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________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__________》,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1)背景
①_____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_______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_________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1)_________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3)________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4)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_________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______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______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________。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2)表现
①_________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a.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b.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_________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民族国家
2、典型史料: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链接高考】
1、(2013·上海单科·1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2、(2007·广东单科·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营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能力拓展】
1.《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2.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3.“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在国际联盟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是由于( )
A.会员国采取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B.实行民族自决原则
C.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D.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自我归纳】
概括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
【自主核对】
一、1、(1)中央集权
(2)至尊法案
2、(1)13(2)民族二、
1.(1)国家主权
2、(1)格劳修斯
(3)1848
3、(1)国际法
(2)维也纳
三、
1.(2)苏俄
国际联盟
2、(2)1945
国际法院
【重点聚焦】
1、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与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2、解读: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要求。“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链接高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答案】B
2、【解析】宗教改革本身就是对基督教提出挑战,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D
【能力拓展】
1.【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修补”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等;而“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体现则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认识以及民族自决与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系,故A、B两项均错误;材料提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整体自决,而中国就是如此,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由于“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所以个别国家操纵联合国的可能性变小,因而“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故选C项;“全体一致”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集体防御原则皆不属于联合国原则,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自我归纳】
1.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2)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3)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5)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同点
(1)国际联盟强调大会一致(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2)联合国较之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权威性。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比国际联盟更有效。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_______、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______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___________”;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______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_______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_______”。
(2)_______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______、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__________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______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
(1)清朝设立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________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__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______,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_______,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3.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________,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4.明: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5.清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________》。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改土归流
2、典型史料: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链接高考】
1、(2012·上海单科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2、(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3.(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能力拓展】
1.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
洛杉矶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巴黎唐人街
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3.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自我归纳】
简述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
参考答案
【自主核对】
一、1、(1)典客
2、(1)大鸿胪(2)窦宪
(3)河西四郡
二、
1.尚书
2、(2)冼夫人
3、(1)天可汗
(2)文成
4、辽
三、
1.(2)宣正院
2、(1)提督四夷馆
(5)西藏
3、(1)理藩院
(3)土尔扈特(5)改土归流
四、1、(1)大秦
2、(2)遣唐使
3、威尼斯
5、(1)尼布楚条约
【重点聚焦】
1、改土归流,明清时期推行的政策,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解读:这段材料揭示了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意义。“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无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西汉平定南越在当时结束了南越分裂,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设立郡县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链接高考】
1、【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
【答案】C
2、【解析】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答案】B
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答案】A
【能力拓展】
1、【解析】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图中所示唐人街,体现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故选C项。
【答案】C
3、【解析】宋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属于海外贸易,所以,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市舶司,故选A项。
【答案】A
【自我归纳】
1.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___________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___________,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__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________。
(2)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根据《___________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表现
(1)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_____”,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5)1997年,中共_______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__________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_________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____________》,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民族区域自治
2、典型史料:
从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优势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经济、政治、社会、法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保障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陈纪
刘思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链接高考】
1.(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2009?广东单科?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3.(2008·江苏单科·1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能力拓展】
1.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民族平等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自我归纳】
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自主核对】
一、1、(1)多元一体
(3)民族区域自治
(4)1949
2、(1)自治权(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
2、(1)1984
(3)三个离不开
(5)十五
3、(3)经济社会
三、2、十九
3、中国共产党章程
【重点聚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链接高考】
1、【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2、【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原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于1937年9月建立的,不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答案】B
3、【解析】A项《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要求60年代不符,不选。B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选。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是在1965年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符合题干要求。D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而30周年应该是在1977年,不选。
【答案】C
【能力拓展】
1.【解析】材料仅表明联邦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并没有说它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故①不正确;材料只是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并未说明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③不正确。
【答案】C
2.【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使少数民族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的制度,是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实现民族的平等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3.【解析】由本题信息可知,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自我归纳】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前提:___________的成立。
2.特征:_______、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__________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
①中国首先与_______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_________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
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_________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中共______________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__________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成就
(1)____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3)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4)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5)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6)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7)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_________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8)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________”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9)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_______外交思想。
2.成就
(1)中国拓宽与________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3)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_______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4)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___________,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________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
(6)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7)中国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①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②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_________》生效。
③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④中国通过主办“_____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重点聚焦】
历史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2、典型史料: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链接高考】
1、(2007?天津文综?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2、(2008?江苏单科?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3、(2010?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能力拓展】
1.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一声明表明
A.美国承认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交往的大门已打开
D.中美两国实现了正常化
2.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
【自我归纳】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主核对】
一、1、新中国
2、平等
3、另起炉灶
(2)帝国主义
4、(1)苏联
(2)民族独立
(3)1972
二、1、(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和平与发展
2、(1)1979
(7)二十国
(8)金砖国家
三、1、习近平
2、(1)发达
(3)非洲
(4)人类命运共同体
(5)结伴而不结盟
(7)巴黎协定
一带一路
【重点聚焦】
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解读: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链接高考】
1、【解析】70年代美国兵乓球队访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兵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球。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双方都有改变相互关系的要求。民间的这一交往打来中美两国友谊之门。
【答案】A
2、【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答案】A
【能力拓展】
1.【解析】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使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故选B项。
【答案】B
3.【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后来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D
【自我归纳】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