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1.06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霢霢,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的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6分)
5.结合材料三,先举一个《红楼梦》中个人行为“近于禽兽”的例子,再根据“夫妇有别”分析《雷雨》中周朴园和繁漪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藏酒
万芊
几年前,我在航道处当人事干事。处里大多是一线维护航道的技术工人。
施工船队,常年在一线航道上,工人们以船为家,上一线时,往往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工人们吃住在施工船上,少不了馋酒的。然处里出于安全考虑,有一条明文规定,就是上船不允许喝酒,若施工船上谁私带私藏酒类,一旦被发现,扣当月奖金二百元。
打捞船队长阿祥是个老好人,据说他不喝酒,船上谁喝酒总是眼开眼闭。伙房烧鱼解腥需料酒,然料酒的用量大得吓人,一日一瓶也不够。后来,处里规定伙房也不能备料酒了。
为这,分管处长常带我们科室人员上一线搞突然袭击。然每次都徒劳,谁会宁可罚二百,私带一瓶几块的酒来惹事。然毕竟施工船停泊的地点常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买个酒也不方便。这就苦了那些酒馋虫。
一日,处里加工资,科长让我挨个去一线的几个船队找工人们签字。处里公务车轮不到我,我自然坐了农村公交再加步行去。
到打捞船队,签了字,正好午餐时间。我就留在施工船上和工人们一起用餐。队长说我路迢迢过去给大家加工资,特意加了几个好菜,好好款待我。
进伙房,大伙或坐,或靠,或蜷,每人一双筷子一只大碗。
大师傅阿耿跟我挑话,说:“小万兄弟,你辛辛苦苦过来给我们加工资。我们得表示一点意思。”
我说:“工资是处里加的,我只是个跑腿的。”
阿耿说:“皇帝都不差卒,更何况你是处里来的钦差大臣呢。”
说着,阿耿把我拉到伙房中间的小餐桌边,又拉了几位师傅,一一坐下。船队长阿祥一见这架势,笑眯眯自顾自扒了碗米饭,舀了几勺菜,出了伙房,边出边说:“阿耿,你们好好聊聊,不急。我下午值班。”
阿耿得令,把几个人手里的大碗收了,放在小餐桌上,像变魔术一般从伙房顶上的木板缝中抽出一根橡皮软管来,解开一端的小结,一股深黄液体伴着醇厚的黄酒味汩汩流出,灌满了眼前一只只大碗。
阿耿示意大伙儿端碗,敬我。
我一时不知所措,最终还是端起了酒碗。
阿耿笑了,说:“小万兄弟,够哥们,来,干了。”
我推脱再三,最终还是跟他们一起干了。一大碗酒下肚,我想想自己竟然在一碗酒面前成了意志薄弱者,违犯了处里的规定。回去后,处里追究起来,可真的不好交代。
酒也喝了,一失足成了阿耿的铁哥们。
几碗酒一喝,我好奇地问:“你们用啥法子藏酒的?”
阿耿是个直爽人,边喝酒边给我解开他们藏酒的秘密。原来,他们外出施工前总要带一大罐黄酒上船,几十斤。黄酒一开封就要发酸,酸了不好喝。于是,阿耿他们在罐口的封泥上小心地钻一个小孔,插根小软管,再把小孔封严实,把软管一端挽个小结。他们把大酒罐藏在伙房顶上夹层里,即使打开伙房顶板也见不到藏着的酒罐。万一穿帮,他们也会迅即把酒罐取出丢进船舷边河里。
我笑了。我喝了他们私藏的酒,一下子与他们同流合污了。
那天,我喝高了,船队长阿祥叫了辆黑车,偷偷把我直接送回家了,像做贼一样。
为感谢阿耿他们的好意,在他们上岸轮休时,我请他们吃了顿夜宵,七八人,整整喝了五六箱啤酒,喝没了我好几百大洋。阿耿他们也挺仗义,我家换煤气、搬家具之类的重活,他们总是抢着干。
这年冬天,是江南十年一遇的大寒天。下了场大雪,娄江上有座拱桥倾斜了,成了危桥。
大冬天,水位低,也正是拆危桥的好时机。只是这桥离人家厂房后墙特别近,爆破时,炸药的用量不能太足。
为确保拆桥万无一失,我们科室人员也都穿上交通制服一大早在危桥四周执勤。
早上七点,正点爆破,总指挥一按按钮,破碎的混凝土飞起又落下,惊心动魄,只是危桥晃了几晃,最终没能如设计的一样整座桥塌在水里,而像满目疮痍的怪兽一样挺在河上。
总指挥慌了,爆破工程师脸面尽失一副狼狈的样子,几位桥梁工程师,划着小木舟靠近观察。最后,画了张草图。
从草图看,爆破,基本上把桥体给炸断了,只是拱桥内芯的一些钢筋还没完全断开,形成了一个新力点。这个新力点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断桥,若再爆破,有点似杀鸡用牛刀。最好的法子就是派人下水在力点上拴根钢索,然后用打捞船牵拉。
然潜水员阿林下水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无功而返。实因炸裂的钢筋混凝土如交错的犬牙一样,让身穿笨重潜水服、连着氧气管的阿林,根本无从靠近、下手。
看着筋疲力尽的阿林,阿耿说:“我来试试。”
只见阿耿从打捞船舷挂的防撞旧轮胎里取出一瓶烧酒,咕嘟咕嘟喝了半瓶。脱了棉大衣、外衣、外裤、内衣,只剩下内裤的阿耿在刺骨的西北风中挺立着。牵着钢索,阿耿游到断桥处,一个猛子扎下去,麻利地把钢索固定在断桥的力点上,然后迅疾浮出水面,再游离了危桥。
一切准备就绪,打捞船起锚,使劲一拉,危桥哗啦一下塌在水里,残桥面入水形成的巨浪如海啸一般。
两岸一片掌声。阿耿成了英雄。
事后,处里给阿耿发了三千元嘉奖,但同时扣了他二百。
头头说:“桥归桥,路归路。奖罚得分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祥“据说不喝酒”,一可理解为他不会喝酒,二可理解为他能喝酒但不喝,第二个理解更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
B.阿祥叫黑车把喝醉的“我”直接送回家,整个过程安排得细致周全,既是为了让喝酒的队员免遭罚款,也是为了保护“我”。
C.“我”得知施工队员藏酒的秘密后,觉得与他们“同流合污”了。这里的“同流合污”是“打成一片”的意思。
D.在施工队上岸轮休时,“我”请队员们吃夜宵,除了表达回请之意,还因为以后有一些事情需要麻烦他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潜水员阿林下水无功而返,是小说不可或缺的情节安排,目的就是与下文阿耿挺身而出并完成任务的情节构成对比关系。
B.“我”在施工船上与队员们饮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饮酒过程中,“我”经历了从犹豫到后悔到兴奋的心理变化过程。
C.“江南十年一遇的大寒天”“下了场大雪”“刺骨的西北风”等自然环境,交代了恶劣的天气状况,有力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D.小说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事件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小说人物有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基本类型。扁形人物性格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圆形人物
性格前后变化很大。你倾向于将本小说中的阿耿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分别归类到哪种类型?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9.正如作者万芊所说“我喜欢能给自己带来阅读快感的小说”,《藏酒》就是一篇给读者带来
阅读快感的小说。《藏酒》带给你哪些阅读快感?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归罪
D.则民靖矣
靖:安定
11.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C.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现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养客之风最盛行是在战国,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2)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4分)
14.三段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送许时用还剡①
宋濂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风雨鱼羹饭②,烟霞鹤氅衣③。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
【注】①剡: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②鱼羹饭:粗茶淡饭。③鹤氅衣:布衣素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行文脉络围绕“送”字展开,写出了送前之事、送别之感、送后之想。
B.首联交待了送别地点和出行方式,其中的“飞”字,写出了孤舟离去之快。
C.当初和自己一样有着青云之志的士人或离世、或去职,诗人对此慨叹深沉。
D.诗歌平实中透着苍劲,恬淡中饱含深沉,友情真挚、乡情浓郁,满含激愤。
16.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
,
▲
”解释了批评子路的原因。
⑵如果不吸取前人的教训,就会重蹈历史覆辙,为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警告:“
▲
,
▲
。”
⑶江,在古诗词中一般指“长江”。“长江”意象经常引发古代文人墨客的关注或描绘,比如宋人的词句:“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
▲
)。
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的发现,旨在以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为目的,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B.还有其他许多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C.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撑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D.还有其他许多证据支撑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
①
。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提倡大学生、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
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新的人物,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
②
,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
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位提上去。
③
,就会让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3分)
21.请以“经典”为主语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5月中旬,由关晓彤、张一山
(?http:?/??/?3g.?/?touch?/?idol?/?star66?)、范丞丞
(?http:?/??/?3g.?/?touch?/?idol?/?star210?)主演的电视剧《曾少年》,在南京大学取景,本以为娱乐圈的三大顶流齐聚南大
(?https:?/??/?news.?/?news?/?search?keyword=%E5%8D%97%E5%A4%A7?),一定会引起粉丝的轰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对三大明星的到来,根本没有反应,大家都是该干嘛干嘛。一位网友说:我们追的不是漂亮的脸蛋,我们追的是实力和内涵。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在长沙,有超过十万市民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有从远处赶来,有人用快递送来鲜花。在网络吊唁厅,很快有超过1000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其中有很多很多的青年学生,这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人中的正能量。
某中学刊物设置了“青春偶像”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字数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1.06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霢霢,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
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
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
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
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
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
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
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
)
A.
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
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5.
结合材料三,先举一个《红楼梦》中个人行为“近于禽兽”的例子,再根据“夫妇有别”分析《雷雨》中周朴园和繁漪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答案】1.
A
2.
B
3.
A
4.
(1)材料一中秋雨黄昏的凄凉环境烘托了黛玉悲苦的心情,同时也是黛玉凄苦多愁性格的象征,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2)材料二中闷热的雷雨即将到来的环境,暗示了繁漪被压抑到极点的即将激烈反抗的性格特征。
5.
(1)《红楼梦》中个人行为“近于禽兽”的例子:如薛蟠强抢甄英莲,打死冯渊。(2)周朴园和繁漪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是,他们的家庭地位不平等,不能做到“夫妇有别”。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错。通过宝玉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他对黛玉的关心以及二人关系的亲密,不是体现宝玉对黛玉不尊重,也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正面表现了”错。“(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通过繁漪对周朴园的惧怕,侧面塑造了周朴园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
D.“当时人们的通病是……”错,孟子的话是假设的,他认为如果人们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就和食兽没有区别了,而不是指现在的人们就是如此。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错。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可见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能力及对文言句子的解读能力。
孟子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即“有序”。而墨子的“兼爱”观点则是说人人都应当彼此爱护,并不强调“有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首先看材料一中的自然环境,“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霢霢,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黄昏漠漠,秋雨淅沥,雨滴竹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这样的环境,首先烘托了黛玉的心情:她自幼母亲亡故,寄人篱下,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没有人真心疼爱她,为她的未来打算;虽有一个宝玉与她相知,然而两人的未来根本无法把握,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怎不勾起黛玉一腔难言的心事?其次,黄昏细雨,既是黛玉凄苦多愁性格的象征,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红楼梦》中,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这样的凄苦环境,也与她的性格十分贴合;另外,黛玉的悲剧命运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暗示。
再看材料二中的自然环境,“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环境十分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样的环境表现了繁漪被压抑的性格:文中写周朴园逼繁漪喝药,“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繁漪甚至不敢不喝,“(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闷热的环境恰恰烘托出繁漪被压抑的性格;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雨也预示着繁漪的疯狂报复和反抗:从文中她与四凤的对话可以看出,她已经知道了四凤与大少爷周萍的关系,文中描写“(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而且她也已经知道周萍要走,“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周萍的逃走让繁漪在这个家最后的希望也丧失了,被压抑到顶点就要释放,雷雨即将到来,预示着繁漪即将进行激烈的反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观点及运用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孟子认为的“近于禽兽”是指“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也就是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义。《红楼梦》中个人行为“近于禽兽”的例子很多,比如薛蟠强抢甄英莲,打死冯渊;贾雨村“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瑞三番五次调戏王熙凤等等。
“夫妇有别”是强调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夫妇关系和谐、家庭经营美满,是社会稳固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夫妇关系特别重要,这一伦在古代是最受重视的。而周朴园和繁漪之间之所以爆发激烈的冲突,根本原因就在于周朴园与繁漪并非出于对等的地位。文中周朴园虽然没有出场,但是从“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可以看出他是多么自以为是,专横跋扈,他自认为繁漪不听话就是“有病”,逼着她喝药;繁漪甚至不敢把药倒掉,“(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从中可以看出这对夫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朴园就是一个封建家长,他对繁漪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他们的关系并不能做到“夫妇有别”,这就是周朴园和繁漪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酒
万芊
几年前,我在航道处当人事干事。处里大多是一线维护航道的技术工人。
施工船队,常年在一线航道上,工人们以船为家,上一线时,往往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工人们吃住在施工船上,少不了馋酒的。然处里出于安全考虑,有一条明文规定,就是上船不允许喝酒,若施工船上谁私带私藏酒类,一旦被发现,扣当月奖金二百元。
打捞船队长阿祥是个老好人,据说他不喝酒,船上谁喝酒总是眼开眼闭。伙房烧鱼解腥需料酒,然料酒的用量大得吓人,一日一瓶也不够。后来,处里规定伙房也不能备料酒了。
为这,分管处长常带我们科室人员上一线搞突然袭击。然每次都徒劳,谁会宁可罚二百,私带一瓶几块的酒来惹事。然毕竟施工船停泊的地点常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买个酒也不方便。这就苦了那些酒馋虫。
一日,处里加工资,科长让我挨个去一线的几个船队找工人们签字。处里公务车轮不到我,我自然坐了农村公交再加步行去。
到打捞船队,签了字,正好午餐时间。我就留在施工船上和工人们一起用餐。队长说我路迢迢过去给大家加工资,特意加了几个好菜,好好款待我。
进伙房,大伙或坐,或靠,或蜷,每人一双筷子一只大碗。
大师傅阿耿跟我挑话,说:“小万兄弟,你辛辛苦苦过来给我们加工资。我们得表示一点意思。”
我说:“工资是处里加的,我只是个跑腿的。”
阿耿说:“皇帝都不差卒,更何况你是处里来的钦差大臣呢。”
说着,阿耿把我拉到伙房中间的小餐桌边,又拉了几位师傅,一一坐下。船队长阿祥一见这架势,笑眯眯自顾自扒了碗米饭,舀了几勺菜,出了伙房,边出边说:“阿耿,你们好好聊聊,不急。我下午值班。”
阿耿得令,把几个人手里的大碗收了,放在小餐桌上,像变魔术一般从伙房顶上的木板缝中抽出一根橡皮软管来,解开一端的小结,一股深黄液体伴着醇厚的黄酒味汩汩流出,灌满了眼前一只只大碗。
阿耿示意大伙儿端碗,敬我。
我一时不知所措,最终还是端起了酒碗。
阿耿笑了,说:“小万兄弟,够哥们,来,干了。”
我推脱再三,最终还是跟他们一起干了。一大碗酒下肚,我想想自己竟然在一碗酒面前成了意志薄弱者,违犯了处里的规定。回去后,处里追究起来,可真的不好交代。
酒也喝了,一失足成了阿耿的铁哥们。
几碗酒一喝,我好奇地问:“你们用啥法子藏酒的?”
阿耿是个直爽人,边喝酒边给我解开他们藏酒的秘密。原来,他们外出施工前总要带一大罐黄酒上船,几十斤。黄酒一开封就要发酸,酸了不好喝。于是,阿耿他们在罐口的封泥上小心地钻一个小孔,插根小软管,再把小孔封严实,把软管一端挽个小结。他们把大酒罐藏在伙房顶上夹层里,即使打开伙房顶板也见不到藏着的酒罐。万一穿帮,他们也会迅即把酒罐取出丢进船舷边河里。
我笑了。我喝了他们私藏的酒,一下子与他们同流合污了。
那天,我喝高了,船队长阿祥叫了辆黑车,偷偷把我直接送回家了,像做贼一样。
为感谢阿耿他们的好意,在他们上岸轮休时,我请他们吃了顿夜宵,七八人,整整喝了五六箱啤酒,喝没了我好几百大洋。阿耿他们也挺仗义,我家换煤气、搬家具之类的重活,他们总是抢着干。
这年冬天,是江南十年一遇的大寒天。下了场大雪,娄江上有座拱桥倾斜了,成了危桥。
大冬天,水位低,也正是拆危桥的好时机。只是这桥离人家厂房后墙特别近,爆破时,炸药的用量不能太足。
为确保拆桥万无一失,我们科室人员也都穿上交通制服一大早在危桥四周执勤。
早上七点,正点爆破,总指挥一按按钮,破碎的混凝土飞起又落下,惊心动魄,只是危桥晃了几晃,最终没能如设计的一样整座桥塌在水里,而像满目疮痍的怪兽一样挺在河上。
总指挥慌了,爆破工程师脸面尽失一副狼狈的样子,几位桥梁工程师,划着小木舟靠近观察。最后,画了张草图。
从草图看,爆破,基本上把桥体给炸断了,只是拱桥内芯的一些钢筋还没完全断开,形成了一个新力点。这个新力点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断桥,若再爆破,有点似杀鸡用牛刀。最好的法子就是派人下水在力点上拴根钢索,然后用打捞船牵拉。
然而潜水员阿林下水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无功而返。实因炸裂的钢筋混凝土如交错的犬牙一样,让身穿笨重潜水服、连着氧气管的阿林,根本无从靠近、下手。
看着筋疲力尽的阿林,阿耿说:“我来试试。”
只见阿耿从打捞船舷挂的防撞旧轮胎里取出一瓶烧酒,咕嘟咕嘟喝了半瓶。脱了棉大衣、外衣、外裤、内衣,只剩下内裤的阿耿在刺骨的西北风中挺立着。牵着钢索,阿耿游到断桥处,一个猛子扎下去,麻利地把钢索固定在断桥的力点上,然后迅疾浮出水面,再游离了危桥。
一切准备就绪,打捞船起锚,使劲一拉,危桥哗啦一下塌在水里,残桥面入水形成的巨浪如海啸一般。
两岸一片掌声。阿耿成了英雄。
事后,处里给阿耿发了三千元嘉奖,但同时扣了他二百。
头头说:“桥归桥,路归路。奖罚得分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改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祥“据说不喝酒”,一可理解为他不会喝酒,二可理解为他能喝酒但不喝,第二个理解更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
B.
阿祥叫黑车把喝醉的“我”直接送回家,整个过程安排得细致周全,既是为了让喝酒的队员免遭罚款,也是为了保护“我”。
C.
“我”得知施工队员藏酒的秘密后,觉得与他们“同流合污”了。这里的“同流合污”是“打成一片”的意思。
D.
在施工队上岸轮休时,“我”请队员们吃夜宵,除了表达回请之意,还因为以后有一些事情需要麻烦他们。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潜水员阿林下水无功而返,是小说不可或缺的情节安排,目的就是与下文阿耿挺身而出并完成任务的情节构成对比关系。
B.
“我”在施工船上与队员们饮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饮酒过程中,“我”经历了从犹豫到后悔到兴奋的心理变化过程。
C.
“江南十年一遇的大寒天”“下了场大雪”“刺骨的西北风”等自然环境,交代了恶劣的天气状况,有力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D.
小说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事件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
小说人物有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基本类型。扁形人物性格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圆形人物性格前后变化很大。你倾向于将本小说中的阿耿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分别归类到哪种类型?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9.
正如作者万芊所说“我喜欢能给自己带来阅读快感的小说”,《藏酒》就是一篇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的小说。《藏酒》带给你哪些阅读快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D
7.
A
8.
阿耿是“扁形人物”。性格前后没有什么变化。之前在船上喝酒,显出直爽仗义的性格;后来在爆破卡壳时,仗义出手,不惜拿出偷藏的酒,帮助处里解决了难题。
林冲是一个“圆形人物”。开头的林冲善良仗义、安分守己;后来得知陆虞候来害他,显出正直刚烈又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一面;最后得知真相凶猛果敢、奋起反抗。从安分守己到奋起反抗,林冲的性格转变较大。
9.
(1)人物形象鲜活,充满人情味。比如直爽的阿耿,善解人意的阿祥;(2)情节平中有波澜,娓娓道来,引人入胜;(3)结尾的处理体现赏罚分明,让人心服口服。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还因为以后有一些事情需要麻烦他们”错误,文中说了是“为感谢阿耿他们的好意”,
事先没有做此想。且帮助干活是是主动帮助,“是抢着干”,体现了阿耿他们的仗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A.
“目的就是”错误,还有使情节有波澜,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大厨阿耿组织敬酒喝酒,谈藏酒,表明性格的直爽;后来帮助干活又能看出为人的仗义;在爆破遇到难题,看到阿林无功而返筋疲力尽时,斩截地说:“我来试试。”他不想显出偷藏酒会被罚的后果,仗义出手,这种直爽仗义的性格故前后没有什么变化。阿耿是“扁形人物”。
开头的林冲善对李小二夫妇,安于配军的生活,他善良仗义、安分守己;后来得知陆虞候来害他,遂买了尖刀要报仇,显出正直刚烈的一面,待寻不到仇人,心下自又慢了,体现了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一面;最后由偷听得知贼人欲害自己的真相,就凶猛果敢、奋起反抗,手刃仇人。从安分守己到奋起反抗,林冲的性格转变较大,所以林冲是一个“圆形人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活,充满人情味。比如阿祥明知人们喝酒,但想到单调的船上生活而善解人意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阿耿的直爽与仗义更是让人心生快慰,偷着喝酒的真性情,解人之危的仗义性自是让人心生痛快;
情节安排上,平淡的故事因为设置了波澜而独具韵味。本来没人敢藏酒,“我”却在船上喝上了偷藏的酒;而藏酒的方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来爆破这一很简单的事,或成或败,结果一波三折,吊足读者胃口;
主旨上,结尾的处理赏三千罚二百让人心服口服,由“头头”这一办事认真而不乏人情味的形象就把全篇的人物连在了一起,凸显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
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归罪
D.
则民靖矣
靖:安定
11.
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
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C.
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现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D.
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养客之风最盛行是在战国,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14.
三段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2)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14.
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元代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重视“士”的作用。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速:加速”错误。“始速祸焉”的意思是“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错。“客”分为“食客”“门客”“宾客”等,食客,古代寄身于豪门权贵家为主人谋划办事的人;门客,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文中应指“宾客”之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有……者”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不克”是“为”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2)题得分点有:向,从前;徒,一类人;安归,宾语前置句,归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苏洵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没有进行顽强的抵抗。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元代李桢的观点是“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元代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而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参考译文:
六国论
苏洵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人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节选自《东坡七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许时用还剡①
宋濂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风雨鱼羹饭②,烟霞鹤氅衣③。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
【注】①剡: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②鱼羹饭:粗茶淡饭。③鹤氅衣:布衣素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行文脉络围绕“送”字展开,写出了送前之事、送别之感、送后之想。
B.
首联交待了送别地点和出行方式,其中的“飞”字,写出了孤舟离去之快。
C.
当初和自己一样有着青云之志的士人或离世、或去职,诗人对此慨叹深沉。
D.
诗歌平实中透着苍劲,恬淡中饱含深沉,友情真挚、乡情浓郁,满含激愤。
16.
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
【答案】15.
D
16.
(1)本诗颈联与《天净沙·秋思》都用到了列锦(白描)的手法,全用名词堆叠,却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2)“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风雨”、“烟霞”指故乡风物;“鱼羹饭”、“鹤氅衣”指清闲自在的生活;此句想象友人归乡后的闲适生活,饱含赞叹、羡慕之情。(3)《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罗列,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满含激愤”错。《送许时用还剡》一诗,平实中透着苍劲,恬淡中饱含深沉,慨叹深重而不激愤,乡情浓郁而不夸饰,不作惊人之语,不下重彩之笔,平平道来,自觉高雅凝重。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二句使用“列锦”修辞手法,全由名词排叠对仗,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给人留出极大的想象余地,扩大了诗句的艺术容量。作者以十个字概括描绘了友人此后的生活图景,其间饱含着赞赏、羡慕之情。“风雨”、“烟霞”乃是故乡风物,江浙水乡风雨调和,烟霞润泽,投身其间自然与置身冠盖车马的官场不同,身心定会更加舒坦畅快;
“鱼羹饭”、“鹤氅衣”借代指民间的粗茶淡饭、布衣素服,当然与膏粱佳肴、紫衣红袍不同,这种生活清闲自在、平和宽松。诗中这十个字的概括当不仅仅是对友人将来生活所作的一种设想,而是一种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味,一种对所羡生活的神往。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仅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九种事物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瘦加以修饰,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够成一个统一体。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批评子路的原因。
⑵如果不吸取前人的教训,就会重蹈历史覆辙,为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警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江,在古诗词中一般指“长江”。“长江”意象经常引发古代文人墨客的关注或描绘,比如宋人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大江东去
⑥.
浪淘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哀、鉴、淘。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
)。
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的发现,旨在以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为目的,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B.
还有其他许多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C.
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撑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D.
还有其他许多证据支撑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修改为: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其他许多证据”语序不当,应为“许多其他证据”,排除BD;“支撑……疗效”搭配不当,应为“支持……疗效”,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语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介词残缺,应在前面加上“和”;“发现”与“新领域”搭配不当,应删掉“的发现”;“旨在”和“以……为目的”句式杂糅,语意重复,删掉“以……为目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①
。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提倡大学生、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
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新的人物,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②
,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
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位提上去。
③
,就会让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1.
请以“经典”为主语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
①也充满了智慧
②正因为他读的是经典著作
③
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
21.
①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②经典使人成长更快。
③经典能提高人的品味。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首句谈到学科经典著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则大师的著作也就是,故应填“也充满了智慧”;
第二空,据“就是只读经典著作”,结合后句的结果“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可知应填原因“正因为他读的是经典著作”;
第三空,此段内容和前两段形成对比,即读的书是和经典著作对立的书籍,故可以填“
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和经典有关的词语“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据此概括出“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二段,结合和经典相关的语句“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可概括出“经典使人更快成长”;
第三段,此段内容和前两段形成对比,据“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反向可推出相关内容可提高,据此概括出“经典能提高人的品味”。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中旬,由关晓彤、张一山、范丞丞主演的电视剧《曾少年》,在南京大学取景,本以为娱乐圈的三大顶流齐聚南大,一定会引起粉丝的轰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对三大明星的到来,根本没有反应,大家都是该干嘛干嘛。一位网友说:我们追的不是漂亮的脸蛋,我们追的是实力和内涵。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在长沙,有超过十万市民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有从远处赶来,有人用快递送来鲜花。在网络吊唁厅,很快有超过1000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其中有很多很多的青年学生,这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人中的正能量。
某中学刊物设置了“青春偶像”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
——“青春偶像”投稿
最近,网上曝出关晓彤、张一山、范丞丞等明星到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取景拍摄,剧组还特意雇了一些保安。可让人尴尬的是,在取景拍摄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学生像花痴一样大声尖叫、围追堵截。甚至连停下脚步来看一看、拍张照片的都很少。他们大多数都是脚步匆匆地,头也不回地就走了,直接把这些明星们当作空气一样无视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袁隆平院士的追悼会人满为患,有超过十万市民自发前来吊唁,有超过1000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其中有很多很多的青年学生。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不禁心生感慨,这个时代,我们,尤其是年轻人,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
纵观古今,历史上有雷锋、黄继光、焦裕禄等英雄模范,我们追而学之;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我们追而求之;而今的抗疫中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保国守家,我们追而赞之。追求偶像本无错,但关键在于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去追?吾辈应以理性头脑辨别偶像之高下,追寻真正的青春偶像。
青春偶像展华光,偶像应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
偶像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时代精神文明的缩影,更是我们追随的身影。但反观当下,多少“流量主播”“人气明星”以自身的人气向粉丝宣传甚至传播一些负能量的事物。这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会带坏很多未成年人。可见,偶像应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以自身为模范影响教育他人。如不分昼夜挖掘油田,献身祖国发展事业的王进喜;舍生忘死,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动中国人物中平凡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每一位英雄,他们都是真正的时代偶像,是中国的“领头羊”。因此,青春偶像应以榜样之态,引领社会。
青春偶像展华光,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追随偶像。
近年来,未成年的学生为“打赏”自己喜欢的主播花光家中全部积蓄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究其根本,是他们没有用理性的思维去追寻偶像。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去追随偶像的脚步,发现其优点,学习其长处,发扬其精神。如我们尊敬钟南山院士,就应学习他投身医疗事业,不辞辛劳的精神,而不是因他的儿子有一块名牌腰带就讽刺他奢侈浪费。亦如在证实李文亮医生所说为实时,我们应以挽惜、惭愧之意对逝者表达敬意,而非对之前诋毁他的人群起而攻之。凡此种种,皆是我们正确、理性对待偶像的态度。健康社会,理性对待偶像不可少。
时代偶像展华光,国家应礼赞偶像,使良好精神在社会蔚然成风。
正如某省为迎接支援武汉的抗疫战士,以“水门”之礼赞赏他们;亦如习近平主席亲自为钟南山院士颁发荣誉勋章,国家应给予时代偶像充分赞赏,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献身祖国、报效中华精神之氛围。吾辈青年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吾辈青年之力量,助力中华复兴,助力中华腾飞!
青春偶像是社会精神之向导,亦是我们追随之身影,吾辈应以理性之态度,跟随时代之楷模偶像,续写中华民族之精神,鼎助中国之腾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材料:本次作文可以看作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个人价值观。所选材料贴合青年学子生活,所探讨的问题符合其精神成长的需求,考生极易入境。材料一由《曾少年》剧组南大遇冷,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的正确的偶像观;材料二通过袁隆平院士的隆重葬礼展现了时代青年的正能量。这两则材料的对比发人深省。其实,偶像观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而青年的偶像是什么样的人,则代表了这个国家的风气,也预示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审任务:本次作文要求给“青春偶像”栏目写一份征稿,写作本文考生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应该注意到材料本身的辩证关系和层次发展:要围绕“青春偶像”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即我们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偶像呢?在立意上,突出“弘扬正面(积极)的精神偶像与价值追求,反对负面(消极)的精神偶像与价值追求”这个主题。
【立意】1.
青年当追求富于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2.
追随英雄偶像,献身祖国建设;
3.
谁感动中国,谁就是青年的偶像。
【素材】1.
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一个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拜倒在他们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某些谬误。——爱迪生
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旧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歌德
2.
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值得追慕的“偶像”。从圣人孔子到舍生取义的屈原,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曹雪芹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先生。这些“文化偶像”,承载了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为当代人亲近、读懂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时间之门”。这就是“文化偶像”的力量。
3.
前不久,韩国明星宋仲基在北京举办粉丝见面会,据说入场券被炒到了2万人民币一张,因为现场女粉丝太多,以致男洗手间都被征用。凭借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首歌,甚至仅仅是“颜值”,明星偶像被传媒工业一批批制造出来。疯狂的粉丝不断验证着,偶像崇拜是不讲理性的。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