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读后完成1~2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的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是石灰岩
1.对照图1和图2,有关“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雨花石的形成与乙有关 ②昆石的形成与丙有关 ③太湖石的形态与a、b有关 ④三大名石的形成皆与c、d、e有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转化符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 )
①昆石→太湖石 ②雨花石→砾岩 ③雨化石→昆石 ④岩浆→昆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雨花石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形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答案: 1.C 2.D
(2011·山东日照高一质检)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B.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C.5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4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2为背斜成山
解析: 1为河流的入海口处,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3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是向斜,为储水构造;5处为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山地;4处岩层发生上下运动,为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山地,2处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构造而形成的山地。
答案: D
4.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图中火山喷发形成沉积岩
B.图中河流既参与海陆间水循环也参与内陆循环
C.5处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到积雪冰川带
D.图中河流上游聚落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受到洪水威胁
解析: 火山喷发形成岩浆岩;根据水循环的概念,河流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也参与内陆循环;5处山麓不能确定为热带,因此自然带也不一定是热带雨林;图中河流上游聚落应选择在冲积平原与山坡的过渡地带。
答案: B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下图是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的地震次数是( )
A.2次 B.5次
C.3次 D.4次
答案: C
6.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①该地区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 ②各条断层中a断层形成的时间最早 ③该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④科学家能够测算下一次地震发生的年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读地貌景观图(如下图),回答7~8题。
7.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8.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 7.D 8.C
(2011·长沙高一检测)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9~11题。
9.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
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
10.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 )
A.北美五大湖 B.湄公河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D.“V”型河谷
11.图中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褶曲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第10题,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湄公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V”型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1题,泉水出露于岩层断裂处,故最有可能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答案: 9.B 10.D 11.C
(2011·杭州高一检测)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在已经发行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上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12~13题。
12.上图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乙图中雄伟壮丽景观的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而成
B.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C.地壳运动和风力侵蚀综合作用而成
D.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 丙为广西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甲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与“U型谷”,乙是流水侵蚀下切与地壳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峡谷,丁是黄河壶口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2.C 13.B
二、综合题
1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箭头,以正确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将字母A、B、C、D所代表的作用填在右图箭头旁。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C——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中,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相互转化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具体体现。变式图将课本图简化,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将转化的箭头画出。至于每一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根据岩石的成因,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将全过程予以概括: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答案: (1)(2)如下图所示:
(3)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15.(2011·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沙特阿拉伯展馆(见右图)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为“生命的活力”,其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展馆着重展示在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
材料二 下图是沙特阿拉伯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沙特阿拉伯位于________板块;一百万年后,红海面积将比现在________。
(2)“能源之城”是沙特阿拉伯馆展示的特色之一,这里的“能源”是指________。世博会开幕时,一艘满载该种能源的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________(顺、逆)水航行。
(3)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沙特阿拉伯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4)试分析沙特阿拉伯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印度洋 大
(2)石油 顺
(3)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沙漠广布。主要来源:淡化海水或地下水。
(4)有利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水源缺乏。建议:发展集约化农业,运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用水。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