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2.1 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2.1 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2 13: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准确地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
3/4X=4 1/5X=7 8X=4/7 2/3X=6
2.说一说谁为单位“1”以及等量关系
(1)某数的3/5是36 (2)全长人数的5/8是210人
(3) 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4) 一个数的3倍是12/25
3.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共买了63个气球,用的红气球占气球总数的4/9,用了多少个红气球?
(1)请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指定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并分析。)
画出线段图,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
单位1的量×分率=部分量
也就是原有故事书本数×3/5=新买故事书本数。
(3)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4)这是你们以前学过的哪一类题?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单位“1”的数是已知的,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3、 导入新课:如果把本题中一个已知条件变成未知条件,把问题变为已知,分率不变,就变成了下面这样一道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了28个红气球,用的红气球占气球总数的4/9,共买了多少气球?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例题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题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气球的总数×3/5=红气球的个数。
(3)根据以上分析,学生思考解题方案。(3个解题方案 )
(4)师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讲解解题过程。
等量关系式:气球的总数×3/5=红气球的个数。
3/5X=28
(5) 请用28÷3/5=63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师在学生解释基础上强调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请用28÷4=7(个)7×9=63(个)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3.小结。
观察例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有什么特点?(单位“1”是未知的。)
解题分几步进行?
方法1:确定单位“1”,根据条件画出线段图,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方法2:单位“1”未知,部分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出示:丫丫身高143厘米,丫丫的身高正好是亮亮身高的11/12,亮亮身高多少厘米?
(要求学生用方程与算术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程解答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逆运算题。教案在设计中由“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入,又通过和这类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数量关系相同的特点,顺利地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案重视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归纳,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简单明确的图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找准单位“1”,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逆题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
在课前首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复习内容。在课上,始终抓住对分率句的分析,让学生根据对分率句的分析理解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关系式。之后,又设计了对准备题和例题的比较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到原来分数除法应用题和前面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在解题的思路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单位“1”已知,一个是要求单位“1”。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很自然的想到可以将单位“1”当作未知数设为“x”,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这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对那些动作慢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前面一个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老师已经进行下面的内容。
另外,教学中结论不要急于揭示,要尽量的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把结论总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