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渝北区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2 14:3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渝北区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题总分 150 分
3、试卷页数 15 页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中国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语言学,需要理论语言学先行。
一些研究者习惯以西方语言学范式为标尺来看待中国语言学,认为中国的研究只有方法而无方法论,只有语言研究而无语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汉语的特点及其书写符号汉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的个性,决定了中国语言学的个性和特色,不能以根植于西方语言和文化土壤的标准来衡量我国语言学,而应在中西语言学的对比中,认真梳理中国语言学的方法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规律及问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国语言学的“分治”和“独白”状态,主要表现为与外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与西方语言学界之间,各说各话,无心对话,无力交锋。破除这一窘状,消解汉外语言学隔阂,在彼此对话中完善并发展中国语言学理论,已成为中国语言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语言学要想融入世界潮流并勇立潮头,要做到汉外语言学界携手并进,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同时,作为富有底蕴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中国语言学要善于同世界现代语言学理论展开全面的思想交锋,在交锋中获得话语权。
在语言学界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研究的“理论至上”;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唯实践论”。从语言学角度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语言实践:一是为已存在而实践。那种“语言学只能纯粹地研究语言本身”的观点是有害的,比如训诂学就是通过对字词句的研究来实现对经典的阐释,实用研究并不脱离理论,其立足点和核心还是语言研究。二是为它服务而实践。语言并不是孤立的空壳实体,它不仅要依存于更应服务于人、社会和文化,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使语言研究有用。语言学原先属于文献型学科,后来随着“语言学+技术学科”的转型,语言学进入了高科技的领域,在医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与基因、刑事侦查、语言识别、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快速应用发展。当下,中国语言学要把语言研究与社会发展、文明传承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打造中国语言学派。首先要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本来就是珍视自己,发扬传统,发掘整理凝练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资源。吸收外来就是继续倡导开放包容、融通世界。在新时代,对外学习需秉持“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先进性与前沿性,反对冷饭热炒。应主张在世界前沿理论、交叉理论、方法理论上做文章,吸收外来精华,寻求思想的解放。二是坚持多元,反对同质。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当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多元性,偏执一端否定其他、追求同质化的做法同样有害。三是坚持本土化,反对“硬引进”。外来理论的吸收要坚持“为我所用”,比如用系统功能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来解决中国语言学存在的问题。面向未来就是做好积淀,蓄势待发。语言学派的形成需满足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学派需有公认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二是学派需有独特的理论成就和代表性著述;三是理论体系能为内部研究者基本接受并加以发展;四是理论体系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并与其他学派相区别。为此,中国语言学界要大胆树人、推崇成果、加强共识,共同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语言学流派。
(摘编自王铭玉《中国理论语言学的使命》)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语言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它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色,不能只用西方语言学范式来衡量。
B.想要打破中国语言学的“分治”和“独白”,就应认真思考如何消解汉外语言学隔阂,在彼此对话中完善、发展中国语言学理论。
C.片面强调理论或者实践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语言学研究既不能脱离理论,又不能不联系实际。
D.要想形成中国特有的语言学派,不仅需要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这个理论体系被广泛地接受和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立足于中西语言学比较,论述了中国语言学的范式与方法以及语言学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同倾向。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一些研究者的错误观点,进而论述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以及中国语言学的发展途径。
C.文章指出随着“语言学+技术学科”的转型,语言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证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
D.文章侧重从如何进行对外学习的角度论述了打造中国语言学派的途径,并指出了其形成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语言学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已久,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及其书写符号汉字的特殊性决定的。
B.发展中国语言学理论首先要做到与外界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能够在思想交锋中获取话语权。
C.学者的态度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语言学流派的基础,学界需要既能发扬传统又能吸收外来,同时能够潜心治学、善于积累的学者。
D.语言学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语言学的发展水平,中国语言学应立足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理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务院新闻办2019年10月14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白皮书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白皮书说,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
(编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新华网”2019年10月,有删改)
材料二: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多国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一部分公众因而陷入了焦灼的情绪,唯恐粮食短缺、粮价上涨,便吆喝着亲戚朋友一起囤粮。但,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食品工程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崔凯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在他看来,焦虑之前,不妨看看这些数字。
崔凯表示,决定粮价的根本要素是供求关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进口粮食1.06亿吨,这两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一直很平稳。在6.6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中,三大主粮(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比例合计超过90%,达到6亿吨。而我们合计进口的稻谷、小麦和玉米只有1083万吨,不到国内总产量的2%。少量进口稻谷和小麦主要是补充细分市场的高端需求,并不是说中国存在2%的主粮缺口。
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还有人可能会担心:2020年的粮食生产是否会受到疫情影响?
对此,崔凯表示,我国的粮食战略是“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相信政府今年对粮食生产会格外重视,进行统筹管理。“农田里地广人稀,不需要像城市那样进行隔离、管控,因此可以进行正常的种植生产活动。”
(摘编自《疫情影响粮食安全?焦虑前,不妨看看这些关键数字》,“新华网”2020年5月,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政协委员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靠的是亿万人民的汗水和智慧。70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等农业科学家们,用汗水向世人证明科技能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发展科学技术就是提升农业生产力。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是中国人民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坚持不懈重农抓粮。目前,稳固农业基础,对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将农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党员干部要开拓眼界,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农民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农产品结构。党员干部要主动为农民代言,为本地农副产品代言,通过网拍、直播等网络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全心全意为农民增收着想。稳固农业基础,“提”质量是关键。要创新作为,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产出效益,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农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壁垒》,“人民论坛网”2020年6月,有删改)
4.下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皮书从多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白皮书介绍了中国“藏粮于地”的思想,耕地保护措施是史上最严,因为土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
C.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D.白皮书向世界分享中国粮食安全经验,为全人类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体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概括地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材料三侧重分析中国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的成功经验。
B.材料二引用数据直观地说明我国近几年粮食产量稳定,不存在主粮缺口。崔凯认为,疫情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C.“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对党中央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的形象阐释。
D.在抖音、淘宝等平台,我们常可以看到政府官员当起了带货主播,为当地农产品代言,这体现了各地政府响应号召,为稳固农业基础积极作为。
6.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我们的国家自信,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千古风标大雁塔
陈世旭
很多次路过西安,很多印象模糊了,唯有大雁塔,始终清晰。
没有送行的人群,只有灞桥杨柳依依,山川庄严温柔。所有成就一个世俗文人传世名声的故事,都始于那一次的悄然离去。
身后是喧嚣暂歇的皇都,面前是无尽的长路,无可预知的前途,只有星星在黑暗的天空格外明亮。一个孤独的旅人,为直探原典,前往天竺,投身塞外大荒,风节凛凛走向接踵来临的凶险和苦难。怀抱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行愿,委命求法以惠利苍生。
月黑与风高,火焰与雪水,美酒与膏粱,香艳与温柔,与一个执着的行者无干。昼伏夜行,袈裟掠过长云的黯淡。那一抹衣袂的飘忽,不屈不挠,越五烽,渡流沙,渐行渐远。
三年跋涉,五万里孤征,抵达天竺。又五年,遍游全印众国,遍学大小乘各种学说,究竟各派理论分歧,通晓经、律、论三藏。返回那烂陀寺时,被奉为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曲女城佛学辩论,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学者、外道两千人,论主玄奘,立“真唯识量”。任人问难,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英国史学家史密斯说:“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站在高高的楼头,我瞩望在季节嬗变中的飞雁。塔上的铜铃, 在微风吹拂中日夜摇响。在西安这个清凉的早上,霞光灿烂,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那一年,缁衣芒鞋的圣者,携着巨量的梵筴和佛经,以及无上崇高的国际声誉,风尘仆仆,筚路蓝缕,踩着离去的脚印,回到出发的中土。
十八年的盛衰荣枯中,故土在热切地等待远行赤子的归来,等待一颗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而对于玄奘,西天归来的终点不过是另一个起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横亘着难以逾越的千山万水;而从一个心灵抵达无数心灵,是一条永无尽头的道路。
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慈恩寺建成,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首任住持方丈,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开始了更为宏伟壮丽的译经和创立佛教宗派工程。历时两年,主持督造大雁塔,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舍利、贝叶经及金银佛像。雁塔握云,俯视三千世界,慈悲凝固成亘古,净化了世俗的心灵。
皇皇大唐,万邦来朝。
外国商贾、使团、参习佛教的留学僧,纷至沓来。
慈恩寺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慈恩寺是当时世界佛教最高的学府,最高的学术领袖是唐玄奘。
两度断然拒绝帝诏,拒绝位高权重的仕途,唯愿“毕身行道”,“守戒缁门,阐扬遗法”。
信誓旦旦,源自山川大地一般的自信。
年近半百的玄奘埋首青灯黄卷,把余生的心血和智慧全部付与译经。寻常人消磨的无数日子,三藏法师种下了荫庇众生的参天大树:
经论75部,每卷计万言,总计1335卷,占整个唐代译经半数以上,是另三大翻译家译经的一倍多。尤以质量远超前人,是译经史杰出典范。《大般若经》,卷帙浩繁,梵本计二十万颂。600卷的巨著,玄奘不删一字。
《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曾经一片漆黑”的印度历史的天空。一千三百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手持英译《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据此发掘出了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
开创大乘佛教法相宗。依楞伽、阿毗达摩、华严、解深密、菩萨藏等六经,及瑜伽、摄大乘,译成唯识论十卷,此宗乃立。予中国哲学史以深远影响。
凡此种种,给世界文化史留下无可忽略的辉煌篇章。他无可争议地歆享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和平使者的世界之誉。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自量将尽,嘱托后事,夜半圆寂。
朝野数万人众送葬,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
这是玄奘东归第十九年。
或许这是世界的尽头,你一个人的星空,你一个人的巅峰。而我有幸感受这来自永恒时空凝聚的巨大的,渺小的,深邃的,闪亮的,沉郁的,清晰或迷茫的一切,仰望“千古一人”。
丈量生命价值的不是时间。回首处,莫道西风独自凉。听着咒语我看到你的方向,念着箴言我闻到你的焚香。你不曾远离,只不过在另一个轮回修行。在你盘腿坐过的地方,依旧有灵魂的吟唱,蓝天下的道路洁白而宁静。此刻,我以虔诚的膜拜,站在你的面前。心中漫过永久的柔情,融化是全部的语言。
古都缄默,雁塔肃然。渺渺香烟,弥漫来来往往的因缘。天地间传之久远的,是黄钟大吕的声音。
无论一人,一族,一国,千里万里的路程,始于坚韧不拔的跬步。而大雁塔,是历史留下的一个永远的精神路标。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当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通过人、事、物、景的人文关照和历史重构表现作者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这和余秋雨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处。
B.本文采取顺叙的方式,文气流畅贯通,自然地串起了玄奘的大半生:跋涉五万余里,西行求法,通晓三藏,取经归来,潜心译经,阐扬佛法。
C.文中引用史密斯的话来表明玄奘的记载对研究中世纪印度历史的重要性,与后文说他“照亮了‘曾经一片漆黑’的印度历史的天空”相照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取材于玄奘西行取经的事件,唐僧的形象与玄奘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致的。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月黑与风高,火焰与雪水,美酒与膏粱,香艳与温柔,与一个执着的行者无干。
(2)西天归来的终点不过是另一个起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横亘着难以逾越的千山万水;而从一个心灵抵达无数心灵,是一条永无尽头的道路。
9.文章标题“千古风标大雁塔”有何深层意蕴?它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什么有益的指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氏,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毓驳之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故《诗》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又《礼》‘未庙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今白氏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之后,罪何所加?且《记》曰:‘附从轻’,言附人之罪,以轻者为比也。又《书》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恐过重也。苟以白氏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杀之为重。”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魏国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必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明帝青龙二年,入为侍中。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诏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齐王即位,赐爵关内侯。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大梁乡侯,封一子高亭侯。正元三年,疾病,逊位。甘露三年薨,谥曰成侯。孙藩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卢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
B.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
C.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
D.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辟:古代的死刑。《释诂》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弃市,就是大辟之刑,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B.《礼》,指《礼记》,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诗经》《尚书》《乐经》和《周易》合称五经。
C.同牢合卺,古代婚礼中的环节。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合卺本意指破瓠为二,合之则成一器,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永结同好。
D.屯田,是国家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有军屯与民屯之分。文中指民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毓德才兼备。在两位兄长死后照料寡嫂孤侄;给还未与丈夫见过面的白氏求情,引用经典阐述意见,让太祖感叹不已。
B.卢毓刚正敢言。文帝大举移民充实故乡谯郡,卢毓上表反对,文帝虽然批准了他的要求,心中却恨恨不已;在担任侍中职务的三年时间里,与皇帝有过多次辩驳和争论。
C.卢毓选荐贤重德。卢毓对人的评价和举荐首先看重的是性情品德,其次才是才能,他认为有才而不能办成善事是因为才能没有对准方向和目标。
D.卢毓仕途跌宕。卢毓先后侍奉四位君主,因爱护百姓、敢于谏诤导致官位多有变迁;曹爽掌权时遭贬谪,高贵乡公即位后被进封并惠及子孙。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
(2)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①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注]①轩裳:古代卿大夫的车和礼服。
14.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两个“破”字,直言作者对仕途险恶、功名虚妄和人情冷暖的大彻大悟。
B.“向岩阿,且婆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隐居在山水之间自娱自乐的独立人格。
C.作者退居以后,与白云为伴,心情舒畅地读书写作,在田园山水之间安身立命,陶冶性情,就算官府派人来也避而不见。
D.这首元曲是写作者弃官归隐、不求显达的闲逸生活,感情真朴醇厚。此曲为咏怀劝世之作,体现他“用则经纶天下不以为夸,否则著述山林不以为歉”的人生价值观。
15.末句“行,也在我;藏,也在我”,有何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又悲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_______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表示,中国将 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 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地面土丘万千,地下气象一片”,像良渚古城这种呈现不好的直观遗址,其保护展示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难关。而且,地处江南潮湿地区,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良渚古城遗址特别是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难度较大。针对这些难题,良渚古城遗址探索“ ”的综合展示体系,尝试用复原展示、科技展示、影像展示和标识标牌系统展示等手段,分类分片开展古城遗址的现场保护展示,力求让普通访客也觉得“ ”“看得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始终不渝 守护 场馆+现场 有看头
B.始终不渝 保护 现场+场馆 有盼头
C.一如既往 守护 现场+场馆 有看头
D.一如既往 保护 场馆+现场 有盼头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同时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合作,承担更多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责任
B.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
C.进一步承担更多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责任,同时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
D.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地面气象万千,地下土丘一片”,像良渚古城这种呈现不好的直观遗址,保护展示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难关。
B.“地下气象万千,地面土丘一片”,像良渚古城这种不好直观呈现的遗址,其保护展示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难题。
C.“地下气象万千,地面土丘一片”,像良渚古城这种呈现不好的直观遗址,保护展示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难题。
D.“地面气象万千,地下土丘一片”,像良诸古城这种不好直观呈现的遗址,其保护展示一直都是业内公认的难关。
20.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下面这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结构协调一致,每句不超过15字。(6分)
最近,有个概念在年轻人中流行了起来——“云自在”。追视频,看慢综艺,刷直播…… ① ,在云端畅想别样生活。然而,云上再自在,依然只在“方寸之间”, ②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云音乐会”让人热血沸腾,但更令人难忘的, ③ ;“云买菜”的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更能温暖人心的,是逛街溜达时的惬意和闲适。倘若把“云自在”作为一种逃避,那么我们最终收获的,不是精神的富足充盈,而是退缩萎靡。个体灵魂如果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那精神世界如何能自在?
21.请仔细观察下列漫画,按要求回答题目。(5分)
(1)请描述画面的内容。
(2)请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新冠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内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和挑战,就业形势也异常严峻。与此同时,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对此,你一定有很多感想,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他们当中有的人毕业可能就意味着失业。请你以高中生张明的身份给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主标题自拟,副标题统一为“致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渝北区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解析】“被广泛地接受和发展”错,原文说的是“理论体系能为内部研究者基本接受并加以发展”,范围扩大。
2.A【解析】论述“语言学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同倾向”没立足于中西语言学比较。
3.C【解析】A项,原文是“由于汉语的特点及其书写符号汉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的个性,决定了中国语言学的个性和特色”。由此可知,决定中国语言学的个性和特色的还有中国文化的个性。B项,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中国语言学要想融入世界潮流并勇立潮头,要做到汉外语言学界携手并进……同时,作为富有底蕴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中国语言学要善于同世界现代语言学理论展开全面的思想交锋,在交锋中获得话语权。”“同时”表明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取决于”错,原文是“繁荣发展语言学,需要理论语言学先行。”曲解文意。
4.C【解析】“粮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错。从材料二只能看出“稻谷和小麦,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材料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仍需“适度进口”。
5.A【解析】“侧重分析”错。材料三既讲过去70年的成功经验,又讲目前应采取的措施。两者并重。
6.①政策制度作保障②科技创新促发展③人民不懈努力④党和政府积极作为(任答3点,6分)
7.A【解析】“历史重构”错。
8.(1)①运用比喻、象征、借代、排比的手法,整散结合的句式;②生动含蓄地刻画了玄奘不畏艰难、不恋享受、执着求法的形象;③饱含了作者对玄奘的赞颂。(共3分:答任一技巧或句式,1分;“不畏艰难”1分;“不恋享受”1分,“饱含作者的赞颂”酌情给分)
(2)①巧妙过渡(承上启下亦可)。②运用比喻形象地指出了玄奘将佛经从梵文译为中文的艰难,③将佛经发扬光大的执着与贡献。(共3分,每点1分)
9.意蕴:①大雁塔是历史留下的一个永远的精神路标,是玄奘精神的象征物;承载了中华自古以来坚韧不拔、坚守初心、不慕名利、自信务实、仁济苍生的民族精神和情怀。(2分)②大雁塔是中外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2分)
指引:①实现民族伟业,要放眼世界;②远大理想要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每点1分)
10.C
11.B【解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不包括《乐经》
12.D【解析】 “四位君主”有误。应为五位,除太祖(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外,根据文中“齐王即位” “高贵乡公即位”可推断,还有齐王(厉公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共五位。
13.(1)然而这里土地贫瘠,百姓穷困,卢毓怜悯人民,上表文帝,请求把百姓迁移到土地肥沃的梁郡,(这个建议)不合乎文帝的心意。
(“墝瘠”,贫瘠;“愍”怜悯;“徙”,迁移;“沃衍”,土地肥沃;“失帝意”句意,各1分,共5分)
(2)曹爽等人被收监后,太傅司马宣王派卢毓代理司隶校尉一职,审理曹爽等人的案件。(“见”,表被动;“收”,收监、逮捕;“行”,代理;“治”,审理;“狱”,案件,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人。父亲卢植,在世时很有名气。卢毓十岁就成了孤儿,后来遇上本州战乱,两个哥哥也死于非命。当时正逢袁绍和公孙瓒交战,幽州、冀州一片饥荒,卢毓就担负起抚养寡嫂孤侄的责任,他的学问和品德受到大家的称赞。当时天下混乱,不少人士逃往外地,因此对逃亡的人刑罚很重,(倘若有人犯了罪)就会株连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个人被判处了死刑,他的妻子白氏,刚嫁到他家没几天,还没和丈夫见过面,大理寺就报请将她一并处死陈尸于街市。卢毓驳斥这件事说:“大凡女子之情,因为和丈夫相处才产生恩爱,因为成了妇人才重视和丈夫的情义。因此《诗经》上才说:‘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礼记》上才有‘未庙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如今白氏生有未曾和丈夫见面的悲哀,死有未成妇人的痛苦,可执掌刑法的人还想把她处以极刑,那么如果白氏和丈夫已经完成婚礼,又应当给她加什么罪呢?况且《礼记》上还有句话叫作“附从轻”,说的是依附于他人的罪责,以轻刑为好。再说《尚书》上也说过:‘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恐怕给白氏的判罚的确太重了。如果因为白氏已经接受了夫家的聘礼,进入了丈夫的家门,判几年刑也可以了,处死她就太过分了。”太祖曹操听了这番话,赞许道:“卢毓说得有道理,又能够引经据典阐述自己的意见,真让人感叹不已。”由于这件事,曹操便任命他为丞相法曹议令史,后又转任西曹议令史。魏国建立后,卢毓被任命为吏部郎。文帝登基后,卢毓升任黄门侍郎,后又出任济阴相和梁、谯二郡太守。因为谯郡是曹氏的故乡,所以曹丕大批移民充实谯郡,让他们屯田。然而谯郡土地贫瘠,百姓穷困,卢毓怜悯人民,上表文帝,请求把百姓迁移到土地肥沃的梁郡,(这个建议)不合乎曹丕的心意。曹丕虽然批准了卢毓的要求,心中却恨恨不已,不久将卢毓降了职,让他担任了管理移民的睢阳典农校尉。卢毓一心利民,亲自到乡村视察,为老百姓挑选宅地和好田,百姓们非常信赖他。明帝青龙二年,卢毓入朝担任侍中。卢毓上疏论述古今科律的宗旨,认为法律只应当有一种正确的解释,不能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使奸吏有隙可乘、宽容罪情。赶上侍中高堂隆屡次因修建宫室的事情恳切地劝谏明帝,明帝很不高兴,卢毓就进言说:“臣下听说‘君明则臣直’,古代圣明的帝王惟恐听不到臣子指出自己的错误,因此有敢谏之鼓。作为近臣就要尽力规劝君王,这正是臣等不如高堂隆的地方啊!高堂隆,虽表面上狂直,但陛下还是应该宽容他。”卢毓在担任侍中职务的三年时间里,和明帝多次有过辩驳和争论。明帝下诏说:“量才而用,因才授职,这是贤明君主也难以完全做到的事,必须有良臣辅佐,才能保证官员能够适当地升降和替换。侍中卢毓,秉性贞渝,心平体正,可以说是一个不懈于位的有功之臣。因此我任命卢毓从现在起担任吏部尚书。”卢毓对人的评价和举荐,首先看重的是他的性情品德,其次才是他的才能。黄门侍郎李丰曾经为此询问过卢毓,卢毓说:“才能是为了用来成就善事,因此大才成就大的善事,小才只能成就小的善事,如今有些被人称作有才能的人并不能办成善事,正是因为他的才能并没有对准目标和方向。”李丰等人对他的见解都很佩服。齐王曹芳即位后,卢毓被赐爵关内侯。当时曹爽掌管大权,想要树立他的党羽,于是调任卢毓为仆射,让侍中何晏取代卢毓原来的职位(吏部尚书)。不久,又把卢毓逐出内阁担任廷尉。司隶毕轨甚至妄奏要罢免他的官职。大臣们纷纷上告毕轨,于是又让卢毓当了光禄勋。曹爽等人被收监后,太傅司马懿让卢毓代理司隶校尉一职,审理曹爽等人的案件。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晋封卢毓为大梁乡侯,又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高亭侯。甘露三年,卢毓去世,谥号成侯。他的孙子卢藩继承了爵位。
14.C【解析】“避而不见”错。“轩裳”借指官位爵禄,“轩裳倘来何用躲”的意思是有了做官的机会也不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15.①此句意思“无论是施展抱负,还是藏身自好,以个人喜好作为去留行藏的准则。②用典,化用《论语》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故;③卒章显志,表现了作者一切都顺其自然的率真个性、去留行藏都听凭自己内心的洒脱与自由。
(句子意思2分;技巧2分,“用典、卒章显志”答其一即可;主题2分)
16. (1)横槊赋诗 哀吾生之须臾(2)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3)退将复修吾初服 唯昭质其犹未亏
17.C【解析】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守护:看守保护。有看头:很有意思,值得一看。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18.D【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词语关联和句意关联两方面考虑。根据词语关联,申遗成功之后,要先加强合作,再承担责任,排除B、C两项;根据句意关联,本段强调的是深度合作后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突出合作的范围之广和承担的责任之多。故选D项。
19.B【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地面”与“地下”的搭配不当,“地下”应搭配“气象万千”,“地面”应搭配“土丘一片”。二是“这种呈现不好的直观遗址”语序不当,应改为“这种不好直观呈现的遗址”。三是“保护展示……是……难关”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保护展示……是……难题”。兼顾语序和搭配,故选B项。
20.①在屏幕里体验自在人生②远不如现实生活精彩③是身处现场时的震撼和感动
21.(1)内容:漫画的标题是自由,漫画的主体是一个头戴笼子的人摆开双臂,大步行走。(3分:标题1分,“头戴笼子”1分,“摆开双臂大步行走”1分)
(2)寓意:思想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2分)
22.【解析】本题是融合应用型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通读材料,从抓关键词句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层次及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读材料时,抓住“与此同时”,表明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境、危机,二是机遇、生机。因此立意的角度,主要谈危机与机遇的关系,比如危机与生机并存,危机中潜伏着新机遇等;也可谈应对危机的方法,比如通过调整方向、打破常规、创新等来化“危”为“机”;也可以谈面对危机的态度,比如理性、辩证、乐观、积极等。
本题的任务是,给高校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首先要对“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对象作清晰理性的认知:这个群体富有理想、才华与激情,是担当使命的知识青年;同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让他们面临困境与挑战。其次写公开信。公开信是将内容公布于众的信件。从写信者的角度看,都希望有更多人的阅读、了解,甚至讨论信中的问题。格式与一般的信相同。
特别提醒:
1.写信对象,高校毕业生,是知识青年、时代青年
2.书信的规范格式(1.称谓,2.问候语,3.祝颂语,4.落款)
【参考立意】
1.化“危”为“机”;
2.“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
3.危机与机遇并存(“失之东隅”之后有可能“收之桑榆”);
4.面对危机,理性辨识,善于发现危中机;
5.面对困境,逆势而上,积极乐观;
6.遭遇挫折,辩证面对,坚韧而智慧,不怨天尤人;
7.危机之下,信心不垮,希望就在;斗志坚毅,胜利可期。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