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的表现;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科书分析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全球联系的建立》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内容上承第三单元第一课《新航路的开辟》,下启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 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等内容,是为新航路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沦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出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这一重要意义,展现了世界全局视野。
学情分析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高中教学中,同一单元的上一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已经对新航路的开辟做了介绍,因此学生对这一课并不是完全从零开始。但是,这节课的是在上一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基础上对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进行讲授的一课,可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轻率地认为学生的知识储量是足够的。应该考虑到的是,学生在对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影响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阶段在学习这个专题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全球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辩证地分析利弊。不仅要尽可能全面地、立体地挖掘和阐述其具体影响,更要理解大航海时代到来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在这一阶段开始了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过程,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15世纪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的世界地图》,了解在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得以迅速地扩张,新航路的广泛开辟为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创造了条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世界通史资料选集》和《白银资本》中的部分片段,从这些史料、专著的记述中感受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在人口、物种、货币等多方面的表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阅读关于新航海开辟后美洲地区开发的相关史料和论著,了解黑奴贸易,美洲原住民种族灭绝与美洲地区的大开发是相伴而生的,能对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解释,辩证地看待世界格局演变中的辉煌与残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观看《三角贸易》图片,着重培养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格局在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演变,认识到全球联系下,世界逐渐变为一个整体,全球海路大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阶段,使全球各地从相对封闭走向联系,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开始逐渐联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开始变得休戚与共,人类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付出而实现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表现、全球物种大交流、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迁移、欧洲海外殖民扩张、16世纪兴起的大西洋、太平洋贸易。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从整体上认识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演变。
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历史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主要思路,教学中有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一是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相对正面影响的介绍,而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介绍。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本课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的具体表现,解答世界联系是怎么初步建立起来的这个课堂主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解读,初步掌握本课涉及的基本史实,这样的准备阶段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用丰富翔实的图文资料以及课前预设的问题和课中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不断思考,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常识和学习方法,了解人口迁移是全球联系建立的直观表现,了解人口迁移同步进行的农作物和畜类等物种的全球性交换,理解奴隶贸易、种族灭绝和疾病传播是全球联系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现象。认识全球性贸易的范围、商品种类和主要特征等,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和巩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历史图示教学法、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述事实、解读概念、阐释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在讲授过程中,会配合采用历史图示教学法,向学生提供图片,欣赏学习。还会组织课堂讨论,通过对人种分布问题的探究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谈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方法指导
搜集史料,研读史料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不同历史解释与批判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工具及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教学工具为多媒体教具,粉笔,黑板;教学内容呈现以PPT展示教学为主,黑板板书为辅。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以下两幅世界地图:
《15世纪世界地图》 《16世纪世界地图》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以上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并作对比,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16世界世界地图》相比于《15世纪的世界地图》,绘制的大陆轮廓和现在标准的世界地图更加接近,地图呈现的范围更加广泛;《15世纪世界地图》欧洲部分绘制的较为详实,亚洲、非洲和美洲部分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特别是美洲部分直接没有在地图中绘制出来。……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也非常到位。15世纪世界地图与16世纪世界地图相比,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新航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被成功开辟出来,世界地图的变化也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世界认知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表现,不同的大洲开始在地图上显现,则反映出世界联系在初步建立的过程中。那么,新航路开辟还带给世界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旨在:一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像对较为抽象的全球航路开辟形成感性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意识到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地图展示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讲授环节:
(一)子目一
“人口物种大流通”
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大洲是哪里吗?
学生活动:非洲?美洲?
教师活动:没错,是美洲,准确来说,是南北美洲中的南美洲,请看这幅当今世界人种分布图,可以看到南美洲人种混居程度是最高的,这样的人种分布是历史形成的,是从新航路开辟后开始逐渐形成的。
这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性的人口大迁移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是全球联系初步建立过程的直接表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提出问题:新航路开辟是怎样推动人口迁移的呢?
教师活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渠道被极大地拓宽,同时,世界贸易兴起,这些都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投身到远洋征程中,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同时: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人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人口减少90%一95%。
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教师活动: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同学们按照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当今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等,你们认为其中有哪些是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的呢?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2分钟。分享认识。基本回答为课文列出的农作物。
教师活动:老师想要问大家:大家觉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和蔬菜—辣椒是中国本土培育出来吗?
学生活动:应该是吧,辣椒分布范围这么广泛,中国菜中有一大半离不开辣椒调味或充当主菜,所以辣椒应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本土作物。
教师活动:看来同学们还是低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威力,辣椒并不是我们中国本土自远古以来就培育产出的。辣椒原产于墨西哥,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在新航路开辟以前,辣椒的分布范围只局限在美洲大陆,从秘鲁到墨西哥一带,当时的印第安人驯化培育了不同的辣椒品种。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后,辣椒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至迟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明中后期)传入到中国,一般认为,辣椒是经过海路传入我国的,从东南沿海逐步向西北内陆蔓延。
学生活动:原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如此深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教师活动:同学们也可以看课本中“历史纵横”栏目中关于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的介绍,会对物种交流有更深的体会。
“病毒无情随海来”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和物种交流,这是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人口和物种的交流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在新航路开辟以前,很多疾病是具有地域性的,它的传播往往是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不具有全球大流行的属性。但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很多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出了它原有传播的区域,向世界散播,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疾病也在向世界传播,特别是刚刚被发现的新大陆—美洲大陆。请同学们阅读以下史料,了解疾病传播带给美洲大陆原住民的巨大伤害。
前面,我们已说过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情况。墨西哥人口在西班牙人到来的一个世纪里从2500万降到100~200万人,秘鲁人口在同时期减少1/5。还有人估计,整个拉丁美洲,1500年时土著人口有4000万,但到1650年,就只剩下1200万了。在秘鲁,1620~1754年间,人口减少了1/3。 这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闻的灾难,从残暴的规模上讲,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曾存在过的。
当然,这不是说,这些印第安人都是死于西班牙人的屠杀和种植园和矿山的奴役。导致印第安人死亡的更可怕的大概还是白人从旧大陆带到新大陆去的天花、白喉等疾病。这是因为新大陆不曾有过这些疾病,印第安人对它们毫无抵抗力,所以这些疾病的传播常常造成整村整村乃至整个地区印第安人的死亡。
——齐世荣、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提供的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了解疾病传播导致新大陆原住民大量死亡的史实,理解新航路开辟带给世界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师生共同学习子目一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流以及疾病传播等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一子目内容的感悟。
子目二
“白银香料满洋漂”
教师活动:新航路开辟后,海路贸易的重要性大大提升,特别是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活跃度和地位迅速发展起来。
学生活动:什么是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呢?
教师活动:在16世纪,大西洋贸易主要是指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三角贸易”。同学们可以看课文中对于三角贸易的描述,以及第41页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来了解这一贸易网络。
学生活动: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这是经过简化处理的“三角贸易”模式图,可以帮助大家更加形象地理解“大西洋贸易”。(播放图片)
教师活动:了解了什么是“大西洋贸易”,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当时的“太平洋贸易”是什么状况。同学们,你们觉得,在16世纪的太平洋上,哪些东西航运贸易非常频繁呢?发动头脑,思考一下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举手参与回答。有:糖、丝绸、茶叶、香料等等。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太平洋贸易在当时作为新兴的庞大的跨大洋贸易网,在太平洋上漂泊的货物种类繁多,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都有,而且都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贸易量巨大的物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典型代表—香料和白银,这两个一个是货物,一个是货币,并且还与我们的中国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两者的学习了解,同学们将会对16世纪的“太平洋贸易”建立起一个大致的认识。请同学们阅读以下史料,积极思考。
(三)往香料群岛扩张
巩固对马六甲的占领后,葡萄牙开始往香料群岛扩张,这是一场控制香料生产源头的斗争。可能我们会觉得这个小小的葡萄牙也太得寸进尺了,但无限制的扩张正是这些葡萄牙人的思维定势。近代殖民主义者从来不为自己设定什么扩张的边界,惟一的边界就是他们自己是否还有扩张的潜力。
香料群岛,通常叫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在苏拉威西岛和巴布亚岛之间,赤道从中穿过,由大约1000个小岛组成。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适于香料作物的生长,是东方的主要香料产地之一,很早就有“香料群岛”的美名。总人口188万(2000年),首府是安汶。
……
1521年葡萄牙人在该岛修建了炮台等军事设施。
1520年葡萄牙人占领小巽他群岛最东面盛产檀香的帝汶岛;1522年其舰队到达爪哇的巽他葛拉巴(雅加达);1545年他们又在万丹建立贸易基地。万丹是当时向印度和中国输出胡椒的主要港口。葡萄牙人又同文莱苏丹缔约,取得通过苏禄群岛和苏拉威西(西里伯斯)海北部航线的航行权。1535?年,在特尔那特的葡萄牙人废黜了这里的国王塔巴里奇,并把他遣送到果阿。在果阿他皈依了基督教,然后把安汶岛送给自己的葡萄牙教父弗莱塔斯。1545年他在回国途中死在马六甲。
1562年和1564年,安汶和特尔纳特两个岛屿先后变成了葡萄牙的属地。这样,葡萄牙人终于控制了东方的香料产地。每当11月东北季风吹来,他们便把丁香、肉豆蔻、胡椒等等,一船一船地运回欧洲。这些香料,有的是低价买来的,有的是抢来的,有的是强迫地方纳贡来的。运回欧洲赢利非常可观。据当时物价,1公斤胡椒在印度售价为2~5个杜卡特,而在里斯本则高达50个杜卡特。这类香料葡萄牙商船每年向里斯本运销达7000吨。
高额商业利润使大量财富落到商人和贵族手里,其中葡萄牙国王得利最多。史料记载,1495 年至1521年在位的曼努埃尔国王,生活极其“奢侈和豪华,是罗马皇帝以来从未有过的。他的宫殿是最华丽的,他的宴会是最奢侈的,他的大使是欧洲最阔气的”。但葡萄牙人在香料.群岛以“贪婪”而臭名远扬,1546年到过安汶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写道:在摩鹿加,人们对葡萄牙语的了解,只限于“掠夺”这个动词的变化。……
——齐世荣、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7—59页。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阅读课本的“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将以上论述与课本第41页的“学思之窗”进行对比,找出新航路开辟前后香料贸易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组内讨论,课堂发言,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前的香料贸易在欧洲和亚洲之间需要经过几次中转,埃及和印度是必经之路;新航路开辟前的香料贸易量较少等等。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新意,也思考到了点上。新航路开辟后的香料贸易变成了由西班牙、葡萄牙等开辟新航路的国家直接主导的贸易;贸易路线基本改为海运;贸易的交易量大幅增长等等都是新航路开辟给香料贸易带来的变化,从香料的贸易情况我们可以感悟出其他货物的贸易也呈现大幅增长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开始成为商贸活跃,漂泊着满载各种货物的船只的大洋。
学生活动:这样巨大频繁的贸易是不是需要很多的钱呀?
教师活动: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这样的贸易的确是需要庞大的货币量支撑的。白银成为16世纪世界的主流货币。由于中国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同学们可以阅读教科书中中国在当时所具有的优势有哪些。这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市场。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认识中国在新航路开辟后的白银输入情况。
学生活动:原来在16世纪,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教师活动:提供如下史料给学生阅读:
因此,中国获得和使用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十分巨大的份额。大量白银来自日本,有一些白银是从太平洋上经马尼拉而获得的,有一些是从美洲经欧洲、黎凡特、西亚、南亚和东南亚转到中国,也有一些是直接或间接从中亚获得的。根据里德的不完全估计,欧洲商人供应的白银,大约占1610年-1630年中国白银进口的14%,占1630年—1660年中国白银进口的10%,17世纪60年代中国白银进口的40%。肖努曾经估计,美洲白银的1/3最终流人中国,… 认为,可能有一半美洲白银最终流入中国。 ——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感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黑奴贩卖罪恶深”
教师活动:在贸易网络大畅通的同时,黑人努力群体开始出现,课本已经为大家揭示了原因,黑奴群体的遭遇是极其悲惨的。展示图片:
这是一幅描绘西欧殖民者在非洲猎取黑奴的图片,在捕获黑奴之后,这些人被装船带到美洲,在横跨大西洋的船舱里,大量的黑奴病死被直接丢进大海里,处境凄惨。以下是描绘黑奴运输船的绘画:
学生活动:认识到西欧殖民者的残暴。
设计意图:通过“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这个子目的学习,理解了“太平洋贸易”、“大西洋贸易”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介绍中国与世界在白银货币上的紧密联系,滋养学生的爱国心,打通中国史与世界史学习的藩篱;对比商品贸易的繁荣与黑奴的凄惨处境,了解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残酷史实。
(三)子目三
“新航路开殖民序”
教师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国家很快就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课本向大家介绍了16世纪初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情况。殖民地开始泛滥,被压迫的殖民地原住民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一位当时的基督教徒、历史学家、行政官拉斯·卡萨斯记载下了他所听闻的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暴行:
《关于小西班牙岛》
我们前已说过,小西班牙岛是基督徒最先登上并消灭土著人的地方。他们也最先使这个岛遭受破坏和没有人烟。他们开始先劫夺印第安人的妻子和小孩,以便靠这些人的劳动来过活并把不幸者用血汗获得的东西吃光。他们不满足于印第安人给他们的东西,因为贪得无厌的他们认为他们得到的不多。他们经常不满足于应有的食物,一个基督徒一天里消耗的就足够维持三家和十口人一个月的生活。印第安人遭受那些永远不得升入天堂的人的其他横暴、欺侮和压迫。某些[印第安人]藏起自己的粮食,另一些藏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许多人逃人茂密的森林中,以便使自己避开操这样凶恶而残酷的语言的人。基督徒用拳头、鞭子、木棍毒打他们,基督徒也举手殴打印第安人村落的首领,事情达到了一个基督徒队长凌辱全岛最高君主家庭的地步。
因此印第安人开始寻求如何能把基督徒从自己的土地上赶出去的手段,他们暴动了,但他们的武器既可怜又不中用:他们无力进攻,更无力自卫,他们的一切战争也不过如同我们这里的儿戏而已。基督徒用马、刀剑、长矛向他们攻击,到处发生血战和想象不到的残酷。他们进入村里,不放过小孩、老人、妇女、产妇,把所有的人全杀光,彻底加以破坏和摧毁,就象被放开锁链的狗一样。……
—— 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北京,第322页。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感悟殖民者暴行之残忍,激发珍惜和平,谴责暴行的心理。
教师活动: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非洲原有的独立的发展历程,亚洲也受到冲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者在美洲掠夺巨额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这样的形势下,欧洲的资本主义迎来了大发展。
“资本主义大发展”
教师活动:
海外市场不断开拓 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欧洲的商业格局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补充解答什么是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从各个殖民地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打击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濒临解体。
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活动:殖民活动带给美洲和欧洲的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带给世界不同区域的不同影响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殖民活动带给美洲原住民的遭难和欧洲资本主义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之上迎来大发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带给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影响的内涵,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结课环节设计
师生一起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板书形式展现。
板书设计:
疾病、病毒广泛传播 人口迁移、物种交换
三角贸易 海洋商贸大发展
殖民剥削原住民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教学评价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划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够了解全球联系建立的具体的史实表现,知道新航路的开辟在本质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识别教师出示的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教师提供的关于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相关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了解有关全球联系建立的过程表现以及其影响。能够说出有关全球联系建立的表现课本中介绍的内容,了解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第二层次: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史事定位在16世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史料解释基本的历史问题。能够认识到教师提供的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学习中具有的不同价值;尝试自己查找,搜集相关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对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的观点。能够分析有关新航路开辟历史影响的历史结论;能够在叙述新航路开辟后的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
第三层次: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新航路开辟产生影响这一问题。
能够把握这段时期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等世界大洲上发生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能够在探究有关这一课的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有关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表现出对新航路开辟后殖民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航路开辟这段历史。树立公平正义,平等共处的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谴责殖民暴行。
第四层次:在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演变等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16世纪的世界这一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能够在独立探究相关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历史和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的格局,树立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立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本课的课程目标要求,围绕课本的三个子目设置了六个小专题。
本教学设计关注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在本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课标要求的重难点知识。做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合理引导。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建构课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本教学设计以课本三个子目的编排为纲领,设计了六个小专题,两两相对,凸显唯物史观的指导。六个专题之间的过渡存在一定的割裂,这也是本教学设计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子目下设小专题之间的衔接与子目之间的过渡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需要一定的中间材料来进行引领,贯穿本课才能完成。
本课注重史料的运用,在关注课本学习聚焦的情况下梳理出课堂重难点,在关照课本“史料阅读”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史料的运用存在较强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预设取向,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史论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这需要从史料选择出发,考虑到史料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能为了引证某一论点而只选择契合其所论的史料。
本教学设计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课堂的节奏和氛围在整体上处于一个较为活跃和积极的氛围。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得益彰。用熟悉的瓜果蔬菜引出课堂讨论,同学们都有很高的兴致,这贴近他们的生活,然后再将“辣椒”这一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蔬菜加入课堂,将明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同学们感受到个人生活与世界整体的联系。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将明代的白银输入与当时的世界白银流动相结合来讲解,即提高了学生对古代中国辉煌历史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和热爱,有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教学设计所注重落实的,本教学设计关照到了各个核心素养,重点放在了“家国情怀”这一素养的培养上。家国情怀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家庭、社会、国家和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内容,将同学们的视野打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小专题中,设计了黑奴贸易中黑奴的凄惨处境,殖民扩张中印第安人遭受的虐待等等,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黑暗一面,树立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反对迫害,掠夺等行为。逐渐培养对全人类的关怀,同情心。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本教学设计中都有涉及。本教学设计还从多角度出发,搜集史料,建构起充实的史料支撑,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资源呈现部分教学内容,避免了简单地说教,学生会对“家国情怀”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