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六单元古文复习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本文通过塑造黔驴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官高位显却无德无能的统治者。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黔之驴(柳宗元)
一、词类活用
船:名作状语,用船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近:形作动,靠近;
狎:形作动,戏弄
2、稍近益狎
3、蹄之
蹄:名作动,用蹄子踢
4、断其喉,尽其肉
断:形作动,咬断;
尽:形作动,吃光
二、一词多义
2、因
例:庞然大物也;
慭慭然
例:然往来视之
1、然
…… 的样子
然而
例:虎因喜
因而
于是
例:因跳踉大?
3、以
连词,相当于“而”
例:船载以入
介词,把
例:以为神
例:以为且噬己也
4、以为
以之为,把……当作
认为
例:以为神
5、之
代词,代指驴
例: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然往来视之
代词,代指虎
例:蹄之
代词,代这件事
例:虎因喜,计之曰
6、益
渐渐
更加
例:益习其声
例:稍近益狎
三、古今异义
古:渐渐 今:稍微
稍
例:稍出近之;稍近益狎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去
例:乃去
古:将要 今:连词
且
例:以为且噬己也
古:语气助词,罢了 今:名词,耳朵
耳
例:技止此耳
四、翻译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有一个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
老虎因而很高兴,考虑着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身形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
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驴子忍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
情节发展。
五、笔记
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庞然大物
文中有几个成语,它们是什么意思。
从这两个成语中,可以看出本文的寓意: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庞然大物”是文中的原话,“黔驴技穷”是对故事内容的概括。结合这两个成语,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文言词语——其他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出名
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这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词语
【灵】灵异。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用原文回答
1.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2.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3.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
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拓展: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复习《爱莲说》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丽而不端庄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宜乎众矣。
少
我
应当
水陆草木之花
菊之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卒之为众人
吾欲之南海,何如
闻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的
介入主谓
动词:到
调节音节
代词:这件事
助词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翻译句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翻译句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品格: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品格: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格: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菊花?
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刘禹锡曾有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谁爱牡丹?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复习《口技》
满坐寂然:坐,通“座”。
一、 通假字
二、 词类活用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2、 会宾客大宴 3、 妇抚儿乳
4、 不能名其一处 5、 妇手拍儿声
善:形作动,擅长
宴:名作动,大摆宴席
乳:名作动,喂奶
名:名作动,说出
手:名作状语,用手
三、 一词多义
妙
名词,妙处,绝妙的地方
形容词,好,美妙
例:众妙毕备
例:以为妙绝
例:群响毕绝
绝
副词,表程度高,极
动词,消失
例:以为妙绝
指
名词,指头
动词,指出
例:手有百指
例:不能指其一端
坐
动词,坐
名词,通“座”,座位
例:稍稍正坐
例:满坐寂然
四、 古今异义
古:只 今:转折连词
但
例: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即使 今:让步关联词,虽然
虽
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大腿 今:屁股
股
例:两股战战
古:跑 今:步行
走
例:几欲先走
古:夹杂 今:……之间,在……中
间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少
例:宾客意少舒
古:全部 今:完,做完
毕
例:群响毕绝,众妙毕备
古:渐渐 今:稍微
稍
例:稍稍正坐;
古:稍微 今:与“多”相对
2、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即使一个人有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翻译
《口技》是如何有条不紊而又逼真地从正面摹写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遥闻”写声音之远;
“欠伸”“呓语”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
“大啼”“叱大儿声”“一时齐发”,写声音由小而大;
“齁声”“渐拍渐止”写声音由大而小;
“微闻”声音更小。
本文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梦中咳嗽”,写声音之微弱,简单;
“一人大呼”“夫起大呼”“妇办起大呼”“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写声响大作,由少而多,由微弱到喧闹;
呼声,哭声,犬吠声,房屋倒塌声,拉塌房屋时呼喊声,火爆声,风声,抢夺声,泼水声写声音一齐发作,应有尽有。
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口技》是如何侧面描写的?
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内容上,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