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春天,某生物实验小组用显微镜观察变绿的池塘水,发现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则该生物可能是( )
A.单细胞动物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B
【知识点】藻类植物
【解析】【解答】解:单细胞动物没有叶绿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藻类植物,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具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和大液泡等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题干中提到的是池塘水中有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藻类植物符合此特点.
故选:B
【分析】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A.飞行、爬行 B.跳跃、游泳 C.飞行、游泳 D.跳跃、爬行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解: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的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C正确.
故选:C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爬行、游泳、行走等.
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蚯蚓可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环节动物
【解析】【解答】解:蚯蚓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所以可以用蚯蚓来净化环境.可见C正确.
故选:D.
【分析】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地方,白天穴居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出来取食落叶,粪便排在土壤中,可以净化环境且提高土壤的肥力.
4.(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图中是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生物,图中①﹣⑤所示动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⑤①②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图中①是羊属于哺乳动物,图中②蝴蝶属于节肢动物,③属于鱼类,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⑤乌龟属于爬行动物.因此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排列是②③④⑤①,B正确.
故选:B.
【分析】图中①是羊,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图中②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身体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图中③属于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图中④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图中⑤乌龟属于爬行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5.(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图为四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细胞结构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解:A图中生物为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图中生物为霉菌中的曲霉,C图中生物为蘑菇,D图中生物为酵母菌,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选A
【分析】根据A为细菌,BCD都属于真菌,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分析回答.
6.(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夏天,食品和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与下列哪种生物有关( )
A.细菌 B.霉菌 C.病毒 D.酵母菌
【答案】B
【知识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解:A、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A错误.
B、霉菌有曲霉和青霉两种,都是多细胞的真菌.曲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球状,多在发霉的馒头、面包等上出现,青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扫帚状,多在发霉的橘子等上出现.可见衣物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构简单,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D、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D错误.
故选:B.
【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夏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食品和衣服上有很多有机物,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数量大增,使衣物发霉,形成菌落,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
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以下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猫和虎 B.虎和豹 C.豹和狼 D.猫和狼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A、虎和猫同属于猫科,即同科;
B、虎和豹同属于食肉目,同属于猫科,同属于豹属;
C、豹属于猫科,食肉目,狼属于犬科,食肉目;
D、猫和狼都属于食肉目,即同目.
可见,虎和豹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B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据此答题.
8.(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是( )
A.界 B.门 C.目 D.种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因此种也叫物种,种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以及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差别最小.
故选:D.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农作物的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选:B.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法制管理 D.动物园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正确.
故选:A
【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建自然保护区;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或精子库;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据此解答.
1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氢气、氨气;
④生命起源于陆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①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正确.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正确.
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正确.
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错误.
故选:A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A.原始无脊椎动物 B.水生脊椎动物
C.原始脊椎动物 D.陆生脊椎动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动物类群是原始无脊椎动物.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进化的历程,可以结合生物进化的历程进行分析.
1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 )
A.始祖马化石 B.恐龙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鱼类化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故选:C
【分析】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据此解答.
14.(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地质工作者在不同的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乙层中发现出马、象牙、犀牛等化石;丙层中发掘三叶虫、珊瑚、乌贼等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甲、丙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珊瑚、乌贼),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故选:B.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15.(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这样有利于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这是( )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变异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因为这里食物充足,便于生存.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对海带、银杏、桫椤和葫芦藓四种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的种子外无果皮
B.丙是蕨类植物,属一级保护植物
C.丁的生殖离不开水
D.它们进化顺序为甲、丙、丁、乙
【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解:图中甲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乙是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丙是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它并没有真正适应陆生环境,原因是生殖离不开水.
丁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只有假根,有了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生殖离不开水.它们进化顺序为甲、丁、丙、乙.故只有选项D错误.
故选:D
【分析】生物圈的绿色植物多种多样,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及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据此答题.
1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草原上的雄鹰经常捕食野兔,在成千上万的世代更替中,野兔奔跑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C.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有发挥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因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故选:C.
【分析】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
18.(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埃及古猿不是人的祖先
B.南方古猿已经具有语言能力了
C.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产生语言是人类起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D.人类进化过程是从智人到能人再到南方古猿,最后到现代人
【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A、埃及古猿的头骨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A不正确.
B、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B不正确.
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故此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C正确.
D、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
1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生理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脑容量的变化 B.后肢能够直立行走
C.被迫下地 D.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答案】A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450﹣﹣530毫升之间;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
故选:A.
【分析】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20.(2015八上·民勤期末)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
A.长骨中空 B.体表有羽毛
C.体内受精 D.身体呈流线型
【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答:A:长骨中空,内充满空气,可以减轻体重,适于鸟的飞行,为错误项.B:被覆羽毛,羽毛中的正羽适于飞行,为错误项.C:鸟的受精方式与鸟的飞行无关,为正确项.D: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适于飞行.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鸟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1)、外部形态: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被覆羽毛.(2)、内部结构:胸肌发达;骨薄而轻,长骨中空,内充满空气;直肠短,没有膀胱.(3)、能量来源: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气囊,辅助呼吸,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蜻蜓点水 B.雄鸡报晓 C.蛙的心跳 D.蜘蛛织网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定义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BD、“蜻蜓点水”、“雄鸡报晓”、“蜘蛛结网”,都属于动物行为;
C、“蛙的心跳”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蛙的心跳”不属于动物行为.
所以,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蛙的心跳”.
故选:C.
【分析】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2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蜜蜂采蜜 ②蚂蚁筑巢 ③蜘蛛织网 ④鱼类洄游 ⑤大山雀偷饮牛奶 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⑤⑥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①蜜蜂采蜜、②蚂蚁筑巢、③蜘蛛织网、④鱼类洄游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而⑤大山雀偷饮牛奶、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2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B.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C.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接: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正确;
B、学习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不是与遗传因素无关,错误;
C、先天性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正确;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正确.
故选: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3)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
24.(2016八上·东台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5.(2016九上·高阳期末)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麦地,既包括了小麦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符合题意.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6.(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分解者很少”.
故选: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这些生物构成一个食物链.能正确反映其取食关系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再次是乙,甲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故选: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结合图表给予的信息正确及书写食物链方法进行解答.
28.(2015八上·端州期末)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野生动植物,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 )
A.潜在价值 B.间接价值 C.直接价值 D.观赏价值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解: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是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可见题干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选: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逐一分析解答.
2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A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强,最稳定,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是湖泊生物群落与大气、湖水及湖底沉积物之间连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形成结构复杂、功能协调的基本生态单元,因此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比较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据此解答.
3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B.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C.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答案】A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解: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可以保护树木.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综合分析题
3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 行为有关.
(2)蚂蚁之间靠 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
(3)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 行为特征的动物.
(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属于 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答案】(1)觅食
(2)气味
(3)社会
(4)先天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解:(1)蚂蚁属于昆虫,它喜食甜食,因此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觅食行为有关.(2)蚂蚁之间是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的,它们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因此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3)蚂蚁喜欢群居,其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有负责生殖的雌蚁﹣﹣﹣“蚁后”和雄蚁,还有专管保卫蚁巢的兵蚁以及负责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的工蚁,所以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社会行为特征的动物.(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故答案为:(1)觅食;(2)气味;(3)社会;(4)先天性.
【分析】(1)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2)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4)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是人的屈肘运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 和 三部分组成.
(2)屈肘动作时① (选“收缩”或“舒张”),同时② (选“收缩”或“舒张”).完成这一动作需要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 (选“同一根”或“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 .
【答案】(1)骨骼肌;骨连结
(2)收缩;舒张;神经
(3)不同的;食物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三部分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2)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图中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食物.
故答案为:(1)骨骼肌;骨连结;(2)收缩;舒张;神经;(3)不同的;食物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3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为某一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生产者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 营养级.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共有 个营养级.
(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 (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 和非生物成分.
【答案】(1)草;1
(2)5;4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4)增加;自动调节
(5)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图中生产者是草,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1营养级.(2)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共有4个营养级.(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增加(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故答案为:(1)草;1(2)5;4(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增加;自动调节(5)分解者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5)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1 / 1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春天,某生物实验小组用显微镜观察变绿的池塘水,发现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则该生物可能是( )
A.单细胞动物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A.飞行、爬行 B.跳跃、游泳 C.飞行、游泳 D.跳跃、爬行
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蚯蚓可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有机物
4.(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图中是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生物,图中①﹣⑤所示动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⑤①②
5.(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图为四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细胞结构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 )
A. B.
C. D.
6.(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夏天,食品和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与下列哪种生物有关( )
A.细菌 B.霉菌 C.病毒 D.酵母菌
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以下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猫和虎 B.虎和豹 C.豹和狼 D.猫和狼
8.(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是( )
A.界 B.门 C.目 D.种
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农作物的多样性
1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法制管理 D.动物园
1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氢气、氨气;
④生命起源于陆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A.原始无脊椎动物 B.水生脊椎动物
C.原始脊椎动物 D.陆生脊椎动物
1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 )
A.始祖马化石 B.恐龙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鱼类化石
14.(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地质工作者在不同的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乙层中发现出马、象牙、犀牛等化石;丙层中发掘三叶虫、珊瑚、乌贼等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甲、丙
15.(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这样有利于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这是( )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变异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1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对海带、银杏、桫椤和葫芦藓四种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的种子外无果皮
B.丙是蕨类植物,属一级保护植物
C.丁的生殖离不开水
D.它们进化顺序为甲、丙、丁、乙
1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草原上的雄鹰经常捕食野兔,在成千上万的世代更替中,野兔奔跑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C.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有发挥作用
18.(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埃及古猿不是人的祖先
B.南方古猿已经具有语言能力了
C.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产生语言是人类起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D.人类进化过程是从智人到能人再到南方古猿,最后到现代人
1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生理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脑容量的变化 B.后肢能够直立行走
C.被迫下地 D.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20.(2015八上·民勤期末)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
A.长骨中空 B.体表有羽毛
C.体内受精 D.身体呈流线型
2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蜻蜓点水 B.雄鸡报晓 C.蛙的心跳 D.蜘蛛织网
2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蜜蜂采蜜 ②蚂蚁筑巢 ③蜘蛛织网 ④鱼类洄游 ⑤大山雀偷饮牛奶 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⑤⑥ D.②③④
2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B.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C.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24.(2016八上·东台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5.(2016九上·高阳期末)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26.(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7.(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这些生物构成一个食物链.能正确反映其取食关系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8.(2015八上·端州期末)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野生动植物,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 )
A.潜在价值 B.间接价值 C.直接价值 D.观赏价值
29.(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下列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
3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B.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C.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二、综合分析题
3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 行为有关.
(2)蚂蚁之间靠 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
(3)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 行为特征的动物.
(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属于 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3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是人的屈肘运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 和 三部分组成.
(2)屈肘动作时① (选“收缩”或“舒张”),同时② (选“收缩”或“舒张”).完成这一动作需要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 (选“同一根”或“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 .
33.(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为某一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生产者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 营养级.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共有 个营养级.
(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 (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 和非生物成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藻类植物
【解析】【解答】解:单细胞动物没有叶绿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藻类植物,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具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和大液泡等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题干中提到的是池塘水中有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内有叶绿体.藻类植物符合此特点.
故选:B
【分析】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解: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的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的运动方式为游泳,C正确.
故选:C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爬行、游泳、行走等.
3.【答案】D
【知识点】环节动物
【解析】【解答】解:蚯蚓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所以可以用蚯蚓来净化环境.可见C正确.
故选:D.
【分析】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地方,白天穴居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出来取食落叶,粪便排在土壤中,可以净化环境且提高土壤的肥力.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图中①是羊属于哺乳动物,图中②蝴蝶属于节肢动物,③属于鱼类,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⑤乌龟属于爬行动物.因此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排列是②③④⑤①,B正确.
故选:B.
【分析】图中①是羊,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图中②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身体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图中③属于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图中④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图中⑤乌龟属于爬行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5.【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解:A图中生物为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图中生物为霉菌中的曲霉,C图中生物为蘑菇,D图中生物为酵母菌,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选A
【分析】根据A为细菌,BCD都属于真菌,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分析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解:A、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A错误.
B、霉菌有曲霉和青霉两种,都是多细胞的真菌.曲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球状,多在发霉的馒头、面包等上出现,青霉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上面生有大量的孢子呈扫帚状,多在发霉的橘子等上出现.可见衣物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构简单,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D、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D错误.
故选:B.
【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夏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食品和衣服上有很多有机物,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数量大增,使衣物发霉,形成菌落,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A、虎和猫同属于猫科,即同科;
B、虎和豹同属于食肉目,同属于猫科,同属于豹属;
C、豹属于猫科,食肉目,狼属于犬科,食肉目;
D、猫和狼都属于食肉目,即同目.
可见,虎和豹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B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据此答题.
8.【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因此种也叫物种,种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以及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差别最小.
故选:D.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选:B.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正确.
故选:A
【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建自然保护区;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或精子库;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据此解答.
11.【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①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正确.
②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正确.
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正确.
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错误.
故选:A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动物类群是原始无脊椎动物.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进化的历程,可以结合生物进化的历程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故选:C
【分析】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据此解答.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珊瑚、乌贼),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故选:B.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丹顶鹤每年冬季在射阳自然保护区越冬,因为这里食物充足,便于生存.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6.【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解:图中甲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乙是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丙是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它并没有真正适应陆生环境,原因是生殖离不开水.
丁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只有假根,有了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生殖离不开水.它们进化顺序为甲、丁、丙、乙.故只有选项D错误.
故选:D
【分析】生物圈的绿色植物多种多样,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及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据此答题.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因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故选:C.
【分析】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
18.【答案】C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A、埃及古猿的头骨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A不正确.
B、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B不正确.
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故此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加上脑的发育、火的使用、语言的交流,最终进化成人类,C正确.
D、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
19.【答案】A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450﹣﹣530毫升之间;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
故选:A.
【分析】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20.【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答:A:长骨中空,内充满空气,可以减轻体重,适于鸟的飞行,为错误项.B:被覆羽毛,羽毛中的正羽适于飞行,为错误项.C:鸟的受精方式与鸟的飞行无关,为正确项.D: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适于飞行.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鸟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1)、外部形态: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被覆羽毛.(2)、内部结构:胸肌发达;骨薄而轻,长骨中空,内充满空气;直肠短,没有膀胱.(3)、能量来源: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气囊,辅助呼吸,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1.【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定义与意义
【解析】【解答】解:ABD、“蜻蜓点水”、“雄鸡报晓”、“蜘蛛结网”,都属于动物行为;
C、“蛙的心跳”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蛙的心跳”不属于动物行为.
所以,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蛙的心跳”.
故选:C.
【分析】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22.【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①蜜蜂采蜜、②蚂蚁筑巢、③蜘蛛织网、④鱼类洄游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而⑤大山雀偷饮牛奶、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23.【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接:A、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正确;
B、学习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不是与遗传因素无关,错误;
C、先天性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正确;
D、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正确.
故选: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3)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
2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麦地,既包括了小麦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符合题意.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分解者很少”.
故选: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7.【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再次是乙,甲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故选: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结合图表给予的信息正确及书写食物链方法进行解答.
28.【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解: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是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可见题干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选: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逐一分析解答.
2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A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强,最稳定,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是湖泊生物群落与大气、湖水及湖底沉积物之间连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形成结构复杂、功能协调的基本生态单元,因此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比较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据此解答.
30.【答案】A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解: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可以保护树木.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31.【答案】(1)觅食
(2)气味
(3)社会
(4)先天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解:(1)蚂蚁属于昆虫,它喜食甜食,因此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觅食行为有关.(2)蚂蚁之间是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的,它们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因此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填“动作”或“气味”)(3)蚂蚁喜欢群居,其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有负责生殖的雌蚁﹣﹣﹣“蚁后”和雄蚁,还有专管保卫蚁巢的兵蚁以及负责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的工蚁,所以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的社会行为特征的动物.(4)“蚂蚁觅食”从行为获得方式来看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故答案为:(1)觅食;(2)气味;(3)社会;(4)先天性.
【分析】(1)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2)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4)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2.【答案】(1)骨骼肌;骨连结
(2)收缩;舒张;神经
(3)不同的;食物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三部分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2)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图中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3)看图可知,肱二头肌的两端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人做屈肘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食物.
故答案为:(1)骨骼肌;骨连结;(2)收缩;舒张;神经;(3)不同的;食物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33.【答案】(1)草;1
(2)5;4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4)增加;自动调节
(5)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图中生产者是草,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1营养级.(2)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共有4个营养级.(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如果人类大量捕猎狐狸”,会造成野兔和老鼠的数量增加(增加或减少),“并破坏该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图还缺少的是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故答案为:(1)草;1(2)5;4(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4)增加;自动调节(5)分解者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5)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