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模拟卷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模拟卷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2-09 14:08:29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模拟卷Ⅱ
一、选择题
1.工业化阶段整个区域发展状态是(  )
A.平衡 B.平衡到不平衡
C.不平衡到平衡 D.不平衡
2.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A.大型垃圾处理场 B.水源保护区
C.汽车加油站 D.大型仓储式超市
3.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4.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5.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我国每年造林约8000万至9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
7.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如图示意水泥工业的布局要求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城市的区域条件。读图完成下题。
(1)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市场条件不够理想,能对此起到明显改善作用的是(  )
A.工厂用地 B.水资源 C.政策 D.运输条件
(2)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  )
A.提高资源运进能力 B.招募劳动力
C.提供优惠政策 D.建立火电厂
(3)若该城市布局水泥厂,最适合布局在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9.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9年1月6日正式投产;2009年9月16日,正负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渐A标段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2010年3月具备带电条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特高压输电工程属于(  )
A.西电东送 B.北煤南送
C.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D.西气东输
(2)有关向家坝——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高效输电,同时保护了土地资源
B.缓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C.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减少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
D.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彻底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
二、综合题
10.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下面左图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右图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
(3)从城市化角度指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作用。
(4)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理由。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双季水稻种植在辽宁的试验田取得成功,改变了传统的春种秋收,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这种双季水稻的稻种是由辽宁盘锦市科研人员采用两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培育成功的,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北方双季水稻第一季稻生长期104天,第二季稻生长期87天。现在在东北有限的无霜期内就可以完成两季水稻的播种、收割。
材料二 东北地区局部轮廓图。
(1)请根据辽宁省的地形特点对辽宁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2)辽宁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140~200天,但实现了双季稻的种植,试分析原因。
(3)简述图中防护林的主要功能。
12.伊犁河谷被誉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读伊犁河谷位置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2)简述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目前,霍尔果斯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实施招商引资。如果广东省某一纺织品出口企业欲到霍尔果斯市投资建厂,请分析其可行的理由。
13.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
【解析】【分析】工业化阶段,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区域间的差距增大,整个区域发展状态是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D对。农业阶段是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是高水平的平衡状态,A、B、C错。
【点评】根据教材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由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状态依次是平衡、不平衡、平衡。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特点。
2.【答案】(1)C
(2)B
【知识点】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GPS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任一物体进行全天候的精密三维定位和导航;GIS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综合分析,C项正确。(2)根据叠图分析结果,地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远离主要道路,植被保护好,说明当地环境质量好,不宜建大型垃圾处理场,故A项错误;适合发展水源保护区,故B项正确;远离主要道路,不宜建汽车加油站,故C项错误;人口密度小,不宜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3S技术的应用,考查工程建设选址的影响因素
3.【答案】(1)A
(2)D
(3)A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应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最可能为江苏省,A对。河南、四川是内陆省份,不属于东经济发达省,B、C错。海南省开发较晚,经济水平较低,D错。(2)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该省城市化水平较高,A错。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B错。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不同步,C错。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D对。(3)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A对。该省农业生产水平高,产出多,B错。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农业经济发达,C错。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明显变化,主要是耕地面积减少,D错。
【点评】根据图中的曲线形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区域人口比重的变化的原因。根据各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达,应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占用耕地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考查读图能力,区域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人口比重变化及原因,区域城市化特点。
【答案】4.B
5.C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4.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读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由此可推断该地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B对。材料不能反映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A、D错。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少,C错。
5.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开发小水电,①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④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可能实现,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不具有可行性,③错。C对。
6.【答案】(1)A
(2)C
【知识点】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故选A。(2)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故选C。
【点评】区域生态建设
7.【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白龙江自产水资源量大,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A对。不以判断水质有明显差异,B错。线路乙穿过秦岭,施工难度大,投资成本高,C、D错。(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①对。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②错。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段年径流量减小,③错。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对。B对。
【点评】跨流域调水线路的选择,跨流域调水的影响。
8.【答案】(1)D
(2)A
(3)B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图示水泥工业要求市场优,布局要求上看该区域市场条件不理想;该区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便利交通,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选D正确。(2)图示水泥工业要求资源丰富、市场广大的地区布局;而当地的区域条件资源不足最为突出;资源是最主要的障碍,因而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提高资源运进能力。选B正确。(3)该区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盛行西北、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泥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因而水泥工业应该布局盛行风的上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该工业还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要靠近交通便利的地区,最合适的地点是②。选B正确。
【点评】主要考查工业区位选择。
9.【答案】(1)C
(2)B
【知识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该特高压输电工程起点在晋东南,位于中部地区,不属于西电东送,A错。输送的是电力,不是煤、天然气,B、D错。属于能源的跨区域调配,C对。(2)读图,向家坝——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输送的是水电,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无关,A错。 有利于缓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B对。为沿线广大地区可以补充电能,不能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C错。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D错。
【点评】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判断能源跨区域调配的起点、终点。电力并不是从西部地区输送出来,不属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工程。输电工程对输入区、输出区的影响不同。输入区缓解能源的紧张局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输出区,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考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输送工程的影响。
10.【答案】(1)差异:与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原因:与北坡相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
(2)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河谷地形;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3)作用: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①线方案。理由:①线与②线比,①线所经地区地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①线所经的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
②线方案。理由:②线与①线比,②线所经地区占用耕地较少;②线所经的城市较少,人口较稀疏,征地费用较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A山地是秦岭山脉,由图乙山脉两侧自然带垂直带谱分布可知,南北两山坡自然带差异:南坡自然带谱复杂,北坡简单;同一自然带南坡比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其主要原因: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从而导致南坡自然带更复杂。(2)甲地为西南四川盆地,夏秋季节受西南季风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由于山谷风的影响,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3)高速铁路建成后,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4)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任选一条说明即可。
【点评】(1)考查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坡向、坡度等。(2)考查的夜雨原因,题意告知从热力环流分析,难度降低,考虑地形对山谷风的影响。(3)考查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关键从规模(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4)考查影响交通线的因素,主要从弯曲、长度等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如聚落、地形、水文等。
11.【答案】(1)东南部、西北部低山丘陵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
(2)自然原因: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人文原因: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
(3)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注记,辽宁省东南部、西北部是低山丘陵区,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2)从自然条件看,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从人文因素分析,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所以可以进行双季稻种植。(3)图中防护林属于农田防护林,主要功能是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点评】区域地形特点及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区域种植双季稻的原因,区域防护林的主要功能。
12.【答案】(1)伊犁河谷属于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聚集;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成为“西域湿岛”。
(2)城市分布特点: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原因:图示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主要来自于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水源较丰富,成为城市发育的理想条件
(3)新疆盛产棉花、羊毛,接近原料产地;靠近中亚消费市场,出口运输成本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当地政府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伊犁河谷的地形,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聚集。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相对于周围的干旱地区,成为“西域湿岛”。(2)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特点是,城市主要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因为图示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主要来自于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水源较丰富,生产、生活用水便利,成为城市发育的理想条件。(3)新疆盛产棉花、羊毛,发展纺织工业,接近原料产地。该地靠近中亚消费市场,距离近,出口运输成本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有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适合投资建厂。
【点评】区域成为湿岛的原因,主要从降水和冰雪融水两方面条件分析。区域的地形特点,是导致多地形雨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所以城市分布靠近水源丰富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原料、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新疆发展纺织工业的条件。
13.【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水资源缺乏,主要从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两方面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且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且线路延伸方向与山脉走向一致,难度小,投资少。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所以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更高。(3)东水西调实现后,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区域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导致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主要治理措施有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点评】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也不同。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区域缺水的原因。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是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考查不同区域水资源差异的原因,跨流域调水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治理措施。
1 / 1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模拟卷Ⅱ
一、选择题
1.工业化阶段整个区域发展状态是(  )
A.平衡 B.平衡到不平衡
C.不平衡到平衡 D.不平衡
【答案】D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
【解析】【分析】工业化阶段,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区域间的差距增大,整个区域发展状态是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D对。农业阶段是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是高水平的平衡状态,A、B、C错。
【点评】根据教材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由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状态依次是平衡、不平衡、平衡。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特点。
2.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A.大型垃圾处理场 B.水源保护区
C.汽车加油站 D.大型仓储式超市
【答案】(1)C
(2)B
【知识点】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GPS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任一物体进行全天候的精密三维定位和导航;GIS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综合分析,C项正确。(2)根据叠图分析结果,地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远离主要道路,植被保护好,说明当地环境质量好,不宜建大型垃圾处理场,故A项错误;适合发展水源保护区,故B项正确;远离主要道路,不宜建汽车加油站,故C项错误;人口密度小,不宜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3S技术的应用,考查工程建设选址的影响因素
3.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1)A
(2)D
(3)A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应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最可能为江苏省,A对。河南、四川是内陆省份,不属于东经济发达省,B、C错。海南省开发较晚,经济水平较低,D错。(2)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该省城市化水平较高,A错。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B错。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不同步,C错。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D对。(3)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A对。该省农业生产水平高,产出多,B错。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农业经济发达,C错。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明显变化,主要是耕地面积减少,D错。
【点评】根据图中的曲线形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区域人口比重的变化的原因。根据各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达,应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占用耕地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考查读图能力,区域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人口比重变化及原因,区域城市化特点。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4.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5.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4.B
5.C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4.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读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由此可推断该地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B对。材料不能反映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A、D错。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少,C错。
5.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开发小水电,①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④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可能实现,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不具有可行性,③错。C对。
6.我国每年造林约8000万至9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
【答案】(1)A
(2)C
【知识点】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故选A。(2)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故选C。
【点评】区域生态建设
7.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白龙江自产水资源量大,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A对。不以判断水质有明显差异,B错。线路乙穿过秦岭,施工难度大,投资成本高,C、D错。(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①对。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②错。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段年径流量减小,③错。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对。B对。
【点评】跨流域调水线路的选择,跨流域调水的影响。
8.如图示意水泥工业的布局要求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城市的区域条件。读图完成下题。
(1)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市场条件不够理想,能对此起到明显改善作用的是(  )
A.工厂用地 B.水资源 C.政策 D.运输条件
(2)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  )
A.提高资源运进能力 B.招募劳动力
C.提供优惠政策 D.建立火电厂
(3)若该城市布局水泥厂,最适合布局在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A
(3)B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图示水泥工业要求市场优,布局要求上看该区域市场条件不理想;该区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便利交通,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选D正确。(2)图示水泥工业要求资源丰富、市场广大的地区布局;而当地的区域条件资源不足最为突出;资源是最主要的障碍,因而该区域发展水泥工业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提高资源运进能力。选B正确。(3)该区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盛行西北、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泥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因而水泥工业应该布局盛行风的上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该工业还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要靠近交通便利的地区,最合适的地点是②。选B正确。
【点评】主要考查工业区位选择。
9.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9年1月6日正式投产;2009年9月16日,正负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渐A标段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2010年3月具备带电条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特高压输电工程属于(  )
A.西电东送 B.北煤南送
C.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D.西气东输
(2)有关向家坝——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高效输电,同时保护了土地资源
B.缓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C.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减少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
D.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彻底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
【答案】(1)C
(2)B
【知识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该特高压输电工程起点在晋东南,位于中部地区,不属于西电东送,A错。输送的是电力,不是煤、天然气,B、D错。属于能源的跨区域调配,C对。(2)读图,向家坝——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输送的是水电,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无关,A错。 有利于缓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B对。为沿线广大地区可以补充电能,不能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C错。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D错。
【点评】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判断能源跨区域调配的起点、终点。电力并不是从西部地区输送出来,不属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工程。输电工程对输入区、输出区的影响不同。输入区缓解能源的紧张局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输出区,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考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输送工程的影响。
二、综合题
10.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下面左图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右图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
(3)从城市化角度指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作用。
(4)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理由。
【答案】(1)差异:与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原因:与北坡相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
(2)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河谷地形;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3)作用: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①线方案。理由:①线与②线比,①线所经地区地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①线所经的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
②线方案。理由:②线与①线比,②线所经地区占用耕地较少;②线所经的城市较少,人口较稀疏,征地费用较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A山地是秦岭山脉,由图乙山脉两侧自然带垂直带谱分布可知,南北两山坡自然带差异:南坡自然带谱复杂,北坡简单;同一自然带南坡比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其主要原因: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从而导致南坡自然带更复杂。(2)甲地为西南四川盆地,夏秋季节受西南季风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由于山谷风的影响,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3)高速铁路建成后,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4)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任选一条说明即可。
【点评】(1)考查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坡向、坡度等。(2)考查的夜雨原因,题意告知从热力环流分析,难度降低,考虑地形对山谷风的影响。(3)考查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关键从规模(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4)考查影响交通线的因素,主要从弯曲、长度等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如聚落、地形、水文等。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双季水稻种植在辽宁的试验田取得成功,改变了传统的春种秋收,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这种双季水稻的稻种是由辽宁盘锦市科研人员采用两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培育成功的,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北方双季水稻第一季稻生长期104天,第二季稻生长期87天。现在在东北有限的无霜期内就可以完成两季水稻的播种、收割。
材料二 东北地区局部轮廓图。
(1)请根据辽宁省的地形特点对辽宁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2)辽宁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140~200天,但实现了双季稻的种植,试分析原因。
(3)简述图中防护林的主要功能。
【答案】(1)东南部、西北部低山丘陵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
(2)自然原因: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人文原因: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
(3)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注记,辽宁省东南部、西北部是低山丘陵区,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2)从自然条件看,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从人文因素分析,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所以可以进行双季稻种植。(3)图中防护林属于农田防护林,主要功能是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点评】区域地形特点及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区域种植双季稻的原因,区域防护林的主要功能。
12.伊犁河谷被誉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读伊犁河谷位置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2)简述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目前,霍尔果斯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实施招商引资。如果广东省某一纺织品出口企业欲到霍尔果斯市投资建厂,请分析其可行的理由。
【答案】(1)伊犁河谷属于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聚集;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成为“西域湿岛”。
(2)城市分布特点: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原因:图示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主要来自于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水源较丰富,成为城市发育的理想条件
(3)新疆盛产棉花、羊毛,接近原料产地;靠近中亚消费市场,出口运输成本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当地政府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伊犁河谷的地形,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聚集。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相对于周围的干旱地区,成为“西域湿岛”。(2)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特点是,城市主要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因为图示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主要来自于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山麓冲积扇的沿河地带水源较丰富,生产、生活用水便利,成为城市发育的理想条件。(3)新疆盛产棉花、羊毛,发展纺织工业,接近原料产地。该地靠近中亚消费市场,距离近,出口运输成本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有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适合投资建厂。
【点评】区域成为湿岛的原因,主要从降水和冰雪融水两方面条件分析。区域的地形特点,是导致多地形雨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所以城市分布靠近水源丰富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原料、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新疆发展纺织工业的条件。
13.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水资源缺乏,主要从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两方面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且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且线路延伸方向与山脉走向一致,难度小,投资少。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所以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更高。(3)东水西调实现后,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区域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导致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主要治理措施有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点评】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也不同。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区域缺水的原因。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是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考查不同区域水资源差异的原因,跨流域调水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治理措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