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日期: 课型: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1、阐述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导入:
教师通过一个生态鱼缸的展示,概括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引出课题:生态系统。
新课: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阅读第22页第一、二段回答什么是生态系统?举例说明
通过第23页“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问题。
小结:
1、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所以被称作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真菌外,还有另一类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那就是细菌,森林中的落叶以及其他生物遗体也是被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分解的,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利用,细菌和真菌被称为分解者。
2、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观察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2、 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3、 假如人们大量的捕捉青蛙,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会造成什么危害?
4、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小结:
书写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到最后一个消费者结束,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后方,表示前一个营养级被后一个营养级所吃。注意箭头的方向不要写反了。
注意:随着食物链的递增,能量越来越少,毒素越来越多。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
练习: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 . 增加 B. 减少 C.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3.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后增
4.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第二章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日期: 课型: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保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保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引入:
鱼只能生活在水中,仙人掌适宜生长在荒漠。离开了适宜的环境,生物就不能正常生存、生长和繁殖。可见环境对生物有非常大的影响。
新课: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自学教材14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
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设置。
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小结:
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注意事项: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1、捕食关系。2、合作关系。3、竞争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种内斗争,种内合作,共生等关系。
练习: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 、温度 B、光照 C、湿度 D、土壤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光照 B.土壤湿度
C.土壤温度 D.土壤中的无机盐
4、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草原中的狼和兔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蜜蜂采蜜
5、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 因素。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天津市刘岗庄中学电子教案
王 建 祖
教 师:
课 题 第四节 生态系统练习 日 期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课 时 1 课 型 练习 能 力 等 级
教学目标 目 标 细 化 识记 理解 掌握 运用
知识与技能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1、阐述生产者概念的内涵;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具
教学过程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2.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 . 增加 B. 减少 C.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3.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4.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
天津市刘岗庄中学电子教案
教学过程 5.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A.无限的 B.不受影响 C.有限的 D.永不改动6.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7.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狐狸→狼 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C.猫头鹰→老虎→种子 D.青蛙→蛇→鼠→猫头鹰 11.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 ⑨池塘里的蠕虫 ⑩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⑥⑨ D.③④⑦⑨练习册:第13页,9、10、13题作业:练习册:第13页,11、12题;14题选作。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课后小记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日期: 课型: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引入:
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实例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
新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讨论: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由植被的作用之一“改善气候”引入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得出相关结论。
小结: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有影响。
练习:
1、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应是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 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 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圈
日期: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物圈被破坏的现状,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教学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1、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培养学生进行任何探究活动时都要通过相应的文字和数字资料来证明)
2、生物圈是人类的“立足点”。虽然生物圈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通过这个知识点的探讨和研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
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地球上所有地方都适合生物生存吗?
新课:
生物圈的范围:
(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现象回答问题:你认识的生物生存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默读课本11、12页,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的每部分生存着什么生物?
3、岩石圈是什么生物的立足点?一种生物仅能在一个圈层中存在吗?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他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拓展:请同学们思考: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请说明理由。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认真观察课本12、13页的图片资料,讨论下列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3、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生物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生物圈的上限达12千米的高空
C. 生物圈的下限包括离地面10千米的岩石层
D. 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里面也生活着不少生物,这个海沟也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
2.生物圈的涵义是( )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地球上的部分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植被 B.陆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 D.生物圈
4.经多年努力,宁波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6.53%,人均公绿面积达10.56m2,宁波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下说法中最确切的是( )
A.绿化覆盖率提高了,建筑物必然减少,因而是不经济的
B.绿化覆盖率的提高,说明宁波的人口在减少
C.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
D.提高绿化覆盖率,主要是为了防止城市受到酸雨污染
二、联系生活:
你养过花吗?怎样才能满足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小结:一、生物圈的范围:
1、大气圈的底部
2、水圈的大部
3、岩石圈的表面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保护生物圈
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天津市刘岗庄中学电子教案
王 建 祖
教 师:
课 题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日 期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课 时 1 课 型 授新 能 力 等 级
教学目标 目 标 细 化 识记 理解 掌握 运用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的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组成成分和特点都是一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二、新课(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你所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2、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它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天津市刘岗庄中学电子教案
教学过程 3、你认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设是什么?4、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由此你认识到了什么?5、在你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6、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三、小结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能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组成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么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四、练习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水圈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C.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作业:练习册:第15页、8、9、10、11题。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