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万人公祭舜帝大典在中华始祖舜帝陵寝之
地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见右图)。省长周强与来自菲律宾等国家
和地区的舜裔宗亲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促使这种祖先崇拜情结
形成的困素有
①长期延续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②氏族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
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 ④儒家孝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
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 D.中原大战
18.1928年毛泽东作词《江西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词中提到的“敌军”隶属于
A.清朝腐朽政府 B.北洋军阀集团
C.日本帝国主义 D.国民党反动派
19.“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文学家吴宓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句。这种文化现象有可能是“暗喻”
A.对于王明“左倾”路线的不满 B.对于汪精卫投敌叛国的愤怒
C.对于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D.对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抗议
22.右图是日本右翼分子篡改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书中关于
抗战时期的部分内容是这样写的:“日本希望和平解决
‘中日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
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当时的历史真相是
A.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侵吞整个华北地区
B.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台儿庄战役后,日本提出通过谈判来解决中日两国间的争
23.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
A.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领导革命,而非单独领导革命
D.无产阶级只是革命主力,还没有真正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6.电视剧《共和国1949》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全面、准确、翔实地展示了一幅幅有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风云画卷。如果让你来编导这部电视剧,你认为没有必要参考的历史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渡江战役 D.中苏建交
27.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946年的政协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B.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文革”期间,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协工作得到恢复和改进
31.从“文革”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包括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32.人民币是我国现行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上采用了 汉、蒙、藏、维四种民族文字,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开始采用汉、蒙、藏、维、壮五种民族文字,至今人民币的票面上依然是这五种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③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35. 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38.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体现了“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论坛宗旨,使中非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我国
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②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③主张南北对话,建立国际新秩序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满分 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第41题7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0分。第44题11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42.(12分)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 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是如何解决的?(2分)
分)
材料五: 下列几条是建国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集锦。
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5)请以时间先后为序重新排列(4分)并简要说明理由。(1分)
43.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1,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3)依据材料3、4,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3分)
44.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 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ADDBB 6-10.DCAAB 11-15.CBACA 16-20.BADCC
21-25.CBACA 26-30.DAABD 31-35.DCDDA 36-40.ACDC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满分 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第41题7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0分。第44题11分)
(4)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没有,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2分)
(5)①突出斗争和动荡,可能是文革期间;②有公共食堂和公社,可能是十年全面建设时期;③突出经济建设,可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④可能是指新中国的建立。(4分)所以其顺序是:④②①③。(1分)
44. (11分)(1)材料—“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1分)
材料二“中国形象”:英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1分)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曩大贡献。(2分)
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2分)
(3)“中国形象”:成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1分)
外交活动:倡导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全面参与联合国事
务(如回答裁军、人权、维和等方面史实也可得分)。(2分)
(4)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如答出国际环境
也可)。(2分)
20080829
20080829