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弥勒市2022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
史
5.
1979
年1
月28
日~2
月5
日,
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
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他是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
1979
年2
月时代杂志的封面:
邓来了。
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主要是因为
A.
两国已消除了矛盾
B.
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C.
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D.
两国领导人的推动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Ⅰ卷第1
页至第5
页,
第Ⅱ卷第6
页至第8
页。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
分,
考试用时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
(本大题共24
小题,
每小题2
分,
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吕氏春秋》
记载:
“诸侯失位,
则天下乱;
大夫无等,
则朝廷乱;
妻妾不分,
则家室乱;
嫡庶无别,
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
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按军功继承制
2.
有人说,
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
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
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
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提点刑狱司
D.
刺史
3.
有学者认为1917
年到1921
年中国人
“改信马克思主义既涉及信仰者对中国现实的认识,
也涉及其个人的性格和气质,
同时又与其对学说的理解相关。”
对
“中国现实的认识”
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鼓舞
B.
亟须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C.
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近代中国和俄国基本国情相同
4.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
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了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
我们也不会灭亡,
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
《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上海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
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
C.
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全面侵华
6.
马克思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
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
法官滥用权力,
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7.
2009
年8
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被恶搞的
“小丑像”
充斥洛杉矶。
其像满脸被涂成白色,
仍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种族主义气息。
在美国历史上体现种族主义倾向的是
A.
独立宣言
B.
邦联的成立
C.
1787
年宪法
D.
“驴象之争”
8.
巴黎公社在实践上体现了
《共产党宣言》
中
A.
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理论
B.
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口号
D.
资本主义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9.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中记载,
在纽约
“一群青年人狂喊:
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
不如自己毁灭算了;
在莫斯科,
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
等待末日的到来;
在哈瓦那,
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
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
10.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认为,
苏联解体后,
美国对亚洲政策的理论失去了基础,
美国在寻找新的对亚政策过程中,
患上了
“敌手缺乏综合征”,
就把中国作为了美外交政策需要的新假想敌。
这说明
A.
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B.
西方阵营对华政策出现分歧
C.
意识形态仍影响美国外交
D.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历史ML·第1
页
(共8
页)
历史ML·第2
页
(共8
页)
11.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
“古代手工业发展”
课题时,
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开放性
B.
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C.
东汉时期出现了技术水平先进的灌钢法
D.
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工艺技术达到顶峰
12.
从19
世纪60
~
90
年代末,
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
以1858
年伍廷芳等创办的
《中外新报》
创刊于香港为开端,
总数达到几百种之多。
这一现象
A.
表明政论性的报刊已成为主流
B.
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
C.
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
D.
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
13.
下表为1978
年至1990
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1978
1980
1983
1984
1990
城市化率
(%)
17?
9
19?
4
21?
6
23?
0
26?
4
A.
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
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C.
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D.
改革开放助推经济发展
14.
1823
年,
苏格兰学者伯克贝克在伦敦创办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
—伦敦技工所,
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
育;
此后各郡也纷纷成立技工所、
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
这反映了英国
A.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
B.
工人地位的提高
C.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工业革命的发展
15.
有学者认为,
罗斯福新政使工人、
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挑战企业权威,
对西部、
南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
协助稳定了以前问题众多的股票市场、
银行系统等领域,
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的根本否定
B.
对经济的发展结构与方式产生影响
C.
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
D.
有效杜绝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困扰
16.
据统计,
1924
~
1928
年间,
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
在小工业中达到75%;
私人企
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
缝纫工业为70%,
制鞋工业为70%,
食品加工业为34%,
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
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17.
图1
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的一幅漫画
《马歇尔计划的开张》,
漫画旨在说明
A.
美国的军事实力不断膨胀
B.
西欧各国经济走向崩溃
C.
西欧渴望美国的经济援助
图1
D.
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18.
图2
是一幅关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的漫画。
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图2
A.
减少贸易壁垒,
以便优势互补
B.
通过论坛磋商,
融合矛盾分歧
C.
打破地域障碍,
加强制度建设
D.
扩展合作领域,
提升整体实力
19.
春秋战国时期,
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孟子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这表明他
A.
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B.
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
C.
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
D.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历史ML·第3
页
(共8
页)
历史ML·第4
页
(共8
页)
20.
有人研究指出,
吴承恩
(江苏淮安人)
的小说
《西游记》
中有多场宴会,
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
蘑菇、香蕈、
木耳、
豆腐、
面筋、
芋头、
萝卜等名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意事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
分)
A.
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
B.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
C.
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
D.
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
21.
《新青年》
创刊之初,
宣扬科学与民主,
介绍西方思想,
却没有受到关注,
不得不休刊。
复刊后,
对孔教展开猛攻,
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新青年》
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22.
“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
什么是敌人。
……在现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
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
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讲话
A.
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思想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成
C.
意味着政治斗争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D.
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23.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了
“社会契约”
的思想,
认为国家是通过
“社会契约”
而创造的。
这种思想在当时
A.
否定了
“君权神授”
的观念
B.
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C.
成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D.
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24.
某一流派的作品,
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其描写重点不在反映历史真实,
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
他们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
把中世纪当作
“黄金时代”
与资本主义对立。
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
《十日谈》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老人与海》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5.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
它超越古代宗教,
又不反对宗教,
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
儒家认为,
“祭思敬,
丧思哀”,
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恩惠,
使人不忘根本,
表达思念报恩之情,
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
并不重要。
关于宗教祭祀,
《论语》
中曾说: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易传》
提出
“神道设教”
的观点,
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
或者
“道德宗教”
的思想。
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
是成就人生的要素。
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
如果有害于人道,
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
《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
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
义。
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
但并不否定神学,
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
他们注重世俗生活,
却不反对信仰上帝,
宣扬个性自由,
同时又承认天命。
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
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诚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但丁的
《神曲》
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感自由的感情,
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
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
死是其鬼。
这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摘编自陈绘绘
《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及其影响。
(1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观的表现。
(13
分)
历史ML·第5
页
(共8
页)
历史ML·第6
页
(共8
页)
26.
(12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展,
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欧洲的成就。
更恰当地说,
它们乃是世界发展过程的产物,
而世界发展过程的空间焦点以前长期在东方徘徊,
当时才开始向西方移动。
真正关键的问题与其说是促成工业革命的
“独特的”
西方特征或因素是什么,
不如说是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了这种从东向西的转移。
这种转移的原因应该在
“东方的衰弱”
和
“西方的兴起”
这两个方面来寻找。
—摘编自
[德]
贡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等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12
分)
(要求:
观点不得照抄材
料原句,
持论有据,
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
材料二
20
世纪30
年代,
李宗仁等以
“建设广西,
复兴中国”
为口号,
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
提出了具
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
即
“自治、
自卫、
自给”,
以村为自治单位,
实行村治。
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三位一体”
制:
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
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
—村街民大会,
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
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
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
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
……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
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
“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
《村民自治研究:
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20
世纪30
年代广西基层自治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9
分)
27.
(15
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
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
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美国建国后,
基
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
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法国大革命后,
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
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英国在1835
年颁布
《市政法案》,
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
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史ML·第7
页
(共8
页)
历史ML·第8
页
(共8
页)弥勒市2022届高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4
答案C
答案
A
C
析
1.从材料内容“嫡庶无
族乱”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继承有一定的制度,并非依据个人的意愿和年龄或者军工来决定
题干提及的时间段
17年到1921年”,而该时期
实”最本质的是中国的在
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1919年,与材料
1917年到1921
排除
民性进行改造是1917年到1921年
务
不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最准确解释,因为在该时期对
性质的改变才
是当务之急,排除
性质已经变为资本主义
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就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代中国和俄国基本国情不相
排除
9.据材料“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
如自己毁灭
知主要是受古巴导弹危机的影
柏林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
的是
弹危机
故B项
据材料“纽约、莫斯科、哈瓦那
知
弹危机,故C项正确:海
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对伊拉克的局部战争,与材料不相符,故D项错
敌手缺
征”和“新假想敌”反
是美国单方面的政策并不是多方
参考答案·第
(共5页)
夺,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国
假想敌的原因而不涉及西方其他国家对华政
策,故B项错误;从材料“亚洲政策的理论失去了基础
新假想敌”可知
政策是为了维持其传统的反
会主义的政
材料对美国对华政策
不是多个力
的崛起,故D项
纪
末,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变局,对社
成深刻影响,此时“以中国人为主创办
速兴起”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
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当时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并未提及其类别,无法看出哪种
报刊成为主流,排除A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是清政府管
的结果,且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对报刊业的态度,无法看出其对报刊管理是否不力,排
除
发展反映了大众传媒
但并不能反映思想的剧变,因此这
现象无法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排除D项
才料
199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可知改革开放助推中国经济发展,进
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现象,故选D项;我国还没有实现城市化,排除A项;城市化发展
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排除B项;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消失,排除
命的发展对技术工人需求激
央
教育机构的发展适应了这一状况,故
职业教育有一定发展,但没体现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人教
育机构的发
涉及工人地位的提高,排除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
第
命的特点,排除C项
15.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从材料“罗斯福新政使
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
企业权威”,可知罗斯福新政提高了工人和农民地位,对美国企业经济发展结构产生
影响,从材料“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砧
知
罗斯福新政使政府对经济干预职能加强,国家福利化程度增加,美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
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
政提高了
农民的地位,增加了政
济
职能和福利化程度,没有涉及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态度,排除A项:凯恩斯主
理论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
映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
除C项
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困难,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
参考答案·第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