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