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孟子〉二章》 教案+课件(长春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孟子〉二章》 教案+课件(长春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9 13:18:1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孟 子
教学过程
关于《孟子》
解题
课文朗读
作者简介
翻译课文
课文分析
延伸思考
问题探讨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返回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返回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返回
解题
鱼 我 所 欲 也


朗读
返回
词语解释
欲:
甚于生者:
苟得:
恶:
得兼:
患:
丧:
想要

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厌恶
同时得到。
如使:假如,假使
丢掉,遗失
祸患
词语解释
呼尔: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
加:
奉:
已:
本心:
吆喝着
给予
用脚践踏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好处
侍奉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返回
三、再读课文,分析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我 所
欲 也
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论点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所欲→鱼、熊掌
加油呦!
→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引出:
→舍生取义
生、义
论点: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正面
反面
对比论证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非独—皆有—勿丧
(人之初,性本善)
(层进)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举例论证
返回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比喻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对比
排比
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返回
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④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1
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并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
2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2
返回一O《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经受磨炼的好处。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征于色,发于声)和客观条件(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悟读课文,写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2.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同学们落笔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请你写出一些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七、课堂小结。
1.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2.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也是结论。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法和道理论证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的字词,了解作者的观点、主张,并进一步熟背课文。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第二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新课。
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我们领略了孟子文章语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入手。他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此引出下面的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参考: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字音障碍。
2.请3名学生朗读课文的3个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板书本课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与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文章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人要时刻保有“本心”,在生和义面临抉择的时候,要做到舍生而取义。(如果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也可以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落实。)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论点,历来对“舍生取义”和“保有本心”这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做到舍生取义;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贪利忘义的事来。另外,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个论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见利忘义的人,这是孟子所不能否认的,必须对这种情况作出解释,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讲的有的人“失其本心”,这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说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但在阐述过程中,孟子仍然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他连说几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如今却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谓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后来为了自己的私利,丧失了他们的本性。因此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舍生取义的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
(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两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可适当拓展孟子的“性善说”。《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理解掌握书下注释中的字词。
第三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复习检测。
1.抽查朗读情况。
2.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文章,体会文义。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1)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第1自然段)、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时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的做法。
3.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的《谈骨气》。(共22张PPT)
--------- 孟子
学 习 目 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
        
应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shùn
quǎn
yu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 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学习指导
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加蓝色的字词
起,被起用
被举用
所以
使……痛苦
使……劳累
国内
国外
增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所以动心
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下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
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通
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
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
)只有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
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
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从这以后,(人们)明白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
发展,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思考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3)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随堂练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D
课文第一段举了六位
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呢?
拓展延伸
司马迁在狱中受宫刑而作《史记》。
欧阳修两岁丧父
,笃而成才。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请欣赏歌
刘欢--《从头再来》
布置作业
1.熟读、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