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 级 生 物 第 7 章 2 节 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课题: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们分布广泛,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本课题主要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概述绿色植物能为所有生物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 能阐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
(3) 能描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活动、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对本地风景旅游区开发的建议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进入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的新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开始成熟,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和自主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多次的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已具备了相当的生物知识与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其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展。但参与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识能力有高有低,特别对课题研究性方法不够深刻认识,教师应在这方面着重加以指导。
四、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讨论完成调查方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含义 2、难点:学生对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一些山脉风景视频片段,提出某投资商有在此融资开发风景旅游区的意向,你若是政府官员,将如何评价这山脉中森林的价值?
学生讨论,举出绿色植物的作用(如制造氧气、合成有机物等)
视频片段,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通过假想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根据旧知(光合作用)较易提出森林中绿色制造氧气、合成有机物的作用。
步骤一: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据学生所提出的绿色植物能合成有机物这一作用,引导分析并完成活动(表格):
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直接、间接关系的的含义。
归纳: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板书)
步骤二:
2、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问题链引入:
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各是多少?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这有何意义?
哪些因素会引起二氧化碳与氧的平衡失调?
归纳: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板书)
步骤三:
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结合地理学知识,回答问题:
云是怎样形成的?地表水、地下水从何而来?从而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复习旧知,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的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水从土壤被植物吸收、运输到全身各处后决大部分要随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结合图7-2阐述其如何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归纳: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板书)
结合旧知,联系活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直接、间接关系的含义,分析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归纳出它是生产者这一作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
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2、3、4
联系地理学知识,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结合旧知,阐述绿色植物如何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学生从光合作用中明确绿色植物能合成有机物,同时参照书上举例,分析并理解它与我们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从而归纳出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这一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翔实的实验研究资料,能够理解绿色植物能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引起二氧化碳和氧平衡失调的因素,树立环保意识。
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易理解云、雨的形成,从降水明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再结合已有的植物生活方式,在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同时,明白了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活动:分析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1、举例说明日常食品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日 常 饮 食 种 类
直接关系
米饭
间接关系
牛奶
2、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日 常 生 活 用 品
直接关系
竹椅
间接关系
丝绸
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活动:研讨森林的保护和利用
八、评价与反思: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合作教学的形式,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关注自然环境、关注生物生存状态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只是由于时间有限,知识量大,所以内容拓展方面稍显欠缺,希望下次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