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长江》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 理解与把握
在初中自然地理的学习中,本节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基于此,教学中要关注河流基础知识的讲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河流的一些基本概念讲清楚。教学中关注方法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我国河流的基本概况有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方法,能应用到长江水文特征的描述中,学生要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站在人地和谐的角度,以选择不同河段的开发或者防治及其影响等问题为切入点,认识长江在不同河段的差异。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长江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长江的功与过引发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这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指导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客观地认识,提高环保意识。结合使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理长江的主要措施,可以说这节课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化知识为能力提升的平台。
三.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河流这部分涉及较多专业名词和术语,要有基本讲解。读懂河流图是学习的关键,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读图的方法。另外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做好衔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取与长江有关歌曲、诗歌、著名景点等,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中图版七年级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课时。也是在学习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内容,与下章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区域地理中的南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
前两节中国地形和地势,气候的学习是这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反过来这一节是对前几节内容的实践与运用,是接前几节内容更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的内容。以长江为例,完成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教学主题。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自古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之一,因此,无论是从代表性河流的角度,还是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长江都是河流部分必学的重点内容。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长江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长江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长江为例,学习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将学习内容指向为“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长江在不同河段的显著水文特征及其影响。
五.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本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有了初步的能力,但见解较为简单。通过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已有初步了解,这为河流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可以根据地形和气候分析长江流域的一些特征。从课堂提问和作业上看,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在于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水能资源。
六.学法分析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乐于通过合作竞争掌握知识。
2.运用学案的学习方式:学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把知识储备与课堂训练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既改变了单一的学案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江源头、入海口、长度、所经省区和地形区等概况,学会研究一条河流的基本方法。
2.将长江水系图与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对照使用,分析长江在水能和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开发利用现状。掌握使用多种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通过描绘长江干支流简图,培养学生学地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综合运用长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长江干流纵剖面图等多种地理图表分析地理问题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长江开发和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及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头、入海口、河段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原因。?
难点: 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九.教学过程
学习内 容 教师引导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感长江
二:知长江
三:探长江
四;:治长江
课堂总结 “”通过小品演员潘长江的漫画图片并用对联上联:潘长江到九江游长江,下联:小沈阳到黄梅登蔡山,横批:浓缩的都是精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欣赏长江图片展,从视觉听觉上感受长江。
说出古诗中描写长江的诗词。
【探究活动】:分组活动,前后六人一组每三组为一大组共分三大组。学习长江的概况知识。第一组:发源地、注入地、长度、上中下游分界点。第二组:流域面积 主要支流。第三组:流经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课堂活动】在学案“小小画家画长江”活动中,先让学生画一幅长江干支流简图,并对照中国行政区划图在长江干流上用不同颜色标出所经省区市的简称、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及南北主要支流的名称。
【探究活动】:展示幻灯片,将长江剖面图与地形图一起比较,提出问题。
分两组讨论考察各自所在河段的水文特征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组线路:上游 源头—宜昌
二组线路:中下游 宜昌---入海口
启发诱导法:教师提示河流的水能受到地形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长江各段流经的地形区的特点分析长江各段的水能特征。
多媒体展示长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洪涝灾害、含沙量、水污染等)并分析是天灾还是人祸。
教师总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兴利除弊,长江将在带动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必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被歌曲和诗词感染,激情满怀、热情高涨。
学生角色扮演老师讲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画一幅长江干支流简图,对照中国行政区划图在长江干流上用不同颜色标出所经省区市的简称、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及南北主要支流的名称。
各组选定中心发言人,对本组答案进行解释并分析。
学生积极合作探讨,理解水文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同时大胆展示自己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看法,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诗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诗词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
组长承包问题,组织组员讨论,带领所有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进行愉快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演示相关内容,从而达到了学会的目的。
结论: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三大河流。
提供大量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整理归纳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学生可通过预设的问题,利用图、文资料快速有效地得出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充分认识到长江作为水能宝库所起的巨大作用。
【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思考分析,强化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既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能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正确理解河流与人类的关系。形成和谐人地观。
巩固知识
加强爱国教育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很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能不断设置问题,让学生不断动脑,动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