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第四章章末复习(37张)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第四章章末复习(37张) 教科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03 22: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归纳总结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光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有光发出;
二是自身发出的。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
会发生改变。
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光的介质。
特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
二、讨论与交流:光传播的是什么?
实例:
光导纤维
红外线的应用
用于切割的激光
紫外线的应用
光传播的是能量,是信息。
三、光速
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3×108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3×108m/s。
第二节 光的反射定律
一、实验:
二、实验总结: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在反射现象中,任何一种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
光滑镜面的反射。
特点:平行光线射入,光
线平行射出。
漫反射:
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特点: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第三节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
(2)利用平面镜控制光路。
三、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 头灯……
第四节 光的折射规律
一、实验:
二、实验总结: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认识透镜
凸透镜:
凹透镜:
透镜
中央厚
边缘薄
中央薄
边缘厚
凡是射向光心的光线,通过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
(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F(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2)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1)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F。(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2)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1、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
2、实像总是:异侧、倒立;虚像总是:同侧、正立、放大。
3、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也变大。
三、凸透镜的应用
1.放大镜原理与使用:
(1)原理:利用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
(2)使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焦距。并且要观察的物体更大些时,物体离透镜应尽量远些。
注意:放大镜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放大作用,只有当u<f 时,才有放大作用。
2.照相机:
(1)原理:利用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凸透镜能够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性质制成。
(2)照相机的构造和使用:
a: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胶卷相当于光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得到底片,在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
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如1/60秒、1/100秒)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
c: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3.幻灯机
(1)原理:利用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原理制成的。
a.构造: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 部分。
(2)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b.各部分作用:
光源──用来照亮幻灯片;
聚光镜──由一组凸透镜组成,其作用是聚光,增 加幻灯片的亮度。
反光镜──是一凹镜,其作用是把光源射向后方的光反射到前方,经聚光镜照射到幻灯片上。
(3)投影幻灯机的原理和构造基本和幻灯机是相同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投影幻灯机是用螺纹透镜代替聚光镜来增大聚光面积的。
b.投影幻灯机是用一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使用幻灯机时,幻灯片应倒放在凸透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幕上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工作时,幻灯片相当于物体,幕相当于光屏,镜头起凸透镜作用。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所以在幕上能成放大的实像。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一、眼睛:
a.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b.晶状体的焦距可以让睫状体来调节,人眼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弱。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二、眼镜:
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远视眼(老花眼)配戴凸透镜。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
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
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
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
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 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三、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近视眼矫正示意图:
远视眼矫正示意图:
第七节 通过透镜看世界
凸透镜成像原理
一、显微镜:
结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原理: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倒立的被放得很大的虚像。
二、望远镜:
结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原理:
1.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
2.视角变大,因此我们感觉到像变大了。
第八节 走进彩色世界
(1)实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将它们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蓝。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存在哪些疑问,与同伴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