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和眼睛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01 知识管理)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
面
镜:反射面为____________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替
代
法:本实验中用一支_____________的蜡烛B去代替蜡烛A的__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成像特点:①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②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③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_________.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像.
说 明: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实像和虚像
实 像:____________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
虚 像:_____________呈现在光屏上,_____________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做虚像.
02 练习题)
1.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需要的器材:两支相同的蜡烛、一块____、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____及火柴.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放在“烛焰”上的手指____(填“会”或“不会”)被烧痛.
3.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用磨光的铜面作为镜子,观察自己的像.那么人在铜镜中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4.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
A.平面镜发出的
B.像S′发出的
C.人的眼睛发出的
D.平面镜反射的
5.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6
m处,他在镜中的像与镜相距(
)
A.1.5
m
B.0.8
m
C.1.3
m
D.1.6
m
6.(六盘水中考)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m.当该同学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月亮的像.若月地距离为3.84×108
m,湖深2
m,月亮的像位于(
)
A.湖面
B.湖面以下2
m处
C.湖面以下几千米处
D.湖面以下3.84×108
m处
8.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9.小明站在与水平地面垂直放置的平面镜M前(如图),现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1
cm,小明在镜中的像将(
)
A.向上移动1
cm
B.向上移动2
cm
C.向下移动1
cm
D.不动
10.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如图所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下: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A和B、与A大小不同的跳棋子C、刻度尺和白纸.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B.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利用现有器材可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
D.若A与B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则B一定与A的像重合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是___________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所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12.小芳站在竖立的穿衣镜前5
m处,小芳的身高为1.65
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2
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3.夏炎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该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透明玻璃板是为了_____________.选择薄玻璃板是为了防止厚玻璃板的前后两面都发生光的_____________出现两个像而影响实验.
(2)实验中选用的蜡烛A为12.50
cm,蜡烛B为13.50
cm,夏炎移动蜡烛B发现总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把蜡烛B截去1
cm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重合了,这说明蜡烛A的像高为_____________cm(不计火焰高).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夏炎应该把光屏放在____________(填“蜡烛A”或“蜡烛B”)位置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像会出现在桌面____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4)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然后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其目的是____.
A.减小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
14.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L1和L2平行竖直放置,两镜相距s,物体A在两镜之间,A在L1中的像是A1,A在L2中的像是A2.已知A1、A2相距s1,当物体A在两镜之间移动时,A在两镜中成的像的距离s1的变化情况是(
)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不能确定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01 知识管理)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
面
镜:反射面为__光滑平面__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替
代
法:本实验中用一支__完全相同__的蜡烛B去代替蜡烛A的__像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成像特点:①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相等__;②像与物的大小__相等__;③像与物关于镜面__对称__.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虚__像.
说 明: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实像和虚像
实 像:__能够__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
虚 像:__不能__呈现在光屏上,__只能__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做虚像.
02 练习题)
1.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需要的器材:两支相同的蜡烛、一块__玻璃板__、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__刻度尺__及火柴.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放在“烛焰”上的手指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被烧痛.
3.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用磨光的铜面作为镜子,观察自己的像.那么人在铜镜中所成的像是(D)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4.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D)
A.平面镜发出的
B.像S′发出的
C.人的眼睛发出的
D.平面镜反射的
5.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6
m处,他在镜中的像与镜相距(D)
A.1.5
m
B.0.8
m
C.1.3
m
D.1.6
m
6.(六盘水中考)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4__m.当该同学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月亮的像.若月地距离为3.84×108
m,湖深2
m,月亮的像位于(D)
A.湖面
B.湖面以下2
m处
C.湖面以下几千米处
D.湖面以下3.84×108
m处
8.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9.小明站在与水平地面垂直放置的平面镜M前(如图),现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1
cm,小明在镜中的像将(D)
A.向上移动1
cm
B.向上移动2
cm
C.向下移动1
cm
D.不动
10.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如图所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下: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A和B、与A大小不同的跳棋子C、刻度尺和白纸.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B.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利用现有器材可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
D.若A与B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则B一定与A的像重合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是__不点燃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所用的实验方法是__等效替代法__.
12.小芳站在竖立的穿衣镜前5
m处,小芳的身高为1.65
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__5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2
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仍能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3.夏炎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该实验不用平面镜而用透明玻璃板是为了__确定像的位置__.选择薄玻璃板是为了防止厚玻璃板的前后两面都发生光的__反射__出现两个像而影响实验.
(2)实验中选用的蜡烛A为12.50
cm,蜡烛B为13.50
cm,夏炎移动蜡烛B发现总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把蜡烛B截去1
cm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重合了,这说明蜡烛A的像高为__12.5__cm(不计火焰高).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夏炎应该把光屏放在__蜡烛B__(填“蜡烛A”或“蜡烛B”)位置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像会出现在桌面__上方__(填“上方”或“下方”).
(4)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然后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其目的是__B__.
A.减小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
14.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L1和L2平行竖直放置,两镜相距s,物体A在两镜之间,A在L1中的像是A1,A在L2中的像是A2.已知A1、A2相距s1,当物体A在两镜之间移动时,A在两镜中成的像的距离s1的变化情况是(B)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