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1 07: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第三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二、 土地改革运动
三、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 背景
2. 颁布 1950年6月
3. 内容
提出土改的基本目的和其他具体规定
1. 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已经顺利完成
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土地改革
土改队员在宣传土地法大纲
贫农分到了土地
分到了土地的贫农送子参军
一九五零年六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这个报告及中共中央建议的土地改革法草案。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法》得到农民拥护。
河南省偃师县马洼乡的农民在看《土改法》
土改的基本目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分析:为什么土地改革能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思考:《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如何规定的?
土地改革的总政策: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
1. 土地改革的总政策
2.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4.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 土地改革的成果?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
思考:土改中是如何划分阶级成分的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以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也有租入一部分或全部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些租入部分土地,都有相当的生产工具,生活来源依靠自己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一般都需租入土地耕种,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受地租、债利的剥削。
雇农 一般全无土地和生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主。
四川某地农民斗地主
土改中是如何对待地主的?
土改中农民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土改中农民在丈量土地
全国土改的开展:
1. 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有1.2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
2. 从1951年冬季开始在华南、西南等约有1.1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
3. 从1952年冬季开始主要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约3000万农业人口中进行。
四川广萍县农民分得地主的家具
黑龙江勃利县农民从地主家牵着骡马高兴而归
土改中农民兴高采烈
领回分到的农具
分析: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1. 解放初期国民经济的状况
2. 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3.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分析: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国民经济?
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上海2万余人游行,支持
政府制止投机活动。
上海银行的宣传车在街头宣传
《人民日报》关于人民政府制止物价暴涨的报道
说一说:什么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结果又怎样?
3年中,文教卫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全国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2600个增加到3540个,病床由8万张增加到16万张,卫生人员由54.1万增加到81.9万。
  1952年,钢产量达134.9万吨,比1949年增长753.8%,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长46.2%。图为鞍山钢铁厂工人铸钢锭。
温故知新
畅想天地
问题讨论
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土地改革能够顺利完成
在你学过的中国历史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史实有哪些 为什么土地问题如此重要
土地改革后,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农民土地所有制代替,比较一下这两种土地所有制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