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四)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5 08:36:46

文档简介

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溽暑(rù) 倔强(jiànɡ) 戏谑(xuè) 买椟还珠(dǔ)
B.炽热(chì) 札记(zhā) 谄媚(chǎn) 噤若寒蝉(jīn)
C.执拗(niù) 商榷(què) 债券(quàn) 绿林好汉(lù)
D.毗邻(bǐ) 蹊跷(qī) 干瘪(biě) 瑕瑜互见(xi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行骗者在电话里一会儿报出“执法证件编号”,一会儿宣读“逮捕令”,口气严肃、不容质疑,完全以权威姿态来震慑受骗者。
B.画舫的琉璃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又可以看到在那黯淡的水波里泛起的缕缕明漪。
C.全国港澳研究会一直关注、研究两地“水客”问题,呼吁两地应协同化解和消弥群众的不良情绪,并谴责有些人的借机滋事。
D.我们将紧紧握住历史和时代愧赠的心灵大礼,像鲁迅一样,从现实人生出发,涵泳吐纳,将文化移植到自己灵魂的铸造中。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国家对国内的矛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每每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插手搅局国外事务,真可谓大个子盖小人被。
B.青岛“天价大虾”、三亚“天价扇贝”、哈尔滨“天价大鱼”等令人气愤的宰客事件频频见于报端,让读者不忍卒读。
C.《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8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的总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D.春节期间,滨州市十几位知名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他们现场舞文弄墨,书写了近百副对联赠送给居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国务院部署,今年内我国将完成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明年开始全面推广到全国,两年后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B.大部分不盈利的主题公园为何在几年间出现大跃进?主要原因是这类项目之前在审批中包含了太多配套用地造成的。
C.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公务员是一种掌握“公共权力”的职业,职业素质要求更高,有针对性地培训是提高公务员基本素质不可或缺的环节。
D.央视“3.15”晚会曝光江淮同悦汽车车架锈穿问题的报道,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挥之不去的质量缺陷“雾霾”,受此影响,江淮汽车股票今日开盘即跌停。
5.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7.下面是某机构对某省4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调查情况的统计,请你对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一条合理的建议,每点不要超过20个字。
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调查统计表(男生436人,女生562人)
内容 男生(人) 比例(%) 女生(人) 比例(%)
专业学习 300 68.81 420 74.73
娱乐 167 38.3 200 35.59
谈恋爱 138 31.65 153 27.22
锻炼身体 57 13.07 55 9.79
阅读经典 29 6.65 51 9.07
【注】表中所列为排名前5的数据,食宿等未统计在内。
结论:①   
②   
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学生养成了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了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制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讨论、讲辩之意。讲会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这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效仿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朱熹也说“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中国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的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
(3)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粒麦子的诞生
柴春芽
①我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
②城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一粒麦子是怎样来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一粒麦子,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经过无数人的手,穿过一双双枯涩的眼睛,才能成为人们果腹的食物。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要发生啊。
③起先,春回大地,那些南来北往的风经过村庄打尖的时候,孩子们肮脏的脸上感到有一双女人的手在抚摩。春风把草药带到孩子们长满冻疮的脸上和手上。一场雨,或者含水量丰沛的雪,寂然飘临大地。大雁从南方迁徙而来,飞越村民青苍的头颅。那辽远的鸣叫像是一种对季节的命名。绕村流淌的名叫秦祁的小河,一层冰在牛蹄子下喀嚓一声破裂了,一尾鱼完成了对冬天的告别。漫山遍野的紫苜蓿把一颗颗嫩绿的小脑袋探出湿润的地层,张望着一只蝴蝶或一只蜜蜂在远处搬运着水和花粉。
④我们一家人——爷爷、阿达、尕[注]姑,还有奶奶,趁着清晨村庄的炊烟尚未散尽的时刻,踩着晨阳金子般的光辉,向田野走去。闲散了一冬的老黄牛,步履迟缓,体态臃肿。它得温习耕作的技巧,并且要逐渐习惯接下来繁重的劳作。
⑤土地是松软的,铧犁切开土地的皮肤。老黄牛喘了一口粗气。手握铧犁的爷爷赤脚走过第一道犁沟,接下来是尕姑,手心里攥着一把麦种,抖动臂腕,把种子均匀成一条线,撒落在犁沟里;后面是阿达,胸前挂着一个沉重的木斗,木斗里盛着粪土,他用一把木勺,把粪土一勺勺撒入犁沟,将那些种子覆盖。铧犁翻起的土地上,土坷垃随处散布。我和奶奶挥动着木杵,将一颗颗土坷垃敲碎。太阳在头顶,像一只短腿的大甲虫,缓慢地移动着。牛的步伐逐渐迟缓,牛的粗重的喘息使这田野上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阿达和尕姑脸上挂满了汗珠。我握着木杵的手掌上,血泡一个个破裂,流淌着脓血。但爷爷丝毫没有歇工的表示。劳动变成了苦役。爷爷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我们就像是这一台机器上附属的零件。他在运转的时候,我们从来别想停下来。
⑥一块地终于被种子填满,我们得转向另一块土地。由于包产到户,每家的土地都小块分散在村庄两边的山坡上。我们从一块土地到另一块土地,很多时候就是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我们疲倦的身体带着种子,负重走向陡峭的山坡。趁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水,我们要把种子植入土地。在大西北,三月以后是接连几个月的旱季。如果没有一层湿润的土层,种子在地下是无法存活的。三月过后,人们开始焦虑地期盼着雨水。东山头上的方神庙挤满了祈雨的村民。大西北农村的方神,就像是中国的基层乡长,每一个方神管辖着五六个村庄的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和祸福吉祥。而这五六个村庄,则要为方神奉献牺牲和歌舞。每年春节村里的社戏和社火,就是献给方神的娱乐。到了五月,如果天空依旧干燥如不怀胎的女人,神职人员——神头,就会召集各个村庄的头人,商量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一场盛大的仪式正在举行,方神被四个青壮的小伙子用一顶轿子抬着,从东山顶上的庙里出来。我目睹了一尊木雕之神的面目,其形状与古装戏里的人物没有区别——峨冠,长髯,一袭宽大的袍袖罩着干瘪的木雕。此前,关于方神的塑造,人们口头交换了种种传闻。我听说方神的内脏各由一种动物代替,心为鸽,肺为鸦,肝为蛙,肠为蛇。并且,鸽、鸦、蛙、蛇不是随便逮住就能装进方神的肚子里。它们必须是经过祈祷,获得方神以卜卦形式暗示了方位和时辰的动物。
⑦盛大的仪式需要进行整整一天。一条沿着神迹委蛇而行的道路被人的队伍连向十五里之外的另一个山头上。一件件乐器在劳动者粗砺的手中,破空长鸣,声声幽邃如在远古。一头羊在凄婉的啼叫中获得了神的认领。一把刀子取出了热血和温暖的肉体。牺牲的场面如此肃穆、庄严。人人想着天空中的雨水和土地中的麦子。羊、雨水和麦子,这本无关联的事物,就在这古老神秘的仪式里获得了一致。甚至是三个词,古汉语中最具词根意义的三个词,在回归生存本身的价值中,消解了对立和矛盾,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
⑧终于,有了雨水。夜晚的积雨云倾泻着滂沱的大雨。孩子们裸身在雨中奔跑,呼喊;大人们把一张张愁苦的脸伸进雨中,呼念着诵神的咒言。麦子拔节的声音响彻田野。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跟着爷爷到麦地里施肥、锄莠草,一遍接着一遍,像呵护着一个婴儿。但一场冰雹像侵略者的铁蹄,突然扫荡了村庄。村庄变得沉默了。不知谁家女人一声尖利的哭喊,撕碎了暴雨后的寂静。人们在雨后的黑夜里涌出村庄,查看冰雹袭击之后麦地里的幸存者。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冰雹扫荡了东山。东山上一片荒凉。麦子像死亡的战士,倒伏一地。只有西山幸免于难,留下了成长中的麦子。
⑨夏天到了,麦芒被阳光晒成了金黄。西山上仿佛铺着一层厚厚的黄金。庭院里,镰刀霍霍,刀刃被磨得锋利无比。我随着大人冲上山坡,在麦海里拾取一年的粮食。七月的太阳每一束光线都是砸向大地的火把。我们被烤炙着。雨云在遥远的天边堆积,暗黑的云团隐藏着冰雹的子弹。我们必须和不可预测的冰雹竞赛,必须抢在冰雹降临之前,把地里的麦子收回粮仓。我们挥汗如雨,不分昼夜,许多老人就是在这个季节因不堪劳动重负而死于麦地。
⑩当我们在打麦场上手捧饱满的麦粒,许多人的眼睛里饱含着热泪。
我十八岁在一首诗中写道:“平凡的麦子,卑贱的麦子,无声无泪无怨无悔的麦子,你哭一声吧,让省察苦难的少年附耳聆听。/聆听你的孤独你的寂寞,聆听你灵魂深处默默的歌。/麦子,你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固守一方瘠薄,却像纯粹的诗歌一样永远纯粹,千古如斯。”
【注】尕(ɡǎ):属于地方方言,是“小”的意思。
(1)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太阳在头顶,像一只短腿的大甲虫,缓慢地移动着。
(3)“聆听你的孤独你的寂寞,聆听你灵魂深处默默的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体悟?
(4)第⑥⑦段描述农民祈雨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5)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麦子,有人认为重在写农人,你对此有什么见解?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三、古代诗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敷山记
[元]戴表元
昔予尝读晋人《绝交书》《誓墓文》,心诚怪之。以为诸公酣咏山林,沉溷乡井,亦云过矣。久之叹曰:嗟乎!士大夫心知材业无所益于时,宁出此焉,犹可矫懦激顽哉。然此事贫者亦不易为。则好义之士,又有为之加工穿涧,致钱买山,以成其高者。若吾家处士之于吴中,符山人之于襄阳,风流客主,天下两贤之,而今岂复有斯人乎?
庚寅之冬,遇吴兴姚子敬于杭。子敬倾然为予到敷山之事。敷山者,西于吴兴十有馀里,山中卷外截,水尽折行平原茂樾间。左右之徐山、杼山,挟敷山而蹲。敷山之前,苍峭亘连,错落起伏,望而知为美壤也,然已入于势家,莫可物色。更累十年,子敬之邻有曹君者,始售而有之。既克有之,则以之予子敬。吁!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子敬曰:“我诚不敢望敷山之美也,而不敢不成曹君之义。且吾亲年高,他日倘幸以为寿藏,而筑室读书于其侧,耕渔以给口,藏修以养体,咏歌以舒志,洋洋乎曹君之赐,吾事毕矣。”
吾闻之惊喜。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虽然,曹君义人也。子敬非材业无所益于时者也。予未识子敬时,凡从吴兴来者,夸子敬不容口。曹君亦用是贤贤乎?及既识子敬,乃恂然一儒徒。清苦刻厉,议成而言,虑言而动,其不负敷山审矣。则曹君不为伤义,子敬不为沽惠也。虽然,子敬材诚高,业诚良,知子敬者,或不皆如曹君之真。将有结驷千乘,兼金束带,问途于敷山之下,是吴兴之荣,子敬之达,非敷山之得曹君也。曹君曰:“吾何暇于是?抑子之言为确,姑为我记之。吾将自书以镌于敷山之石。”子敬名式,曹君名元。弟名浚者,字资深;名渊者,字子登。余剡源戴表元,子帅出。庚寅之岁,是为某年。谨记。
(选自《剡源集》,有修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钱买山 致:筹集 B.挟敷山而蹲 挟:夹着
C.耕渔以给口 口:糊口 D.其不负敷山审矣 审: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成其高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B.遇吴兴姚子敬于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非敷山之得曹君也 句读之不知
D.姑为我记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融记山写人于一体,在写山的同时衬托曹君赠山的情义和姚子敬之贤,采用记言、对话形式,简洁自然。
B.本文叙述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而曹君让作者来写作此事,又流露出他对作者的信任。
C.本文多用议论手法,议论贫者和好义之士的双赢关系,但没有板起面孔来生硬说教,显得醇和清雅,有人情味。
D.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为了远离政治,选择深山筑室读书、啸傲田园、逃避社会现实的真实状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
②曹君亦用是贤贤乎?
11.阅读下面两首汉乐府诗,完成题。
枯鱼过河泣①
枯鱼②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 ③,相教慎出入。
悲歌
悲歌可以当④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⑤。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此诗流行于动乱的东汉末年。②枯鱼:干鱼。③鲂(fánɡ):鳊鱼。 (xù):鲢鱼。④可以:聊以。当(dānɡ):代替。⑤郁郁:愁闷貌。累累:失意貌。
(1)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都是   的,其中《悲歌》抒发的是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孔子追求的快乐是:   。
庄子追求的快乐是:   。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明。
13.古诗文默写
①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②子曰:君子怀德,   ;   ,小人怀惠。(《论语》)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④   ,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⑤凭谁问: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椟”应读dú。B项,“札”应读zhá,“噤”应读jìn。D项,“毗”应读pí。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质—置。C项,弥—弭。D项,愧—馈。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C项,“指日可待”指(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通常指好的事物或情况。符合语境。A项,“大个子盖小人被”形容顾头顾不了脚。国内外的事物与“手脚”关系不属于同一层次,对象适用不当。B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合语境。D项,“舞文弄墨”旧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泛指玩弄文字技巧。褒贬失当。
4.【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全面推广到全国”成分赘余,应将“到全国”删除。B项,“主要原因是这类项目之前在审批中包含了太多配套用地造成的”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C项,“公务员是一种……职业”搭配不当,“公务员”应该是“人”或“人员”。
5.【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从连贯上讲,“有……没有”是一致的句式表达;从意思和结构上讲,先说“快乐”再说“痛苦”是对前文的自然衔接和对下文的提示。
6.【答案】回望历史;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文段大意是“名由实美”。①下文提到李冰、韩愈、白居易,以及“再看当代”,根据句式的一致性,可知应填写“回望历史”之类的内容;②根据上文“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以及下文“然而”,可知应填写“他们当初并没有想到要留名”之类的内容;③根据“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镌刻进历史”,可知应填写“他们已经被人们牢牢地记在了心上”之类的内容。
7.【答案】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还是用在专业学习;锻炼身体及阅读经典的时间太少。;应当加强身体锻炼,多读些经典,少些娱乐。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首先要抓住图表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象、数据两方面。该图表的对象应为“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然后比较图表中的数字及数字的变化。最后用文字把其中的趋势概括出来。
8.【答案】(1)B
(2)B
(3)①会讲制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讲会制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和书院教学的组织形式。②会讲制是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讲会制是诸教育大师借书院传播其学术思想的一种方式。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涉及招生的内容。C项,范围缩小,原文是“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D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展礼’教育”。(2)A项,“影响了官学”于文无据。C项,是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是原文的“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D项,原文是“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强调的是“书院”,而非“人才”。(3)抓住“会讲制”与“讲会制”文字的差别,从文中寻找原文即可。
9.【答案】(1)内容:描写春天到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作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描写,交代麦子播种的时令要求,既承接上文“我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又照应下文“我们要把种子植入土地”,并为麦子的生长、成熟和收获作铺垫。
(2)播种者因为劳作的艰辛和身心的倦怠,所以主观心理上觉得时间过得极为缓慢。
(3)“我”由感受麦子的成长历程,体悟到生命的艰难、孤独和不屈,发现了自身成长的真谛。
(4)作者如实描述了农民的虔诚态度以及祭祀之美,虽然暗示祈雨是迷信和愚昧的,但是对此产生了理解和尊重之情;同时对农民的无奈之举产生了悲悯之心。
(5)(示例1)重在写麦子。因为麦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麦子的萌芽、生长与成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一粒麦子,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从而表达要珍惜麦子、珍惜粮食的心愿,以及对城里的人们“不知稼穑艰辛”的忧叹。
(示例2)重在写农人。因为“一粒麦子的诞生”要依靠农人的播种、施肥、除草和收割,意在表现农人劳作的坚毅和勤苦。而祈雨的过程也真实地反映了农人对粮食的虔诚和珍惜。文章是一曲农人的哀歌和赞歌,凸显了对农人身心命运的关注。
(示例3)二者均为侧重。麦子的命运建立在农人劳作的基础之上,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同时,麦子“艰难的旅程”也正可以看作农人艰辛劳作的象征。在描述时,麦子的成长与农人的劳作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在主题上,既体现了珍惜粮食的意味,更表达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尊重。
(示例4)二者均非侧重。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及人,借物写人;基于农人,而又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麦子的平凡与卑贱,麦子的苦难与坚守,都与人的处境与精神高度契合。文章卒章显志,而以“苦难”与“纯粹”为依归,凸显了作者对于人类命运和灵魂的省察与沉思。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1)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从“春回大地”、“一只蝴蝶或一只蜜蜂在远处搬运着水和花粉”等词句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麦子播种所需要的时令特征,既引出下文的播种活动,又照应上文“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2)这句话指出太阳移动缓慢的特征,其实在说时间过得慢。从下文“牛的步伐逐渐迟缓”、“阿达和尕姑脸上挂满了汗珠。我握着木杵的手掌上,血泡一个个破裂,流淌着脓血”可以看出人与牛已经很疲惫,人在疲惫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明播种者因为劳作的艰辛和身心的倦怠,从而点明主题,一粒麦子诞生的不易。(3)这句话是在歌颂麦子,说的是麦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可知,麦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经理了种种灾难,但依然还是成熟了。“默默的歌”指麦子的顽强生命力与坚强不屈的品质。由此可知,作者的感悟为:由麦子的成长历程,体悟到了生命的艰难、孤独和不屈,发现了自身成长的真谛。(4)“牺牲的场面如此肃穆、庄严”,“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由此可见,作者是充满敬重之情的。虽然作者指出“羊、雨水和麦子,这本无关联的事物”指出其中的愚昧与迷信色彩,但又说“古汉语中最具词根意义的三个词,在回归生存本身的价值中,消解了对立和矛盾,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渴望下雨心情的理解以及对农民的无奈之举的悲悯之情。(5)此题为灵活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1)C
(2)C
(3)B
(4)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5)①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与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关键词“得”“之所以”“视”)②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关键词“用是”“贤贤”)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口:家人。(2)C项,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均为承接连词,用来。B项,均为介词,在。D项,均为介词,替,给。(3)“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错。一是没有因果关系,二是对“何暇”一词的理解有误。根据上下文也可以推知,“何暇”应解释为“哪里谈得上”。(4)“矣”“也”等虚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停顿;“而”是连词,常引出下一分句;“敷山”是地名,“曹君”“子敬”是人名,“我”“子”分别代指“曹君”“子敬”,放在句首做主语,据此可断句。(5)注意关键词①(关键词“得”“之所以”“视”)②(关键词“用是”“贤贤”)
【参考译文】
过去我曾经读晋人的《绝交书》《誓墓文》,心里着实对那些记载感到奇怪。(我)认为那些先生太热忱于歌咏山林,沉迷于家乡,也太超过限度了。(我)很久以后才感叹道:唉!读书人心里知道才华对时代无用了,到这个地步了,还可以假装懦弱显示愚笨啊。可是这件事贫困的人也难以做成。只有重视道义的人,又有可以替他们加工开凿山溪,筹集钱财买下山林,来成就那些高名的人。像我这个隐士在苏州,符山人在襄阳,双方都十分洒脱,天下都以为两者是贤能的,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呢?
庚寅年冬天,(我)在杭州遇到吴兴的姚子敬。姚子敬尽力替我筹备到敷山一行的事。敷山,在吴兴西面十多里的地方,这座山里面峰峦迭起外面却笔陡,水流曲折流过平原密林之间。(敷山)左右有徐山、杼山,两山夹着敷山。敷山之前,青色的峭壁连续不断,高低起伏,一看便知这是一块好地方,可是已经被权势之人买下,不能再访求。过了几十年,姚子敬一位姓曹的邻居,才买下它。买下它以后,就把它赠给了姚子敬。啊!姚子敬想找到一个地方来居住,已经很久了,可不敢奢望像敷山这样美丽的地方!曹君说:“敷山的美丽,我侥幸获得了。你贫困却贤能,我来成就你吧。”姚子敬说:“我实在不敢奢望(获得)敷山的美丽,却不敢不领受曹君的恩惠。况且我的父母年事已高,以后如果侥幸能在敷山修筑(他们的)墓地,同时(我)在旁边筑室读书,耕种捕鱼用来供给家人,专心学习来修身养性,吟咏歌唱来抒发志向,曹君的恩赐可谓是广大啊,(把)我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与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虽然如此,但是曹君确实是义士仁人。姚子敬不是才华对时代无用的人。我还未认识姚子敬时,凡是从吴兴来的朋友,夸耀姚子敬言不绝口。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等到认识姚子敬以后,确实是一介读书人。(他)清贫困苦认真严肃,意见思考成熟了才发言,思虑妥当以后才行动,他不会辜负敷山,是十分明白的事情了。那么曹君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伤害道义,姚子敬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猎取恩惠。虽然如此,姚子敬才能确实杰出,学业确实优良,了解姚子敬的人,或许不都像曹君一般真诚。将有大量高贵的马车、地位高贵的官员询问到敷山如何走,这是吴兴的光荣,是姚子敬的发达,不是敷山适合曹君。曹君说:“对这件事我哪里谈得上呢?还是你的话比较真诚,姑且替我记录一下。我将亲自镌刻到敷山的石头上。”姚子敬叫姚式,曹君叫曹元。弟弟叫姚浚的,字资深;叫姚渊的,字子登。我是剡源戴表元,儿子叫戴帅出。庚寅这一年,应该是年号某某年。(我)恭敬地记载下这件事。
11.【答案】(1)悲苦(悲伤、忧伤);游子(思乡)
(2)《枯鱼过河泣》诗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物抒情、象征、拟人),揭露了在动乱的社会中,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可以理解为对遭遇祸患之人的忠告,也可理解为失去丈夫宠爱的妇人对女性同伴的告诫。《悲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思乡之情,表现了游子思归不得的悲苦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诗中的关键信息“悔复及”“慎出入”“思念故乡”等关键信息,可推知两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诗中,作者通过塑造干鱼形象来表达情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诗中,作者用“累累”“不能言”等词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12.【答案】(1)坚守仁义,安贫乐道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
【知识点】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先理解并总结两段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指的是清贫的生活,“乐在其中”,即乐其清贫,是在说安贫乐道。第二段说“吾将曳尾于涂中”,龟在涂中,既能活着,也能自在地活动,故是指享受生命的自由。(2)此为灵活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小人怀土;君子怀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属于一般型默写,解答时,首先要弄懂全诗大意,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4.【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写作时,先要理解材料中所给两则名言的内涵,然后综合这两句话的含意进行立意。第一句话,“世界是自己的”,意思是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为此,人必须要塑造自己,成为强大的自己。没有人为你创造美好未来,你的一切都由你自己来把握、经营。“与他人无关”,就是你要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独自担当。第二句话强调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是世界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心世界。综合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立意:①无关与有关;②我与世界;③爱自己,爱世界;④锤炼自己,改变世界;⑤让世界充满爱;等等。写作时,可以把两个名句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1 / 1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溽暑(rù) 倔强(jiànɡ) 戏谑(xuè) 买椟还珠(dǔ)
B.炽热(chì) 札记(zhā) 谄媚(chǎn) 噤若寒蝉(jīn)
C.执拗(niù) 商榷(què) 债券(quàn) 绿林好汉(lù)
D.毗邻(bǐ) 蹊跷(qī) 干瘪(biě) 瑕瑜互见(xiá)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椟”应读dú。B项,“札”应读zhá,“噤”应读jìn。D项,“毗”应读p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行骗者在电话里一会儿报出“执法证件编号”,一会儿宣读“逮捕令”,口气严肃、不容质疑,完全以权威姿态来震慑受骗者。
B.画舫的琉璃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又可以看到在那黯淡的水波里泛起的缕缕明漪。
C.全国港澳研究会一直关注、研究两地“水客”问题,呼吁两地应协同化解和消弥群众的不良情绪,并谴责有些人的借机滋事。
D.我们将紧紧握住历史和时代愧赠的心灵大礼,像鲁迅一样,从现实人生出发,涵泳吐纳,将文化移植到自己灵魂的铸造中。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质—置。C项,弥—弭。D项,愧—馈。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国家对国内的矛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每每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插手搅局国外事务,真可谓大个子盖小人被。
B.青岛“天价大虾”、三亚“天价扇贝”、哈尔滨“天价大鱼”等令人气愤的宰客事件频频见于报端,让读者不忍卒读。
C.《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8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的总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D.春节期间,滨州市十几位知名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他们现场舞文弄墨,书写了近百副对联赠送给居民。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C项,“指日可待”指(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通常指好的事物或情况。符合语境。A项,“大个子盖小人被”形容顾头顾不了脚。国内外的事物与“手脚”关系不属于同一层次,对象适用不当。B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合语境。D项,“舞文弄墨”旧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泛指玩弄文字技巧。褒贬失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国务院部署,今年内我国将完成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明年开始全面推广到全国,两年后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B.大部分不盈利的主题公园为何在几年间出现大跃进?主要原因是这类项目之前在审批中包含了太多配套用地造成的。
C.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公务员是一种掌握“公共权力”的职业,职业素质要求更高,有针对性地培训是提高公务员基本素质不可或缺的环节。
D.央视“3.15”晚会曝光江淮同悦汽车车架锈穿问题的报道,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挥之不去的质量缺陷“雾霾”,受此影响,江淮汽车股票今日开盘即跌停。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全面推广到全国”成分赘余,应将“到全国”删除。B项,“主要原因是这类项目之前在审批中包含了太多配套用地造成的”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C项,“公务员是一种……职业”搭配不当,“公务员”应该是“人”或“人员”。
5.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从连贯上讲,“有……没有”是一致的句式表达;从意思和结构上讲,先说“快乐”再说“痛苦”是对前文的自然衔接和对下文的提示。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回望历史;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文段大意是“名由实美”。①下文提到李冰、韩愈、白居易,以及“再看当代”,根据句式的一致性,可知应填写“回望历史”之类的内容;②根据上文“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以及下文“然而”,可知应填写“他们当初并没有想到要留名”之类的内容;③根据“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镌刻进历史”,可知应填写“他们已经被人们牢牢地记在了心上”之类的内容。
7.下面是某机构对某省4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调查情况的统计,请你对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一条合理的建议,每点不要超过20个字。
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调查统计表(男生436人,女生562人)
内容 男生(人) 比例(%) 女生(人) 比例(%)
专业学习 300 68.81 420 74.73
娱乐 167 38.3 200 35.59
谈恋爱 138 31.65 153 27.22
锻炼身体 57 13.07 55 9.79
阅读经典 29 6.65 51 9.07
【注】表中所列为排名前5的数据,食宿等未统计在内。
结论:①   
②   
建议:   
【答案】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还是用在专业学习;锻炼身体及阅读经典的时间太少。;应当加强身体锻炼,多读些经典,少些娱乐。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首先要抓住图表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象、数据两方面。该图表的对象应为“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情况”。然后比较图表中的数字及数字的变化。最后用文字把其中的趋势概括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学生养成了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了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制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讨论、讲辩之意。讲会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这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效仿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朱熹也说“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中国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的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
(3)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答案】(1)B
(2)B
(3)①会讲制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讲会制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和书院教学的组织形式。②会讲制是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讲会制是诸教育大师借书院传播其学术思想的一种方式。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涉及招生的内容。C项,范围缩小,原文是“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D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展礼’教育”。(2)A项,“影响了官学”于文无据。C项,是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是原文的“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D项,原文是“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强调的是“书院”,而非“人才”。(3)抓住“会讲制”与“讲会制”文字的差别,从文中寻找原文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粒麦子的诞生
柴春芽
①我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
②城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一粒麦子是怎样来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一粒麦子,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经过无数人的手,穿过一双双枯涩的眼睛,才能成为人们果腹的食物。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要发生啊。
③起先,春回大地,那些南来北往的风经过村庄打尖的时候,孩子们肮脏的脸上感到有一双女人的手在抚摩。春风把草药带到孩子们长满冻疮的脸上和手上。一场雨,或者含水量丰沛的雪,寂然飘临大地。大雁从南方迁徙而来,飞越村民青苍的头颅。那辽远的鸣叫像是一种对季节的命名。绕村流淌的名叫秦祁的小河,一层冰在牛蹄子下喀嚓一声破裂了,一尾鱼完成了对冬天的告别。漫山遍野的紫苜蓿把一颗颗嫩绿的小脑袋探出湿润的地层,张望着一只蝴蝶或一只蜜蜂在远处搬运着水和花粉。
④我们一家人——爷爷、阿达、尕[注]姑,还有奶奶,趁着清晨村庄的炊烟尚未散尽的时刻,踩着晨阳金子般的光辉,向田野走去。闲散了一冬的老黄牛,步履迟缓,体态臃肿。它得温习耕作的技巧,并且要逐渐习惯接下来繁重的劳作。
⑤土地是松软的,铧犁切开土地的皮肤。老黄牛喘了一口粗气。手握铧犁的爷爷赤脚走过第一道犁沟,接下来是尕姑,手心里攥着一把麦种,抖动臂腕,把种子均匀成一条线,撒落在犁沟里;后面是阿达,胸前挂着一个沉重的木斗,木斗里盛着粪土,他用一把木勺,把粪土一勺勺撒入犁沟,将那些种子覆盖。铧犁翻起的土地上,土坷垃随处散布。我和奶奶挥动着木杵,将一颗颗土坷垃敲碎。太阳在头顶,像一只短腿的大甲虫,缓慢地移动着。牛的步伐逐渐迟缓,牛的粗重的喘息使这田野上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阿达和尕姑脸上挂满了汗珠。我握着木杵的手掌上,血泡一个个破裂,流淌着脓血。但爷爷丝毫没有歇工的表示。劳动变成了苦役。爷爷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我们就像是这一台机器上附属的零件。他在运转的时候,我们从来别想停下来。
⑥一块地终于被种子填满,我们得转向另一块土地。由于包产到户,每家的土地都小块分散在村庄两边的山坡上。我们从一块土地到另一块土地,很多时候就是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我们疲倦的身体带着种子,负重走向陡峭的山坡。趁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水,我们要把种子植入土地。在大西北,三月以后是接连几个月的旱季。如果没有一层湿润的土层,种子在地下是无法存活的。三月过后,人们开始焦虑地期盼着雨水。东山头上的方神庙挤满了祈雨的村民。大西北农村的方神,就像是中国的基层乡长,每一个方神管辖着五六个村庄的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和祸福吉祥。而这五六个村庄,则要为方神奉献牺牲和歌舞。每年春节村里的社戏和社火,就是献给方神的娱乐。到了五月,如果天空依旧干燥如不怀胎的女人,神职人员——神头,就会召集各个村庄的头人,商量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一场盛大的仪式正在举行,方神被四个青壮的小伙子用一顶轿子抬着,从东山顶上的庙里出来。我目睹了一尊木雕之神的面目,其形状与古装戏里的人物没有区别——峨冠,长髯,一袭宽大的袍袖罩着干瘪的木雕。此前,关于方神的塑造,人们口头交换了种种传闻。我听说方神的内脏各由一种动物代替,心为鸽,肺为鸦,肝为蛙,肠为蛇。并且,鸽、鸦、蛙、蛇不是随便逮住就能装进方神的肚子里。它们必须是经过祈祷,获得方神以卜卦形式暗示了方位和时辰的动物。
⑦盛大的仪式需要进行整整一天。一条沿着神迹委蛇而行的道路被人的队伍连向十五里之外的另一个山头上。一件件乐器在劳动者粗砺的手中,破空长鸣,声声幽邃如在远古。一头羊在凄婉的啼叫中获得了神的认领。一把刀子取出了热血和温暖的肉体。牺牲的场面如此肃穆、庄严。人人想着天空中的雨水和土地中的麦子。羊、雨水和麦子,这本无关联的事物,就在这古老神秘的仪式里获得了一致。甚至是三个词,古汉语中最具词根意义的三个词,在回归生存本身的价值中,消解了对立和矛盾,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
⑧终于,有了雨水。夜晚的积雨云倾泻着滂沱的大雨。孩子们裸身在雨中奔跑,呼喊;大人们把一张张愁苦的脸伸进雨中,呼念着诵神的咒言。麦子拔节的声音响彻田野。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跟着爷爷到麦地里施肥、锄莠草,一遍接着一遍,像呵护着一个婴儿。但一场冰雹像侵略者的铁蹄,突然扫荡了村庄。村庄变得沉默了。不知谁家女人一声尖利的哭喊,撕碎了暴雨后的寂静。人们在雨后的黑夜里涌出村庄,查看冰雹袭击之后麦地里的幸存者。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冰雹扫荡了东山。东山上一片荒凉。麦子像死亡的战士,倒伏一地。只有西山幸免于难,留下了成长中的麦子。
⑨夏天到了,麦芒被阳光晒成了金黄。西山上仿佛铺着一层厚厚的黄金。庭院里,镰刀霍霍,刀刃被磨得锋利无比。我随着大人冲上山坡,在麦海里拾取一年的粮食。七月的太阳每一束光线都是砸向大地的火把。我们被烤炙着。雨云在遥远的天边堆积,暗黑的云团隐藏着冰雹的子弹。我们必须和不可预测的冰雹竞赛,必须抢在冰雹降临之前,把地里的麦子收回粮仓。我们挥汗如雨,不分昼夜,许多老人就是在这个季节因不堪劳动重负而死于麦地。
⑩当我们在打麦场上手捧饱满的麦粒,许多人的眼睛里饱含着热泪。
我十八岁在一首诗中写道:“平凡的麦子,卑贱的麦子,无声无泪无怨无悔的麦子,你哭一声吧,让省察苦难的少年附耳聆听。/聆听你的孤独你的寂寞,聆听你灵魂深处默默的歌。/麦子,你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固守一方瘠薄,却像纯粹的诗歌一样永远纯粹,千古如斯。”
【注】尕(ɡǎ):属于地方方言,是“小”的意思。
(1)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太阳在头顶,像一只短腿的大甲虫,缓慢地移动着。
(3)“聆听你的孤独你的寂寞,聆听你灵魂深处默默的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体悟?
(4)第⑥⑦段描述农民祈雨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5)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麦子,有人认为重在写农人,你对此有什么见解?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答案】(1)内容:描写春天到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作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描写,交代麦子播种的时令要求,既承接上文“我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又照应下文“我们要把种子植入土地”,并为麦子的生长、成熟和收获作铺垫。
(2)播种者因为劳作的艰辛和身心的倦怠,所以主观心理上觉得时间过得极为缓慢。
(3)“我”由感受麦子的成长历程,体悟到生命的艰难、孤独和不屈,发现了自身成长的真谛。
(4)作者如实描述了农民的虔诚态度以及祭祀之美,虽然暗示祈雨是迷信和愚昧的,但是对此产生了理解和尊重之情;同时对农民的无奈之举产生了悲悯之心。
(5)(示例1)重在写麦子。因为麦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麦子的萌芽、生长与成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一粒麦子,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从而表达要珍惜麦子、珍惜粮食的心愿,以及对城里的人们“不知稼穑艰辛”的忧叹。
(示例2)重在写农人。因为“一粒麦子的诞生”要依靠农人的播种、施肥、除草和收割,意在表现农人劳作的坚毅和勤苦。而祈雨的过程也真实地反映了农人对粮食的虔诚和珍惜。文章是一曲农人的哀歌和赞歌,凸显了对农人身心命运的关注。
(示例3)二者均为侧重。麦子的命运建立在农人劳作的基础之上,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同时,麦子“艰难的旅程”也正可以看作农人艰辛劳作的象征。在描述时,麦子的成长与农人的劳作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在主题上,既体现了珍惜粮食的意味,更表达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尊重。
(示例4)二者均非侧重。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及人,借物写人;基于农人,而又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麦子的平凡与卑贱,麦子的苦难与坚守,都与人的处境与精神高度契合。文章卒章显志,而以“苦难”与“纯粹”为依归,凸显了作者对于人类命运和灵魂的省察与沉思。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1)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从“春回大地”、“一只蝴蝶或一只蜜蜂在远处搬运着水和花粉”等词句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麦子播种所需要的时令特征,既引出下文的播种活动,又照应上文“想说到一粒麦子的诞生”。(2)这句话指出太阳移动缓慢的特征,其实在说时间过得慢。从下文“牛的步伐逐渐迟缓”、“阿达和尕姑脸上挂满了汗珠。我握着木杵的手掌上,血泡一个个破裂,流淌着脓血”可以看出人与牛已经很疲惫,人在疲惫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明播种者因为劳作的艰辛和身心的倦怠,从而点明主题,一粒麦子诞生的不易。(3)这句话是在歌颂麦子,说的是麦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可知,麦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经理了种种灾难,但依然还是成熟了。“默默的歌”指麦子的顽强生命力与坚强不屈的品质。由此可知,作者的感悟为:由麦子的成长历程,体悟到了生命的艰难、孤独和不屈,发现了自身成长的真谛。(4)“牺牲的场面如此肃穆、庄严”,“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由此可见,作者是充满敬重之情的。虽然作者指出“羊、雨水和麦子,这本无关联的事物”指出其中的愚昧与迷信色彩,但又说“古汉语中最具词根意义的三个词,在回归生存本身的价值中,消解了对立和矛盾,成就了生活的意义和祭祀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渴望下雨心情的理解以及对农民的无奈之举的悲悯之情。(5)此题为灵活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敷山记
[元]戴表元
昔予尝读晋人《绝交书》《誓墓文》,心诚怪之。以为诸公酣咏山林,沉溷乡井,亦云过矣。久之叹曰:嗟乎!士大夫心知材业无所益于时,宁出此焉,犹可矫懦激顽哉。然此事贫者亦不易为。则好义之士,又有为之加工穿涧,致钱买山,以成其高者。若吾家处士之于吴中,符山人之于襄阳,风流客主,天下两贤之,而今岂复有斯人乎?
庚寅之冬,遇吴兴姚子敬于杭。子敬倾然为予到敷山之事。敷山者,西于吴兴十有馀里,山中卷外截,水尽折行平原茂樾间。左右之徐山、杼山,挟敷山而蹲。敷山之前,苍峭亘连,错落起伏,望而知为美壤也,然已入于势家,莫可物色。更累十年,子敬之邻有曹君者,始售而有之。既克有之,则以之予子敬。吁!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子敬曰:“我诚不敢望敷山之美也,而不敢不成曹君之义。且吾亲年高,他日倘幸以为寿藏,而筑室读书于其侧,耕渔以给口,藏修以养体,咏歌以舒志,洋洋乎曹君之赐,吾事毕矣。”
吾闻之惊喜。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虽然,曹君义人也。子敬非材业无所益于时者也。予未识子敬时,凡从吴兴来者,夸子敬不容口。曹君亦用是贤贤乎?及既识子敬,乃恂然一儒徒。清苦刻厉,议成而言,虑言而动,其不负敷山审矣。则曹君不为伤义,子敬不为沽惠也。虽然,子敬材诚高,业诚良,知子敬者,或不皆如曹君之真。将有结驷千乘,兼金束带,问途于敷山之下,是吴兴之荣,子敬之达,非敷山之得曹君也。曹君曰:“吾何暇于是?抑子之言为确,姑为我记之。吾将自书以镌于敷山之石。”子敬名式,曹君名元。弟名浚者,字资深;名渊者,字子登。余剡源戴表元,子帅出。庚寅之岁,是为某年。谨记。
(选自《剡源集》,有修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钱买山 致:筹集 B.挟敷山而蹲 挟:夹着
C.耕渔以给口 口:糊口 D.其不负敷山审矣 审: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成其高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B.遇吴兴姚子敬于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非敷山之得曹君也 句读之不知
D.姑为我记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融记山写人于一体,在写山的同时衬托曹君赠山的情义和姚子敬之贤,采用记言、对话形式,简洁自然。
B.本文叙述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而曹君让作者来写作此事,又流露出他对作者的信任。
C.本文多用议论手法,议论贫者和好义之士的双赢关系,但没有板起面孔来生硬说教,显得醇和清雅,有人情味。
D.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为了远离政治,选择深山筑室读书、啸傲田园、逃避社会现实的真实状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
②曹君亦用是贤贤乎?
【答案】(1)C
(2)C
(3)B
(4)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5)①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与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关键词“得”“之所以”“视”)②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关键词“用是”“贤贤”)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口:家人。(2)C项,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均为承接连词,用来。B项,均为介词,在。D项,均为介词,替,给。(3)“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错。一是没有因果关系,二是对“何暇”一词的理解有误。根据上下文也可以推知,“何暇”应解释为“哪里谈得上”。(4)“矣”“也”等虚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停顿;“而”是连词,常引出下一分句;“敷山”是地名,“曹君”“子敬”是人名,“我”“子”分别代指“曹君”“子敬”,放在句首做主语,据此可断句。(5)注意关键词①(关键词“得”“之所以”“视”)②(关键词“用是”“贤贤”)
【参考译文】
过去我曾经读晋人的《绝交书》《誓墓文》,心里着实对那些记载感到奇怪。(我)认为那些先生太热忱于歌咏山林,沉迷于家乡,也太超过限度了。(我)很久以后才感叹道:唉!读书人心里知道才华对时代无用了,到这个地步了,还可以假装懦弱显示愚笨啊。可是这件事贫困的人也难以做成。只有重视道义的人,又有可以替他们加工开凿山溪,筹集钱财买下山林,来成就那些高名的人。像我这个隐士在苏州,符山人在襄阳,双方都十分洒脱,天下都以为两者是贤能的,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呢?
庚寅年冬天,(我)在杭州遇到吴兴的姚子敬。姚子敬尽力替我筹备到敷山一行的事。敷山,在吴兴西面十多里的地方,这座山里面峰峦迭起外面却笔陡,水流曲折流过平原密林之间。(敷山)左右有徐山、杼山,两山夹着敷山。敷山之前,青色的峭壁连续不断,高低起伏,一看便知这是一块好地方,可是已经被权势之人买下,不能再访求。过了几十年,姚子敬一位姓曹的邻居,才买下它。买下它以后,就把它赠给了姚子敬。啊!姚子敬想找到一个地方来居住,已经很久了,可不敢奢望像敷山这样美丽的地方!曹君说:“敷山的美丽,我侥幸获得了。你贫困却贤能,我来成就你吧。”姚子敬说:“我实在不敢奢望(获得)敷山的美丽,却不敢不领受曹君的恩惠。况且我的父母年事已高,以后如果侥幸能在敷山修筑(他们的)墓地,同时(我)在旁边筑室读书,耕种捕鱼用来供给家人,专心学习来修身养性,吟咏歌唱来抒发志向,曹君的恩赐可谓是广大啊,(把)我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与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虽然如此,但是曹君确实是义士仁人。姚子敬不是才华对时代无用的人。我还未认识姚子敬时,凡是从吴兴来的朋友,夸耀姚子敬言不绝口。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等到认识姚子敬以后,确实是一介读书人。(他)清贫困苦认真严肃,意见思考成熟了才发言,思虑妥当以后才行动,他不会辜负敷山,是十分明白的事情了。那么曹君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伤害道义,姚子敬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猎取恩惠。虽然如此,姚子敬才能确实杰出,学业确实优良,了解姚子敬的人,或许不都像曹君一般真诚。将有大量高贵的马车、地位高贵的官员询问到敷山如何走,这是吴兴的光荣,是姚子敬的发达,不是敷山适合曹君。曹君说:“对这件事我哪里谈得上呢?还是你的话比较真诚,姑且替我记录一下。我将亲自镌刻到敷山的石头上。”姚子敬叫姚式,曹君叫曹元。弟弟叫姚浚的,字资深;叫姚渊的,字子登。我是剡源戴表元,儿子叫戴帅出。庚寅这一年,应该是年号某某年。(我)恭敬地记载下这件事。
11.阅读下面两首汉乐府诗,完成题。
枯鱼过河泣①
枯鱼②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 ③,相教慎出入。
悲歌
悲歌可以当④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⑤。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此诗流行于动乱的东汉末年。②枯鱼:干鱼。③鲂(fánɡ):鳊鱼。 (xù):鲢鱼。④可以:聊以。当(dānɡ):代替。⑤郁郁:愁闷貌。累累:失意貌。
(1)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都是   的,其中《悲歌》抒发的是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1)悲苦(悲伤、忧伤);游子(思乡)
(2)《枯鱼过河泣》诗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物抒情、象征、拟人),揭露了在动乱的社会中,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可以理解为对遭遇祸患之人的忠告,也可理解为失去丈夫宠爱的妇人对女性同伴的告诫。《悲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思乡之情,表现了游子思归不得的悲苦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诗中的关键信息“悔复及”“慎出入”“思念故乡”等关键信息,可推知两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诗中,作者通过塑造干鱼形象来表达情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诗中,作者用“累累”“不能言”等词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孔子追求的快乐是:   。
庄子追求的快乐是:   。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明。
【答案】(1)坚守仁义,安贫乐道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
【知识点】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先理解并总结两段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指的是清贫的生活,“乐在其中”,即乐其清贫,是在说安贫乐道。第二段说“吾将曳尾于涂中”,龟在涂中,既能活着,也能自在地活动,故是指享受生命的自由。(2)此为灵活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
13.古诗文默写
①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②子曰:君子怀德,   ;   ,小人怀惠。(《论语》)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④   ,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⑤凭谁问: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小人怀土;君子怀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属于一般型默写,解答时,首先要弄懂全诗大意,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四、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写作时,先要理解材料中所给两则名言的内涵,然后综合这两句话的含意进行立意。第一句话,“世界是自己的”,意思是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为此,人必须要塑造自己,成为强大的自己。没有人为你创造美好未来,你的一切都由你自己来把握、经营。“与他人无关”,就是你要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独自担当。第二句话强调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是世界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心世界。综合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立意:①无关与有关;②我与世界;③爱自己,爱世界;④锤炼自己,改变世界;⑤让世界充满爱;等等。写作时,可以把两个名句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