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烟台三中分校 郭爱红
敕(chì)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qióng)(lú) (yǎ)
天似 穹 庐,笼盖四野。
圆顶的蒙古包 四方的原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天圆地方
想象
大地为一个平面
分别演示平面和曲面的帆船行驶现象
需要的物品:平面、曲面、纸帆船
步骤:
1.演示平面帆船离岸和近岸,观察帆船的变化。
2.演示曲面帆船离岸和近岸,观察帆船的变化。
推测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大地为一个曲面
推测 大地为球形
推测 大地为球形
推测 大地为球形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为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当时人们质疑这个结论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实践 证实地球是球体
实践 证实地球是球体
我最佩服麦哲伦的是……
地球卫星照片
拍摄 确证地球是球体
前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帆船行驶
月食
登高望远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日常生活
你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可以用哪些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操场的多少倍?
小米
我记住了哪些知识?
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据卫星的测量,地球并不像图片那样圆。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这说明地球是个椭球体。
据测量,地球的北极半径高出海平面10米左右,而南极半径则低于海平面约30米,两者相差约40米,这种形状又像一个巨大的鸭梨。
地球测量结果既然存在诸多差异,
为什么卫星发回的地球照片却是一个
圆球体?
地球什么样
我坐飞船到天上
看看地球什么样
啊,地球是个大圆球
浑身穿着花衣裳
那绿色的地方
是森林、田野和牧场
那黄色的地方
是沙漠里黄沙在飞扬
那蓝色的地方
是河流、湖泊和海洋
那白色的地方
是南极、北极冰雪白茫茫
夜晚,那灯光闪耀的地方
是城市、矿山和村庄
将来,我再坐飞船到天上
地球一定大变样
争论 “桔子”还是“西瓜”?
英国 牛顿
地球是一个
两极压缩,
赤道隆起,像
桔子一样
的扁球体
地球像一个
站立的西瓜
法国 卡西尼
如何验证谁的观点正确?
测量 地球是扁球体
验证:
18世纪法国两个
远征队分别到北极和
赤道附近进行实地测量。
观察到
的现象
得出的结论
认知方法
月 食
帆船航行
观察、想象、推测
大地是
球 形
你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吗?
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八万里)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形状的大小
烟台三中分校
郭爱红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
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
你最佩服麦哲伦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看来同学们从麦哲伦身上学到了很多。而此时,老师产生了一个质疑:难道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只能是球体吗?请同学们举出反例。
看来要确证地球是球体,只有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看,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以蓝色为主,色彩绚丽的美丽星球。不仅如此,人类还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最早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那么你知道乘坐神五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吗?随后,聂海胜、翟志刚等人分别随神六、神七先后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也想做远征太空的勇士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神九、神十的宇航员中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你不仅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我们桓台人的骄傲!
到此,人类已经确信地球是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看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同学们感悟都很深刻。其实人类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看看老师给你的动画能不能给你一些提示。
动画显示,学生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四万千米。教师解释:毛主席诗词中的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地球赤道周长四万千米的真实写照”。如果给地球做一件漂亮的衣裳,该用多大的布呢?这需要知道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记住这三个数据,比一比谁记得快。
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看谁记得准。
同学们果然记得又快又准。下面让我们通过计算和对比感受地球的大小。1.利用谷歌地球测量桓台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直线距离的多少倍。2.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多少圈操场的长度? 3.如果将地球缩小成篮球大小,就相当于篮球缩小成小米甚至更小的物品。
同学们此时有什么感慨?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还会是个庞然大物吗?请同学们看视频。
现在同学又会产生什么感慨呢?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渺小的微不足道,但它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祝她永远健康、美丽、青春永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人类很庞大,而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学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回顾梳理一下。
我记住了哪些知识?
我学会了哪些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师生交流收获。
本节课结束后,两名好学的同学意犹未尽,各自回家百度了一下地球的形状,分别获取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感受一下。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探究——地球测量结果既然存在诸多差异,为什么卫星发回的地球照片却是一个圆球体?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