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4-25 11:59:50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已知HCO3﹣+AlO2﹣+H2O═CO32﹣+Al(OH)3↓;将足量的KHCO3溶液不断滴入含等物质的量的KOH、B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滴入的KHCO3溶液体积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HCO3﹣先与OH﹣反应,再与AlO2﹣反应,而HCO3﹣与OH﹣反应生成CO32﹣后,Ba2+与CO32﹣生成沉淀,
HCO3﹣+OH﹣+Ba2+═BaCO3↓+H2O①,消耗1molHCO3﹣、1molOH﹣、1molBa2+,生成1molBaCO3沉淀,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Ba(OH)2═BaCO3↓+H2O+KOH;
HCO3﹣+OH﹣═CO32﹣+H2O②,消耗2mol HCO3﹣、2molOH﹣ (OH﹣消耗完),没有沉淀生成.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KOH═K2CO3+H2O(此时KOH有2mol,原溶液中有1mol,反应①产生1mol);
HCO3﹣+AlO2﹣+H2O═CO32﹣+Al(OH)3↓③,消耗1molHCO3﹣、1mol AlO2﹣(AlO2﹣消耗完),生成1molAl(OH)3沉淀.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KAlO2+H2O═Al(OH)3↓+K2CO3. 三阶段消耗KHCO3的物质的量为1:2:1,也即KHCO3溶液体积比为1:2:1;一、三阶段对应的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1:1,第二阶段不生成沉淀,所以图象B符合,
故选:B.
【分析】向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偏铝酸钾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钾溶液时,碳酸氢根离子先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然后再和偏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的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偏铝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复分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2.(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将反应5IO3﹣+I﹣+6H+ 3I2+3H2O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开始时向甲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硫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回到零,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电流计指针再次发生偏转.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同时在甲、乙烧杯中都加入淀粉溶液,只有乙烧杯中溶液变蓝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两次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答案】B
【知识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乙中I﹣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I2,甲中IO3﹣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I2,则加入淀粉溶液,两个烧杯中均变蓝色,故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则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计,所以电流计读数为零;故C正确;
D、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为负极,甲中IO3﹣得电子生成I2,则甲为正极,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则甲I2中失电子生成IO3﹣,甲为负极,乙为正极,两次电极的正负极相反,则两次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为负极,甲中IO3﹣得电子生成I2,则甲为正极,所以加入淀粉溶液,两个烧杯中均变蓝色;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乙经导线流向甲;
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则甲I2中失电子生成IO3﹣,甲为负极,乙为正极.
3.(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两元素相邻,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也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C>D>E,三者形成的简单离子中D离子的半径最小
B.元素A所形成的氢化物常温下一定为气态
C.元素C、
D.E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D.元素B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C最外层电子数为2,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说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6﹣2=5,则B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5=7,为N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应为S元素,则C应为Mg元素,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即2+6=8,则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5=3,应为Al元素,A、B两元素相邻,则A应为C元素,则A为C元素,B为N元素,C为Mg元素,D为Al元素,E为S元素,
A.C应为Mg元素,D为Al元素,E为S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C>D>E;离子中硫离子的电子层数最多,镁离子和铝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所以铝离子的半径最小,故A正确;
B.元素C所形成的氢化物中,如C原子数大于4个,则为液态或固态,故B错误;
C.S可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故C错误;
D.如为HNO2,则为弱酸,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C最外层电子数为2,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说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6﹣2=5,则B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5=7,为N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应为S元素,则C应为Mg元素,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即2+6=8,则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5=3,应为Al元素,A、B两元素相邻,则A应为C元素,结合元素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
4.(2016高二上·绵阳期中)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
A.ls22s22p63s23p3 B.1s22s22p3
C.1s22s2sp2 D.1s22s22p63s23p4
【答案】B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解析】【解答】解: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知,B、C电子层数都是2,A、D电子层数都是3,所以A和D的原子半径大于B和C,
B的原子序数为大于C,属于同一周期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B的原子半径小于C,则原子半径最小的是B,
故选B.
【分析】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5.(2015高一上·简阳月考)某溶液中含有HCO3﹣、Na+、Ba2+、NO3﹣4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A.HCO3﹣ B.Na+ C.Ba2+ D.NO3﹣
【答案】D
【知识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共存
【解析】【解答】解: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Na+浓度增大,溶液显碱性,HCO3﹣、OH﹣、Ba2+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则离子均减小,
只有NO3﹣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故选D.
【分析】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溶液显碱性,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沉淀、弱电解质等,则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以此来解答.
6.(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某学生对碱性工业废水样品进行研究,其实验操作或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废水加入紫色石蕊试剂中检验酸碱性
B.用玻璃棒蘸取废水样品,蘸在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C.测得该废水样品的pH=10,则废水样品中c(OH﹣)=10﹣10 mol/L
D.该工业废水中c(H+)<c(OH﹣)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检验废水酸碱性,应向待测液样品中滴加紫色石蕊试纸,故A错误;
B.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值,不能润湿,故B错误;
C.pH=10,说明c(H+)=10﹣10 mol L﹣1,故C错误;
D.pH=10说明溶液呈碱性,则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应将指示剂滴加到待测液中;
B.依据pH试纸使用方法解答;
C.pH=10,说明c(H+)=10﹣10 mol L﹣1;
D.溶液呈碱性则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7.(2016高三上·山西期中)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④1s22s22p5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C.电负性:④>③>②>① D.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解析】【解答】解:由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S元素,②为P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F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增大,由于P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所以第一电离能N>P,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即④>③>②>①,故A正确;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P>S,N>F,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P>N,故原子半径P>S>N>F,即②>①>③>④,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O>S,N<F,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所以电负性P<N,故电负性P<S<N<F,即②<①<③<④,故C错误;
D.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③,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由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S元素,②为P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F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解答该题.
二、解答题
8.(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某研究小组以粗盐和碳酸氢铵(NH4HCO3)为原料,采用以下流程制备纯碱和氯化铵.
已知盐的热分解温度:NH4HCO3 36℃; NaHCO3 270℃; NH4Cl 340℃; Na2CO3>850℃
(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其加入的顺序合理的是   
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2)如何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   ;
(3)从NaCl溶液到沉淀1的过程中,需蒸发浓缩.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   ;
(4)写出沉淀1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为提高NH4Cl产品的产率和纯度,需在滤液中加入氨水,理由是   ;
步骤X包括的操作有   ;
(6)采用“甲醛法”测定工业产品中氯化铵的纯度(假定杂质不与甲醛反应),反应原理为: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 某技术人员称取1.5g该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甲醛并加水配成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滴入酚酞再用0.1mol/L的NaOH溶液滴定,到滴定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25.00mL.则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B;引流
(2)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
(3)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4)2NaHCO3=△=Na2CO3+H2O+CO2↑
(5)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 ,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6)89.2%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根据前面加入的物质是过量的,在后面加入的物质在除去溶液中原来的杂质外还要将前面加入的试剂杂质除去,所以加入的顺序为NaOH、BaCl2、Na2CO3、HCl,故选B;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B;引流;(2)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可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具体操作为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故答案为: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3)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所以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故答案为: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故答案为:2NaHCO3 Na2CO3+H2O+CO2↑;(5)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6)根据题意,滴定用去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25L×0.1mol/L=0.0025mol,所以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025mol,根据方程式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可知1.5g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为0.0025mol× ×53.5g/mol=1.3375g,所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100%=89.2%,故答案为:89.2%.
【分析】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根据前面加入的物质是过量的,在后面加入的物质在除去溶液中原来的杂质外还要将前面加入的试剂杂质除去,据此判断;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可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3)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据此答题;(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5)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6)由滴定用去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根据方程式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计算出氯化铵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
9.(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甲、乙两种单质,A、B、C、D、E、F六种化合物之间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
已知:C为红褐色沉淀,E为白色沉淀,F焰色反应为黄色
(1)写出甲、乙、B、E化学式:
甲:   乙:   B:   E:   
(2)写出①②③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
【答案】(1)Fe;Cl2;FeCl3;Fe(OH)2
(2)2Fe+3Cl2 2FeCl3;FeCl3+3NaOH=Fe(OH)3↓+3NaCl;4Fe(OH)2+O2+2H2O=4Fe(OH)3
【知识点】无机物的推断
【解析】【解答】解:C为红褐色沉淀,应为Fe(OH)3,E为白色沉淀,应为Fe(OH)2,F焰色反应为黄色,含有钠元素,结合转化关系可知为NaOH,B含有Fe3+,D含有Fe2+,甲、乙为单质,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Fe,乙为Cl2,则B为FeCl3,D为FeCl2,A应为HCl,(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Fe,乙为Cl2,B为FeCl3,E为,故答案为:Fe;Cl2;FeCl3;Fe(OH)2;(2)①的反应为2Fe+3Cl2 2FeCl3,
②的反应为FeCl3+3NaOH=Fe(OH)3↓+3NaCl,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2Fe+3Cl2 2FeCl3;FeCl3+3NaOH=Fe(OH)3↓+3NaCl;4Fe(OH)2+O2+2H2O=4Fe(OH)3.
【分析】C为红褐色沉淀,应为Fe(OH)3,E为白色沉淀,应为Fe(OH)2,F焰色反应为黄色,含有钠元素,结合转化关系可知为NaOH,B含有Fe3+,D含有Fe2+,甲、乙为单质,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Fe,乙为Cl2,则B为FeCl3,D为FeCl2,A应为HCl,结合对应物质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10.(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甲是一种可用于净水和膨化食品的盐,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甲溶于水后可电离出三种离子,其中一种是由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D、E同主族.某同学为探究甲的组成而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mg甲的晶体溶于蒸馏水,配成500mL溶液;
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然后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mL.
回答下列问题:
(1)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 mol﹣1,其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则晶体甲的化学式为   .
(3)图象中V(Oa):V(ab):V(bc)=   .
(4)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配成的甲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
【答案】(1)第三周期VIA族
(2)NH4Al(SO4)2 12H2O
(3)3:1:1
(4)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
(5)0.5mol L﹣1
【知识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解析】【解答】解:甲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种盐,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开始增大,后沉淀减小,但沉淀最终不完全消失,则甲溶液肯定含有SO42﹣、Al3+,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则甲溶液中含有NH4+,甲溶于电离处于三种离子,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为NH4+,D、E同主族,二者应形成SO42﹣,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则A为N元素、E为O元素、D为S元素、B为H元素、C为Al.(2)中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mol﹣1,且1mol甲晶体中含有12mol结晶水,所以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分子量为:453﹣216=237,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1:1,根据电中性原理,其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1)D为S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VI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VIA族;(2)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故答案为:NH4Al(SO4)2 12H2O;(3)假设NH4Al(SO4)2 12H2O为2mol,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消耗3molBa(OH)2,生成1mol(NH4)2SO4,生成2molAl(OH)3,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1mol(NH4)2SO4消耗1molBa(OH)2,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2molAl(OH)3消耗1molBa(OH)2,故图象中V(Oa):V(ab):V(bc)=3mol:1mol:1mol=3:1:1,故答案为:3:1:1;(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离子方程式为: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故答案为: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5)实验③中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氨气为 =0.01mol,则NH4Al(SO4)2为0.01mol,故溶液浓度为 =0.5mol/L,故答案为:0.5mol/L.
【分析】甲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种盐,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开始增大,后沉淀减小,但沉淀最终不完全消失,则甲溶液肯定含有SO42﹣、Al3+,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则甲溶液中含有NH4+,甲溶于电离处于三种离子,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为NH4+,D、E同主族,二者应形成SO42﹣,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则A为N元素、E为O元素、D为S元素、B为H元素、C为Al.(2)中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mol﹣1,且1mol甲晶体中含有12mol结晶水,所以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分子量为:453﹣216=237,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1:1,根据电中性原理,其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据此解答.
三、[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11.(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锌锰电池(俗称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量很大.两种锌锰电池的构造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锌锰电池放电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①该电池中,负极材料主要是   ,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是   ,正极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
②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   .
(2)图(b)表示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工艺(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金属).
①图(b)中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A   ,B   .
②操作a中得到熔块的主要成分是K2MnO4.操作b中,绿色的K2Mn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和一种黑褐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也能得到化合物D,则阴极处得到的主要物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1)锌;NH4Cl;MnO2+NH4++e﹣=MnOOH+NH3;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
(2)ZnCl2;NH4Cl;3MnO42﹣+2CO2=2MnO4﹣+MnO2↓+2CO32﹣;H2
【知识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1)根据化学方程式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反应中Zn被氧化,为电池负极锌,氯化铵是电解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锰和铵根离子在正极发生反应,MnO2+NH4++e﹣=MnOOH+NH3.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故答案为:①锌;NH4Cl;MnO2+NH4++e﹣=MnOOH+NH3②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2)废电池经机械分离后,加水溶解后溶液中的成分是氯化铵,再加稀盐酸Zn溶解生成氯化锌,因此浓缩结晶得到氯化铵和氯化锌.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所以B为氯化铵,A为氯化锌.绿色的K2MnO4溶液发生反应后生成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黑褐色的二氧化锰,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MnO42﹣+2CO2=2MnO4﹣+MnO2↓+2CO32﹣.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故答案为:①ZnCl2 NH4Cl②3MnO42﹣+2CO2=2MnO4﹣+MnO2↓+2CO32﹣l③H2
【分析】(1)①根据电池反应判断正负极和电解质;二氧化锰和铵根离子在正极发生反应;②根据碱性锌锰电池的特点分析;(2)①根据电池的材料分析;
②根据已知反应物和产物,再利用元素守恒③K2MnO4溶液中阴极产物的判断,根据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分析.
四、[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2.(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电子层数相同,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d与c同主族,e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e的价层电子轨道示意图为   .
(2)a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写两种).
(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   ;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   .(填化学式)
(4)c和e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则e离子的电荷为   .
(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中阴离子为   ,阳离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   ;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   ,判断理由是   .
【答案】(1)N;
(2)sp3;H2O2、N2H4
(3)HNO2、HNO3;H2SO3
(4)+1
(5)SO42﹣;共价键和配位键;H2O;H2O与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
【知识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解析】【解答】解: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则a是H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所以C是O元素,d与c同族,则d是S元素,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b是N元素;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则e是Cu元素,(1)b、c、d分别是N、O、S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但第VA族元素大于相邻元素,所以N、O、S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N元素,e的价层为3d、4s电子,其电子轨道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N; ;(2)a是H元素,a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为氨气,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3个共价键和一个孤电子对,所以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H2O2、N2H4,故答案为:sp3;H2O2、N2H4;(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HNO2、HNO3;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H2SO3,故答案为:HNO2、HNO3;H2SO3;(4)e和c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c离子个数=1+8× =2,e离子个数=4,所以该化合物为Cu2O,则e离子的电荷为+1,故答案为:+1;(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说明阴离子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且不含孤电子对,为硫酸根离子,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知,阳离子的配位数是6,阳离子中含有共价键、配位键,氨分子个数是4、水分子个数是2,其化学式为[Cu(NH3)4(H2O)2]SO4,H2O和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所以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H2O,
故答案为:SO42﹣;共价键和配位键;H2O;H2O和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
【分析】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则a是H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所以C是O元素,d与c同族,则d是S元素,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b是N元素;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则e是Cu元素,再结合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解答.
五、[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3.(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化合物Ⅰ(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Ⅰ可以用E和H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已知以下信息:
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R﹣CH═CH2 R﹣CH2CH2OH
化合物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   .
(2)D的结构简式为   .
(3)E的分子式为   .
(4)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   .
(5)I的结构简式为   .
(6)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共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写出J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答案】(1)2﹣甲基﹣2﹣氯丙烷(或叔丁基氯)
(2)(CH3)2CHCHO
(3)C4H8O2
(4);取代反应
(5)
(6)18;
【知识点】有机物的推断
【解析】【解答】解:(1)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H,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其名称为:2﹣甲基﹣2﹣氯丙烷,故答案为:2﹣甲基﹣2﹣氯丙烷;(2)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则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的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D的结构简式为:(CH3)2CHCHO,故答案为:(CH3)2CHCHO;(3)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其分子式为:C4H8O2,故答案为:C4H8O2;(4)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 ;取代反应;(5)H为 ,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 ,故答案为: .(6)I( )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比I少一个﹣CH2﹣原子团,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则J的同分异构体含有﹣CHO、﹣COOH,
侧链为﹣CHO、﹣CH2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O、﹣CH(CH3)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2CHO、﹣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2CH2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CH3)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3、﹣CH(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6×3=18种,
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而J的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的产物苯环侧链至少有2种H原子,故产物中苯环上只有1种H原子,产物有2个﹣COOH,应还含有2个﹣CH2﹣,2个侧链相同且处于对位,产物中侧链为﹣CH2COOH,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18; .
【分析】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H,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则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的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为(CH3)2CHCHO,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F的分子式为C7H8O,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应含有2个不同的侧链,且处于对位,则F为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为 ,G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酸化得到H,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故H为 ,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 ,据此解答.
1 / 1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已知HCO3﹣+AlO2﹣+H2O═CO32﹣+Al(OH)3↓;将足量的KHCO3溶液不断滴入含等物质的量的KOH、B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滴入的KHCO3溶液体积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B.
C. D.
2.(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将反应5IO3﹣+I﹣+6H+ 3I2+3H2O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开始时向甲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硫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回到零,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电流计指针再次发生偏转.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同时在甲、乙烧杯中都加入淀粉溶液,只有乙烧杯中溶液变蓝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两次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3.(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两元素相邻,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也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C>D>E,三者形成的简单离子中D离子的半径最小
B.元素A所形成的氢化物常温下一定为气态
C.元素C、
D.E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D.元素B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4.(2016高二上·绵阳期中)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
A.ls22s22p63s23p3 B.1s22s22p3
C.1s22s2sp2 D.1s22s22p63s23p4
5.(2015高一上·简阳月考)某溶液中含有HCO3﹣、Na+、Ba2+、NO3﹣4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A.HCO3﹣ B.Na+ C.Ba2+ D.NO3﹣
6.(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某学生对碱性工业废水样品进行研究,其实验操作或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废水加入紫色石蕊试剂中检验酸碱性
B.用玻璃棒蘸取废水样品,蘸在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C.测得该废水样品的pH=10,则废水样品中c(OH﹣)=10﹣10 mol/L
D.该工业废水中c(H+)<c(OH﹣)
7.(2016高三上·山西期中)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④1s22s22p5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C.电负性:④>③>②>① D.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二、解答题
8.(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某研究小组以粗盐和碳酸氢铵(NH4HCO3)为原料,采用以下流程制备纯碱和氯化铵.
已知盐的热分解温度:NH4HCO3 36℃; NaHCO3 270℃; NH4Cl 340℃; Na2CO3>850℃
(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其加入的顺序合理的是   
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2)如何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   ;
(3)从NaCl溶液到沉淀1的过程中,需蒸发浓缩.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   ;
(4)写出沉淀1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为提高NH4Cl产品的产率和纯度,需在滤液中加入氨水,理由是   ;
步骤X包括的操作有   ;
(6)采用“甲醛法”测定工业产品中氯化铵的纯度(假定杂质不与甲醛反应),反应原理为: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 某技术人员称取1.5g该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甲醛并加水配成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滴入酚酞再用0.1mol/L的NaOH溶液滴定,到滴定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25.00mL.则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
9.(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甲、乙两种单质,A、B、C、D、E、F六种化合物之间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
已知:C为红褐色沉淀,E为白色沉淀,F焰色反应为黄色
(1)写出甲、乙、B、E化学式:
甲:   乙:   B:   E:   
(2)写出①②③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
10.(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甲是一种可用于净水和膨化食品的盐,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甲溶于水后可电离出三种离子,其中一种是由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D、E同主族.某同学为探究甲的组成而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mg甲的晶体溶于蒸馏水,配成500mL溶液;
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然后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mL.
回答下列问题:
(1)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 mol﹣1,其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则晶体甲的化学式为   .
(3)图象中V(Oa):V(ab):V(bc)=   .
(4)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配成的甲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
三、[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11.(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锌锰电池(俗称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量很大.两种锌锰电池的构造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锌锰电池放电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①该电池中,负极材料主要是   ,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是   ,正极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
②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   .
(2)图(b)表示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工艺(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金属).
①图(b)中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A   ,B   .
②操作a中得到熔块的主要成分是K2MnO4.操作b中,绿色的K2Mn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和一种黑褐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也能得到化合物D,则阴极处得到的主要物质是   (填化学式).
四、[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2.(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电子层数相同,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d与c同主族,e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e的价层电子轨道示意图为   .
(2)a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写两种).
(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   ;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   .(填化学式)
(4)c和e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则e离子的电荷为   .
(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中阴离子为   ,阳离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   ;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   ,判断理由是   .
五、[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3.(2016高三上·江西开学考)化合物Ⅰ(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Ⅰ可以用E和H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已知以下信息:
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R﹣CH═CH2 R﹣CH2CH2OH
化合物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   .
(2)D的结构简式为   .
(3)E的分子式为   .
(4)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   .
(5)I的结构简式为   .
(6)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共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写出J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HCO3﹣先与OH﹣反应,再与AlO2﹣反应,而HCO3﹣与OH﹣反应生成CO32﹣后,Ba2+与CO32﹣生成沉淀,
HCO3﹣+OH﹣+Ba2+═BaCO3↓+H2O①,消耗1molHCO3﹣、1molOH﹣、1molBa2+,生成1molBaCO3沉淀,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Ba(OH)2═BaCO3↓+H2O+KOH;
HCO3﹣+OH﹣═CO32﹣+H2O②,消耗2mol HCO3﹣、2molOH﹣ (OH﹣消耗完),没有沉淀生成.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KOH═K2CO3+H2O(此时KOH有2mol,原溶液中有1mol,反应①产生1mol);
HCO3﹣+AlO2﹣+H2O═CO32﹣+Al(OH)3↓③,消耗1molHCO3﹣、1mol AlO2﹣(AlO2﹣消耗完),生成1molAl(OH)3沉淀.此阶段化学方程式为KHCO3+KAlO2+H2O═Al(OH)3↓+K2CO3. 三阶段消耗KHCO3的物质的量为1:2:1,也即KHCO3溶液体积比为1:2:1;一、三阶段对应的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1:1,第二阶段不生成沉淀,所以图象B符合,
故选:B.
【分析】向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偏铝酸钾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钾溶液时,碳酸氢根离子先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然后再和偏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的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偏铝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复分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2.【答案】B
【知识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乙中I﹣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I2,甲中IO3﹣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I2,则加入淀粉溶液,两个烧杯中均变蓝色,故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则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计,所以电流计读数为零;故C正确;
D、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为负极,甲中IO3﹣得电子生成I2,则甲为正极,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则甲I2中失电子生成IO3﹣,甲为负极,乙为正极,两次电极的正负极相反,则两次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I﹣失电子生成I2,则乙为负极,甲中IO3﹣得电子生成I2,则甲为正极,所以加入淀粉溶液,两个烧杯中均变蓝色;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乙经导线流向甲;
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则甲I2中失电子生成IO3﹣,甲为负极,乙为正极.
3.【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C最外层电子数为2,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说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6﹣2=5,则B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5=7,为N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应为S元素,则C应为Mg元素,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即2+6=8,则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5=3,应为Al元素,A、B两元素相邻,则A应为C元素,则A为C元素,B为N元素,C为Mg元素,D为Al元素,E为S元素,
A.C应为Mg元素,D为Al元素,E为S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C>D>E;离子中硫离子的电子层数最多,镁离子和铝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所以铝离子的半径最小,故A正确;
B.元素C所形成的氢化物中,如C原子数大于4个,则为液态或固态,故B错误;
C.S可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故C错误;
D.如为HNO2,则为弱酸,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C最外层电子数为2,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说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6﹣2=5,则B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5=7,为N元素,E的原子序数最大,应为S元素,则C应为Mg元素,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即2+6=8,则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5=3,应为Al元素,A、B两元素相邻,则A应为C元素,结合元素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
4.【答案】B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解析】【解答】解: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知,B、C电子层数都是2,A、D电子层数都是3,所以A和D的原子半径大于B和C,
B的原子序数为大于C,属于同一周期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B的原子半径小于C,则原子半径最小的是B,
故选B.
【分析】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共存
【解析】【解答】解: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Na+浓度增大,溶液显碱性,HCO3﹣、OH﹣、Ba2+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则离子均减小,
只有NO3﹣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故选D.
【分析】加入少量Na2O2固体后,溶液显碱性,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沉淀、弱电解质等,则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以此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检验废水酸碱性,应向待测液样品中滴加紫色石蕊试纸,故A错误;
B.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值,不能润湿,故B错误;
C.pH=10,说明c(H+)=10﹣10 mol L﹣1,故C错误;
D.pH=10说明溶液呈碱性,则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应将指示剂滴加到待测液中;
B.依据pH试纸使用方法解答;
C.pH=10,说明c(H+)=10﹣10 mol L﹣1;
D.溶液呈碱性则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7.【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解析】【解答】解:由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S元素,②为P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F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增大,由于P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所以第一电离能N>P,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即④>③>②>①,故A正确;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P>S,N>F,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P>N,故原子半径P>S>N>F,即②>①>③>④,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O>S,N<F,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所以电负性P<N,故电负性P<S<N<F,即②<①<③<④,故C错误;
D.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③,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由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S元素,②为P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F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解答该题.
8.【答案】(1)B;引流
(2)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
(3)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4)2NaHCO3=△=Na2CO3+H2O+CO2↑
(5)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 ,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6)89.2%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根据前面加入的物质是过量的,在后面加入的物质在除去溶液中原来的杂质外还要将前面加入的试剂杂质除去,所以加入的顺序为NaOH、BaCl2、Na2CO3、HCl,故选B;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B;引流;(2)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可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具体操作为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故答案为:取少量除杂后的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含SO42﹣已除尽;(3)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所以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故答案为: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故答案为:2NaHCO3 Na2CO3+H2O+CO2↑;(5)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6)根据题意,滴定用去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25L×0.1mol/L=0.0025mol,所以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025mol,根据方程式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可知1.5g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为0.0025mol× ×53.5g/mol=1.3375g,所以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100%=89.2%,故答案为:89.2%.
【分析】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使用的试剂有:①NaOH ②BaCl2③HCl ④Na2CO3,根据前面加入的物质是过量的,在后面加入的物质在除去溶液中原来的杂质外还要将前面加入的试剂杂质除去,据此判断;过滤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可判断粗盐中SO42﹣是否已除尽;(3)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据此答题;(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5)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6)由滴定用去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根据方程式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计算出氯化铵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
9.【答案】(1)Fe;Cl2;FeCl3;Fe(OH)2
(2)2Fe+3Cl2 2FeCl3;FeCl3+3NaOH=Fe(OH)3↓+3NaCl;4Fe(OH)2+O2+2H2O=4Fe(OH)3
【知识点】无机物的推断
【解析】【解答】解:C为红褐色沉淀,应为Fe(OH)3,E为白色沉淀,应为Fe(OH)2,F焰色反应为黄色,含有钠元素,结合转化关系可知为NaOH,B含有Fe3+,D含有Fe2+,甲、乙为单质,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Fe,乙为Cl2,则B为FeCl3,D为FeCl2,A应为HCl,(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Fe,乙为Cl2,B为FeCl3,E为,故答案为:Fe;Cl2;FeCl3;Fe(OH)2;(2)①的反应为2Fe+3Cl2 2FeCl3,
②的反应为FeCl3+3NaOH=Fe(OH)3↓+3NaCl,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2Fe+3Cl2 2FeCl3;FeCl3+3NaOH=Fe(OH)3↓+3NaCl;4Fe(OH)2+O2+2H2O=4Fe(OH)3.
【分析】C为红褐色沉淀,应为Fe(OH)3,E为白色沉淀,应为Fe(OH)2,F焰色反应为黄色,含有钠元素,结合转化关系可知为NaOH,B含有Fe3+,D含有Fe2+,甲、乙为单质,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Fe,乙为Cl2,则B为FeCl3,D为FeCl2,A应为HCl,结合对应物质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10.【答案】(1)第三周期VIA族
(2)NH4Al(SO4)2 12H2O
(3)3:1:1
(4)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
(5)0.5mol L﹣1
【知识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解析】【解答】解:甲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种盐,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开始增大,后沉淀减小,但沉淀最终不完全消失,则甲溶液肯定含有SO42﹣、Al3+,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则甲溶液中含有NH4+,甲溶于电离处于三种离子,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为NH4+,D、E同主族,二者应形成SO42﹣,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则A为N元素、E为O元素、D为S元素、B为H元素、C为Al.(2)中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mol﹣1,且1mol甲晶体中含有12mol结晶水,所以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分子量为:453﹣216=237,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1:1,根据电中性原理,其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1)D为S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VI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VIA族;(2)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故答案为:NH4Al(SO4)2 12H2O;(3)假设NH4Al(SO4)2 12H2O为2mol,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消耗3molBa(OH)2,生成1mol(NH4)2SO4,生成2molAl(OH)3,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1mol(NH4)2SO4消耗1molBa(OH)2,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2molAl(OH)3消耗1molBa(OH)2,故图象中V(Oa):V(ab):V(bc)=3mol:1mol:1mol=3:1:1,故答案为:3:1:1;(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离子方程式为: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故答案为:2NH4++SO42﹣+Ba2++2OH﹣=BaSO4↓+2NH3.H2O;(5)实验③中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氨气为 =0.01mol,则NH4Al(SO4)2为0.01mol,故溶液浓度为 =0.5mol/L,故答案为:0.5mol/L.
【分析】甲由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种盐,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开始增大,后沉淀减小,但沉淀最终不完全消失,则甲溶液肯定含有SO42﹣、Al3+,③取20mL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则甲溶液中含有NH4+,甲溶于电离处于三种离子,A、B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为NH4+,D、E同主族,二者应形成SO42﹣,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的少l,则A为N元素、E为O元素、D为S元素、B为H元素、C为Al.(2)中经测定晶体甲的摩尔质量为453g.mol﹣1,且1mol甲晶体中含有12mol结晶水,所以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分子量为:453﹣216=237,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1:1,根据电中性原理,其化学式为:NH4Al(SO4)2 12H2O,oa段发生反应:2NH4Al(SO4)2+3Ba(OH)2=3BaSO4↓+2Al(OH)3↓+(NH4)2SO4,ab段发生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bc段发生反应:OH﹣+Al(OH)3=AlO2﹣+2H2O,据此解答.
11.【答案】(1)锌;NH4Cl;MnO2+NH4++e﹣=MnOOH+NH3;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
(2)ZnCl2;NH4Cl;3MnO42﹣+2CO2=2MnO4﹣+MnO2↓+2CO32﹣;H2
【知识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解:(1)根据化学方程式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反应中Zn被氧化,为电池负极锌,氯化铵是电解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锰和铵根离子在正极发生反应,MnO2+NH4++e﹣=MnOOH+NH3.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故答案为:①锌;NH4Cl;MnO2+NH4++e﹣=MnOOH+NH3②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2)废电池经机械分离后,加水溶解后溶液中的成分是氯化铵,再加稀盐酸Zn溶解生成氯化锌,因此浓缩结晶得到氯化铵和氯化锌.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所以B为氯化铵,A为氯化锌.绿色的K2MnO4溶液发生反应后生成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黑褐色的二氧化锰,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MnO42﹣+2CO2=2MnO4﹣+MnO2↓+2CO32﹣.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故答案为:①ZnCl2 NH4Cl②3MnO42﹣+2CO2=2MnO4﹣+MnO2↓+2CO32﹣l③H2
【分析】(1)①根据电池反应判断正负极和电解质;二氧化锰和铵根离子在正极发生反应;②根据碱性锌锰电池的特点分析;(2)①根据电池的材料分析;
②根据已知反应物和产物,再利用元素守恒③K2MnO4溶液中阴极产物的判断,根据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分析.
12.【答案】(1)N;
(2)sp3;H2O2、N2H4
(3)HNO2、HNO3;H2SO3
(4)+1
(5)SO42﹣;共价键和配位键;H2O;H2O与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
【知识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解析】【解答】解: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则a是H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所以C是O元素,d与c同族,则d是S元素,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b是N元素;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则e是Cu元素,(1)b、c、d分别是N、O、S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但第VA族元素大于相邻元素,所以N、O、S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N元素,e的价层为3d、4s电子,其电子轨道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N; ;(2)a是H元素,a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为氨气,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3个共价键和一个孤电子对,所以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H2O2、N2H4,故答案为:sp3;H2O2、N2H4;(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HNO2、HNO3;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H2SO3,故答案为:HNO2、HNO3;H2SO3;(4)e和c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c离子个数=1+8× =2,e离子个数=4,所以该化合物为Cu2O,则e离子的电荷为+1,故答案为:+1;(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说明阴离子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且不含孤电子对,为硫酸根离子,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知,阳离子的配位数是6,阳离子中含有共价键、配位键,氨分子个数是4、水分子个数是2,其化学式为[Cu(NH3)4(H2O)2]SO4,H2O和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所以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H2O,
故答案为:SO42﹣;共价键和配位键;H2O;H2O和Cu2+的配位键比NH3与Cu2+的弱.
【分析】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则a是H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所以C是O元素,d与c同族,则d是S元素,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且原子序数小于c,则b是N元素;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则e是Cu元素,再结合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解答.
13.【答案】(1)2﹣甲基﹣2﹣氯丙烷(或叔丁基氯)
(2)(CH3)2CHCHO
(3)C4H8O2
(4);取代反应
(5)
(6)18;
【知识点】有机物的推断
【解析】【解答】解:(1)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H,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其名称为:2﹣甲基﹣2﹣氯丙烷,故答案为:2﹣甲基﹣2﹣氯丙烷;(2)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则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的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D的结构简式为:(CH3)2CHCHO,故答案为:(CH3)2CHCHO;(3)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其分子式为:C4H8O2,故答案为:C4H8O2;(4)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 ;取代反应;(5)H为 ,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 ,故答案为: .(6)I( )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比I少一个﹣CH2﹣原子团,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则J的同分异构体含有﹣CHO、﹣COOH,
侧链为﹣CHO、﹣CH2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O、﹣CH(CH3)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2CHO、﹣CH2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2CH2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CH3)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侧链为﹣CH3、﹣CH(CHO)COOH,有邻、间、对三种位置,
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6×3=18种,
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而J的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的产物苯环侧链至少有2种H原子,故产物中苯环上只有1种H原子,产物有2个﹣COOH,应还含有2个﹣CH2﹣,2个侧链相同且处于对位,产物中侧链为﹣CH2COOH,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18; .
【分析】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H,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则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中的反应生成的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为(CH3)2CHCHO,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F的分子式为C7H8O,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应含有2个不同的侧链,且处于对位,则F为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为 ,G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酸化得到H,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故H为 ,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 ,据此解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