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1·试题调研)2009年11月10日起,华北南部和西部、陕西和河南北部自北向南先后出现降雨、雨夹雪和降雪,其中河北南部和山西中南部出现暴雨,积雪深度普遍超过10厘米,河北石家庄至山西阳泉一带积雪深度为30~50厘米。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2.关于此次雪灾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 ③全球气候变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大、强度有所增强 ④北方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题,北方暴雪是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快行冷锋天气。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全球大气环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强度增强。
答案: 1.C 2.B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年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3~4题。
3.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形因素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福建的纬度较低,但该省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耕种,因此复种指数也较低。
答案: 3.A 4.D
下图为我国杏树开花盛期物候图。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杏树开花盛期由南向北推后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6.造成石家庄与太原杏树开花盛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杏树开花盛期越晚,故导致杏树开花盛期由南向北推后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石家庄比太原纬度稍高,但石家庄杏树开花盛期更早,主要是因为太原位于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杏树开花盛期晚。
答案: 5.A 6.C
下图是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7~10题。
7.④气候类型的显著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C.一年干、湿两季分明 D.终年炎热干燥
8.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受西风带控制
B.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C.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9.②气候类型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季雨林
10.读某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与该地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解析: 第7题,④气候类型分布在40°N~60°N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第8题,⑤气候类型分布在30°N~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第9题,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0题,分析所给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图可知该地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对应数码⑤。
答案: 7.A 8.D 9.B 10.C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据此回答11~13题。
11.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能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有一处悬崖,下面数值最能接近其相对高度及海拔的一组是( )
①152米 ②257米 ③386米 ④573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状况及数值加以判断①处为山谷、②处为山坡、③处附近为悬崖、④处为山脊。第11题,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处,故①地最有可能有山洪暴发,不安全;第12题,④处因在山脊,不会受到山洪影响,最安全,且与山顶之间无视线障碍;第13题,陡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即(n-1)d≤H<(n+1)d,本图中n为3,d为50米,故相对高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而陡崖的海拔数值大于重合的几条等高线的最高值,小于最高值与等高距之和,故其数值在450米到500米之间。
答案: 11.A 12.D 13.C
(2010·试题调研)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三个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大小的比较,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5.图中②地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草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空间定位,①位于大西洋,②位于欧洲西海岸,③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从①到③气候的海洋性减弱,大陆性渐强;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14.B 15.C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25 ℃等温线向西折向纬度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 B.植被的稀疏
C.沿岸的寒流 D.河流的流向
17.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图中25 ℃等温线向西折向纬度低的地区,说明该区域气温较同纬度地区要低些;结合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可判断主要是加那利寒流影响造成的,注意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位于图中20 ℃等温线处,没有延伸到此处:①、②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16.C 17.A
据奥组委官员介绍,原定的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是从珠峰南坡登顶,从北坡下山,实现“跨越”。新方案将原来的“南上北下”改为“北上北下”。据此回答18~19题。
18.如果按计划设想,登顶队员“南上”,依次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 )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C.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19.新方案“北上北下”的主要因素是( )
①南坡主要在尼泊尔境内,协调工作比较难 ②中国登山队员以前很少从南坡登顶 ③登山队员对北坡的路线了如指掌 ④北坡海拔高度低,风力较小 ⑤北坡雪线低,雪崩少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8题,珠峰南坡在亚热带地区,基带属于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谱向上受水分和热量影响,依次呈现针叶林、草甸、荒漠景观。第19题,新方案“北上北下”主要因素是南坡主要在尼泊尔境内,协调工作比较难;中国登山队员以前很少从南坡登顶,对北坡的路线了如指掌;北坡海拔高度和南坡一致,珠峰南坡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加之坡度较缓,雪线较北坡要低,所以北坡雪线高。
答案: 18.D 19.B
(2010·山东东营期末)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20~21题。
20.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1.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解析: 第20题,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改变了尼罗河每年定期的泛滥,下游河水减少,导致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
答案: 20.D 21.C
(2011·潍坊高一检测)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改变。据此回答22~23题。
22.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23.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件的发生,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22.C 23.C
下表为我国大陆上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25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毫米) 303.8 116.5 780.1 864.6
一月平均气温(℃) -17.2 -9.0 -1.9 5.0
七月平均气温(℃) 19.8 27.3 23.2 28.7
24.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是(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5.下列对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位于半湿润区
B.②、③两地的河流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①、②两地附近高山垂直分异显著
D.③、④两地都有红、黄壤
解析: 结合资料分析可知,①、②两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③、④两地位于东部季风区,所以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是①、②两地;③、④两地都有红、黄壤。
答案: 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甲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4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图甲中自然带从⑤到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规律。(2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是否有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的上限高度约是________。(4分)
(4)图乙是沿46°S作的南美洲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处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处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3分)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2分)
解析: 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纬度地带性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判读难度较大。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各个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可以判断,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无 该纬度范围内几乎全部是海洋 4 000米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穿我国北方地区,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长城的修筑却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采用了不同的构筑方法,长城的西半段全部用夯土筑成;东半段曲折延伸,外部用砖石彻成,内部夯土。
材料二 明长城图。
(1)长城东西两段构筑方法不同,其原因是( )(2分)
A.东段是平原,西段是戈壁
B.东段降水多,西段降水少
C.东段人口少,西段人口多
D.东段地势平坦,西部地势起伏大
(2)长城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分界线意义。(4分)
(3)沿长城自东向西跨越的自然带有哪些?这反映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解析: 此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了我国东西自然环境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由此导致长城东西段构筑方法的差异及自然带规律性的更替。历史上长城虽然是军事建筑物,但其地理界线意义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长城两侧降水差异,地形的差异,导致自然植被不同,进而形成长城以北的畜牧业和长城以南的种植业,而从事相应活动形成了以北的游牧民族和以南的农耕民族。
答案: (1)B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我国古代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线。
(3)自东向西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8.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D表示______坡。(2分)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分)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试总结,山地自然带数量多少与该山的________和______有关。(2分)
解析: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好,故自然带分布界线较低的B是北坡;乙山是位于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该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D是南坡,B坡雪线较低,一方面与其纬度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该坡降
水量较大有关。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了许多,因此甲山的温度条件较乙山差,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分布的高度较低。云杉林在甲山的A坡没有分布,与该处的降水量小有关。
答案: (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水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 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5)海拔高度 所处的纬度
29.图甲、乙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甲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3分)
(2)图乙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沿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试分析图乙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3分)
(4)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3分)
答案: (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
(2)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3)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C地受地形抬升,因气温降低形成大量降雪。
(4)地势第二级阶梯与地势第三级阶梯(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或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