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刘谦的魔术:隔山打牛
一、认识平面镜
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平面镜的符号:
反射面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1、人眼是怎样确定物体的?
2、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
虚像:
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
3、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光的反射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四.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交流讨论
加菲猫照镜子视频剪辑
1
2
3
镜子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课题:
1.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怎样?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实验器材:
1.平面镜、刻度尺、两根同样蜡烛、火柴
2.平板玻璃、刻度尺、 两根同样蜡烛、火柴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设计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1
2
进行实验:
视频指导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交流合作、总结规律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物像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利用平面镜增加视野
练一练
1.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A、7:25
B、6:35
C、5:25
D、4:35
答案:
(D)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红选取的器材除了刻度尺、白纸还应有: 、 。选取这两种器材的用意是什么?
两支等大的蜡烛
玻璃板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两支等大的蜡烛
玻璃板:
为了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练一练
3.小明身高175c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应是 ,当他由远处面镜时,他的像会 (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175cm
不变
练一练
1.爱观察的小丽发现轿车的挡风玻璃都有些倾斜,请你用光学知识解释一下
想一想:
A
B
A
B
第一步
A
B
A’
B’
第二步
O
O’
A
B
A’
B’
第三步
O
O’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做一做
表演:擦玻璃镜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是以镜面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规则:
一人做动作,另外一人模仿他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模仿错误即被淘汰。
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
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叫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
(七)、内容小结
像和物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虚像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现象淮南市初中物理优质课评选
教 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2.3 平面镜成像特点
贺疃中学 物理组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
贺疃中学 物理组
教学情况分析
学生对平面镜和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具体到像的特点,特别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学生的认识只是处于一个表象的认识。本节内容必须具备的智力从属技能是光的反射,动作从属技能是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也了解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些都是本节学习的有利因素,故教学起点可从人眼看到物体的像开始。
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通过观察,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且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能说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能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养成乐于探究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体会光学现象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 :平面镜一块,镀膜玻璃一块,电池2个,圆顶跳棋2个,
等大蜡烛2个,火柴1盒,白纸,铅笔,直角三角板,
教师:学案一张(背面是实验用的方格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刘谦魔术《隔着玻璃吹蜡烛》 观看视频,思考魔术背后的秘密(物理知识) 通过魔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步:认识平面镜 结合实物和多媒体画面进行提问,同学们家中都有用来梳妆打扮的玻璃镜,商场里还有很多的试衣镜,这些镜子的形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说出来吗? 学生: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呈平面状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新课程下的教学提问强调启发和诱导。
教学过程第二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 多媒体播放《加菲猫2》中一个片断,加菲与王子在花园中相遇,加菲误以为王子是镜中的自己,继而进行一系列精彩、滑稽的表演。提出问题: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按照以往的思路,要想知道结果,我们应该怎样继续下去。在此基础上, 两个学生代表模仿表演,一个人作为镜前的加菲,另一个人作为镜中的像,表演动作如伸一只手,向前进、向后退等,其余同学结合日常经验,判断同学的表演是否符合实际。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素材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以情激趣,以趣导学,课堂气氛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变为有意注意,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对既熟悉又好奇的平面镜的探究兴趣。
2.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片断及日常的经验,也可以利用手中的镜子研究、思考、讨论,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大小相等、近大远小、左右相反、距离相等……… 学生思考,讨论,利用手中的器材研究,最后交流。可能有时学生提出的猜想比较随意、生活化,教师要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更加科学化、模型化,以便于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展开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问题提出猜想,对探究方向和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的能力
3.设计实验 开始,提供平面镜、刻度尺、白纸板及物体,讨论、研究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师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困难之处,找不到像的位置,且无法测量。之后,启发引导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完全相同的的物体确定像的位置及比较大小 开始学生利用平面镜找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像的大小,遇到困难。经过启发,再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完全相同的物体寻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最后总结完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和选择器材的能力。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体会物理学中等效替代的方法。
4.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为学生答疑或提供帮助,必要时也可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把握整体实验时间,同时对个别操作快,效果好的小组,提供其余器材进行其他研究。利用多媒体演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搜集所需数据并正确记录。(观看多媒体视频演示,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记录数据的能力。并且在实验中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人人有兴趣,各各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5.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描述和解释探究结果。多媒体小结: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大、等距、连线垂直、虚像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并且利用光的反射知识,人眼看物体的原理,理论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加以描述的能力。
6.交流合作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小组间、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交流 在活动中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应用知识 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都是利用平面镜的哪些作用?(多媒体展示) 联系实际举例,交流。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感受物理学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有分类的意识。
训练提高 多媒体展示: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 分别对每个问题思考,讨论,动手做,选拔代表解答。 灵活的应用,巩固了平面镜成像知识,提高了应用能力
小结 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的小结。 培养自我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2、分析本节课提出的各种问题。 会写简单的实验探究报告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观察:平面镜:表面光滑的平面
↓
假设:大小相等、近大远小、左右相反、距离相等…(因学生的观察而异)
↓
探究:成像的特点
↓
归纳:像物等大、等距、连线垂直、虚像
↓
深化:原理、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情景:水中的蜡烛仍然继续燃烧。学生无不莫名惊诧。→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魔箱的奥秘:精彩的表演永远也不嫌多,再来一个小小的魔术奉献给大家。一个空纸箱子,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箱子,它是有魔力的,而且是一个大财迷,钱只要跑到它肚子里,你就甭想再找回来。试试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追问:我的钱呢?
可能有个别前排学生会分辨出纸箱中斜放的平面镜。
没能骗得过大家的火眼金睛→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标下的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
正如大家刚才所说,这个魔箱的魔力就来自于箱子里的平面镜,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学完平面镜成像的知识之后,你自然会解透其中的奥妙。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板书: §4.1 平面镜成像
进行新课:
教学过程第一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结合实物和多媒体画面进行提问,同学们家中都有用来梳妆打扮的玻璃镜,商场里还有很多的试衣镜,这些镜子的形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说出来吗?
学生:表面是平的……
我们把呈平面状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我们都知道平面镜的最大用处就是用来成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呢?按照以往的思路,要想知道结果,我们应该怎样继续下去。→新课程下的教学提问强调启发和诱导。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师:对,我们要像伽利略研究钟摆那样来进行探究活动。
分组探究活动用到的实验器材:光具座,两侧标有刻度,两支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完成实验,玻璃板的表面也是平的,能起到平面镜的作用。
光具座全部是自制的,玻璃板自划,大小一致,共25套。→课前备课行为由备教材向备资源转变。
进行探究实验:
把平面镜置于光具座的中间,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前面,可以看到平面镜的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拿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创设问题情景:让我再点燃平面镜后面的这支蜡烛(只做动作而不要真的点燃)。
用手试一试火焰的温度,奇怪!怎么一点也不烫手呢?咋回事?→提问内容由呈现知识向展示矛盾转变。
(个别学生在表示怀疑之后很快就发现镜后的蜡烛其实并没有点燃。)→
师:平面镜后的蜡烛并没有被我点燃,它只是前面这支蜡烛的火焰——“创设新奇情景,激发求知欲望”的教学行为。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而这个像正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重点。
多媒体板书出探究活动和步骤:
1、比较一下烛焰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关系?
2、测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再测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问语言要严谨、科学。
3、利用桌面上的一个纸片模具 1对新人的婚纱照在平面镜中的像,→巧设问题情景。找出像和物的左右有怎样的关系——不要熄灭蜡烛,把纸片放在蜡烛的后面先判断两人的左右位置,再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中二人的左右关系。
4、先取下光具座上的玻璃板,用铅笔和刻度尺连接起两支蜡烛——画连线要用虚线。→科学、严谨的教学行为。然后重新把玻璃板放在光具座的玻璃支架上,用量角器测量出连线跟镜面之间的角度→物理数学方法。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垂直。
追问:再把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卡在光具座表面和平面镜镜面上。你会发现什么?
5、提问式介绍: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设问。
教师:这是一个专门用来承接像的光屏。拿走玻璃板后的蜡烛。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光屏能否承接到烛焰的像。说明什么问题?
物理学中规定:凡是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虚像。
反问: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提问内容由呈现知识向展示矛盾转变。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结论的反馈和补充: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物距等于像距。
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补充实验:出示一个较大的平面镜和陶瓷制做的一对新人:老师这儿也有一对新人,至于两人是什么关系,我就不用再说明了?学生笑。那么,谁能用这套器材再次来验证你们得出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结论。
学生到前面演示并验证结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
像与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追问:再注意观察多媒体画面上镜面与连线(画连线要用虚线)的关系,你还能发现什么?
镜面是像与物体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数学物理方法。
5、光屏上不能呈现出烛焰的像。
(注意给学生解释像和光亮的区别)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概括与总结:
提问:谁能把刚才所学的平面镜成像的知识重新完整地解说一遍。→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形式。
学生:通过刚才的探究实验,我知道了……
回答不全由其他学生补充,出现错误让其他学生纠正→教学反馈由量化评判向质性评价转变的教学行为。
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让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再来巩固一下:
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直问:
像与物体大小_____。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
像与物体左右_______。
像与物体的连线跟镜面_____。镜面是像与物体连线的________。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像。
教学过程第二步: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谈话:刚才,平面镜后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现在,蜡烛被我拿掉了,我们怎样来确定像的位置呢?→提问内容由呈现知识向展示矛盾转变。
这也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重点话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提问:在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光的反射”的内容?
学生: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入射光线……
结合多媒体动画进行解说: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从平面镜前光源上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必然会有很多条光线传播到平面镜上并反射入人眼。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人眼会误认为这些光线是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1射来的,跟S1处真有一点光源时产生的感觉一样。S1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多媒体板书:平面镜中点光源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也可补充说出:平面镜中的像点,一定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物体上的每一点都有自己对应的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了整个物体的虚像。也就是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它的成像原理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多媒体画面:从春秋时代到清朝末期的各种铜镜。
信息浏览:“有钱买铜镜,无钱到河边”你知道这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吗?
让学生按对应的两幅多媒体画面略加解说:在贫富差距很大的旧社会,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铜镜。
追问:那么,买不起铜镜的人们,为什么要到河边去呢?
学生:水面也是一个平面镜。
让我们从以下的画面来体会一下:展示各种山水的“倒影”画面——漓江山水、九寨沟的精彩画面,桂林花桥和不达拉宫等在水中的倒影画面。→ 创设“对称美”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浏览画面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提问的策略要求给学生发问和反问的机会。
展示多媒体画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倒影与影子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水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创设情景:把你带来的平面镜平放在桌面上,先把铅笔平放在上面,再把铅笔竖放在平面镜上。结合现象讨论缘由。
引导学生说出:
⑴、从现象上来说“影子”是黑色的,而“倒影”与物体的颜色相同。
⑵从成因上来说,“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而“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⑶、从本质上来说,倒影是像,而影子则不是。
概括总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由三种材料制成的平面镜。
你能再次说出他们的名称吗?——用提问来巩固和反馈
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说出:玻璃镜,玻璃,铜镜,水镜。
教学过程第三步: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成像:
结合舞蹈房和梳妆的多媒体画面进行说明。
2、改变光路。
⑴、展示潜水艇和平面镜成像的多媒体画面并出示简易潜望镜模型→备课行为由备教材向备实物资源转变。
问:简易潜望镜中的这两块平面镜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⑵、信息浏览: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课前备课行为由备教材向备信息资源转变。
⑶、多媒体画面:耳科医生的额镜。
⑷、最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平面镜“改变光路”的作用。
3、利用平面镜还可以制作万花筒。制作方法可参照实验册上第21页介绍的方法进行:把三块等长的玻璃板用胶布连接成三棱形……
展示自制的三棱镜并让个别学生观察。同时用课件展示几幅万花筒内的精彩画面,以激励他们的制作热情。
悬念反馈:学完了平面镜的知识,你应该能解释刚才的录像画面了。
等学生解释完毕,播放录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答案。→课前备课行为由备教材向备信息资源转变。
创设情境
激趣质疑
实验探究
互动研讨
概括归纳
分析解疑
反馈练习
应用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