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
吴乾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维持社会的正义更显其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带来弊端,一些企业未来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模糊所致。“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其作用是规范人际之间关系。通过礼可以更是构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际行为关系。“智”,就是智慧, 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合一,立身兴业,缺不了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文明不但不冲突,反而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舍弃,要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在国家治理上,国学也有我们汲取的资源。儒家强调礼与法是统一的。儒家强调的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多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护,其制裁体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与强度都显不足。而法由于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之于恶势力的不力和无奈。若礼法相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荀子在中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也就是说,只有礼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这对我们当前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既允许异域文化的传播,更应当倡导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释。我们都应该活学活用国学,使国学内容以清新的面貌、得体的方式,成为格言警句,化作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所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周代的“国学”含义是不同的,它是在近代回应“西学”挑战而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B.国学之所以被认为是国魂之学,是因为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C.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这说明了国学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知足”与“不争之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分别从“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在国家治理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国学的时代性。
B.国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一定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来源和依据。
C.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中国人好合,作者用以说明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D.国学在构建社会和谐、人文精神培育、国家治理等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和指导,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B.一些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违背了儒家提出的人应遵循的道义。
C.礼的作用是规范伦理道德,但它不足以克服恶势力,如果我们做到礼法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
2.(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 , 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及齐王攸当之国,下礼官议崇锡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并立异议,默容过其事,坐免。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选自《晋书 列传第十四》)
【注释】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 典:主持,主管
B.诏书褒叹,比之汲黯 比:比较
C.常愧有累清谈 清谈:清雅的言论,引申为公正的评价
D.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 敦重:敦厚庄重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B.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C.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D.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默最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之语,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
B.郑默爱惜百姓,在出任东郡太守时正值岁荒人饥,他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
C.郑默认为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诫。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
D.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锡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
②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
3.(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注释】①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 小雅 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②幅巾:裹头的绸巾。③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④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2017·茂名模拟)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②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荣的对门开了一家游戏厅。
荣没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出出进进的游戏者,听从屋里传出“砰砰”的按键声。时间长了,荣觉得游戏机不是在检验人的智慧,是在麻木人的理智,在游戏人生。这种感觉在她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愈发强烈。
有一天荣显得烦燥不安,甚至有点不能容忍,他看见那个虎头虎脑长着一双大眼的孩子走进了游戏厅,好长时间没有出来。荣坐在门口,不时看一眼腕上的表,眼前一直恍惚着那个孩子的模样,和孩子的模样交替出现的是一张永远也抹不去的脸。
终于,荣看见那孩子走出了游戏厅,荣站起来,想走过去教训这个孩子,但又站住了。自己有管教的权利吗?她就又恨起孩子的父亲,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弃之不管呢?
孩子的父亲叫楚,和她有过一段深深的恋情。但那一年同在村里当干部的两位长辈工作上发生了争执,闹得两败俱伤,甚至毁掉了他们的婚姻。后来在经历了那个生离死别的夜晚之后,楚一气之下去了南方。两年后回到村里荣已经嫁给本村的根。
楚娶了邻村一位姑娘,之后,利用在南方结下的关系与人合伙建起一家工艺厂,生意十分红火。荣为楚的出息和成就感到欣慰,楚毕竟是自己曾经爱过的男人。可他们怎么能不管教孩子呢。荣就在心里骂楚。
翌日下午,学校放学的时候,荣又坐在门口,果然又看见那孩子走向游戏厅。她鬼使神差般三步并作两步截在了孩子面前。
“你是楚的孩子吧?”
孩子两眼直直地看她,“是啊。”
“怎么天天来这里玩呢?”
“你是谁呀,为什么管我?”
荣说:“孩子,不是我要管你,这样玩会影响学习的。”
孩子要从她身旁闯过去,被一把拽住了。孩子两眼瞪得圆圆的:“我爹忙厂,我妈打牌,他们不管我,你凭什么?”然后倔强地冲进了游戏厅。
好像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她紧追过去,气呼呼质问游戏厅的主人:“你们挣钱也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来玩吧!”
游戏厅的主人笑笑,“你真是太平洋警察管得宽,他们自己要来,我能拒绝么?”
荣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退了出来,孩子已经陷进热闹的游戏中。
荣勉强忍耐几天后,去厂里见了楚。
两人相对站了好久,楚终于打破尴尬:“坐吧,荣。”
荣说:“不,不坐,我来是要告诉你,应该管管你的孩子,他几乎每天都进游戏厅。”
楚感激地看着荣:“谢谢。”
荣说:“就这事,我走了。”
楚说:“坐吧,坐会吧。”
荣抬起头,楚正两眼直直地看着自己,她慌乱地走出厂子。
楚在一次放学后,从游戏厅拽出了儿子。
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
可仅仅过了几天,视线内又出现了孩子的身影。
荣禁不住又去厂里找楚。
楚到南方出差了,要好多天才能回来。荣从厂里出来,踌躇之后去了楚的家,远远地听见楚的家里一阵噼噼啪啪,楚的爱人正玩得尽兴。
荣敲了几次门,那女人才离开赌桌,看到是荣,略一惊异,忽然扯开了嗓子。
“哟,什么风儿把你吹来了,找我们楚吧,遗憾呀,他出差了。”
荣勉强镇静下来,“你别误会,我来告诉你,你的孩子……”
没等说完,楚的女人打断她:“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荣说:“孩子整天去游戏厅,对孩子不好……”
“啪!”门狠狠关上,女人又回了赌局。
不好再说什么了,荣悻悻地离开楚家,眼里竟噙着泪。
天后,无法再忍耐的荣去了派出所。
游戏厅被端掉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荣越来越觉得游戏机是在麻木人的理智,是在游戏人生。
B.楚的妻子说荣:“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楚的妻子不关心孩子是因为嫉妒楚和荣的旧情。
C.荣想劝说楚的孩子不要玩游戏而影响学习,是因为那孩子的父亲楚曾是自己泞爱的恋人。
D.荣去质问游戏厅的主人,结果却被对方嘲笑,作者想借这些细节说明荣是一个做事冲动、头脑简单之人。
E.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如“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可看出荣是在关爱这孩子健康成长,也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2)小说以“牵挂”为题,但文中却只字未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荣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写荣无法再忍耐,然后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6.(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豪情总在云间飞
﹣﹣记空军“试飞英雄”黄炳新
中新网8月22电
关中腹地,陕西阎良,一架小型运输机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翱翔……坐在驾驶员旁边指导的是年逾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中国试飞领域大名鼎鼎的黄炳新。
25岁时,他作为空军最年轻党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40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如今,已是65岁的黄炳新,作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依然奋战在民机飞行员培训一线。谈起当年的经历,这位具有侠客般气质的试飞前辈,仍然有着一股豪气……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1992年8月19日是“飞豹”首飞的日子。
“几乎80%的人对飞机能否试飞成功都很担心,甚至连一些设计人员对这架飞机的首飞都没有信心。那天,全厂区都放假了,现场有上万人观看首飞。”对黄老英雄而言,那天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前两次试飞,飞机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身就像要散架一样,飞机座舱里的指针指示都看不清更别说地面目标了。好不容易安全着陆后,他与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排查,但却未能找出原因。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的试飞进度,试飞院副院长、振动专家张克荣专程找到黄炳新:“黄团长,你再试飞一次吧!”
虽然知道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知道这次试飞肯定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但黄炳新没有犹豫,答应再次试飞。
8月24日,天空湛蓝明丽,机场热浪滚滚。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了这次任务。
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杨步进也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这绝对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随着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型号不断出现,要使试飞员的技术赶上飞速发展的科学,并站在试飞技术的前沿,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1989年,时任某试飞部队部队长的黄炳新和试飞院副院长严京林一起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培养的几个试飞员,后来经黄炳新推荐调入了空军某试飞部队。
后来,这批试飞员大都成了国内有名的试飞专家,取得骄人成就:雷强,歼﹣10首席试飞员、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李中华,“科研试飞英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景亭,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邓友明,新舟﹣60首席试飞员、空军十大杰出青年……
这群试飞战线的精英,为我军装备转型及跨越发展、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凝聚着黄炳新等老一辈试飞员的心血与智慧。
1994年,黄炳新卸去了部队长职务,被任命为兰空参谋长助理,兼任中国试飞院副院长。这时的黄炳新已近知天命之年,作为共和国两个新型主力战机的主要试飞员,他已经飞过10多个机种,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国家也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国内外媒体更是多次介绍过他的事迹。作为一个知名英雄,余下的时间该如何度过?成为黄炳新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时候,民航大发展。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黄炳新到地方发展,职位待遇都很优厚。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
后来,他愉快地接受了试飞院试飞员学院院长一职,决心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面对如此重任,黄炳新决心把个人技艺全部贡献,在航空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再为共和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说起自己培养的学生,黄炳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近天命之年的黄炳新被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到地方发展。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B.在第三次试飞“飞豹”过程中,黄炳新驾驶的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印证了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目的。
C.1989年,任某试飞部队队长的黄炳新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并培养出一批取得骄人成就的试飞精英。
D.在试飞“飞豹”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这一细节说明黄炳新他本人也对这次的试飞没有信心。
E.“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这句话体现了黄炳新内心深处有一种自豪之情。
(2)黄炳新在试飞领域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分析。
(3)黄炳新的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是《豪情总在云间飞》,可结尾却写黄炳新把自己比作一颗流星,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知识运用
7.(2017·茂名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 )
①要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们______,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②上课讨论问题时,刘老师总是先让同学们_______,然后再作总结。
③党组成员、党员干部相互之间______地谈思想、工作和生活,敞开心扉地谈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遵章守纪和廉洁自律等情况,既全面客观地谈自己、又态度诚恳地问他人。
A.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持己见
B.各持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各持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D.畅所欲言 各持己见 推心置腹
8.(2017·茂名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近年来调整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常规引进人才进京的数量将逐年减少。
B.针对在“天价鱼”事件中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存在的监管缺失。执法不规范等,哈尔滨市松北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C.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好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的市场运行机理。
D.目前深圳12 20事件现场的勘察调查工作已经完结,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直接原因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
9.(2017·茂名模拟)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______;______,而逞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_______。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①而用其智②只用其技③不持于技④以售其貌⑤有的人止于心⑥有的人达于理⑦有的人止于勇
A.④⑤⑦①⑥③② B.②⑦⑥①⑤④③
C.④⑦⑤②⑥①③ D.①⑥⑤④⑦③②
10.(2017·茂名模拟)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道横线的字数不超过10字。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①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②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③ ,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11.(2017·茂名模拟)下面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的图表说明,请说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设计的特点,要求表达准确,语文连贯,不超过80字。
类别 2015年广东卷 2015年全国课标卷
题目要求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题型示例 明明如月,何时可摄?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集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六、写作
12.(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B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因果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国学是国魂之学”的原因是“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而不是“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故选B.(2)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是“和谐思想”“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故选B.(3)D项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没有提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作用有“很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选D.
答案:(1)B(2)B(3)D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2.【答案】(1)B
(2)C
(3)A
(4)①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B比:比作。句子译为: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汲黯。(2)C句子译为:赶上母亲去世,旧制,葬后就要回来供职,郑默陈述恳请不回(恳至,诚恳而殷切),很久才获批准。于是改定法令,听任大臣服丧期满,这是从郑默开始的。服丧期满,任大司农,改任光禄勋。根据句意,“遭母丧”“ 旧制”应各为一句,排除AD.根据句意“默自陈恳至”为一句,在“至”后停顿,故选C.(3)A“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错,原文“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 改任尚书考功郎,专管讨伐蜀国之事,封关内侯,升任迁司徒左长史。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由“武帝受禅”可以看出,郑默不是晋武帝在位的时候被封为关内侯的。(4)①体,体现;受,接受;同,等同;“无私于天下”状语后置句。译为: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坐,因…犯罪;兴,发动;见,表被动。译为: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故答案为(1)B(2)C(3)A(4)①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查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郑默字思元。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的话。中书令虞松对他说:“从今以后,红紫有区别了。”改任尚书考功郎,专管讨伐蜀国之事,封关内侯,升任迁司徒左长史。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朝廷认为太子官属应当称陪臣,郑默上书说:“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建议被采纳。出任东郡太守,正碰上年成不好,闹饥荒,郑默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朝廷认为这是忧国之举,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汲黯。朝廷还布告天下,如郡县有这种情况的,都照此办理。召入任散骑常侍。
当初,武帝认为宗室子弟应当定等级,乡里人不敢与他们为同等级,向州里寻求,于是十二郡中正都共同推举郑默。文帝给郑袤写信说:“小儿得以跻身贤德之流,实在惭愧。”等到武帝在南郊祭天时,下诏让郑默陪乘,对郑默说:“你知道为什么让你陪乘吗?原来州中推举你同等级,常愧连累公正的评价。”于是问到政事,郑默说:“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戒。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如此而已。”武帝很赞同。
后来因为父亲的丧事辞官,不久起用为廷尉。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升任太常。当时仆射山涛想举荐一个亲戚任博士,对郑默说:“你好像是尹翁归,让我不敢再说。”郑默为人敦厚庄重,柔中有刚,事情大都如此。
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赐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不久任大鸿胪。赶上母亲去世,旧制,葬后就要回来供职,郑默陈述恳请不回(恳至,诚恳而殷切),很久才获批准。于是改定法令,听任大臣服丧期满,这是从郑默开始的。服丧期满,任大司农,改任光禄勋。
太康元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成。
3.【答案】(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
(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形象特点。诗歌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未老先衰,功名未实现的惆怅,这是一种伤感的思绪,彰显出诗人的苦闷,显示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的愤懑。(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自己没有什么可不满足的。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
答案:(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附参考译文】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赏析:
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4.【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遮)
【点评】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登高: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5.【答案】(1)A;E
(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谁”牵挂“谁”?让人饶有兴趣地看下去。②以“牵挂”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该小说想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不少父母因忙于工作、不牵挂孩子而导致孩子沉迷于网吧的现象,借此呼吁广大父母要多陪伴和关爱孩子。③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牵挂”的内涵贯穿全文,文章处处提到荣对楚的孩子的牵挂。
(3)①胸怀广阔。即使曾经深爱的楚因一时负气离开自己而毁掉了他们的婚姻,但荣并不因此而怀恨在心,且后来荣还主动提醒楚夫妇要多关心教育孩子。②富有社会责任感。当游戏厅主人为赚钱而随意让小孩子进去玩游戏时,荣气呼呼地责问游戏厅主人,最后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主动到派出所举报了该游戏厅。③关注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荣觉得小孩子不应该整天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当看到楚的孩子经常出入游戏厅时,多次主动出面劝说。④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孩子沉迷游戏,为此还质问游戏厅的老板;被楚的妻子骂走后,还关心其孩子,为此还举报了游戏厅。
(4)①小说结尾写到荣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与前文荣多次劝说无果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这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这样的结尾更利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突出荣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④这样的结尾有利于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缺少关爱的儿童”的关注,呼吁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抽时间陪伴教育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欣赏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楚的妻子不关心孩子,并非是因为嫉妒楚和荣的旧情,而是因为她本身就喜欢打麻将,忽视对孩子的教育。C项,荣想劝说楚的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物本身具有的社会责任感。D项,“做事冲动、头脑简单”无中生有。(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篇小说是以情感“牵挂”为题的,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小说标题的双重或多重含意,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在这篇小说中,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贯穿全文,起隐形线索作用。“牵挂”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尤其是能够让读者瞬间清晰的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揭示文章主旨,让家长明白即使自己的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自己孩子的成长。(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首先应结合全文,对人物做整体分析或概括,然后结合文中涉及该人物的具体细节来谈。本题可从人物关系入手来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荣、楚、楚的妻子、楚的孩子、游戏厅老板。从荣和楚的关系来看,昔日的恋人,如今依然能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甚至关心他的孩子;从楚与游戏厅老板的接触来看,先是观察,继而劝说,最后举报,都表现了一个正直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楚的孩子,荣亦是好心关注、劝说,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关心;荣甚至还和楚的妻子正面接触,哪怕遭受嘲讽与责骂,仍不改善良本心。答题时先概括再分析,分条作答。(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最后写到主人公举报并最终在派出所的帮助下端掉了游戏厅的内容。分析这个结尾的作用,要考虑以下四点: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②这样的情节能否为读者接受,前文是否有照应。③在结构上能否保证小说整体的完整。④对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小说结尾处的描写实际上并不冲突,非常巧妙的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从不同角度丰满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文章发展的基础。
答案:(1)AE(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谁”牵挂“谁”?让人饶有兴趣地看下去。②以“牵挂”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该小说想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不少父母因忙于工作、不牵挂孩子而导致孩子沉迷于网吧的现象,借此呼吁广大父母要多陪伴和关爱孩子。③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牵挂”的内涵贯穿全文,文章处处提到荣对楚的孩子的牵挂。(3)①胸怀广阔。即使曾经深爱的楚因一时负气离开自己而毁掉了他们的婚姻,但荣并不因此而怀恨在心,且后来荣还主动提醒楚夫妇要多关心教育孩子。②富有社会责任感。当游戏厅主人为赚钱而随意让小孩子进去玩游戏时,荣气呼呼地责问游戏厅主人,最后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主动到派出所举报了该游戏厅。③关注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荣觉得小孩子不应该整天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当看到楚的孩子经常出入游戏厅时,多次主动出面劝说。④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孩子沉迷游戏,为此还质问游戏厅的老板;被楚的妻子骂走后,还关心其孩子,为此还举报了游戏厅。(4)①小说结尾写到荣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与前文荣多次劝说无果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这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这样的结尾更利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突出荣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④这样的结尾有利于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缺少关爱的儿童”的关注,呼吁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抽时间陪伴教育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欣赏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6.【答案】(1)A;E
(2)①1992年,勇敢而冷静地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创造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②1989年,举办试飞员培训班,并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试飞战线精英。③到1994年为止,作为共和国新型主力战机主要试飞员,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
(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为国防发展,勇于挑战危险重重的“飞豹”试飞任务,即使牺牲自我也值得。②遇事冷静沉稳。在试飞“飞豹”过程中,即使方向舵掉了也临危不乱,艰难冷静而沉稳地将飞机飞回地面。③勇敢,不怕牺牲。即使知道前两次“飞豹”试飞问题没有解决,且会面临危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答应第三次试飞。④心怀感恩,无私奉献。年轻时接受了不少党和国家的荣誉,年老时主动将自己宝贵的试飞经验全部贡献出来。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试飞遇到危险时要战友跳伞,自己坚持留在飞机上。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拒绝去地方职位待遇优厚的公司任职,接受飞行学院院长一职。
(4)不矛盾。因为:文章题目是作者对黄炳新的事业、精神的概括。黄炳新一生的试飞、培训事业都离不开天空;黄炳新的爱国、奉献精神就像云块一样总在飞翔,歌颂他的精神、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结尾写黄炳新自比一颗流星,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个人追求。“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写他在试飞领域的追求。“历史上只一瞬”说生命短暂,“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说他终究要发出光芒,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其精神品质,事业永恒。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B、并非“印证飞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是“确保试飞进度”。C、试飞员训练班是黄炳新和严京林一起举办的。D、这一细节体现的是黄炳新为国防发展时刻做好牺牲准备的大无畏精神。故选AE.(2)注意文本的小标题,“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这是传主事迹的高度概括。概述事件要注意时间+关键词。上面答案的关键词用下划线表示。(3)“人格魅力”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同时注意文本中的评价语。如留在办公桌抽屉里的“三句话遗书”表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精神;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这段对话表现了遇事冷静沉稳不怕牺牲的精神;“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这表明了怀感恩,无私奉献的精神。(4)文章标题和结尾的话是从不同角度来概括人物的业绩和精神品质的,并不矛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或是暗示主题等等。结尾“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要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答案:(1)AE(2)①1992年,勇敢而冷静地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创造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②1989年,举办试飞员培训班,并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试飞战线精英。③到1994年为止,作为共和国新型主力战机主要试飞员,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为国防发展,勇于挑战危险重重的“飞豹”试飞任务,即使牺牲自我也值得。②遇事冷静沉稳。在试飞“飞豹”过程中,即使方向舵掉了也临危不乱,艰难冷静而沉稳地将飞机飞回地面。③勇敢,不怕牺牲。即使知道前两次“飞豹”试飞问题没有解决,且会面临危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答应第三次试飞。④心怀感恩,无私奉献。年轻时接受了不少党和国家的荣誉,年老时主动将自己宝贵的试飞经验全部贡献出来。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试飞遇到危险时要战友跳伞,自己坚持留在飞机上。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拒绝去地方职位待遇优厚的公司任职,接受飞行学院院长一职。(4)不矛盾。因为:文章题目是作者对黄炳新的事业、精神的概括。黄炳新一生的试飞、培训事业都离不开天空;黄炳新的爱国、奉献精神就像云块一样总在飞翔,歌颂他的精神、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结尾写黄炳新自比一颗流星,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个人追求。“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写他在试飞领域的追求。“历史上只一瞬”说生命短暂,“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说他终究要发出光芒,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其精神品质,事业永恒。
【点评】(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7.【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①用来形容“代表们”,根据“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便知选“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重在发表己见。②用来形容“同学们”,根据“先让同学们”“然后再作总结”,便知选“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③用来形容“党组成员、党员干部相互之间”,根据“敞开心扉地谈”,便知选“推心置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角度:逻辑关系解题;2、语境角度:对应词解题;3、词义角度:提取语素解题;4、词义角度:适用范围解题;5、词义角度:词义轻重解题;6、词义角度:感彩解题。
8.【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正确。
B.成分残缺,“针对在‘天价鱼’事件中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存在的监管缺失。执法不规范等”中“针对”缺少宾语,可在“不规范等”后加“问题”。
C.语序不当,“用好学好”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学好”后“用好”。
D.句式杂糅,“直接原因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将“直接原因是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和“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杂糅,二者取其一即可。
故选:A
【点评】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做这类题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的鲜明特征,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
9.【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文段主要阐述不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在肯定“大智之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④要填在第一个空,因为“以售其貌”紧承“有的人止于形”中的“形”。⑦要填在第二个空,因为“有的人止于勇”可以引出下文“而逞其力”中的“力”。而最后一空应选③,这样便能构成排比句式。以④⑦开头并以③结尾的只有C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10.【答案】主要有两个派别;但什么是快乐;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文段主要阐述西方哲学史上,“快乐主义”和“完善主义”两个派别对幸福的看法。结合下文关于两派分析,可知①处要写一个概括句,应概括为:主要有两个派别。②处应是一个过渡句,空格前后都是讲快乐,且空格后是问号,所以应该是:但什么是快乐?③处和“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是对完善主义的分析,结合下文“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可知,此处应填入: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参考答案:①主要有两个派别 ②但什么是快乐 ③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点评】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解答此类题目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1.【答案】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是理解性默写(情境性默写),是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默写古诗文,与2015年广东卷直接默写古诗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的图表说明,图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类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卷;另一类是题目要求和题型示例;图标内容是2015年广东卷是直接的描写;2015年全国卷采用情景描写;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目设计的特点;
参考答案: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是理解性默写(情境性默写),是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默写古诗文,与2015年广东卷直接默写古诗文。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做到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抓住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看图表,“题目要求”一致,“题型示例”却有所不同,广东是填写上下句,全国卷是情景默写,然后分析两者的优劣即可。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图表,明确图标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设计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目涉及的特点。
12.【答案】【参考例文】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1 / 12017年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
吴乾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维持社会的正义更显其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带来弊端,一些企业未来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模糊所致。“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其作用是规范人际之间关系。通过礼可以更是构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际行为关系。“智”,就是智慧, 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合一,立身兴业,缺不了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文明不但不冲突,反而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舍弃,要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在国家治理上,国学也有我们汲取的资源。儒家强调礼与法是统一的。儒家强调的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多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护,其制裁体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与强度都显不足。而法由于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之于恶势力的不力和无奈。若礼法相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荀子在中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也就是说,只有礼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这对我们当前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既允许异域文化的传播,更应当倡导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释。我们都应该活学活用国学,使国学内容以清新的面貌、得体的方式,成为格言警句,化作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所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周代的“国学”含义是不同的,它是在近代回应“西学”挑战而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B.国学之所以被认为是国魂之学,是因为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C.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这说明了国学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知足”与“不争之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分别从“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在国家治理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国学的时代性。
B.国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一定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来源和依据。
C.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中国人好合,作者用以说明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D.国学在构建社会和谐、人文精神培育、国家治理等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和指导,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B.一些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违背了儒家提出的人应遵循的道义。
C.礼的作用是规范伦理道德,但它不足以克服恶势力,如果我们做到礼法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1)B
(2)B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因果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国学是国魂之学”的原因是“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而不是“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故选B.(2)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是“和谐思想”“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故选B.(3)D项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没有提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作用有“很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选D.
答案:(1)B(2)B(3)D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
2.(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 , 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及齐王攸当之国,下礼官议崇锡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并立异议,默容过其事,坐免。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选自《晋书 列传第十四》)
【注释】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 典:主持,主管
B.诏书褒叹,比之汲黯 比:比较
C.常愧有累清谈 清谈:清雅的言论,引申为公正的评价
D.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 敦重:敦厚庄重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B.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C.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D.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默最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之语,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
B.郑默爱惜百姓,在出任东郡太守时正值岁荒人饥,他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
C.郑默认为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诫。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
D.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锡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
②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
【答案】(1)B
(2)C
(3)A
(4)①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B比:比作。句子译为: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汲黯。(2)C句子译为:赶上母亲去世,旧制,葬后就要回来供职,郑默陈述恳请不回(恳至,诚恳而殷切),很久才获批准。于是改定法令,听任大臣服丧期满,这是从郑默开始的。服丧期满,任大司农,改任光禄勋。根据句意,“遭母丧”“ 旧制”应各为一句,排除AD.根据句意“默自陈恳至”为一句,在“至”后停顿,故选C.(3)A“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错,原文“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 改任尚书考功郎,专管讨伐蜀国之事,封关内侯,升任迁司徒左长史。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由“武帝受禅”可以看出,郑默不是晋武帝在位的时候被封为关内侯的。(4)①体,体现;受,接受;同,等同;“无私于天下”状语后置句。译为: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坐,因…犯罪;兴,发动;见,表被动。译为: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故答案为(1)B(2)C(3)A(4)①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②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查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郑默字思元。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的话。中书令虞松对他说:“从今以后,红紫有区别了。”改任尚书考功郎,专管讨伐蜀国之事,封关内侯,升任迁司徒左长史。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朝廷认为太子官属应当称陪臣,郑默上书说:“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建议被采纳。出任东郡太守,正碰上年成不好,闹饥荒,郑默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朝廷认为这是忧国之举,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汲黯。朝廷还布告天下,如郡县有这种情况的,都照此办理。召入任散骑常侍。
当初,武帝认为宗室子弟应当定等级,乡里人不敢与他们为同等级,向州里寻求,于是十二郡中正都共同推举郑默。文帝给郑袤写信说:“小儿得以跻身贤德之流,实在惭愧。”等到武帝在南郊祭天时,下诏让郑默陪乘,对郑默说:“你知道为什么让你陪乘吗?原来州中推举你同等级,常愧连累公正的评价。”于是问到政事,郑默说:“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戒。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如此而已。”武帝很赞同。
后来因为父亲的丧事辞官,不久起用为廷尉。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升任太常。当时仆射山涛想举荐一个亲戚任博士,对郑默说:“你好像是尹翁归,让我不敢再说。”郑默为人敦厚庄重,柔中有刚,事情大都如此。
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赐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不久任大鸿胪。赶上母亲去世,旧制,葬后就要回来供职,郑默陈述恳请不回(恳至,诚恳而殷切),很久才获批准。于是改定法令,听任大臣服丧期满,这是从郑默开始的。服丧期满,任大司农,改任光禄勋。
太康元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成。
3.(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注释】①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 小雅 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②幅巾:裹头的绸巾。③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④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
(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形象特点。诗歌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未老先衰,功名未实现的惆怅,这是一种伤感的思绪,彰显出诗人的苦闷,显示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的愤懑。(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自己没有什么可不满足的。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
答案:(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附参考译文】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赏析:
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4.(2017·茂名模拟)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②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遮)
【点评】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登高: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荣的对门开了一家游戏厅。
荣没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出出进进的游戏者,听从屋里传出“砰砰”的按键声。时间长了,荣觉得游戏机不是在检验人的智慧,是在麻木人的理智,在游戏人生。这种感觉在她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愈发强烈。
有一天荣显得烦燥不安,甚至有点不能容忍,他看见那个虎头虎脑长着一双大眼的孩子走进了游戏厅,好长时间没有出来。荣坐在门口,不时看一眼腕上的表,眼前一直恍惚着那个孩子的模样,和孩子的模样交替出现的是一张永远也抹不去的脸。
终于,荣看见那孩子走出了游戏厅,荣站起来,想走过去教训这个孩子,但又站住了。自己有管教的权利吗?她就又恨起孩子的父亲,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弃之不管呢?
孩子的父亲叫楚,和她有过一段深深的恋情。但那一年同在村里当干部的两位长辈工作上发生了争执,闹得两败俱伤,甚至毁掉了他们的婚姻。后来在经历了那个生离死别的夜晚之后,楚一气之下去了南方。两年后回到村里荣已经嫁给本村的根。
楚娶了邻村一位姑娘,之后,利用在南方结下的关系与人合伙建起一家工艺厂,生意十分红火。荣为楚的出息和成就感到欣慰,楚毕竟是自己曾经爱过的男人。可他们怎么能不管教孩子呢。荣就在心里骂楚。
翌日下午,学校放学的时候,荣又坐在门口,果然又看见那孩子走向游戏厅。她鬼使神差般三步并作两步截在了孩子面前。
“你是楚的孩子吧?”
孩子两眼直直地看她,“是啊。”
“怎么天天来这里玩呢?”
“你是谁呀,为什么管我?”
荣说:“孩子,不是我要管你,这样玩会影响学习的。”
孩子要从她身旁闯过去,被一把拽住了。孩子两眼瞪得圆圆的:“我爹忙厂,我妈打牌,他们不管我,你凭什么?”然后倔强地冲进了游戏厅。
好像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她紧追过去,气呼呼质问游戏厅的主人:“你们挣钱也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来玩吧!”
游戏厅的主人笑笑,“你真是太平洋警察管得宽,他们自己要来,我能拒绝么?”
荣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退了出来,孩子已经陷进热闹的游戏中。
荣勉强忍耐几天后,去厂里见了楚。
两人相对站了好久,楚终于打破尴尬:“坐吧,荣。”
荣说:“不,不坐,我来是要告诉你,应该管管你的孩子,他几乎每天都进游戏厅。”
楚感激地看着荣:“谢谢。”
荣说:“就这事,我走了。”
楚说:“坐吧,坐会吧。”
荣抬起头,楚正两眼直直地看着自己,她慌乱地走出厂子。
楚在一次放学后,从游戏厅拽出了儿子。
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
可仅仅过了几天,视线内又出现了孩子的身影。
荣禁不住又去厂里找楚。
楚到南方出差了,要好多天才能回来。荣从厂里出来,踌躇之后去了楚的家,远远地听见楚的家里一阵噼噼啪啪,楚的爱人正玩得尽兴。
荣敲了几次门,那女人才离开赌桌,看到是荣,略一惊异,忽然扯开了嗓子。
“哟,什么风儿把你吹来了,找我们楚吧,遗憾呀,他出差了。”
荣勉强镇静下来,“你别误会,我来告诉你,你的孩子……”
没等说完,楚的女人打断她:“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荣说:“孩子整天去游戏厅,对孩子不好……”
“啪!”门狠狠关上,女人又回了赌局。
不好再说什么了,荣悻悻地离开楚家,眼里竟噙着泪。
天后,无法再忍耐的荣去了派出所。
游戏厅被端掉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目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偷偷溜进游戏厅后,荣越来越觉得游戏机是在麻木人的理智,是在游戏人生。
B.楚的妻子说荣:“我们的孩子用你管呀,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楚的妻子不关心孩子是因为嫉妒楚和荣的旧情。
C.荣想劝说楚的孩子不要玩游戏而影响学习,是因为那孩子的父亲楚曾是自己泞爱的恋人。
D.荣去质问游戏厅的主人,结果却被对方嘲笑,作者想借这些细节说明荣是一个做事冲动、头脑简单之人。
E.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如“一连几天,荣,没有再看见那虎头虎脑的孩子,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舒畅了一些。:可看出荣是在关爱这孩子健康成长,也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2)小说以“牵挂”为题,但文中却只字未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荣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写荣无法再忍耐,然后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E
(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谁”牵挂“谁”?让人饶有兴趣地看下去。②以“牵挂”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该小说想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不少父母因忙于工作、不牵挂孩子而导致孩子沉迷于网吧的现象,借此呼吁广大父母要多陪伴和关爱孩子。③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牵挂”的内涵贯穿全文,文章处处提到荣对楚的孩子的牵挂。
(3)①胸怀广阔。即使曾经深爱的楚因一时负气离开自己而毁掉了他们的婚姻,但荣并不因此而怀恨在心,且后来荣还主动提醒楚夫妇要多关心教育孩子。②富有社会责任感。当游戏厅主人为赚钱而随意让小孩子进去玩游戏时,荣气呼呼地责问游戏厅主人,最后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主动到派出所举报了该游戏厅。③关注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荣觉得小孩子不应该整天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当看到楚的孩子经常出入游戏厅时,多次主动出面劝说。④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孩子沉迷游戏,为此还质问游戏厅的老板;被楚的妻子骂走后,还关心其孩子,为此还举报了游戏厅。
(4)①小说结尾写到荣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与前文荣多次劝说无果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这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这样的结尾更利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突出荣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④这样的结尾有利于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缺少关爱的儿童”的关注,呼吁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抽时间陪伴教育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欣赏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楚的妻子不关心孩子,并非是因为嫉妒楚和荣的旧情,而是因为她本身就喜欢打麻将,忽视对孩子的教育。C项,荣想劝说楚的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物本身具有的社会责任感。D项,“做事冲动、头脑简单”无中生有。(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篇小说是以情感“牵挂”为题的,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小说标题的双重或多重含意,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在这篇小说中,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贯穿全文,起隐形线索作用。“牵挂”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尤其是能够让读者瞬间清晰的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揭示文章主旨,让家长明白即使自己的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自己孩子的成长。(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首先应结合全文,对人物做整体分析或概括,然后结合文中涉及该人物的具体细节来谈。本题可从人物关系入手来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荣、楚、楚的妻子、楚的孩子、游戏厅老板。从荣和楚的关系来看,昔日的恋人,如今依然能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甚至关心他的孩子;从楚与游戏厅老板的接触来看,先是观察,继而劝说,最后举报,都表现了一个正直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楚的孩子,荣亦是好心关注、劝说,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关心;荣甚至还和楚的妻子正面接触,哪怕遭受嘲讽与责骂,仍不改善良本心。答题时先概括再分析,分条作答。(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最后写到主人公举报并最终在派出所的帮助下端掉了游戏厅的内容。分析这个结尾的作用,要考虑以下四点: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②这样的情节能否为读者接受,前文是否有照应。③在结构上能否保证小说整体的完整。④对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小说结尾处的描写实际上并不冲突,非常巧妙的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从不同角度丰满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文章发展的基础。
答案:(1)AE(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谁”牵挂“谁”?让人饶有兴趣地看下去。②以“牵挂”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该小说想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不少父母因忙于工作、不牵挂孩子而导致孩子沉迷于网吧的现象,借此呼吁广大父母要多陪伴和关爱孩子。③文中虽未提“牵挂”二字,但“牵挂”的内涵贯穿全文,文章处处提到荣对楚的孩子的牵挂。(3)①胸怀广阔。即使曾经深爱的楚因一时负气离开自己而毁掉了他们的婚姻,但荣并不因此而怀恨在心,且后来荣还主动提醒楚夫妇要多关心教育孩子。②富有社会责任感。当游戏厅主人为赚钱而随意让小孩子进去玩游戏时,荣气呼呼地责问游戏厅主人,最后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主动到派出所举报了该游戏厅。③关注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荣觉得小孩子不应该整天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当看到楚的孩子经常出入游戏厅时,多次主动出面劝说。④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孩子沉迷游戏,为此还质问游戏厅的老板;被楚的妻子骂走后,还关心其孩子,为此还举报了游戏厅。(4)①小说结尾写到荣去派出所举报并端掉了游戏厅与前文荣多次劝说无果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这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这样的结尾更利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突出荣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④这样的结尾有利于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缺少关爱的儿童”的关注,呼吁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抽时间陪伴教育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欣赏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6.(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豪情总在云间飞
﹣﹣记空军“试飞英雄”黄炳新
中新网8月22电
关中腹地,陕西阎良,一架小型运输机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翱翔……坐在驾驶员旁边指导的是年逾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中国试飞领域大名鼎鼎的黄炳新。
25岁时,他作为空军最年轻党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40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如今,已是65岁的黄炳新,作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依然奋战在民机飞行员培训一线。谈起当年的经历,这位具有侠客般气质的试飞前辈,仍然有着一股豪气……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1992年8月19日是“飞豹”首飞的日子。
“几乎80%的人对飞机能否试飞成功都很担心,甚至连一些设计人员对这架飞机的首飞都没有信心。那天,全厂区都放假了,现场有上万人观看首飞。”对黄老英雄而言,那天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前两次试飞,飞机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身就像要散架一样,飞机座舱里的指针指示都看不清更别说地面目标了。好不容易安全着陆后,他与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排查,但却未能找出原因。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的试飞进度,试飞院副院长、振动专家张克荣专程找到黄炳新:“黄团长,你再试飞一次吧!”
虽然知道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知道这次试飞肯定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但黄炳新没有犹豫,答应再次试飞。
8月24日,天空湛蓝明丽,机场热浪滚滚。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了这次任务。
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杨步进也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这绝对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随着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型号不断出现,要使试飞员的技术赶上飞速发展的科学,并站在试飞技术的前沿,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1989年,时任某试飞部队部队长的黄炳新和试飞院副院长严京林一起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培养的几个试飞员,后来经黄炳新推荐调入了空军某试飞部队。
后来,这批试飞员大都成了国内有名的试飞专家,取得骄人成就:雷强,歼﹣10首席试飞员、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李中华,“科研试飞英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景亭,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邓友明,新舟﹣60首席试飞员、空军十大杰出青年……
这群试飞战线的精英,为我军装备转型及跨越发展、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凝聚着黄炳新等老一辈试飞员的心血与智慧。
1994年,黄炳新卸去了部队长职务,被任命为兰空参谋长助理,兼任中国试飞院副院长。这时的黄炳新已近知天命之年,作为共和国两个新型主力战机的主要试飞员,他已经飞过10多个机种,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国家也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国内外媒体更是多次介绍过他的事迹。作为一个知名英雄,余下的时间该如何度过?成为黄炳新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时候,民航大发展。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黄炳新到地方发展,职位待遇都很优厚。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
后来,他愉快地接受了试飞院试飞员学院院长一职,决心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面对如此重任,黄炳新决心把个人技艺全部贡献,在航空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再为共和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说起自己培养的学生,黄炳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近天命之年的黄炳新被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到地方发展。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B.在第三次试飞“飞豹”过程中,黄炳新驾驶的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印证了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目的。
C.1989年,任某试飞部队队长的黄炳新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并培养出一批取得骄人成就的试飞精英。
D.在试飞“飞豹”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这一细节说明黄炳新他本人也对这次的试飞没有信心。
E.“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这句话体现了黄炳新内心深处有一种自豪之情。
(2)黄炳新在试飞领域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分析。
(3)黄炳新的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是《豪情总在云间飞》,可结尾却写黄炳新把自己比作一颗流星,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E
(2)①1992年,勇敢而冷静地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创造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②1989年,举办试飞员培训班,并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试飞战线精英。③到1994年为止,作为共和国新型主力战机主要试飞员,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
(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为国防发展,勇于挑战危险重重的“飞豹”试飞任务,即使牺牲自我也值得。②遇事冷静沉稳。在试飞“飞豹”过程中,即使方向舵掉了也临危不乱,艰难冷静而沉稳地将飞机飞回地面。③勇敢,不怕牺牲。即使知道前两次“飞豹”试飞问题没有解决,且会面临危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答应第三次试飞。④心怀感恩,无私奉献。年轻时接受了不少党和国家的荣誉,年老时主动将自己宝贵的试飞经验全部贡献出来。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试飞遇到危险时要战友跳伞,自己坚持留在飞机上。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拒绝去地方职位待遇优厚的公司任职,接受飞行学院院长一职。
(4)不矛盾。因为:文章题目是作者对黄炳新的事业、精神的概括。黄炳新一生的试飞、培训事业都离不开天空;黄炳新的爱国、奉献精神就像云块一样总在飞翔,歌颂他的精神、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结尾写黄炳新自比一颗流星,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个人追求。“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写他在试飞领域的追求。“历史上只一瞬”说生命短暂,“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说他终究要发出光芒,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其精神品质,事业永恒。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B、并非“印证飞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是“确保试飞进度”。C、试飞员训练班是黄炳新和严京林一起举办的。D、这一细节体现的是黄炳新为国防发展时刻做好牺牲准备的大无畏精神。故选AE.(2)注意文本的小标题,“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这是传主事迹的高度概括。概述事件要注意时间+关键词。上面答案的关键词用下划线表示。(3)“人格魅力”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同时注意文本中的评价语。如留在办公桌抽屉里的“三句话遗书”表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精神;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这段对话表现了遇事冷静沉稳不怕牺牲的精神;“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这表明了怀感恩,无私奉献的精神。(4)文章标题和结尾的话是从不同角度来概括人物的业绩和精神品质的,并不矛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或是暗示主题等等。结尾“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要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答案:(1)AE(2)①1992年,勇敢而冷静地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创造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②1989年,举办试飞员培训班,并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试飞战线精英。③到1994年为止,作为共和国新型主力战机主要试飞员,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为国防发展,勇于挑战危险重重的“飞豹”试飞任务,即使牺牲自我也值得。②遇事冷静沉稳。在试飞“飞豹”过程中,即使方向舵掉了也临危不乱,艰难冷静而沉稳地将飞机飞回地面。③勇敢,不怕牺牲。即使知道前两次“飞豹”试飞问题没有解决,且会面临危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答应第三次试飞。④心怀感恩,无私奉献。年轻时接受了不少党和国家的荣誉,年老时主动将自己宝贵的试飞经验全部贡献出来。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试飞遇到危险时要战友跳伞,自己坚持留在飞机上。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拒绝去地方职位待遇优厚的公司任职,接受飞行学院院长一职。(4)不矛盾。因为:文章题目是作者对黄炳新的事业、精神的概括。黄炳新一生的试飞、培训事业都离不开天空;黄炳新的爱国、奉献精神就像云块一样总在飞翔,歌颂他的精神、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结尾写黄炳新自比一颗流星,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个人追求。“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说明他谦虚、不居功的品质。“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写他在试飞领域的追求。“历史上只一瞬”说生命短暂,“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是说他终究要发出光芒,追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其精神品质,事业永恒。
【点评】(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五、语言知识运用
7.(2017·茂名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 )
①要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们______,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②上课讨论问题时,刘老师总是先让同学们_______,然后再作总结。
③党组成员、党员干部相互之间______地谈思想、工作和生活,敞开心扉地谈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遵章守纪和廉洁自律等情况,既全面客观地谈自己、又态度诚恳地问他人。
A.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持己见
B.各持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各持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D.畅所欲言 各持己见 推心置腹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①用来形容“代表们”,根据“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便知选“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重在发表己见。②用来形容“同学们”,根据“先让同学们”“然后再作总结”,便知选“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③用来形容“党组成员、党员干部相互之间”,根据“敞开心扉地谈”,便知选“推心置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角度:逻辑关系解题;2、语境角度:对应词解题;3、词义角度:提取语素解题;4、词义角度:适用范围解题;5、词义角度:词义轻重解题;6、词义角度:感彩解题。
8.(2017·茂名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近年来调整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常规引进人才进京的数量将逐年减少。
B.针对在“天价鱼”事件中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存在的监管缺失。执法不规范等,哈尔滨市松北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C.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好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的市场运行机理。
D.目前深圳12 20事件现场的勘察调查工作已经完结,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直接原因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正确。
B.成分残缺,“针对在‘天价鱼’事件中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存在的监管缺失。执法不规范等”中“针对”缺少宾语,可在“不规范等”后加“问题”。
C.语序不当,“用好学好”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学好”后“用好”。
D.句式杂糅,“直接原因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将“直接原因是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和“是由建设者和经营者没有对渣土受纳场修建导排水系统所致”杂糅,二者取其一即可。
故选:A
【点评】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做这类题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的鲜明特征,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
9.(2017·茂名模拟)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______;______,而逞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_______。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①而用其智②只用其技③不持于技④以售其貌⑤有的人止于心⑥有的人达于理⑦有的人止于勇
A.④⑤⑦①⑥③② B.②⑦⑥①⑤④③
C.④⑦⑤②⑥①③ D.①⑥⑤④⑦③②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文段主要阐述不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在肯定“大智之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④要填在第一个空,因为“以售其貌”紧承“有的人止于形”中的“形”。⑦要填在第二个空,因为“有的人止于勇”可以引出下文“而逞其力”中的“力”。而最后一空应选③,这样便能构成排比句式。以④⑦开头并以③结尾的只有C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10.(2017·茂名模拟)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道横线的字数不超过10字。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①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②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③ ,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主要有两个派别;但什么是快乐;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文段主要阐述西方哲学史上,“快乐主义”和“完善主义”两个派别对幸福的看法。结合下文关于两派分析,可知①处要写一个概括句,应概括为:主要有两个派别。②处应是一个过渡句,空格前后都是讲快乐,且空格后是问号,所以应该是:但什么是快乐?③处和“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是对完善主义的分析,结合下文“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可知,此处应填入: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参考答案:①主要有两个派别 ②但什么是快乐 ③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
【点评】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解答此类题目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1.(2017·茂名模拟)下面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的图表说明,请说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设计的特点,要求表达准确,语文连贯,不超过80字。
类别 2015年广东卷 2015年全国课标卷
题目要求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题型示例 明明如月,何时可摄?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集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是理解性默写(情境性默写),是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默写古诗文,与2015年广东卷直接默写古诗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的图表说明,图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类是2015年广东卷和2015年全国卷;另一类是题目要求和题型示例;图标内容是2015年广东卷是直接的描写;2015年全国卷采用情景描写;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目设计的特点;
参考答案:2015年全国课标卷古诗文默写题型是理解性默写(情境性默写),是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默写古诗文,与2015年广东卷直接默写古诗文。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做到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抓住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看图表,“题目要求”一致,“题型示例”却有所不同,广东是填写上下句,全国卷是情景默写,然后分析两者的优劣即可。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图表,明确图标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设计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目涉及的特点。
六、写作
12.(2017·茂名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