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_______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___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_______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
(1)背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___________。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_____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4.二战后
(1)表现
①_______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作用:缓和了_______,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
(2)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1)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________。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__________》,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④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⑤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评价
①积极a.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______。
②消极a.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_______负担。
b.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现代中国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________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福利国家
2、典型史料: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链接高考】
1、(2012·海南单科卷·2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2、(2010·上海单科·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3.(2007?上海历史B组?12)1948年7月,某国率先向世人宣布:它已经向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能力拓展】
1.下列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社区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B.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
C.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
D.得到联合国的认可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下面对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进行管理的办法描述不当的是( )
A.有利于社会的有效分工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C.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D.增加了政府开支
3、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②由政府主导 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自我归纳】
概括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自主核对】
一、1、村社
2、(1)庄园
(3)基督教会
3、(2)自治市制度
乡镇
4、(1)社区
(2)社会矛盾
5、(1)非政府组织;二、1、(1)济贫法
社会保障法
(2)经济发展
财政
2、(2)改革开放。
【重点聚焦】
1、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虽也存在某些问题,但福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2、解读:英国的地方自治具有如下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地方自治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链接高考】
1、【解析】从时间上看,A项是与史实相符的,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抓住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C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解析】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选B。
【答案】B
3、【解析】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A
【能力拓展】
1.【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故B项说法与实际不符,符合题意。
【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进行管理的方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降低了成本,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解析】材料中“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颁布《社会保障法》”,说明美国社会保障是由政府主导的,并以立法的形式进行,故①②正确;政府拨款用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代赈”的特点,故③正确;致力缩小贫富差距与史实不符,④错。故A项正确。
【答案】A
【自我归纳】
1.积极影响
(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
(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
(2)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_______: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______等。
3.汉朝
(1)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______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______(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________。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____。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_____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__,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_______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保甲制度
2、典型史料:
“第19条
凡遇凶荒事故,或有阙支,家长预为区划,不使匮乏。”
“第68条
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第74条
立嘉礼庄一所,拨田一千五百亩(族田),世远逐增,别储其租,令廉干子弟掌之,专充婚嫁诸费。男女各以谷一百五十石为则。”
“第88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摘自
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
【链接高考】略
【能力拓展】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3.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自我归纳】
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自主核对】
一、1、战国
2、市籍
3、(1)丞相
(2)编户齐民
4、(2)三年
5、客户
7、(2)黄册
8、(2)摊丁入亩;二、1、(1)县
(4)里甲制
2、(2)邻保制度
(3)保甲法
(5)保甲制;三、1、(1)辅助
(2)鸠杖
2、(1)范仲淹
3、(1)救灾。
【重点聚焦】
1、保甲制始于宋代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明、清两代有类似设置。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2、解读:古代宗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防灾、救灾、推行教化、防止腐败等诸多发面均有所体现。
【链接高考】略
【能力拓展】
1.【解析】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故选C项。
【答案】C
2.【解析】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项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的信息可知C项正确;“国家税源”“经济结构”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D两项错误;材料中“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说明B项错误。
【答案】C
【自我归纳】
(1)户籍具有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