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学习 快乐体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设计
姓 名:翟玉霞
单 位: 泰安市泰山博文中学
邮 箱:sdxtzzzyx@
时 间:2012年4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课 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设 计】 泰山博文中学 翟玉霞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方法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开篇内容,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不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尝试学习才能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重点】 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快乐探究。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记忆重要得多
【教学过程】
教 学过 程 教 学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
导入 分析身边事 例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校的形状——凭直觉如何准确判断——量、看——高空拍摄 学生回答体会科学探索的思路 实验学校图片出示课题出示目标
教 学过 程 教 学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历程一:天圆地方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走进探索历程,引导学生用想象技术、实验法、交流法,来体会人的视野对人的认识的影响 穿越时空体会提出背景说出这种观点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完成实验交流体会人的视野对认识的影响 天圆地方观点提出实验要求出示友情提示
与古人比高 低 引导学生与古人一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推测 观看视频分析现象做出推测与古人对比 视频展示现象视频展示古人推测
历程二:浑天说 提示浑天说的产生背景 扮演张衡明确张衡的学说、观点 解说浑天仪的制作过程和用途 浑天说图片及观点
历程三:麦哲伦环球航行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讲述环球历程提炼升华进行思想教育 观看视频模拟航行体会环球历程的艰辛性,学习不畏艰险探索精神 播放视频出示图片涛声喧染
教 学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
历程四:太空观测时 代 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 扮演加加林用激动心情向全世界汇报看到景象 加加林图片杨利伟视频
总结探索的方法四大历程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体验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尝试说出四大历程 知道假想一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说出探索的四大历程,对探索过程形成整体认识 整体呈现四大探索地球形状历程图片
主题二地球的大小 分析实例描述地球大 小 引导学生说出所需数据出示可以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 说出描述手中球体大小所需数据利用列数据法学会描述地球大小 直观出示数据
体验地球大 小 提供资料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地球大小的印象 利用比较法对比地球和身边事物体会地球之大 出示计算问题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设疑出示科学测量数据 知道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对比数据 出示数据
不规则球体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文明成果为现代社会服务 观看图片,体验科技发展的好处 出示图片
总 结 知识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谈科学探索体会 宣 誓结束本课导入:同学们这是哪里啊?对!是你们每天学习生活的美丽校园。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描述一下你们校园的形状?你们通过什么得出的这个结论?(感觉、观察)那如果想知道确切的形状怎么办?(走一走、量一量)。还有更高级的直升飞机登高观看。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你们已具备科学探索的素养,那我们就踏上漫漫探索之路吧,共同走进今天的课程: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底经历了那些历程呢?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足迹,穿越时空来到公元前十世纪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站在苍茫的大地上,举目四望,远处是天地相接的地平线。请问天是什么形状的?地是平的。对古人和我们一样,在古老原始的生活中,凭借直觉的观察,得出了天圆地方的观点。这种观点对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有哪些影响?请交流一下。你们说的太棒了!不仅说出了影响,又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可是咱们中国有句古语说:“眼见为实”。天圆地方这可是我们亲眼见到的,它怎么就不真实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来谈一下你们的体会。请看屏幕完成实验。友情提示:洞口代表人类活动的范围。
就是这样,随时间的慢慢推移,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知识也在逐步积累。人们逐步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天圆地方的观念来解释的。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公元前6世纪来看看古代的先哲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同样的现象你会有何猜测呢?让我们与古人一较高低吧!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他看的是什么现象?好!你会得出什么推测?“球体”异口同声。那他的推测是:————真厉害!推测一模一样,你们称得上小小推测家了!
我们跨越漫长的200年到公元前4世纪再一试身手吧!亚里士多德,他观察到————。你的猜想是————。他的猜想是————。又惊人的相似,太棒了!
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观察、大胆假设中推动着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就在西方先哲苦苦思索的同时,东方伟人也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在公元一世纪,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他的观点。有请张衡先生!谢谢你!我们人类已经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地球是个球体。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更是坚信这一点,他用自己的伟大实践把对地球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那就是他的环球航行。1519年9月麦哲伦率5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出发跨过大西洋,在到达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船队遭遇了狂风巨浪,两艘船触礁沉没,另一艘也因胆怯而离去。麦哲伦毫不动摇,声称即使是吃船上的帆也绝不回头,五个星期后,终于绕出了这个海峡,后人将其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驶出海峡后,展现在眼前的是浩瀚的太平洋。有时一连几个月看不到一块陆地,没有淡水和食物,吃光了船上的老鼠,有时用锯末来充饥,历尽千辛万苦后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发生冲突而不幸身亡,仅剩的一艘船驶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最后仅剩18人。这18人在圣玛利亚大教堂点燃了18盏烛光,来为这次伟大创举中死去的勇士们祈祷,包括他们的船长麦哲伦。这18盏烛光是微弱的,但他照亮的却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从此展现在欧洲人面前的已不仅仅是半球的四分之一了,而是整整一个地球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利用手中的地球仪模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0世纪50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观察地球的立足点从地球转移到太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东方号环绕地球一周。想想第一个从太空观测地球的人,心情该是多么的激动啊!请听加加林发回的报道:——————这是加加林看到的地球,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看到的地球又是怎样的?请看:_______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神秘而又美丽,他的表面好像裹着一层蓝色的薄纱,这是大气层。透过薄纱可以看到那浩瀚的海洋和宽广的陆地,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就这样,从观察现象开始,到不断提出假设再到科学验证的漫长过程中,地球是个球体的伟大结论诞生了。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经历的四个过程:天圆地方——浑天说——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新结论的诞生往往会伴随新的疑问产生:我们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说说要描述你手中的球体需要哪几方面的数据?描述一个球体的大小一般需要三组数据:周长、半径和表面积。请看这三组数据,两人一组尝试描述一下地球的大小。仅看数据恐怕有的同学还感受不到它的大小,让我们来算一算、比一比看看地球有多大。地球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我们的视角看到的只能是个平面。
地球和我们手中的地球仪形状一样吗?地球仪是个正球体,地球是个正球体吗?地球到底是个怎样的球体呢?18世纪曾经有西瓜与桔子之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到北纬66度南纬2度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最后证实地球是个扁球体。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明确一下,看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这是第二次飞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激光测距技术的应用,测量发现地球的形状既不是西瓜也不是桔子,而是一个这样的球体,是个北极高出18.9米,南极凹进25.8米的不规则的球体。这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历程:第一次——球体、第二次——椭圆、第三次——不规则。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但认识的脚步是无止境的,可能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这就有你们去探索吧!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你们谈的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会发扬先人的探索精神,老师想倾听一下你们的心声。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加加林: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真是一个球体,是一个散发着蓝光的球体,高高的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太美了。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代表全人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加加林: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真是一个球体,是一个散发着蓝光的球体,高高的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太美了。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代表全人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加加林: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真是一个球体,是一个散发着蓝光的球体,高高的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太美了。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代表全人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加加林: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真是一个球体,是一个散发着蓝光的球体,高高的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太美了。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代表全人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加加林: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真是一个球体,是一个散发着蓝光的球体,高高的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太美了。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代表全人类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
张衡:(捋胡子,仰望空中)天上的太阳、月亮是球体,那我们所在的大地会
不会也是球体呢?
(踱步语)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
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问:张衡先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就是你提出的浑天说吧。
张衡:对
问:听说你还创造了浑天仪,请你谈谈吧
张衡:我是在观测2500颗恒星的基础上,利用齿轮系统和漏壶相结合制作的一个球体模型。通过它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就知道某颗星正从东方升起,某颗星已经落下。
问:实在太神奇了!令人景仰,景仰。(共26张PPT)
泰山欢迎你!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
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目标
尝试想像:穿越时空,来到公元前十世纪······
主题1:尝试了解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历程一:
天圆地方
说说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影响
北京天坛
北京地坛
实验1:
将有小洞的纸片紧贴到地球仪表面,通过洞口观察表面形状
实验2:
将有大洞的纸片紧贴到地球仪表面,通过洞口观察表面形状
;
尝试体验
友情提示!
洞口表示人类活动范围
我与伟人比高低
PK 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
观察—猜想
尝试挑战
毕达哥拉斯
海边看船
我与伟人比高低
Pk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
观察—猜想
尝试挑战
亚里士多德
观察月食
历程二:
观察—猜想
天之包地
犹壳之裹黄
浑天说
麦哲伦环球航行
猜想—实证
历程三:
麦哲伦
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尝试体验
历程四:
加加林
地球卫星图
太空观测时代
中国杨利伟看到的地球
实证—科学确证
科学探索的方法
观察现象—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地球是个球体!
第一次飞跃—球体
直觉
天圆地方
臆想
浑天说
实践证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
确证
卫星照片
四个历程
尝试说说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主题2:尝试描述
—地球的大小
2000万人
102万个
尝试体会
地球是个正球体吗
尝试设疑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球体
极半径为6357千米
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第二次飞跃
—椭球体
第三次飞跃
—不规则球体
科学手段—新认识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飞跃历程
球体
第一次飞跃
椭球体
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
不规则球体
······
谈谈你的收获!
尝试展示
走在科学探索之路上······
我们能做到:
1.细心观察 勤于发问(开端)
2.大胆想象 勇于探索(基础)
3.持之以恒 不畏艰辛(关键)
4.追求真理 崇尚科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