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下册 第七章 7.1 日本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下册 第七章 7.1 日本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02 15: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
日本
教学设计
课题
7.1
日本
学科
地理
年级

学习
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难点
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请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
2、请描述亚洲的河流分布及特点?
3、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特点。
2.知识日本的人口构成及文化特征。
3.
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培养爱国情感。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日本的位置与组成
引导学生朗读课本,初步勾画本部分的重点知识。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
(自然地理特征思考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目标导学二:日本的自然环境
1.引领同学们朗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
2.结合教材中日本自然情况地图,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请描述日本的地形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多山、平原狭小。
请结合教材知识,解释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的原因?这种自然条件有何意义?
请介绍日本海岸线的特征及其影响?
(4)日本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影响其的因素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日本属于岛国,全年降水多,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受到海洋影响较大,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5)分析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从板块构建角度来说,因为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先后多次喷发。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日本多火山、地震,对人们生活、生产影响巨大。
(6)请分析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7)拓展提升:我国也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你知道地震自救常识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当你在学校、室外、家里)
目标导学三: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引导同学们朗读课文,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日本产品?
请你归纳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说明日本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3.小组讨论:日本经济发展有利条件有哪些?.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呢?
师生共同归纳:这是由日本的地理特征决定的。其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因此对外依赖愈加严重。
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例如日本在美国有500多家独资或合资企业,遍及各产业领域,包括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和纺织以及电子工业产品。
4.讨论探究:日本工业区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的要工业有哪些?
5.巩固提升:框图归纳,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6.请结合教材,分析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些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
目标导学四: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引领学生朗读课文,讨论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1.请你介绍一下日本文化有有哪特点?
2.结合历史知识,介绍有关中日文化交融的事例。
师生共同回忆:日本中学生教室;鉴真和尚像;
中华街是日本最大的华侨城,进入中华街的牌楼,就好象是到了中国一样。街道两旁的中国菜馆林立,不少都是日本有名的大饭店。
3.追根溯源:请分析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4.拓展升华:
交流借鉴: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感受到了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概括老师要求,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如: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人口单一,99%以上为大和民族。
学生读图回答:日本的经纬度比英国广,所以,自然环境更多样
学生讨论并回答,如:日本的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影响如: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同学分析归纳:
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科研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所知,列举如:丰田汽车……
学生分析如:不利和有利条件:
多优良港湾、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
学生分析并回答如:日本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煤、铁矿石,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回答如:特点:东方与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并存;
学生介绍如: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远在中国的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借助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特征及河流特点等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在探究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时,通过图示,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更易于识记。
通过回答历史知识,使知识纵横联系,同时增加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复习巩固
1、日本首都所在的岛屿是(

A北海道
B本州
C
四国
D
九州
2、按亚洲的地理分区,日本和中国都属于(

A东亚地区
B东南亚地区
C
南亚地区
D
中亚地区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
领土主要由岛屿组成
C境内山岭众多,平原狭小
D
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
4、日本需要进口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汽车
C电子工业产品
D
纺织品
5、日本的经济特点是


A进口型
B进口---加工---出口型
C
自给自足型
D
代人加工型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日本,知道了日本的首都等自然环境,明确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