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同步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同步检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2 14:17:49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答案
1.A
解析:钞(chāo)
2.解析:选C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
3.解析:选B A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将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能够有效增加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D项,成分残缺,应改为“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的安全”。
4.解析:选C 描写的是春景。
5.解析:选D 横线处应填的是一种意境,前面有“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填入的语句不能与前面的语句重复,据此应排除A、B两项;这种状态要与前文的相关语句对应,前文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选D项。
6.D
7.
秋天来到了森林,树木的叶子颜色美丽,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松鼠忙着储备果子。
8.B
9.B
10.D
11.B
12.D
13.A
14.
答案示例:内容上:写出自己往年对春天的珍爱之情。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肤浅。
解析:此题需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解答。从结构上看,对于第②段,一般要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珍爱之情。
15.答案示例:“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心境融入秋天,变得沉静;“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需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既要思考句子说的是什么,又要思考为什么这么说。
16.答案示例:①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③人生欢乐与悲苦并存,欢乐多,悲苦亦多;④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此题时,需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夏目漱石所说的话等,逐条概括。
17.答案示例:①《故都的秋》以质朴细腻的语言,描写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流露出了特定环境下作者内心的落寞。②丰子恺的《秋》以描写“人生之秋”为主,将对“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开篇就从“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写起,说明自己已到了“人生之秋”,文章通篇几乎都在感悟人生,直接描写“自然之秋”的内容几乎没有。
解析:《故都的秋》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丰子恺的《秋》是借“自然之秋”感慨“人生之秋”。丰子恺的《秋》,朴拙而见灵动,恬淡而显深味。全文既有春之意象与秋之意象的对比,又有从前喜爱春而如今偏爱秋的情感变化,从而道出作者对“春”与“秋”的取舍,以及他对人生的领悟。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故都的秋
A组夯实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对于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4.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绿叶红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________,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A.花酒兼有的状态   
 B.非花、非酒的意境
C.色香俱佳的滋味
D.半开、半醉的状态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搭载的苹果公司自主研发的iOS
7系统操作界面来看,全新的架构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用户体验。





。系统中各个单独的元素之间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操作界面更加简洁。
①小到精调字体样式
②显眼的修饰元素已不复存在
③大到重新设置所有图标
④去除了不必要的条栏和按钮
⑤整个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改进
⑥界面刻意避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A.⑥②④⑤①③????B.⑤②④①③⑥???
C.⑥①③⑤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
7.压缩下列语段,字数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飞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做准备,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B组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8.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9.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10.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C组思维拔尖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与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上,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比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的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后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选自《人间情味》,有删改)
14.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写春天有什么作用?
15.文章第③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16.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获得的人生感悟。
17.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用意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评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