】解:温度升高时,水银柱上升,与上方金属丝连通,使左侧形成通路,电磁铁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吸引衔铁,与下面触点接触,与上面触点断开,灯不亮;与下面触点接触,电铃这部分电路接通,电铃发出报警信号.
故选A.
14.(2016·绍兴)现有10克CuO和ZnO的混合物,下列实验方案,不能确定CuO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混合物与足量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B.将混合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
C.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H2SO4,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D.将混合物完全溶于稀H2SO4,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混合物与足量H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可以列等式进行计算.B.混合物在高温下通入足量CO气体,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列式计算.C.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铁粉,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铁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但铁粉足量,反应后有剩余,进行分析判断.D.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测出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的质量,可列式计算.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物质的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把握反应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设CuO和Zn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有80x+81y=10g,64x+65y=剩余固体质量,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B、混合物在高温下通入足量CO气体,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测出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值(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设CuO和Zn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有80x+81y=10g,( + )mol×44g/mol=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铁粉,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铁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但铁粉足量,反应后有剩余,无法确定生成铜的质量,不能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
D、氧化铜、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铜、硫酸锌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锌沉淀,与A、B选项同理,可以计算出CuO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5.(2016·绍兴)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一定可以在光屏上的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最重要两句话是:①物距(u)减小,像距(v)增大,像变大(应用于实像),②物距(u)减小,像距(v)减小,像变小(应用于虚像).(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测焦距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此题考查了物距、像距的变化,焦距改变成像特点,光路可逆等知识,是凸透镜成像的综合应用题.
【解答】解:
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f<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光屏移动距离是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①错误.
②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所以②错误.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③正确.
④根据光路可逆的保持物体和透镜位置不变,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所以④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16·绍兴)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一个黑点从太阳前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能产生“凌日”的行星是 。
(2)火星是一颗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其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的两倍。由此可知,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 (选填“长”、“短”或“相近”)。
【答案】(1)水星和金星
(2)长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凌日现象是指内地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为地内行星,地内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当其在下合时(日、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水星或金星位于日地之间)可能发生凌日现象.(2)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火星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37分,所以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长一点;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所以火星上的一年比地球上的长很多. 故答案为:(1)水星或金星;(2)长.
17.(2016·绍兴)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丙和丁,其反应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1)物质甲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甲、乙、丙与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3)该化学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 反应.
【答案】(1)﹣3
(2)丁
(3)置换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甲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判断出氮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3)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微粒结构意义的掌握.
【解答】解:(1)由物质甲的微观构成可知,化学式是NH3,由于氢元素显+1价,可推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2)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乙、丙与丁中分别是氨气、氧气氮气和水,属于氧化物的是水;(3)由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为:(1)﹣3;(2)丁;(3)置换.
18.(2016·绍兴)根据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 。
(2)若此人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将出现 ________(选填序号)。
A.能缩手,感觉到痛 B.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D.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答案】(1)感受器
(2)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同时低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如排尿中枢就受大脑的控制;传出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射.
【解答】(1)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右图知A是感受器;(2)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所以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会不缩手,但会感觉到疼.
19.(2016·绍兴)如图的粒子模型可以解释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
【答案】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成为蒸发。
【解答】看图可知,水分子间距离变大,烧杯中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去,这个过程是蒸发。
20.(2016·绍兴)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 克.
【答案】(1)A
(2)941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三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判断;(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求出加水的质量;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明确溶解度概念才能判断一定量的溶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全部溶解.
【解答】解:(1)分析上述三组溶液,由C组溶液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食盐,因此A为不饱和溶液,BC为饱和溶液;故填A;(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9g,因此溶液质量为 =1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1000g﹣59g=941g;故填:941.
21.(2016·绍兴)如图实验,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答案】下降;形状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平面镜N或M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刻度尺上的光斑移动,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则光点的移动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用力F下压,两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则两平面镜的位置升高,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这也是此题的难点.
【解答】解:①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桌面中间变形下降,两个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②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答案为:下降;形状.
22.(2016·绍兴)将重10牛的长方体木块A放入水平放置的盛水容器中静止时,有 的体积露出水面,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在木块上放另一物块B,使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如图,若所加物块B的体积是木块的 ,则物块B密度与木块A密度之比是 .
【答案】10;3:2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将AB看作一个整体,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以及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块B密度与木块A密度之比.本题考查重力、密度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公式的应用,关键明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木块A漂浮在水中,因此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GA=10N;
当木块有 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即木块有 的体积浸入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0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F浮=ρ水g× V木=10N,整理得ρ水gV木=15N,
当木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木=15N;
将AB看作一个整体时,AB漂浮在水中,浮力等于总重力,即F浮′=GA+GB;
所以物体B的重力:GB=F浮′﹣GA=15N﹣10N=5N;
由G=mg和ρ= 可得:ρB:ρA= : = × = × =3:2.
故答案为:10;3:2.
23.(2016·绍兴)进行氧气制取与性质检验的实验.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选填序号).
(2)实验中,用装有一定量水的集气瓶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是多少呢?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5只容积均为100毫升的集气瓶,分别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5只集气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以相同方法完成第二组实验,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第一组 第二组
集气瓶编号 A B C D E A B C D E
集气前装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毫升)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①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②经计算,第二组实验C瓶的氧气体积分数为48.65%,由此得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低值只能是48.65%”的结论,对此结论和过程进行评价: .
【答案】(1)AE
(2)52.6;该结论不严格;实验过程可省去第二组中编号A、D、E的实验,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进行分析;(2)分析表格可发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木条就可复燃,根据空气中原有的氧气和收集到的氧气,就可算出氧气的分数.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注意控制一些变量,从而可减少实验的次数,减少实验的过程.
【解答】解:(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物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故发生装置选A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也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但图示向上排空气法有错误,故只能选E装置,故填:AE.(2)①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第一组实验D瓶,集气结束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40%+60%×21%=52.6%,故填:52.6;
②该结论不严格,由图中可知,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5%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3%时,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应作一个补充实验,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时,看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第二组实验若按B、C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3%~35%之间,从而省去编号A、D、E的实验,但需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故填:该结论不严格;实验过程可省去第二组中编号A、D、E的实验,补充一个当水的体积分数达到34%的实验.
24.(2016·绍兴)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
【答案】(1)9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暗处理有机物的减少量表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相同光照强度下光照1小时,测得的有机物的变化是净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的2倍之和.
【解答】(1)据图甲分析,叶片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为:27℃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1+1=5,28℃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2+2=7,29℃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3+3+3=9,30℃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1+1+1=3;(2)据图乙分析,b点表示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3)由图甲知,第1小时是暗处理,第2小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比较第1小时可知,27℃比29℃释放的二氧化碳少,因此温度由29℃改为27℃时,a点应上移。
三、实验探究题
25.(2016·绍兴)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如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牛) 0 1 2 3 4 5 6 7
甲 弹簧的长度(厘米) 6.0 6.6 7.2 7.8 8.4 9.0 9.6 10.6
乙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丙 9.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9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 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 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答案】(1)小于
(2)甲和丙
(3)伸长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通过甲和乙数据对比分析伸长长度的关系.(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弹簧长度,就只能弹簧长度改变,其它都不变,选择材料相同,长度不同的弹簧.(3)弹簧测力计原理注意是伸长量和拉力成正比,不是长度.此题考查了,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弹簧测力计原理,属于物理基本实验方法.
【解答】解:(1)通过甲和乙数据对比发现,原长都是6cm,甲的伸长的长度小于乙的长度.(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与弹簧长度的关系,就只能让弹簧长度改变,其它都不变,因为甲和丙是同种材料,只有长度不同,所以选择甲和丙.(3)弹簧测力计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故答案为:(1)小于;(2)甲和丙;(3)伸长量.
26.(2016·绍兴)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电路(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瓶中的电阻采用金属丝.
(1)完成电路的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
(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两种材料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可以选用表中的铜与 进行对比.
材料 铜 铝 钨 镍铬合金
电阻(欧) 0.0175 0.029 0.053 1.0
(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允许改变元件位置,更换元件等,只要求写出一种).
【答案】(1)
(2)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3)镍铬合金
(4)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的接入电路,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即连入的电阻变大,据此选择下面的接线柱;(2)本实验是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要使两种导线的阻值相差最大;(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或增加电源电压,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本题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物理量较多,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要用好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即连入的电阻变大,下面选左边接线柱,如图所示:
;(2)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加热相同,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高的多,煤油体积膨胀的大,玻璃管内煤油面上升的高,可见是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3)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要使两种导线的阻值相差最大,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导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铜和镍铬合金的电阻相差最大.所以选表中的铜与镍铬合金进行对比.(4)要进一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电流是否有关,可以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或者保持其它不变,增加电源电压,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3)镍铬合金;(4)保持其它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进行相同时间的二次实验.
27.(2016·绍兴)兴趣小组实验中,将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产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Cu(OH)2.
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 .
猜想三:浅绿色固体为Cu(OH)2和Cu4(OH)4SO4.
(2)【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100℃,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
(3)【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 正确.
【答案】(1)Cu4(OH)4SO4
(2)氢氧化铜;硫酸钡
(3)③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题意,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则浅绿色固体可能为Cu(OH)2,也可能是Cu4(OH)4SO4,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根据题意,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进行分析解答.
②由题意,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和Cu4(OH)4SO4、Cu4(OH)4SO4能与酸反应,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猜想与假设】由题意,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Cu(OH)2,也会生成Cu4(OH)4SO4(碱式硫酸铜).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由题意,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而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300℃.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100℃,此温度下Cu4(OH)4SO4还没分解,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氢氧化铜,黑色固体物质是氢氧化铜分解生成的.
②Cu4(OH)4SO4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硫酸钡白色沉淀,则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Cu4(OH)4SO4.
【结论】由事实与证据,浅绿色固体中含有Cu(OH)2、Cu4(OH)4SO4,整个实验证明猜想③正确.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Cu4(OH)4SO4;
【获取事实与证据】①氢氧化铜;②硫酸钡;
【结论】③.
28.(2016·绍兴)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 步骤,体现了科学家 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 。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1)Ⅲ;为科学献身
(2)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
(3)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
【解答】(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是为了证明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也就是科赫法则的第Ⅲ步骤,他这种不畏危险的举动体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在科学探究实验时,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通常都要做多次实验,一次实验会有偶然性,不具代表性;(3)马歇尔实验已经进行了科赫法则的前三步,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第四步,即从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四、解答题
29.(2016·绍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磺胺(化学式为C6H8N2O2S)是青蒿素之前最热门的抗疟药物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青蒿素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14.1克青蒿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和多少克磺胺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答案】(1)42
(2)11:40
(3)设需要磺胺的质量为x
×100%=x× 100%
x=21.5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一个青蒿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1)一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2)青蒿素中氢元素与氧元素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5)=11:40.
3)设需要磺胺的质量为x
14.1g× ×100%=x× 100%
x=21.5g
故答案为:(1)42;(2)11:40;(3)和21.5g磺胺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30.(2016·绍兴)重15000牛的小汽车受到发动机800牛的牵引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求:
①小汽车速度.
②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
③10秒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和发动机的功率.
【答案】解:①图象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当t=12s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120m,
则小汽车的平均速度v= = =12m/s;
②小汽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为0J;
③10s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
W=Fs=800N×120m=9.6×104J,
发动机的功率:P= = =9.6×103W.
答:①小汽车速度为12m/s.②10秒内重力对小汽车做的功为0J.③10秒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为9.6×104J;发动机的功率为9.6×103W.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从图象中任意读出某一时间通过的路程,利用v= 即可计算小汽车速度.②物理学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③利用W=Fs求出10s内发动机对小汽车做的功,再利用P= 计算发动机的功率.此题考查速度、功和功率的计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判断人做没做功的依据就是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同时具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31.(2016·绍兴)根据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饭中的淀粉最终被消化成 ,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 。
(2)g表示肾小管的 作用。
(3)表示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是 (选填字母)。
【答案】(1)葡萄糖;右心房
(2)重新收
(3)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肺泡内刚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低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实现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营养物质被吸收后,可经血液循环送到身体各处.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因此小肠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右心房.(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g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人体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时,氧气首先通过的一层细胞是肺泡壁,然后经过一层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图中表示氧气进入肺泡的过程是c。
32.(2016·绍兴)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甲,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小球在乙斜面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及理由.
(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变为2h,小球应在甲斜面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
【答案】(1)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损失的机械能,因为AB=3AC,所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所以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三分之一,故上升的高度h= H;
(2)小球在乙斜面上升高度为2h,因为A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消耗 高度的机械能,所以原来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释放高度是:2h+ = H;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据AB=3AC可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进而判断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的关系,进而判断出上升高度;(2)据(1)可判断出小球在AC上损失的机械,而后可以计算出(2)中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高度.弄懂题意,并能明确小球在AC段损失的机械能相当与斜面的多大高度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3.(2016·绍兴)测定额定电压是2.5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电路如图甲,电源电压为4伏.
(1)闭合开关,电压表指针如图乙所示,该时小灯泡两端电压是 伏.
(2) 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画出的小灯泡U﹣I曲线.由图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瓦,小灯泡的电阻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 .
(3)在某次调节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了△R1,小灯泡电阻变化了△R2,则△R1 △R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并说明理由.
【答案】(1)0.5
(2)0.5;增大
(3)大于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直接根据电压表选择量程读数.(2)根据U﹣I图象,当U=2.5V时,找到对应电流I,根据P=UI计算额定功率,通过取特殊的值可判断电阻的变化情况.(3)通过对滑动变阻器电阻、灯泡电阻、总电阻变化情况分析的出结论.此题考查了电压表读数、U﹣I图象的应用、电阻的变化的判断.
【解答】解:(1)根据图乙电压表量程选择0﹣3V,分度值0.1V,电压表读数为0.5V.(2)根据图象当U=2.5V时,I=0.2A,根据P=UI=2.5V×0.2A=0.5W,通过图象可以看出电压增大电阻变大.(3)根据图象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灯泡两端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灯泡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小.
根据R=R滑+R灯.只有当R滑的减小量大于R灯的增加量才会让总电阻变小.
故答案为:(1)0.5;(2)0.5;增大;(3)大于.
34.(2016·绍兴)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露置于空气中的纯净生石灰(CaO)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生石灰25克,将其露置于空气中.
②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质量增加了4克.
③将变质的“生石灰”溶于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后,再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称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2.2克.
回答下列问题.
(1)变质的“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2)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为多少?
(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故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 保存.
【答案】(1)2.2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设这些CaCO3是由质量为y的CaO转化而来,
由CaO+H2 O═Ca(OH)2,Ca(OH)2+CO2═CaCO3↓+H2O可知,CaO~CaCO3,
CaO~CaCO3,
56 100
y 5g
y=2.8g
2.8g氧化钙转化成5g碳酸钙后,固体质量增加:5g﹣2.8g=2.2g,因此氧化钙除部分转化成碳酸钙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氢氧化钙,
设转化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转化成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
CaO+H2 O═Ca(OH)2,固体质量增加
56 74 74﹣56=18
m z 4g﹣2.2g=1.8g
,
z=7.4g,m=5.6g
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25g﹣2.8g﹣5.6g=16.6g;
答: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分别为:氧化钙:16.6g;碳酸钙:5g;氢氧化钙:7.4g;
(3)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密封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设这些CaCO3是由质量为y的CaO转化而来,
由CaO+H2 O═Ca(OH)2,Ca(OH)2+CO2═CaCO3↓+H2O可知,CaO~CaCO3,
CaO~CaCO3,
56 100
y 5g
y=2.8g
2.8g氧化钙转化成5g碳酸钙后,固体质量增加:5g﹣2.8g=2.2g,因此氧化钙除部分转化成碳酸钙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氢氧化钙,
设转化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转化成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
CaO+H2 O═Ca(OH)2,固体质量增加
56 74 74﹣56=18
m z 4g﹣2.2g=1.8g
,
z=7.4g,m=5.6g
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25g﹣2.8g﹣5.6g=16.6g;
答: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分别为:氧化钙:16.6g;碳酸钙:5g;氢氧化钙:7.4g;(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此,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密封保存.
35.(2016·绍兴)绍兴市获得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①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③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2)某化工厂流程会产生澄清废水,其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g+、Cu2+、Cl﹣、NO3﹣,已知:白色的沉淀Fe(OH)2在空气中会迅速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该废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②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除去该废水中原有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部分流程如图所示.操作I的名称是 ,单质A是 .
(3)修建山区水库既可以防洪水,还能发电和灌溉,其发电过程简化如图.
①水库大坝修建时,下部B比上部A宽的原因是 .
②汛期时,开闸排水,水的流量是60米3/秒,每小时排水 吨.
③汛期时,开闸排出的水冲击水轮机,使发电机组发电,若此时每秒钟释放的机械能为1.2×106焦,能量利用的效率为25%,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多大 ?
【答案】(1)群落;肉食性鱼;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2)Ag+、Cu2+、NO3﹣;过滤;Fe
(3)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下部应比上部宽;2.16×105;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为300kW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密度公式的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掌握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很重要;(2)熟练掌握、运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解题关键; (3)本题以水库的发电机组为背景,考查了液体压强特点的应用,密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功率的计算等.理解水的流量的含义、电机的发电功率的含义等,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1)①种群是单种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的多种生物集合体,因此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②此生态系统的最高级的消费者是肉食性鱼,所以E可能是肉食性鱼.③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银离子,则一定不含有氯离子,否则会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所以溶液中还一点含有硝酸根离子;故填:Ag+、Cu2+、NO3﹣;②过滤能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所以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白色沉淀能在空气中转化为红褐色沉淀,说明白色沉淀为氢氧化亚铁,所以溶液乙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故加入的过量A为单质铁.故填:过滤;Fe.(3)①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为了水坝能承受更大的水压,水坝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②因为水的流量是60米3/秒,1h=3600s;每小时排水体积:V=60m3/s×3600s=2.16×105m3,
由公式ρ= 得,
排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2.16×105m3=2.16×108kg=2.16×105t.
③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P= = =3×105W=300kW.
故答案为:①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下部应比上部宽;②2.16×105.③该水库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为300kW.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