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习纸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老师知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指指看。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4根手指有中有几个间隔?咦,如果现在老师说有2个间隔,那有几根手指呢?4个间隔(5根手指);那我们平时排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如果我们每隔一米站一个同学,也就是2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现在假如说这列队伍有8米长, 同学们想想有几个同学在排队呢?
2、好了,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间隔,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①学生自由小声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汇报得到的信息。
③重点明确以下含义:“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边”是什么意思?
(2)猜一猜,想一想。
根据题意,进行猜测,并说明理由;
(3)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感知,化繁为简。
通过画线段图研究100米长的小路上植树太麻烦,引出20米长的小路植树问题。
(2)尝试操作,直观感知。
①请学生自己动手试着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②展示交流。
③根据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再次猜测例题的结果。
④继续验证。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①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②交流评议,师板书结果。
③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存在的关系。(棵数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①根据发现,填写表格。
路长(米) 间隔长 间隔数 棵数
30 5米
35 5米
40 5米
50 5米
…… …… …… ……
②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观察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两端栽树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6)跟进巩固,强化规律。
①如果一排树两头都种,有5个间隔,能种( )棵树。
②小路一边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间隔数是( )。
③马路一边从头至尾有18根电线杆,那么间隔数是( )。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1)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
(2)指名交流评议。(思考:为什么要加1?)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填空:
①爸爸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小路全长21米,每隔3米种一棵,至少要种( )棵数。
②在一条长55米的道路一边,从头到尾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 )棵树。
2、变式题:(通过变式题,了解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两端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②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要装),每隔50米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③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需要锯几次?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