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十五中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十五中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4-21 09:11:03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十五中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红磷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是固体,如装置内红磷燃烧消耗尽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吸入装置的体积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数,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二氧化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氯化钠溶液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吸热
C.配置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21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错误;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故错误;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故错误;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表示60℃时11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21,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分析.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D、根据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计算.
3.(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比如氧原子能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正确;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发生改变,错误;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正确;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
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5.(2015九上·云南期中)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减少了4.6g,故乙醇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4.6g;同理可以确定氧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0g;水是生成物,生成的水的质量为5.4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由质量守恒定律,X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的质量为4.6g+8.0g﹣5.4g﹣4.4g=2.8g,故表中a的值为为0g+2.8g=2.8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A选项分析可知,X的质量增加,故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反应物乙醇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4.6g×100%=0.6g,生成物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氢元素的质量相等,故X中不含氢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可知,4.6克乙醇能与9.6克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a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X的元素组成.
6.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c段表示该植物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增强
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d点 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D.当光照强度大于b点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从图示可以看出,在ac段,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说明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B、b点表示植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C、植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一直进行呼吸作用,在光线较弱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少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此出现图示中ab段的情况.故符合题意.
D、当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植物体为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关闭了部分气孔,使进入叶片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并不是不进行光合作用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变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
7.(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杭州PM2.5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8%居首位.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植树造林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解: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烟尘,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有利于空气的净化,部分植物可以吸附阻挡粉尘,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减少了烟雾粉尘的排放,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C不符合题意;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但与PM2.5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对PM2.5影响的是烟尘、粉尘等,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植树造林、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都能有利减少烟尘、粉尘;工业生产中主要排放的是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与PM2.5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二、填空题
8.(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
(1)单质的是   ;
(2)化合物的是   ;
(3)纯净物的是   ;
(4)混合物的是   ;
(5)氧化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字母).
【答案】(1)A
(2)D
(3)A、D
(4)B、C、E
(5)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解:(1)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2)冰水共存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还属于化合物;(3)冰水共存物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冰水共存物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4)氧气和臭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过氧化氢和水等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物;(5)冰水共存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故答案为:(1)A;(2)D;(3)A、D;(4)B、C、E;(5)D.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9.(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燃煤发电厂利用反应2SO2+2CaCO3+X═2CaSO4+2CO2来减少SO2的排放,其中X的化学式为   ,其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写全给分)
【答案】O2;O、S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O2+2CaCO3+X=2CaSO4+2CO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S原子 2 2
O原子 10 12
Ca原子 2 2
C原子 2 2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X的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O2;
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为+6价;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故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O、S;
故填:O2;O、S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O2+2CaCO3+X=2CaSO4+2CO2,推断反应中X物质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
三、实验探究题
10.(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答案】(1)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不支持;4P+5O2 2P2O5
(2)先鼓后瘪
(3)①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②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又冷却到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3)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又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的 ,所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mL时停止下流.
故答案为:(1)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不支持;4P+5O2 2P2O5;(2)先鼓后瘪(其它合理描述也可);(3)①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②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白磷的性质及燃烧的现象分析回答;(2)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分析气球的变化;(3)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
11.(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所使用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用胶皮管连接装置C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导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将玻璃导管旋入胶皮管中.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已集满的方法是   .
【答案】(1)试管
(2)用水湿润
(3)2H2O2 2H2O+O2↑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试管;(2)用胶皮管连接装置C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导管口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将玻璃导管旋入胶皮管中;(3)B装置值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可以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故答案为:(1)试管;(2)用水湿润;(3)2H2O2 2H2O+O2↑;(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组装玻璃管和橡胶管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3)根据B装置值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可以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进行分析;(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四、简答题
12.(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某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试求:
(1)m的值为    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    g
(3)整个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3.3
(2)10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y,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完全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CaCO3+ 2HCl=CaCl2+ CO2↑+H2O
100 73 44
x y 4.4g
= =
x=10g
y=7.3g
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7.3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解:(1)分五次加入盐酸后,前两次,每次都增加1.1g二氧化碳,第四、五都生成4.4g二氧化碳,说明第三次没有完全反应,也增加1.1g,所以m值是3.3g;(2)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y,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完全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CaCO3+ 2HCl=CaCl2+ CO2↑+H2O
100 73 44
x y 4.4g
= =
x=10g
y=7.3g(3)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7.3g.
故答案为:(1)3.3;(2)10;(3)7.3.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1 / 1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十五中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氯化钠溶液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吸热
C.配置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21
3.(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
4.(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5.(2015九上·云南期中)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6.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c段表示该植物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增强
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d点 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D.当光照强度大于b点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7.(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杭州PM2.5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8%居首位.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植树造林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填空题
8.(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
(1)单质的是   ;
(2)化合物的是   ;
(3)纯净物的是   ;
(4)混合物的是   ;
(5)氧化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字母).
9.(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燃煤发电厂利用反应2SO2+2CaCO3+X═2CaSO4+2CO2来减少SO2的排放,其中X的化学式为   ,其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写全给分)
三、实验探究题
10.(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11.(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所使用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用胶皮管连接装置C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导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将玻璃导管旋入胶皮管中.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已集满的方法是   .
四、简答题
12.(2016九上·杭州开学考)某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试求:
(1)m的值为    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    g
(3)整个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红磷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是固体,如装置内红磷燃烧消耗尽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吸入装置的体积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数,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二氧化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错误;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故错误;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故错误;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表示60℃时11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21,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分析.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D、根据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计算.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比如氧原子能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正确;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发生改变,错误;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正确;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
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减少了4.6g,故乙醇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4.6g;同理可以确定氧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0g;水是生成物,生成的水的质量为5.4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由质量守恒定律,X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的质量为4.6g+8.0g﹣5.4g﹣4.4g=2.8g,故表中a的值为为0g+2.8g=2.8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A选项分析可知,X的质量增加,故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反应物乙醇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4.6g×100%=0.6g,生成物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氢元素的质量相等,故X中不含氢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可知,4.6克乙醇能与9.6克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a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X的元素组成.
6.【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从图示可以看出,在ac段,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说明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B、b点表示植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C、植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一直进行呼吸作用,在光线较弱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少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此出现图示中ab段的情况.故符合题意.
D、当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植物体为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关闭了部分气孔,使进入叶片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并不是不进行光合作用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变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
7.【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解: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烟尘,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有利于空气的净化,部分植物可以吸附阻挡粉尘,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减少了烟雾粉尘的排放,对减少PM2.5效果明显,故C不符合题意;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但与PM2.5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对PM2.5影响的是烟尘、粉尘等,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植树造林、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都能有利减少烟尘、粉尘;工业生产中主要排放的是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与PM2.5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8.【答案】(1)A
(2)D
(3)A、D
(4)B、C、E
(5)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解:(1)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2)冰水共存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还属于化合物;(3)冰水共存物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冰水共存物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4)氧气和臭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过氧化氢和水等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物;(5)冰水共存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故答案为:(1)A;(2)D;(3)A、D;(4)B、C、E;(5)D.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9.【答案】O2;O、S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O2+2CaCO3+X=2CaSO4+2CO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S原子 2 2
O原子 10 12
Ca原子 2 2
C原子 2 2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X的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O2;
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为+6价;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故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O、S;
故填:O2;O、S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O2+2CaCO3+X=2CaSO4+2CO2,推断反应中X物质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
10.【答案】(1)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不支持;4P+5O2 2P2O5
(2)先鼓后瘪
(3)①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②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又冷却到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3)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又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的 ,所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mL时停止下流.
故答案为:(1)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不支持;4P+5O2 2P2O5;(2)先鼓后瘪(其它合理描述也可);(3)①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②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白磷的性质及燃烧的现象分析回答;(2)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分析气球的变化;(3)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
11.【答案】(1)试管
(2)用水湿润
(3)2H2O2 2H2O+O2↑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试管;(2)用胶皮管连接装置C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导管口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将玻璃导管旋入胶皮管中;(3)B装置值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可以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故答案为:(1)试管;(2)用水湿润;(3)2H2O2 2H2O+O2↑;(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组装玻璃管和橡胶管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3)根据B装置值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可以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进行分析;(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12.【答案】(1)3.3
(2)10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y,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完全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CaCO3+ 2HCl=CaCl2+ CO2↑+H2O
100 73 44
x y 4.4g
= =
x=10g
y=7.3g
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7.3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解:(1)分五次加入盐酸后,前两次,每次都增加1.1g二氧化碳,第四、五都生成4.4g二氧化碳,说明第三次没有完全反应,也增加1.1g,所以m值是3.3g;(2)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y,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完全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CaCO3+ 2HCl=CaCl2+ CO2↑+H2O
100 73 44
x y 4.4g
= =
x=10g
y=7.3g(3)稀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7.3g.
故答案为:(1)3.3;(2)10;(3)7.3.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