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1·如皋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并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解析: 从该图的水系形状可以看出,这儿为向心状水系,因此它多分布在盆地地区。这种水系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因此从水循环角度看,它多属于内陆循环。
答案: 1.C 2.B
下列两幅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并完成3~4题。
3.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 ②缓解城市缺水 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 题中左图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能够缓解城市的缺水状况。这种模式一般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涝灾不多见。缺水地区谈不上水生态。
答案: B
4.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腾
解析: 右图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下渗。
答案: A
读下图,完成5~6题。
5.若上图表示某一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则该尺度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海—气间的水循环
6.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在(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全球海域没有差别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海洋表面与海洋上空的水循环;低纬海域蒸发量大,为大气提供水汽多。
答案: 5.C 6.A
近年来大西洋上生成的飓风频繁袭击美国。下图为某科研机构为研究大西洋上的飓风而绘制的大西洋部分海区年平均逐日由海洋输往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W/m2)。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海区的值可能是( )
A.230 B.180
C.110 D.90
8.导致上题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热 B.洋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判断A处的数值大于100而小于125。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流经A海区,暖流具有增温作用,故A海区输出的热量相对较多。
答案: 7.C 8.B
(2011·泰安模拟)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9~10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C) -7.3 -2.5 5.3 11.7 16.7 20.5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C)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19.8 28.5 17.0 9.0 1.6 0.5
9.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10.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解析: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9.B 10.B
(2011·济宁质检)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11~13题。
1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1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1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 地球表面任何一地,低空气压总比对应的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处为高空,所以B选项正确。低空气温一般情况下比对应的高空气温高,A选项错误;图示大气环流模式没特指三圈环流(低、中、高纬环流模式)中的哪一个环流圈,所以不能确定气流②的运动方向,C选项有误;E处应在对流层范围之内,其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赤道地区对流层的厚度(17~18 km),D选项错误。
环节①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陆地上空的大气降水,它是地表淡水资源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环节②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③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海洋水蒸发,它可使海洋水浓缩而造成盐度升高;环节④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它的运动距离受下垫面因素中的地形、地势的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
图示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则①为暖流,它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②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③为寒流,它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④为南赤道暖流。
答案: 11.B 12.A 13.B
二、综合题
14.读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是下列渔场中的( )
A.北海道渔场 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 D.纽芬兰渔场
(2)图中A海区等温线比B海区等温线稠密,说明A海区海水的温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在甲处海域向________(南、北)方向凸出,原因是甲处受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在乙处海域向________(南、北)方向凸出,原因是乙处受____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
(4)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5)若A海区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其有利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不利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的判断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1)D (2)南北温差大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3)南 加那利寒流 北 北大西洋暖流
(4)①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对沿岸荒漠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5)加快污染海区海水的净化 扩大污染的范围
15.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 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2)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从实验的现象看,该实验主要描述了水分从水盆到大气最后又通过冷却回到地面的过程,类似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石块起到了冷却的作用;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
答案: (1)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2)物质 能量(热量 水分)
(3)外力作用
(4)左栏自上而下依次是:BCF 右栏自上而下依次是:EAD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