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高考语文易错题集(十一)古诗、词曲鉴赏
一、古诗文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唐]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容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全诗从构思,用词、修辞等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执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景情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了山的静寂,从中更透露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①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③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④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①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滓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②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这种风格。
③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是最具代表性的。
④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⑤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⑥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 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题干答题信息有“韦庄在诗中”,由此推论,只分析韦诗,“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由此推论,考查的应是表达技巧。回答本题时,注意答出表达技巧,还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是怎样表现感情的。表达感情的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这些术语必须牢记在心。(2)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所给答题信息:“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所以韦诗中“一觉江南梦”“惆怅”是关键词。郭诗中“笑说”“明月随船送”是关键词。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袁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点评】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①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②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题要点。
③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紧扣“浔阳……月色”,在《琵琶行》诗中找与之相关诗句,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平时的积累,尤其以经典诗篇为主。另外,此题答案并非唯一,与之相匹配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描写的手法。辨析描写手法不难,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词内容本身的理解。
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完成这道题,需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②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③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代诗歌语言赏析,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7.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宋]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片写景,描述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炼字题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1)D
(2)C
(3)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 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2)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二题的赏析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3)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能熟记《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然后又要理解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为“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然后对比梳理即可。
1 / 1备考2017年高考语文易错题集(十一)古诗、词曲鉴赏
一、古诗文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唐]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 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7.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宋]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容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全诗从构思,用词、修辞等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执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
2.【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景情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了山的静寂,从中更透露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①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③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④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①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滓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②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这种风格。
③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是最具代表性的。
④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⑤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⑥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3.【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题干答题信息有“韦庄在诗中”,由此推论,只分析韦诗,“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由此推论,考查的应是表达技巧。回答本题时,注意答出表达技巧,还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是怎样表现感情的。表达感情的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这些术语必须牢记在心。(2)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所给答题信息:“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所以韦诗中“一觉江南梦”“惆怅”是关键词。郭诗中“笑说”“明月随船送”是关键词。
4.【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袁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点评】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①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②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题要点。
③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5.【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紧扣“浔阳……月色”,在《琵琶行》诗中找与之相关诗句,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平时的积累,尤其以经典诗篇为主。另外,此题答案并非唯一,与之相匹配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描写的手法。辨析描写手法不难,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词内容本身的理解。
6.【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完成这道题,需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②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③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代诗歌语言赏析,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7.【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片写景,描述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炼字题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8.【答案】(1)D
(2)C
(3)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 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2)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二题的赏析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3)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能熟记《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然后又要理解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为“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然后对比梳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