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⑵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⑷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各种声音都非常熟悉,关键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声音的区别,由于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限,理解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的区别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个班学生总体上学习物理的兴趣最浓,课堂气氛活跃,课前能够主动预习新课,所以这方面还是可以掌握的。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音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因而是本节的重点
单纯说“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且容易和响度混淆,如何让学 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物体震动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固体,液体,气体)
3)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40m/s)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种乐音和一种噪声两种不同声音】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让学生说说感受,(通过这些音频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会说有的悦耳动听、有的刺耳难听),从而引出乐音和噪声的慨念,然后提问他们喜欢听哪种声音,自然就会回答喜欢好听的音乐而不喜欢听另一种声音,从而提出乐音和噪声的区别(从两个方面讲解),再讲乐音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有高低之分,声音的高低就叫做——音调 提出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熟知的声音比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增加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并发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提高求知欲望。由此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提出音调的含义
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三)、合作交流,实验探究解读
1、既然声音有高低,由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提出问题)
2、由学生动手做课本活动1的小实验在做实验时告诉学生使用塑料尺子效果一样,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用具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动手操作)
3、声源振动的快慢常用频率来表示。
频率:声源震动的次数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频率
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物体每秒振动1次,即频率1Hz。
如果物体每秒震动6次那么频率就是6Hz。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四)用波形比较频率
1、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认识可以用波形展示声音。(视频中展示了几种声音的波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通过课件把课本中的两个波形图展示出来(学生要会查频率在图形中假设物体震动的时间是1s钟那么甲乙的频率各是多少。)
课件展示牛与蚊子的图片叫声波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音调与频率
(五)、弦乐器
1、给同学播放一段吉他演奏的音乐,同时展示吉他实物。让同学认识吉他是靠见得震动发出的声音。从而引出弦乐器的含义(不需要学生掌握)。再让学生列举见过的弦乐器。
2、展示吉他,并在吉他上标出两根粗细,长度。(给学生讲解吉他的结构有六根弦线粗细不同,用手指按住不同的位置可调节弦线的长度,旋钮可调节弦线的松紧程度。)
(1)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根据刚才介绍和学生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弦越长震动的越慢音调越低,弦越粗震动的越慢音调越低,弦越松震动的越慢音调越低。)
(3)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到控制好变量,在研究与长短有关时使粗细、松紧相同,在研究粗细与有关时使长短、松紧相同,在研究与松紧有关时使长短、粗细相同,)
实验序号
弦的粗细(m2)
弦的长度(m)
弦的松紧
音调高低
1
0.8
0.6
紧
1.3
0.6
紧
2
1.3
0.6
松
1.3
0.4
松
3
0.8
0.4
松
0.8
0.4
紧
(4)展开探究活动。 (设置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这即是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同时又强化学生对音调高低的感知和分辨。)
(5)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弦长、弦的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在弦长、弦的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
让学生课外做活动2:让学生去验证实验结论。
3、告诉学生管乐器如口、琴笛子等是靠空气柱发出声音的,所以音调与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即空气柱越长音调就越低。
4、展示蝴蝶与蜜蜂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听见蜜蜂飞动的声音而听不见蝴蝶飞动的声音。(展示他们翅膀震动频率并告知学生人感知不到蝴蝶震动频率)引出学习信息浏览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讨论如下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多少?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发现任何动静时,狗却能觉察到异常情况? (狗的听力范围)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五六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提醒学生:现阶段的我们正处于声带发育时期,其中有一段称为“变声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声带的保健,不要模仿奇怪的声音。
5、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在公共场合不要“高”声喊叫。
从而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影响音调的因素 :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声源震动的次数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频率
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3、弦的音调: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在弦长、弦的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在弦长、弦的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七)、当堂练习
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水是否快灌满了。其判断的依据:瓶里水位升高,空气柱变短,振动___(加快或减慢),___逐渐升高。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
3、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速从木梳齿上划过,再让它从木梳齿上慢慢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它们都不同
(八)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探究:“声速与音调无关”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播放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我感觉对这节课音频材料还有点少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搜集,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