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2.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
B.副热带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吹的是西北风
D.大气环流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解析: 高空空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实际并不存在,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副热带高压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答案: 1.A 2.C
读右图,回答3~5题。
3.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4.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
5.图中阴影部分B表示水体,A、C表示裸地。如果此时是南半球夏季,那么A、C两地的风向一般表现为( )
A.西南风和东南风
B.东南风和东北风
C.西南风和西北风
D.东北风和西南风
解析: 第3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a地气温低,气压高;b地气温高,气压低。第4题,绿地有净化、降温和增湿作用。第5题,水体与裸地热容量不同,气温变化快慢不同。夏季,裸地升温快,气温比水体的高,气压低,风从B吹向A、C,南半球向左偏,分别形成东北风和西南风。
答案: 3.D 4.B 5.D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6~7题。
6.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该大气环流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所以,图中从甲地向乙地的空气运动,应是从低纬向高纬流,故应为西风带。因此,该环流应为中纬环流,近地面风向应为西北风。
答案: C
7.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受高压带控制,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若该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那么,甲地气候有可能是极地气候,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则甲地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或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其气候类型有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D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解析: 图中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30°~40°为西风带控制。
答案: D
9.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解析: P点地处30°~40°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 C
(2011·试题调研)下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10~11题。
10.该岛甲、乙两地( )
A.1月降水量最大 B.2~6月的降水逐月增加
C.7月气温最低 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11.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地处背风坡
C.距海较远 D.受沿岸寒流影响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可知7月气温最低。第11题,由图中轮廓和纬度可以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甲地降水量小的原因是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10.C 11.B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相对固定 B.在其他大洲没有分布
C.天气状况单调 D.气流下沉不感觉有风
13.图中K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第12题,理解赤道无风带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赤道无风带是由于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导致的。其位置并不固定,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而移动,赤道无风带分布广泛,天气状况单调。第13题,K地地处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东南风。
答案: 12.C 13.A
二、综合题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乙地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解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气温较低处气流下沉,而对同一地点而言,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据此可判断第(1)、(2)、(3)题。第(4)题,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高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故低压控制下的气温日较差小于高压控制下的气温日较差。第(5)题,根据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右偏判断。第(6)题,城市中心区气温较郊区气温高,据此可判断表示郊区的是乙地。
答案: (1)乙、甲、丁、丙
(2)如下图
(3)甲 (4)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乙
(5)东北风 西南风 (6)乙
15.(2011·长春模拟)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B为____________气压中心。
(2)如图所示,南回归线附近的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
(3)C地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4)D处的降水类型是( )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
(5)我国黑龙江北部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地处小兴安岭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气温较高
C.受夏季风影响,该地区夏季高温
D.该地区受低气压控制,降水较多
解析: 读图可知,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为夏季。B地为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中心。南半球海洋广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南亚季风从成因来看,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又有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原因。D处位于我国东部,降水类型以锋面雨为主。水稻的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夏季,我国大陆上气温高,夏季风能够一直影响到东北地区,并带来降水,因此,黑龙江省北部都能够种植水稻,成为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
答案: (1)7 北太平洋高(夏威夷高)
(2)副热带高气压带 呈带状分布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A (5)C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