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地理练习:4.2(湘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地理练习:4.2(湘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4-19 13: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所示,回答1~2题。
1.据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2.与a到b的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相同的是(  )
A.地震将频繁发生
B.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
C.华北地区旱情将加重
D.黄河三角洲将向海洋推进
解析: 本组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第1题,从a图可知该地区存在针叶林、苔原带、冰原带,结合题中各大陆的自然带类型,除亚欧大陆外其他三个大陆由于较高纬地区为海洋,在水平地域分异中均缺乏针叶林、苔原带、冰原带,故选A项。第2题,从a到b的变化可判断40°纬度地区荒漠扩大,其他各自然带所处的纬度北移,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其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故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被淹没;高山上的雪线将上升;我国华北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全球变暖与地震没有关系。
答案: 1.A 2.C
如下图所示为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正确代表近年来CO2增长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C
4.近年来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增多 ③热带雨林的破坏 ④人口的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5.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2010·金华高一检测)读下面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6~8题。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 (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 85 2.2 50~102 3 400~1 5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 29 0.000 31 0.25 120 270 6
6.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7.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8.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第6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大于其他气体,而在年增长率、生存期、温室效应强度等方面并不比其他温室气体强。第7题,CO2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第8题,A、C不现实,D项植树造林可以吸收部分CO2,但不能减少CO2的排放。
答案: 6.D 7.D 8.B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0.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 本题组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考查全球变暖的后果。通过阅读示意图可以发现,由于有海堤的保护,耕地不会被海水淹没。而港口将被淹没在海水下面,也就谈不上“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了。海水倒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全球变暖是由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增强,大气温度上升。砍伐森林和燃烧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  9.A 10.B
(2010·杭州高一检测)读下表(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11~12题。
分期 植被 分期 植被
初期 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 中期后 以栎等阔叶为主的森林草原
早期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
中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后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11.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 干燥 B.温暖 湿润
C.寒冷 干燥 D.寒冷 湿润
12.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  )
A.趋向于干旱 B.趋向于湿润
C.存在某种周期性 D.趋向于温暖
解析: 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从初期——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 11.B 12.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讲,一个地方冬天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气温比多年气温平均值偏高0.5℃以上,就可以定性为暖冬了。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07年2月1日电 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2007年1月,我国平均气温为零下4.5摄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2006年12月,北方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
材料三 国家气候中心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因纬度和海拔原因,2007年冬季气温比往年同期明显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偏高4.1摄氏度,属历史冬季最高气温,青藏高原地区偏高2.7摄氏度,也属历史高位。
材料四 有国际气候专家预测说,21世纪全球气温有可能上升2摄氏度至4.5摄氏度,有的地区气温甚至有可能上升6摄氏度。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容易引发极端天气现象。
(1)暖冬现象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东北的林业和华北的农业生产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2)暖冬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3)列举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4)简述全球变暖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中国的东北平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亚寒带某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
(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产生一系列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
(7)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
答案: (1)①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虫卵越冬,易导致次年病虫害的蔓延,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林业鼠害,对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构成严重威胁。②由于冬季气候干燥,造成土壤失墒,加重来年的春旱旱情,对越冬作物的生长和春耕、春播不利,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③暖冬还会造成冬小麦长势过快,养分过多消耗,如果次年的管理和追肥不及时,将影响小麦的产量;④暖冬在早春使农作物和林木生长旺盛,生长发育提前,抗寒能力降低,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将严重影响全年的收成。
(2)①由于暖冬适合病毒、细菌生长、繁殖、传播,暖冬会使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增加;②暖冬带来气候干燥,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并降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③暖冬会导致大雾天气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空气中有害粉尘和致病微生物增加,容易造成传染病传播。
(3)世界许多地方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水土流失增强;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农作物产量下降;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等。
(4)一年一熟的耕作范围将缩小 气候将更加干旱 将退化成草场 将会适宜某些温带农作物的生长
(5)自然原因:该地区天然降水偏少,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同时由于“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蒸发量增加,造成入湖水量少于蒸发量,使湖面缩小;人为原因:湖泊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截留了大量入湖径流,致使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6)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治河道增加泄洪能力等。
(7)尽量节约用电(发电烧煤);保护海洋,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长;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践踏草坪等来保护绿色植物,以减缓温室效应。
1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界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平均气温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比南方低,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 (1)偏高 青海
(2)①减少能源浪费;②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3)①北方降水少;②北方扬沙浮尘偏碱性,中和雨中酸性物质。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