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由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17课从“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三个角度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的事实,以及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简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大战的发展过程;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开始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本课三个子目的设置遵循历史思维,因果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战胜国对战后的和平安排。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课程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依据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历史地、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能够从历史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读,了解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征。
2、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的积极意义。
3、能够运用《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等历史地图和教科书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过程。
4、能够综合多个角度,有具体到抽象,形成对战后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宏观认识。
5、认识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中起到的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设计思路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尝试将学科素养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过程。
本设计依据历史认识的一般逻辑顺序(起因,过程,影响)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理解历史过程。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邪恶之根”“邪恶之花”“邪恶之果”三个环节把二战及战后的相关内容贯穿起来。本设计以教科书为思考讨论的素材和支撑,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三个子目的角度学习与讨论,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以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师生互动中达成历史理解,生成历史解释和历史认识。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有一座小城名叫奥斯维辛,它能够被世人熟知是因为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在此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个号称“死亡工厂”的地方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问题设置
了解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情况,这座人间地狱见证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能够营造历史课堂浓郁的“历史味”。以历史遗址和图片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学生可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而对战争进行反思。
2、新课讲授
奥斯维辛集中营代表了邪恶,这份邪恶来自于哪里?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又对人类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导入学习任务一:结合此前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邪恶之根
此环节重点讲解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法西斯主义,包括法西斯主义的内涵、背景、特征和主要运动。
图片呈现:古罗马束棒 纳粹标志
材料投影: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 帝 国 主 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视频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的民族仇恨情绪
图表展示:经济大危机相关数据
问题设置
结合课前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和课上给大家展示的资料以及教科书第一子目的内容,各位同学分小组进行自学讨论,最后总结出法西斯主义的背景、特征和主要运动并进行分组汇报。
学生活动
课前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章节,课上认真分析老师展示的资料,仔细阅读教材。组内分配好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汇报。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学并不困难,在自学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展示古罗马束棒和纳粹标志的图片,让学生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内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列宁文章的节选让学生知道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的关系,进而体会法西斯主义的扩张性特征;通过视频播放纪录片选段,更加生动地说明法西斯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的图片,带领学生回顾相关史实,理解法西斯主义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泛滥的原因。经过上述环节的学习,再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就会有一个整体且理性的认识了。
其二是绥靖政策。
材料投影: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节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 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问题设置:理解了绥靖政策的含义,接下来学生列举相关的史实案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投影资料,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灵活调动和运用
设计意图:展示权威的绥靖政策概念定义,增强科学性。让学生举例子,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绥靖政策的理解,进而明白绥靖政策的错误之处。
4、导入学习任务二:简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邪恶之花
图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战场示意图,欧洲和亚洲部分
图文资料:图片展示的同时配以文字说明,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代表性的重大战役
材料投影:大国领导人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评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问题设置: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和教材的内容,绘制表格,呈现大战的大致过程
学生活动:除了回忆初中知识和阅读教材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查找资料,在课上展示讲解大战的著名战役,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动手绘制表格来掌握大战的简要过程
设计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是在初中学习过的,高中阶段不做新的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一下。对于学生来说,大战的过程尤其是重要战役,他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利用这点让他们课余自己去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和增加阅读量。需要注意的有几点,一是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的从局部战争到全球大战的渐进过程,这与以往以一个时间节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有所不同,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二是强调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三是明确战争的非正义属性。
5、导入学习任务三:依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邪恶之果
本环节重点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主要由美国、英国、苏联,也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盟国筹划和建立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新秩序,指出其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历史进步性和大国强权政治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情景创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在领土方面的安排,指出钓鱼岛在内的中国领土的安排;审判战犯;五大国对否决权的行使等
材料投影:
问题设置:结合雅尔塔体系内容,对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作出评价;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结合老师展示的素材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可以对后面的教材知识提前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头绪较多难度较大,以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合作的方式完成。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尽量深入浅出。通过介绍战后的历史发展,使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历史之间建立起时空联系,强化历史思维。通过对比两个战后体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战争有更加理性的反思。让学生明白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
七、教学评价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及掌握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能够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过程;能够获取历史地图的相关信息;能够认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联合国的相关情况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能够从教科书文本和补充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解答学习问题。
第二层次:能够在叙述法西斯主义背景时,把握多个角度之间的各种联系;能够将雅尔塔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尝试运用历史文本的关键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并从发展的视角认识历史问题。
第三层次: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帝国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战后国际新秩序和国际新格局的变化作出解释和辩证的评价。
第四层次: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会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的贡献和在战争中后期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大国地位;能够建立全球视野,能够对历史进行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八、教学板书
九、教学反思
1、关注初高中课程衔接,基于“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本课大量基础性的、史料性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初中和高中的课程目标不一样,高中的课程目标更突出“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关注《学习聚焦》,抓住核心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围绕教科书三则《学习聚焦》,以背景、过程、影响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贯穿起来。
3、本设计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围绕史料实证设计了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文本材料等多个教学素材,通过情景呈现、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来完成教学流程,突出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性。
4、引用史料,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编排学习任务。本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任务单方式推进,全程设计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简要说明大战的过程、分析大战的影响等三个学习任务单,每一个学习任务有史料、有情景、有问题、有任务,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以学生为本、创新学习方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历史思维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涵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课中,涉及法西斯主义的背景和运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教师没有必要再过于详细的分析,可通过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6、挖掘教科书辅助材料(《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地图等),探寻理念落地的切入点。辅助材料是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设计的。教科书中,历史地图非常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揭示了不同时空下历史的变迁、延续和发展,能够更好地承载培育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任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