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专题七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情解读
命题规律
考点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构造
考查频次
Ⅰ卷,5年3考
Ⅱ卷,5年3考
Ⅲ卷,4年1考
Ⅰ卷,5年0考
Ⅱ卷,5年0考
Ⅲ卷,4年0考
Ⅰ卷,5年1考
Ⅱ卷,5年1考
Ⅲ卷,4年0考
考查难度
中等
中等
常考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12~20分
综合题,22~46分
命题趋势
外力作用与地貌、河流地貌、地质构造等为高考的重要考点,高考试题主要通过某地貌示意图
考查该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形式,以河流地貌示意图考查河流地貌发育过程及其与气候等
考点的联系,以地质构造示意图考查地质构造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试题多以特殊地
貌形态为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常把内外力作用综合到一
个具体情境中考查,结合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
基础导学
1.
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1
???
???
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有2
???
???
、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物理属性
气态
(2)岩石。
①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3
???
???
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集合体。
②三大类岩石成因及常见岩石
类型
成因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4
???
???
冷凝形成岩石
喷出岩
岩浆5
???
???
冷凝形成岩石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
6
???
???
为岩石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7
???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矿物
地表以下
喷出地表
固结
温度、压力
2.
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①动力:地球内部8
???
???
产生的热能。
②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9
???
???
的持续转化。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壳物质形态
岩浆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重难突破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成因
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
在外力作用下,裸露的岩石被风化、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而形成
特点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喷出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代表性岩石
花岗岩、玄武岩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大理岩、板岩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岩浆岩、沉积岩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典例剖析
【例1】[2018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
)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对点训练
[2020年铜仁一中月考]到长白山天池边上游览的游客会发现一种石头,它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它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长白山天池自然风光”(左图)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右图)。据此完成1~2题。
1.
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
???
)
A.
火山活动
B.
溶洞塌陷
C.
地壳下陷
D.
岩石崩塌
A
2.
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在“浮石”中能够找到动植物化石
B.
“浮石”孔隙的形成缘于外力侵蚀作用
C.
“浮石”的岩性与大理岩相同
D.
“浮石”的形成缘于岩浆喷发
D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基础导学
1.
板块构造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14
???
???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15
???
???
分割成六大板块,分别为16
???
???
、太平洋板块、17
???
???
板块,美洲板块、18
???
???
板块、南极洲板块。
岩石圈
断裂带
欧亚板块
印度洋
非洲
(2)两种边界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褶皱:强烈的26
???
???
和27
???
???
使岩层发生弯曲,有两种基本形态。
②类型:
名称
对地貌的影响
原因
背斜
一般成山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向斜
一般成谷
中间岩层向下凹陷
有时成山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碰撞
水平挤压
(2)断层
①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28
???
???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29
???
???
。
②对地貌的影响:
名称
对地貌的影响
原因
地垒
形成陡峻的30
???
???
断层中两侧岩层陷落,中间岩层突起
地堑
形成31
???
???
或32
???
???
中间岩层相对下沉
断裂
位移
山峰
盆地
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①火山喷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33
???
???
、34
???
???
等地貌。
②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火山锥
火山口
重难突破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到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出露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4.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典例剖析
【例2】[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答案]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第(2)题,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第(3)题,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对点训练
[2020年全国Ⅲ卷]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3~4题。
3.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D
4.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C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基础导学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够趋利避害。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重难突破
1.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堆积
形成沙滩等
滨海地区
续表
2.河流地貌
(1)河谷的发育过程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分布,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当挟带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典例剖析
【例3】[2019年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
(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
)
A.
构造运动
B.
流水
C.
冰川
D.
风
B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
)
A.
地面沉降
B.
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冻融塌陷
C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
)
A.
水土流失
B.
沼泽化
C.
土地沙化
D.
盐碱化
C
对点训练
6.
小北干流是黄河中游地区治理的难点,其加固堤防工程的施工季节最可能是(
???
???
)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A
B
课时作业
1.
浮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
???
)
A.
②
B.
③
C.
⑤
D.
⑥
A
2.
浮山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
???
)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
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D.
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
3.
浮山合理的开发方向是(
???
???
)
A.
建设生态公园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开发高级住宅区
D.
大力发展建材业
A
4.
河流下游采集区中的钻石经过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
)
A.
风力侵蚀—变质作用—流水搬运、沉积
B.
岩浆活动—风化侵蚀—流水搬运、沉积
C.
风化侵蚀—变质作用—风力搬运、沉积
D.
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海浪冲刷、搬运
B
D
6.
冈底斯山的地质构造成因是(
???
???
)
A.
板块挤压,褶皱上升
B.
板块挤压,断裂上升
C.
板块张裂,褶皱上升
D.
板块张裂,断裂上升
A
A
高椅岭丘陵地带
8.
下列诗句中,描述高椅岭的是(
???
???
)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
B.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C.
黄金季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
D.
岛边林木风常绿,岸畔悬崖日映红
D
A
10.
高椅岭丹霞地貌不同地形部位的植被存在显著差异,其直接原因是各地形部位的(
???
???
)
A.
热量差异
B.
降水差异
C.
岩性差异
D.
土壤差异
D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
B.
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
C.
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
D.
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
A
12.
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人工“裁弯取直”可以(
???
???
)
A.
扩大灌溉范围
B.
降低河流落差
C.
避免洪涝灾害
D.
缩短河道长度
D
[2020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
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
14.
图中断层(
???
???
)
A.
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
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
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
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D
15.
[2020年福建省“百校联考”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帕多奇亚(左图)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精灵城堡”(右图)是这里最出名的景观,乘坐热气球俯瞰卡帕多奇亚和畅游精灵城堡是当地的主要游览项目。这些“城堡”由许多尖塔状的石柱组成,石柱的中下部是松软的凝灰岩,顶部是较坚硬的玄武岩。凝灰岩由岩浆和火山灰冷却凝固后形成。该区域林木稀少,只有谷地中林木较茂盛。
(3)说明该地古代木屋少,多在石柱上开凿洞穴居住的原因。
[答案]该地区林木稀少,缺少建筑木屋的原料;石柱的主体是较软的凝灰岩,开挖洞穴的难度低;洞穴内冬暖夏凉,适合居住。
(1)推测该地“精灵城堡”的形成过程。
[答案]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早期的凝灰岩上;受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玄武岩出现裂隙;外力沿裂隙侵蚀;玄武岩保护了下方的凝灰岩,最终形成石柱。(任答3点)
(2)分析该地林木分布特征的成因。
[答案]该地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谷地中水分和土壤条件较好。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得知,“城堡”由许多尖塔状的石柱组成,石柱的中下部是松软的凝灰岩,顶部是较坚硬的玄武岩。凝灰岩由岩浆和火山灰冷却凝固后形成。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早期的凝灰岩上;受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玄武岩出现裂隙;外力沿裂隙侵蚀;玄武岩保护了下方的凝灰岩,最终形成石柱。
第(2)题,从材料中得知,该区域林木稀少,只有谷地中林木较茂盛。说明该地气候干旱,降水比较少;而谷地的水分和土壤条件较好,从而有较多的植被。
第(3)题,该地区林木稀少,所以缺少建筑木屋的原料;而石柱的主体是较软的凝灰岩,开挖洞穴的难度低;洞穴内冬暖夏凉,适合居住。
16.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答案]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答案]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答案]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
第(1)题,注意审题,关键词是“图示区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第(3)题,由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出露的岩层中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破碎,矿石掉入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